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19 07:16: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非水平提取待测组件的提取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种精密的机构组件或电子组件尺寸越来越小,提取装置如何有效率且稳定地移动这些组件,变成相当重要的议题。举例来说,传统发光二极管尺寸较大,对应的提取装置尚可以用夹取的方式来移动发光二极管。然而,目前发光二极管的尺寸已经是在微米或纳米等级(微型发光二极管),提取装置用逐一夹取的方式除了十分缺乏效率之外,也很容易损坏微型发光二极管。此外,多个微型发光二极管也有可能被放置在各种形状的对象上,但部分形状的对象相对不容易被拿取,例如提取装置拿取长条形的对象时,容易因为施力不平均而让长条形的物件断裂。特别是,为了增加运输时的稳定性,长条形的对象有可能已预先被贴附或黏着于运输的基板,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提取装置将更不容易拿取被黏住的长条形对象。
3.据此,业界需要一种新的用于提取待测组件的设备,可以对应拿取各种形状的待测组件,并且能够避免待测组件受到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待测组件提取装置,可以用倾斜的角度拿取被黏着于任意表面的待测组件,除了能减少拿取待测组件所需使用的外力,并可以避免待测组件受到损坏。
5.本技术提出一种待测组件提取装置,包含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以及座体。第二支臂连接第一支臂,第二支臂与第一支臂之间预设夹有第一角度。座体连接第二支臂,包含抽气孔,抽气孔用以吸附待测组件。其中当抽气孔吸附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且第一支臂逐渐远离表面时,第二支臂与第一支臂之间夹有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
6.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臂可以定义有第一连接端、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连接端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第二支臂可以定义有第二连接端、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二连接端位于第三端与第四端之间,第三端可以邻近第一端,第四端可以邻近第二端,且第二连接端可以枢设于第一连接端。此外,第三端与第一支臂的底面之间可以设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用以维持第三端与底面之间的预设距离。当抽气孔吸附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且第一支臂逐渐远离表面时,第三端较接近底面,第四端较远离底面。当抽气孔吸附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且第一支臂逐渐远离表面时,第三端与底面的距离可以小于预设距离。
7.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臂可以定义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二支臂可以定义有第三端与第四端,第一支臂与第三端的距离可以小于第一支臂与第四端的距离。当抽气孔吸附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且第一支臂逐渐远离表面时,第四端可以逐渐远离第二端。此外,第二支臂可以为簧片且具有预设形状,当抽气孔吸附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且第一支
臂逐渐远离表面时,第二支臂的形状可以不同于预设形状。另外,当待测组件脱离表面,第二支臂的形状可以恢复为预设形状。当待测组件离开表面后,第二支臂与第一支臂之间可以恢复为第一角度。第一支臂用以沿相对于表面的垂直方向移动于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
8.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可以用非水平的方式将贴附在表面的待测组件取下。有别于传统用水平的方式提取待测组件,本技术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可以先提起待测组件的一端,接着将待测组件完全拉开表面,从而能减少拿取待测组件所需使用的外力,并可以避免待测组件受到损坏。
9.有关本技术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1.图1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2.图2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图;
13.图3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爆炸图;
14.图4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下视图;
15.图5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16.图6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图;
17.图7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爆炸图;
18.图8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下视图。
