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14 00:18:2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


背景技术:

2.微电网是指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发配电系统;微电网能够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从而解决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分布式电源并网问题。
3.发展微电网相关技术能够充分促进分布式电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实现对负荷多种能源形式的高可靠供给,微电网系统是实现主动式配电网的一种有效方式,使传统电网向智能电网过渡。
4.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在使用时因内部电气设备会产生高温,故需要使用风机进行实时通风散热,而风机长时间通风散热会使调度设备内部积累大量灰尘,现有的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一般通过人工来清理灰尘,费时费力,且清理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一般通过人工来清理灰尘,费时费力,且清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包括调度器主体、清灰箱、进风管、出风管、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和除尘滤芯;所述调度器主体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侧板;所述清灰箱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贴合连接;所述进风管和所述出风管均呈弯管状;所述进风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二管竖直设置;所述第一管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管位于所述清灰箱内;所述第一管内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出风管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三管和第四管;所述第三管水平设置,所述第四管竖直设置;所述第三管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四管位于所述清灰箱内;所述第三管内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管和所述第四管共中轴线;所述除尘滤芯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二管和所述第四管之间。
8.优选的,所述清灰箱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侧板彼此平行且相对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开设有出口;所述出口处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出口的封闭板;所述第一风机的风向设置为由所述调度器主体吹向所述清灰箱;所述第二风机的风向设置为由所述清灰箱吹向所述调度器主体;所述第二管位于所述第四管的上方。
9.优选的,所述除尘滤芯包括内筒、外筒、滤芯本体、第一抵接头、第二抵接头、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彼此共中轴线设置;所述外筒套设于所述内筒;所述滤芯本体设置于所述内筒;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所述第一抵接头轴向滑动套设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所述第二抵接头轴向滑动套设于所述外筒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环形空间,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抵接头连接,所
述第一弹簧使所述第一抵接头具有向远离所述滤芯本体的方向轴向移动的趋势;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环形空间,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抵接头连接,所述第二弹簧使所述第二抵接头具有向远离所述滤芯本体的方向轴向移动的趋势。
10.优选的,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连接有第一环形板和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一环形板靠近所述第一抵接头;所述第二弧形板靠近所述第二抵接头;所述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内筒;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板的靠近所述第一抵接头的一侧;所述第二弹簧套设于所述内筒;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环形板的靠近所述第二抵接头的一侧。
11.优选的,所述第一抵接头包括第一抵接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环的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和所述第一抵接环共中轴线;所述第一套管轴向滑动套设于所述外筒的外壁;所述第二抵接头包括第二抵接环,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接环的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二抵接环共中轴线;所述第二套管轴向滑动套设于所述外筒的外壁;所述第一抵接环用于与所述第二管的底端抵接;所述第二抵接环用于与所述第四管的顶端抵接。
