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供电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2-19 07:25: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建筑装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2.伴随着近年来逐年攀升的人力成本,各行各业中开始越来越多的采用自动化设备取代人力手动劳作方式来完成各项工作内容。例如,在建筑行业中,各类建筑施工机器人被投入施工场地,以取代施工人员完成打磨、铺贴、混凝土浇筑等施工内容。
3.目前,对于在建筑楼面上工作的建筑施工机器人而言,大多使用可充电的电池进行供电,并且考虑到工作周期长、运行功耗高等因素,电池的容量通常设计很大,这直接造成了建筑施工机器人的整体重量大幅升高,同时也增加了电池采购、使用和后期维护成本。为解决上述问题,某些施工场合中选择采用有线电源供电的方案,虽然一定程度可以减小电池容量,但供电电缆难免会在楼面被拖行,拖行过程中供电电缆容易被钢筋等障碍物割伤或挂断,供电可靠性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外,某些施工场合还会选择采用固定式无线供电方案,然而这种供电方式对于充电距离的要求很高,建筑施工机器人在楼面上移动作业时,充电距离难免会出现增大或减小变化,导致供电效率无法保证,甚至造成无法正常充电。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供电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电池成本高,供电可靠性低,供电效率难以保证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包括:
6.布料机,所述布料机用于安装在施工场地,所述布料机包括布料管,所述布料管可活动地覆盖于所述施工场地上方;
7.供电设备,所述供电设备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布料机上;以及
8.施工机器人,所述施工机器人可移动设置于所述施工场地且位于所述布料管的下方,所述布料管能够跟随所述施工机器人移动或静止以使所述供电设备与所述施工机器人之间保持预设供电距离,在所述预设供电距离下所述供电设备能够为所述施工机器人供电。
9.上述的供电系统的工作场合为施工机器人在建筑楼面上进行施工作业,且建筑楼面存在有固定安装的布料机,由于布料机的布料管可活动地覆盖在施工场地的上方,使得布料管能够被控制为始终保持在施工机器人的上方,并始终跟随施工机器人同步移动或同步静止,如此一来,供电设备能够通过布料管也同步跟随施工机器人移动或静止,且供电设备能够与施工机器人之间保持预设供电距离,从而在移动或静止过程中实现为施工机器人充电的效果。此时,不论供电设备采用的是有线充电方式还是无线充电方式时,由于供电电缆始终保持在施工机器人的上方且施工机器人的上方通常不会存在有钢筋等障碍物,因而供电电缆不会被钢筋等障碍物刮伤或挂断,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且供电设备相对于施工
机器人形成为跟随式充电,从而能够保持与施工机器人的相对距离固定,保证充电效率和充电效果,在此基础上,施工机器人的供电能够得到持续补充和保证,施工机器人的电池容量可以减小、甚至于不用安装电池,这样既可达到节省电池成本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施工机器人的整机重量。
10.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设备包括供电电源和供电电缆,所述供电电源设置于所述布料机或者所述施工场地,所述供电电缆沿着所述布料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布料管上,且所述供电电缆的一端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所述供电电缆的另一端与所述施工机器人连接。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设备包括供电电源、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无线充电接收器,所述供电电源设置于所述布料机或者所述施工场地,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与所述供电电源电连接,且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设置于所述布料管上,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设置于所述施工机器人上,且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无线充电配合。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系统还包括距离保持装置,所述距离保持装置用于使所述布料管与所述施工机器人保持预设供电距离,其中所述预设供电距离配置为使所述供电设备能够正常为所述施工机器人充电。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保持装置包括控制器和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距离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布料管或所述施工机器人上并用于探测所述布料管与所述施工机器人之间的实时距离,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传感器反馈的所述实时距离调节所述布料管的旋转速度和/或所述施工机器人的移动速度,以使所述布料管与所述施工机器人之间的实时距离保持在所述预设供电距离。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保持装置包括牵拉件,所述牵拉件的一端与所述布料管连接,所述牵拉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施工机器人连接;其中,所述牵拉件处于绷直状态下的长度等于所述预设供电距离,以使所述牵拉件能够约束所述布料管与所述施工机器人运行速度从而保持在所述预设供电距离。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布料机还包括立柱、旋转臂、布料控制箱和第一旋转驱动组件,所述旋转臂设置于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立柱上并能够驱动所述旋转臂相对所述立柱进行转动,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与所述布料控制箱电连接,所述布料管设置于所述旋转臂上。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布料机还包括第二旋转驱动组件,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臂的一端并与所述布料控制箱电连接,所述布料管包括输料管段和布料执行管段,所述输料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布料执行管段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布料执行管段相对所述输料管段进行转动,所述供电设备能够通过所述布料执行管段跟随所述施工机器人移动,以在移动过程中所述供电设备为所述施工机器人充电。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布料机还包括旋转限位组件,所述旋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料管段与所述布料执行管段的转动连接处,以用于控制所述布料执行管段相对所述输料管段的转动圈数。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布料管的外部套设有防护管,所述供电电缆从所述布