19.符号说明
20.1:待测组件提取装置
ꢀꢀ
10:第一支臂
ꢀꢀꢀꢀꢀꢀꢀꢀꢀꢀꢀ
10a:底面
21.100:第一端
ꢀꢀꢀꢀꢀꢀꢀꢀꢀꢀ
102:第二端
ꢀꢀꢀꢀꢀꢀꢀꢀꢀꢀꢀꢀ
104:第一连接端
22.106:弹性组件
ꢀꢀꢀꢀꢀꢀꢀꢀ
12:第二支臂
ꢀꢀꢀꢀꢀꢀꢀꢀꢀꢀꢀ
120:第三端
23.122:第四端
ꢀꢀꢀꢀꢀꢀꢀꢀꢀꢀ
124:第二连接端
ꢀꢀꢀꢀꢀꢀꢀꢀ
126:转轴
24.128:抽气管路
ꢀꢀꢀꢀꢀꢀꢀꢀ
14:座体
ꢀꢀꢀꢀꢀꢀꢀꢀꢀꢀꢀꢀꢀꢀꢀ
140:抽气孔
25.3:待测组件提取装置
ꢀꢀ
30:第一支臂
ꢀꢀꢀꢀꢀꢀꢀꢀꢀꢀꢀ
30a:底面
26.300:第一端
ꢀꢀꢀꢀꢀꢀꢀꢀꢀꢀ
302:第二端
ꢀꢀꢀꢀꢀꢀꢀꢀꢀꢀꢀꢀ
32:第二支臂
27.320:第三端
ꢀꢀꢀꢀꢀꢀꢀꢀꢀꢀ
322:第四端
ꢀꢀꢀꢀꢀꢀꢀꢀꢀꢀꢀꢀ
324:抽气管路
28.34:座体
ꢀꢀꢀꢀꢀꢀꢀꢀꢀꢀꢀꢀꢀ
340:气道
ꢀꢀꢀꢀꢀꢀꢀꢀꢀꢀꢀꢀꢀꢀ
342:抽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9.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关系,包括:上,下,左和右,若无特别指明,皆是以图式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30.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图,图3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
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爆炸图,图4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下视图。如图所示,待测组件提取装置1包含第一支臂10、第二支臂12以及座体14,且本实施例的第一支臂10、第二支臂12应为刚性较佳的材料,即不容易受外力影响而弯折。在此,第一支臂10的两端分别定义为有第一端100与第二端102,第一端100与第二端102之间还设有第一连接端104。实务上,第一端100可以固定连接到外部的升降单元,外部的升降单元可以垂直地向上、向下移动。此时,由于第一支臂10的刚性较佳,当第一端100被升降单元带动着移动时,第二端102也会跟着第一端100一起移动,且第一端100与第二端102的相对关系应当维持不变。
31.第二支臂12的两端分别定义为有第三端120与第四端122,第三端120与第四端122之间还设有第二连接端124。实务上,第二连接端124可以枢接第一连接端104,而使得第二支臂12可活动地连接第一支臂10。如图所示,第一连接端104和第二连接端124可以分别开设有位置对应的孔洞,且第一连接端104可以插入第二连接端124中。也就是说,当第一连接端104已经正确插入第二连接端124中,本实施例只需要再以一个转轴126同时插入第一连接端104和第二连接端124的孔洞,即可以固定第一连接端104和第二连接端124。于一个例子中,当第一支臂10的第一端100固定连接到外部的升降单元,此时可以视为第一支臂10固定而仅有第二支臂12可以相对第一支臂10活动。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第二支臂12会以转轴126为轴心转动,即有可能是第三端120向第一支臂10的底面10a移动,或者第四端122向第一支臂10的底面10a移动。
32.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支臂10与第二支臂12之间还可能设有弹性组件106,弹性组件106的功能是维持第一支臂10与第二支臂12之间的相对位置。于一个例子中,弹性组件106可以设置在第二支臂12的第三端120与第一支臂100的底面10a之间,用以维持第三端120与底面10a之间的预设距离。当然,图式中所绘示的弹性组件106仅只是一种示范,本实施例不限制弹性组件106的种类与设置位置,只要能够维持第一支臂10与第二支臂12之间的相对位置,也有可能不需要弹性组件106。例如,弹性组件106有可能设置于第四端122与底面10a之间,或者也有可能将转轴126改成记忆默认位置并可复位的转轴,即不一定需要再另外设置弹性组件106。
33.座体14连接第二支臂12且设有抽气孔140,抽气孔140可以用以吸附待测组件(图未示)。实务上,座体14内部可以设有气道(图未示),用以连接抽气孔140与外部抽气的设备。于一个例子中,所述气道可以从座体14内部延伸至第二支臂12的内部,并且于第二支臂12上设有抽气管路128。接着,抽气管路128可以再连接到外部的抽气设备(图未示)。当然,本实施例不限制气道、抽气管路128或外部的抽气设备的位置,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视需要自由设计。此外,抽气孔140的形状大致上会对应待测组件的形状,只要待测组件能覆盖住抽气孔140,使得抽气孔140与待测组件可以形成气密而能够抽气吸附待测组件,即应属本实施例抽气孔140的范畴。举例来说,抽气孔140可以是长条形或圆形等形状,抽气孔140的数量也可以是单一个或多个,若有多个抽气孔140也可以任意排列或组成数组,本实施例不加以限制。于一个例子中,本实施例示范对应的待测组件可以是长条形的组件,故图4所示抽气孔140是长条形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1虽可以适用于各种形状的待测组件,但对应用于长条形的待测组件时,更能有突出的效果。
34.实务上,假设待测组件是发光组件(led),通常待测组件会被放置在薄膜或载板的
对应位置,等待被拿取以进行自动化的测试。为了避免运输或拿取时产生震动而让待测组件离开原本的位置,不利于自动化的流程(例如不好对准拿取待测组件),一般都会把薄膜或载板的表面都会具有黏性,让待测组件被黏在所述表面上。传统上,如果待测组件的形状是长条形,因为长条形的待测组件本身的结构强度较弱,加上待测组件已被黏在薄膜或载板的表面,往往在取下待测组件时会发生待测组件断裂或破损的情况。