12.优选的,还包括第一装卸部件;所述第一装卸部件包括弧形板、第三弹簧、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外壁的中部;所述第三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弧形板;所述第三弹簧的弹力使所述弧形板具有向远离所述外筒的方向移动的趋势;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弧形板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一抵接环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弧形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套管的远离所述第二抵接环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以所述第三弹簧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一套管的铰接点相比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弧形板的铰接点更靠近所述第三弹簧;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套管的铰接点相比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弧形板的铰接点更靠近所述第三弹簧。
13.优选的,所述第一装卸部件还包括滑柱、套筒和拉索;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外筒的中部,且所述套筒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外筒的中轴线;所述滑柱连接于所述弧形板;所述滑柱轴向滑动嵌设于所述套筒;所述拉索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滑柱的远离所述弧形板的一端;所述拉索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外壁,且所述拉索位于所述套筒内;所述第三弹簧套设于所述套筒和所述滑柱。
14.优选的,还包括第二装卸部件;所述第二装卸部件与所述第一装卸部件的结构一致,且所述第二装卸部件和所述第一装卸部件以所述外筒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15.优选的,所述调度器主体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四侧板和第五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五侧板垂直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罩设有进风罩;所述进风罩内设置有散热风机;所述进风口嵌设有滤尘网;所述第五侧板开设有通风格栅孔。
16.优选的,还包括鼓风机、排气管和排气喷嘴;所述鼓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板,且所述鼓风机位于所述调度器主体的外部;所述排气管连通于所述鼓风机的出气端;所述排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并连通于所述排气喷嘴;所述排气喷嘴设置于所述调度器主体内。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8.本发明提出的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能够自动清理内部积累的灰尘,且清灰效率相
比人工清理灰尘更加高效;具体的,调度器主体正常运行时,同时启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以使调度器内部的空气进入第一管,并依次流经第二管、除尘滤芯、第四管和第三管,最终又回到调度器主体内部,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会被除尘滤芯吸收,从而达到除尘净化的目的,以净化调度器内部的空气中的灰尘,从而实现实时自动清理调度器主体工作时积累的灰尘的效果,且全称不需要人工参与,更加省时省力,大大提升了清理灰尘的效率。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剖视图;
22.图3为图2中a处细节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图3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10、调度器主体;120、第一侧板;130、第二侧板;140、第三侧板;150、第四侧板;160、第五侧板;170、第六侧板;180、进风口;190、滤尘网;210、散热风机;220、进风罩;230、清灰箱;240、鼓风机;250、封闭板;260、出口;270、通风格栅孔;280、第一管;290、第二管;310、进风管;320、进风管;330、第三管;340、第四管;350、丝杆;360、第一滑杆;370、第二滑杆;380、升降臂;390、排气喷嘴;410、外筒;420、第一装卸部件;430、第二装卸部件;440、第一抵接头;450、第一抵接环;460、第一套管;470、第二抵接头;480、第二抵接环;490、第二套管;510、弧形板;520、滑柱;530、套筒;540、第三弹簧;550、第一连杆;560、第二连杆;570、第一弹簧;580、第二弹簧;590、滤芯本体;610、拉索;620、第一环形板;630、第二环形板;640、内筒;650、环形空间。
26.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1.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2.本发明提出一种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