料管与所述防护管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穿设而过。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采用有线供电方式工作的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采用无线供电方式工作的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0、供电系统;10、布料机;11、布料管;111、输料管段;112、布料执行管段;12、立柱;13、旋转臂;14、布料控制箱;15、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6、第二旋转驱动组件;17、牵拉钢丝绳;20、供电设备;21、供电电缆;22、无线充电发射器;23、无线充电接收器;30、施工机器人。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7.传统的,对于绝大多数的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而言,所采用的结构形式大都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即在建造时首先采用绑扎好的钢筋笼构建建筑物的骨架,而后在骨架的外部搭建模板,最后通过浇筑混凝土浆料,使混凝土浆料与骨架有效结合后形成建筑物的主体结构。
28.对于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来说,当当前层楼层建造完成后,继续建造上一楼层,最终完成整栋建筑施工。
29.建造过程中,混凝土浆料一般采用布料机10执行布料浇注。由于混凝土浆料的材料特殊性以及存在浇筑施工误差,当建筑物的楼层浇筑完成后,一般还需要投放施工机器人30进行进一步的施工处理,来获得更佳的浇筑成型质量。例如,施工机器人30可以是但不限于打磨机器人、铺贴机器人、地坪漆涂敷机器人等,具体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即可。
30.以打磨机器人为例,其主要由移动底盘、电池、电控箱和打磨执行终端构成。电控箱和电池分别安装在移动底盘上且相互电连接,电池为电控箱供电。打磨执行终端安装在移动底盘上并可跟随移动底盘移动,在电控箱的控制下,打磨执行终端完成对建筑物墙面上浮点等缺陷部位的打磨作业。
31.由于整个打磨机器人的动力能量完全来自于电池,所以电池的容量以及电池的补给能力,将直接影响打磨机器人的工作性能和持续性。
32.基于上述背景,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供电系统100,所述供电
系统100包括:布料机10、供电设备20以及施工机器人30。
33.所述布料机10用于安装在施工场地,所述布料机10包括布料管11,所述布料管11可活动地覆盖于所述施工场地上方;所述供电设备2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布料机10上;所述施工机器人30可移动设置于所述施工场地且位于所述布料管11的下方,所述布料管11能够跟随所述施工机器人30移动或静止以使所述供电设备20与所述施工机器人30之间保持预设供电距离,在所述预设供电距离下所述供电设备能够为所述施工机器人30供电。
34.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的供电系统100的工作场合为施工机器人30在建筑楼面上进行施工作业,且建筑楼面存在有固定安装的布料机10,由于布料机10的布料管11可活动地覆盖在施工场地的上方,使得布料管11能够被控制为始终保持在施工机器人30的上方,并始终跟随施工机器人30同步移动或同步静止,如此一来,供电设备20能够通过布料管11也同步跟随施工机器人30移动或静止,且供电设备20能够与施工机器人30之间保持预设供电距离,从而在移动或静止过程中实现为施工机器人30充电的效果。此时,不论供电设备20采用的是有线充电方式还是无线充电方式时,由于供电电缆始终保持在施工机器人30的上方且施工机器人30的上方通常不会存在有钢筋等障碍物,因而供电电缆不会被钢筋等障碍物刮伤或挂断,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且供电设备20相对于施工机器人30形成为跟随式充电,从而能够保持与施工机器人30的相对距离固定,保证充电效率和充电效果,在此基础上,施工机器人30的供电能够得到持续补充和保证,施工机器人30的电池容量可以减小、甚至于不用安装电池,这样既可达到节省电池成本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降低施工机器人30的整机重量。
35.供电设备20实现为施工机器人30充电(供电)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可以为有线供电方式和无线供电方式,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36.请继续参阅图1,以有线供电方式来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设备20包括供电电源和供电电缆21,所述供电电源设置于所述布料机10或者所述施工场地,所述供电电缆21沿着所述布料管1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布料管11上,且所述供电电缆21的一端与所述供电电源连接,所述供电电缆21的另一端与所述施工机器人30连接。
37.其中,供电电源可以是固定设置的电源插座、电源箱等,其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电能至供电电缆21。由于供电电缆21是安装在布料管11上且与施工机器人30相连的,因此在布料管11跟随施工机器人30同步移动的过程中,电能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入施工机器人30中,为电池实现充电,从而保障施工机器人30持续有充足电能使用,保证施工能力。
38.但需要注意的是,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与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需保持匹配值,以避免两者速度不匹配造成间距值过大而将供电电缆21拉断。
39.所述布料管11的外部套设有防护管,所述供电电缆21从所述布料管11与所述防护管之间形成的间隙中穿设而过。如此防护管能够防止供电电缆21直接暴露在复杂环境中,避免日晒雨淋,提高使用寿命与供电可靠性。
40.请继续参阅图2,或者,以无线供电方式来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供电设备20包括供电电源、无线充电发射器22和无线充电接收器23,所述供电电源设置于所述布料机10或者所述施工场地,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22与所述供电电源电连接,且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22设置于所述布料管11上,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23设置于所述施工机器人30上,且所述无线充电接收器23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器22无线充电配合。
41.供电电源可以是固定设置的电源插座、电源箱等,其能够源源不断地输送电能至无线充电发射器22。在布料管11跟随施工机器人30同步移动的过程中,电能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无线充电发射器22传输给无线充电接收器23,无线充电接收器23将电能传输给电池而实现为电池充电,从而保障施工机器人30持续有充足电能使用,保证施工能力。相较于有线充电方式而言,由于不采用供电电缆21,因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供电电缆21被钢筋等障碍物刮伤或挂断的安全隐患。但需要保证无线充电发射器22与无线充电接收器23的配合距离。因为无线充电方式都会受到充电距离的影响,且充电距离越远,充电效率越差。只有保证无线充电发射器22与无线充电接收器23之间保持预设供电距离,才能保证较高的充电效率。
42.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供电系统100还包括距离保持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距离保持装置用于使所述布料管11与所述施工机器人30保持预设供电距离,其中所述预设供电距离配置为使所述供电设备20能够正常为所述施工机器人30充电。
43.具体而言,上述的预设供电距离为采用有线充电方式时,防止供电电缆21被拉断的安全距离,以及采用无线充电方式时,使无线充电发射器22与无线充电接收器23保持较高充电效率的有效距离。通过设置距离保持装置,可以使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保持在预设供电距离下同步移动,满足为施工机器人30持续供电的同时达到防止供电电缆21拉断,保持较高充电效率的目的。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保持装置包括控制器和距离传感器,所述距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距离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布料管11或所述施工机器人30上并用于探测所述布料管11与所述施工机器人30之间的实时距离,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距离传感器反馈的所述实时距离调节所述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和/或所述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以使所述布料管11与所述施工机器人30之间的实时距离保持在所述预设供电距离。
45.例如,距离传感器采用激光测距传感器,且激光测距传感器安装在布料管11上时,发射出的激光束照射到施工机器人30后返回至激光测距传感器,控制器通过综合计算激光束的往返时间及传输速度,可以精准计算出当前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之间的实时距离,通过将该实时距离与预存的预设供电距离进行比对,便可判断出此时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之间的实时距离是否等于预设供电距离,进而通过控制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和/或控制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即可达到调整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始终保持预设供电距离的效果。
46.容易理解的,距离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有两种,即实时距离小于预设供电距离以及实时距离大于预设供电距离。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时距离小于所述预设供电距离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施工机器人30增大移动速度的同时控制所述布料机10保持所述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不变;或者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布料机10减小所述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的同时控制所述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不变。如此一来,能够快速将实时距离调节增大,以使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之间恢复至预设供电距离,保证无线充电发射器22与无线充电接收器23保持较高的充电效率。
4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实时距离大于所述预设供电距离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施工机器人30减小移动速度的同时控制所述布料机10保持所述
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不变;或者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布料机10增大所述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的同时控制所述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不变。如此一来,能够快速将实时距离调节增小,以使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之间恢复至预设供电距离,以避免两者的间距值过大而导致供电电缆21被拉断。
49.当然,除了采用距离传感器进行距离检测来控制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的间距的技术手段以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保持装置包括牵拉件,所述牵拉件的一端与所述布料管11连接,所述牵拉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施工机器人30连接;其中,所述牵拉件处于绷直状态下的长度等于所述预设供电距离,以使所述牵拉件能够约束所述布料管11与所述施工机器人30运行速度从而保持在所述预设供电距离。
50.正常工作时,通过调控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的运行速度,使牵拉件保持绷直状态,此时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之间便形成预设充电间距,可保证充电效率和供电电缆21安全。由于牵拉件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所以即便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与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出现不匹配时,由于受到牵拉件的约束,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的实时距离也无法增大,能够防止供电电缆21被拉断。相反,当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与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出现不匹配,造成牵拉件松弛时,施工人员也方便直观地观察到异常情况,从而调节布料管11的旋转速度和/或施工机器人30的移动速度,使牵拉件回复绷直,则表明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之间恢复至预设供电距离,保障供电系统100可靠工作。