33.请参考附图1-附图4,在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的一实施例中,本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包括调度器主体110、清灰箱230、进风管310、出风管320、第一风机(未示出)、第二风机(未示出)和除尘滤芯;调度器主体11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侧板120;清灰箱230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二侧板130;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贴合连接;进风管310和出风管320均呈弯管状;进风管310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一管280和第二管290;第一管280水平设置,第二管290竖直设置;第一管280依次穿设于第二侧板130和第一侧板120;第二管290位于清灰箱230内;第一管280内设置有第一风机;出风管320包括彼此连通的第三管330和第四管340;第三管330水平设置,第四管340竖直设置;第三管330依次穿设于第二侧板130和第一侧板120;第四管340位于清灰箱230内;第三管330内设置有第二风机;第二管290和第四管340共中轴线;除尘滤芯可拆卸设置于第二管290和第四管340之间。
34.本发明提出的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能够自动清理内部积累的灰尘,且清灰效率相比人工清理灰尘更加高效;具体的,调度器主体110正常运行时,同时启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以使调度器内部的空气进入第一管280,并依次流经第二管290、除尘滤芯、第四管340和第三管330,最终又回到调度器主体110内部,在此过程中,空气中的灰尘会被除尘滤芯吸收,从而达到除尘净化的目的,以净化调度器内部的空气中的灰尘,从而实现实时自动清理调度器主体110工作时积累的灰尘的效果,且全称不需要人工参与,更加省时省力,大大提升了清理灰尘的效率。
35.此外,清灰箱230还包括与第二侧板130彼此平行且相对的第三侧板140;第三侧板140开设有出口260;出口260处设置有用于封闭出口260的封闭板250;第一风机的风向设置为由调度器主体110内部吹向清灰箱230;第二风机的风向设置为由清灰箱230吹向调度器主体110内部;第二管290位于第四管340的上方。通过设置出口260,操作人员能够通过出口260来拆卸更换除尘滤芯。
36.同时,如附图2-附图4所示,上述除尘滤芯包括内筒640、外筒410、滤芯本体590、第一抵接头440、第二抵接头470、第一弹簧570和第二弹簧580;内筒640和外筒410彼此共中轴线设置;外筒410套设于内筒640;滤芯本体590设置于内筒640;内筒640和外筒410之间形成有环形空间;第一抵接头440轴向滑动套设于外筒410的一端,第二抵接头470轴向滑动套设于外筒410的另一端;第一弹簧570的一端设置于环形空间,第一弹簧570的另一端与第一抵接头440连接,第一弹簧570使第一抵接头440具有向远离滤芯本体590的方向轴向移动的趋势;第二弹簧580的一端设置于环形空间650,第二弹簧580的另一端与第二抵接头470连接,第二弹簧580使第二抵接头470具有向远离滤芯本体590的方向轴向移动的趋势。
3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完善了除尘滤芯的结构和功能,以实现除尘滤芯更好的可拆卸连接于第二管290和第四管340之间,即在第一弹簧570的作用下,第一抵接头440抵接于第二管290的底部,在第二弹簧580的作用下,第二抵接头470抵接于第四管340的顶部,从而使得整个除尘滤芯连接于第二管290和第四管340之间,以通过内筒640中的滤芯本体590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
38.此外,内筒640和外筒410之间连接有第一环形板620和第二环形板630;第一环形板620靠近第一抵接头440;第二弧形板510靠近第二抵接头470;第一弹簧570套设于内筒640;第一弹簧57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环形板620的靠近第一抵接头440的一侧;第二弹簧580套设于内筒640;第二弹簧58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环形板630的靠近第二抵接头470的一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完善了第一弹簧570和第二弹簧580的连接结构。
39.同时,如附图4所示,第一抵接头440包括第一抵接环450,以及连接于第一抵接环450的第一套管460;第一套管460和第一抵接环450共中轴线;第一套管460轴向滑动套设于外筒410的外壁;第二抵接头470包括第二抵接环480,以及连接于第二抵接环480的第二套管490;第二套管490和第二抵接环480共中轴线;第二套管490轴向滑动套设于外筒410的外壁;第一抵接环450用于与第二管290的底端抵接;第二抵接环480用于与第四管340的顶端抵接。
40.此外,本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还包括第一装卸部件420;第一装卸部件420包括弧形板510、第三弹簧540、第一连杆550和第二连杆560;第三弹簧540的一端连接于外筒410的外壁的中部;第三弹簧540的另一端连接于弧形板510;第三弹簧540的弹力使弧形板510具有向远离外筒410的方向移动的趋势;第一连杆550的一端铰接于弧形板510的一端;第一连杆550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一套管460的远离第一抵接环450的一端;第二连杆560的一端铰接于弧形板510的另一端;第二连杆560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套管490的远离第二抵接环480的一端;第一连杆550和第二连杆560以第三弹簧540对称设置;第一连杆550与第一套管460的铰接点相比第一连杆550与弧形板510的铰接点更靠近第三弹簧540;第二连杆560与第二套管490的铰接点相比第二连杆560与弧形板510的铰接点更靠近第三弹簧540。
41.同时,第一装卸部件420还包括滑柱520、套筒530和拉索610;套筒530设置于外筒410的中部,且套筒530的中轴线垂直于外筒410的中轴线;滑柱520连接于弧形板510;滑柱520轴向滑动嵌设于套筒530;拉索610的一端连接于滑柱520的远离弧形板510的一端;拉索610的另一端连接于外筒410的外壁,且拉索610位于套筒530内;第三弹簧540套设于套筒530和滑柱520。
42.这里的拉索610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滑柱520脱落套筒530,从而保证弧形板510的极限位置。
43.当需要拆下除尘滤芯时,可直接按压第一装卸部件420的弧形板510,弧形板510向靠近外筒410的方向移动,且在滑柱520和套筒530的限制作用下,弧形板510的移动方向垂直于外筒410的中轴线,弧形板510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连杆550和第二连杆560同步转动,第一连杆550带动第一套管460向下滑动,从而带动第一抵接头440向下滑动,第二连杆560带动第二套管490向上滑动,从而带动第二抵接头470向上滑动,从而使得第一抵接头440不再与第二管290的底部抵接,且第二抵接头470不再与第四管340的顶部抵接,此时即可取下整个除尘滤芯。
44.当需要安装除尘滤芯时,只需要按住弧形板510的同时将除尘滤芯放置于第二管290和第四管340之间,且使第一抵接环450对准第二管290的底部,第二抵接环480对准第四管340的顶部;然后松开弧形板510,在第三弹簧540的作用下,弧形板510向远离外筒410的方向移动(最终拉索610拉直,此时弧形板510移动至极限位置),且在滑柱520和套筒530的限制作用下,弧形板510的移动方向垂直于外筒410的中轴线;弧形板510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连杆550和第二连杆560同步转动,第一连杆550带动第一套管460向上滑动,且在第一弹簧570的弹力作用下,会使第一抵接头440向上滑动;第二连杆560带动第二套管490向下滑动,且在第二弹簧580的弹力作用下,回使第二抵接头470向下滑动,从而使得第一抵接头440与第二管290的底部抵接,且第二抵接头470与第四管340的顶部抵接,从而完成除尘滤芯的安装。
45.具体的,本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还包括第二装卸部件430;第二装卸部件430与第一装卸部件420的结构一致,且第二装卸部件430和第一装卸部件420以外筒410的中轴线对称设置。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装卸部件420为例进行介绍,第二装卸部件430不再赘述,通过设置第二装卸部件430,能够更加顺畅的完成除尘滤芯的拆卸和安装。
46.此外,调度器主体110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四侧板150和第五侧板160;第四侧板150垂直连接于第一侧板120;第五侧板160垂直连接于第四侧板150;第四侧板150开设有进风口180;进风口180处罩设有进风罩220;进风罩220内设置有散热风机210;进风口180嵌设有滤尘网190;第五侧板160开设有通风格栅孔270。通过设置散热风机210和通风格栅孔270,能够实现通风散热。
47.进风口180处还设置有用于封闭进风口180的第一挡板(未示出);第一挡板水平滑动贴合设置于第四侧板150的外壁,即第一挡板能够滑动至封闭进风口180,第一挡板也能够滑动至开启进风口180。
48.通风格栅孔270处还设置有用于封闭通风格栅孔270的第二挡板(未示出);第二挡板水平滑动贴合设置于第五侧板160的外壁,即第二挡板能够滑动至封闭通风格栅孔270,第二挡板也能够滑动至开启通风格栅孔270。
49.同时,如附图1-附图2所示,本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还包括鼓风机240、排气管(未示出)和排气喷嘴390;鼓风机240设置于第一侧板120,且鼓风机240位于调度器主体110的外部;排气管连通于鼓风机240的出气端;排气管穿设于第一侧板120,并连通于排气喷嘴390;排气喷嘴390设置于调度器主体110内。
50.此外,本微电网负荷调度设备还包括第一滑杆360、第二滑杆370、升降臂380、丝杆350和电机(未示出);调度器主体110还包括竖直设置的第六侧板170;第六侧板170垂直于第一侧板120;第一滑杆360和第二滑杆370均竖直设置,且均连接于第六侧板170的内壁;升降臂380水平设置;升降臂380的两端分别滑动套设于第一滑杆360和第二滑杆370;丝杆350转动连接于第六侧板170的内壁,且丝杆350竖直设置;升降臂380通过自身开设的螺纹孔(未示出)配合拧设于丝杆350;电机用于驱动丝杆350转动,以驱动升降臂380竖直升降;排气喷嘴39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排气喷嘴390等间距均匀设置于升降臂380;排气管为软管,各排气喷嘴390均连通于排气管。
5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提升除尘效果,正常运行时,开启进风口180和通风格栅孔270,并启动散热风机210,从而对调度器主体110进行通风散热;当运行一段时间
后(例如10天),调度器主体110内积累了一定的灰尘,此时即通过第一挡板封闭进风口180,通过第二挡板封闭通风格栅孔270,然后关闭散热风机210,再启动鼓风机240和电机,并控制电机往复正反转动,以带动丝杆350往复正反转动,以驱动升降臂380往复升降,从而带动各排气喷嘴390往复升降,在鼓风机240的作用下,各排气喷嘴390对调度器主体110内各处进行喷气,以充分吹起调度器主体110内积累的灰尘,在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作用下,除尘滤芯对调度器主体110内吹起的灰尘进行充分过滤和吸收。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