51.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布料机10还包括立柱12、旋转臂13、布料控制箱14和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所述旋转臂13设置于所述立柱12上,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设置于所述立柱12上并能够驱动所述旋转臂13相对所述立柱12进行转动,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与所述布料控制箱14电连接,所述布料管11设置于所述旋转臂13上。
52.立柱12用于用于安装在施工场地的地面上,从而作为承载基础,实现装载固定旋转臂13、布料控制箱14和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例如,立柱12可以采用螺接、焊接、铆接等方式安装固定于地面。布料控制箱14用于向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输出指令,以使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驱动旋转臂13相对立柱12进行转动,达到带动布料管11旋转,实现为施工场地的不同部位完成浇注作业,同时跟随施工机器人30同步移动,使供电设备20能够为施工机器人30充电供电。此外,布料控制箱14还用于与控制器电连接。根据距离传感器的测距信息,控制器向布料控制箱14输出信号,以使布料控制箱14能够控制旋转臂13的转动速度,实现布料管11与施工机器人30保持预设充电间距的效果。
53.旋转臂13和立柱12均采用钢构结构,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可实施性强。旋转臂13的中部安装在立柱12的顶端,从而有助于旋转臂13保持平衡,防止发生倾覆。
54.布料管11有立柱12的内部向上延伸,而后沿着旋转臂13水平延伸,而后伸出至旋转臂13的外部,其末端管口朝向施工场地,从而便于进行布料作业。
55.旋转臂13能够在水平面内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任意角度旋转,使得布料管11可达于施工场地的不同区域,完成布料作业。
56.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所述布料机10还包括第二旋转驱动组件16,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16设置于所述旋转臂13的一端并与所述布料控制箱14电连接,所述布料管11包括输料管段111和布料执行管段112,所述输料管段111的一端与所述布料执行管段
112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16能够驱动所述布料执行管段112相对所述输料管段111进行转动,所述供电设备20能够通过所述布料执行管段112跟随所述施工机器人30移动,以在移动过程中所述供电设备20为所述施工机器人30充电。
57.输料管段111远离布料执行管段112的另一段用于与混凝土供料设备连接,从而获取混凝土浆料,并通过布料执行管段112完成布料作业。
58.输料管段111与布料执行管段112之间采用旋转关节(例如旋转轴承、旋转套筒等)相连,布料执行管段112相对输料管段111旋转平稳且顺畅。
59.实际工作中,旋转臂13和布料执行管段112能够在水平面内同向或不同向任意角度旋转,从而使布料执行管段112的出料管口可达于施工场地的更多不同区域,完成更高要求的布料作业。
60.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所述布料机10还包括牵拉钢丝绳17,所述牵拉钢丝绳17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旋转臂13上,所述牵拉钢丝绳17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布料执行管段112上。为了满足大面积施工场地布料要求,布料执行管段112的长度设计较长,考虑到布料执行管段112的自重加上内部输送混凝土浆料后的总重量很大,造成布料执行管段112悬置后的弯曲很大,存在断裂倾覆的风险。而通过设置牵拉钢丝绳17,能够对布料执行管段112起到牵拉支撑效果,保证布料执行管段112稳固安全。
61.较佳地,牵拉钢丝绳17采用多根,各钢丝绳的同一端固定于旋转臂13上,另一端分别连接至布料执行管段112的不同长度部位。从而有助于提高支撑效果。
62.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实现驱动旋转臂13转动,第二旋转驱动组件16实现驱动布料执行管段112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和所述第二旋转驱动组件16均包括电机、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电机与所述驱动齿轮连接,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传动配合,所述从动齿轮与所述旋转臂13和所述布料执行管段112连接。供电设备20能够通过布料执行管段112跟随施工机器人30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所述供电设备20为施工机器人30充电。
63.当然了,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旋转驱动组件15和第二旋转驱动组件16还可以是采用电机与皮带轮组、电机与蜗轮蜗杆等动力组合。
64.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布料机10还包括旋转限位组件,所述旋转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料管段111与所述布料执行管段112的转动连接处,以用于控制所述布料执行管段112相对所述输料管段111的转动圈数。安装时,供电电缆是顺着立柱12、输料管段111和布料执行管段112延伸设置的。通过设置旋转限位组件,可防止布料执行管段112相对输料管段111转动圈数过度,造成供电电缆21扭曲打结严重而发生损坏,影响使用寿命和正常输电。例如,旋转限位组件包括编码器及其安装支架,编码器可以计数布料执行端112的转动圈数,从而防止过度旋转的问题发生。
6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
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6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7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7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