35.以实际操作的例子来说,当待测组件提取装置1要拿起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时,首先第一支臂10会通过连接的升降单元于垂直方向降至预定高度(例如第一位置),例如所述预定高度应当可以让座体14的抽气孔140恰好触碰到待测组件。由于外部的抽气设备经由气道、抽气管路128连通着抽气孔140,抽气设备可以将抽气孔140与待测组件之间抽至大致真空,以让待测组件紧贴着抽气孔140。接着,第一支臂10连接的升降单元可以缓缓于垂直方向升高,从而带动第一支臂10升高(例如第二位置)且逐渐远离放置待测组件的表面。此时,因为已经固定第一连接端104和第二连接端124,从而第二支臂12也会被第一支臂10带动而升高。但是,因为第一连接端104和第二连接端124仅是枢接,故第二支臂12是可以摆动的,即第二支臂12不必然会平行于第一支臂10。
36.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理解,第二支臂12被第一支臂10带动而升高时,第二支臂12应当受到两股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其中一者自然是由第一支臂10提供的向上的作用力,另一者是第二支臂12受到座体14被向下拉的作用力。详细来说,座体14被向下拉的作用力是由于待测组件的一侧紧贴着座体14的抽气孔140,但因为待测组件的另一侧还是被黏贴在薄膜或载板的表面,故座体14会有被向下拉的作用力。实务上,第二支臂12为了平衡所述两股作用力,第四端122会被拉向待测组件所在的表面(远离底面10a),而第三端120会被拉向第一支臂10的底面10a。于一个例子中,第二支臂12会维持第四端122较第三端120低的倾斜直到其中一个作用力消失,也就是待测组件被从薄膜或载板的表面完全拉起。
37.假设第二支臂12于预设状态下是平行于第一支臂10,例如第一支臂10和第二支臂12夹0度角(第一角度)。另一方面,在把待测组件被从薄膜或载板的表面拉起的时间点,由于第二支臂12会有第四端122较第三端120低的倾斜,此时第一支臂10和第二支臂12便不再平行,而是会夹有更大的角度(第二角度)。于一个例子中,因为本实施例设有弹性组件106,在待测组件被从薄膜或载板的表面完全拉起之后,第二支臂12有可能再回到平行于第一支臂10的状态(第一支臂10和第二支臂12夹第一角度),或第三端120与底面10a之间恢复成预设距离。
38.值得一提的是,当待测组件还没有被拉起时,因为第二支臂12是倾斜的,故待测组件应是从一端(靠近第三端120)开始离开薄膜或载板的表面,而不是整体同时离开薄膜或载板的表面。好处在于,当待测组件是长条形时,待测组件就可以如同贴纸被撕下一般,顺利地离开薄膜或载板的表面。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以想象到,一张长条形的待测组件的两端同时提取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但如果从长条形的待测组件其中一端开始提取就会容易得多。当然,本实施例示范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1因为座体14的抽气孔140已经吸紧待测组件,不会让待测组件在提取的过程中弯曲导致破损。
39.由图1到图4可知,待测组件提取装置1的第二支臂12以第二连接端124和转轴126为支点,第三端120与第四端122可以如同翘翘板摆荡,但本技术不以此为限。本技术还可以
有另一种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设计,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8,图5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侧视爆炸图,图8是依据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的下视图。与前一实施例相同的是,待测组件提取装置3同样包含第一支臂30、第二支臂32以及座体34,第一支臂30的两端分别定义为有第一端300与第二端302,第二支臂32的两端分别定义为有第三端320与第四端322。在此,第一支臂30的第一端300同样可以固定连接到外部的升降单元,外部的升降单元可以垂直地向上、向下移动。座体34同样连接第二支臂32且设有抽气孔342,抽气孔342可以用以吸附待测组件(图未示)。此外,座体34还具设有气道340,气道340的一端可以连通抽气孔342,而气道340的另一端可以从座体34延伸至第二支臂32的内部,并且于第二支臂32上设有抽气管路324连接到外部的抽气设备(图未示)。由于第一支臂30以及座体34的功能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40.与前一实施例不相同的是,待测组件提取装置3的第二支臂32不会如同翘翘板摆荡,而可以是一种有弹性的簧片。如图6和图7所示,虽然第一支臂30与第二支臂32还是会被固定在一起,不过并非通过前一实施例利用第一连接端枢接第二连接端的方式,而是把第二支臂32的第三端320固定在第一支臂30,避免第三端320与第一支臂30产生相对运动。位置上,第二支臂32的第三端320可以较第四端322更靠近第一支臂30的第一端300。此外,第二支臂32整体看来可以在邻近第四端322处有弯曲,即当第二支臂32的第三端320接触第一支臂30时,第二支臂32的第四端322仍与第一支臂30的第二端302留有空隙。换句话说,第一支臂30与第三端320的距离会小于第一支臂30与第四端322的距离。
41.以实际操作的例子来说,当待测组件提取装置3要拿起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时,首先第一支臂30会通过连接的升降单元于垂直方向降至预定高度(例如第一位置),例如所述预定高度应当可以让座体34的抽气孔342恰好触碰到待测组件。由于外部的抽气设备经由气道340、抽气管路324连通着抽气孔342,抽气设备可以将抽气孔342与待测组件之间抽至大致真空,以让待测组件紧贴着抽气孔342。接着,第一支臂30连接的升降单元可以缓缓于垂直方向升高,从而带动第一支臂30升高(例如第二位置)且逐渐远离放置待测组件的表面。此时,因为第二支臂32的第三端32已经固定于第一支臂30,从而第二支臂12也会被第一支臂10带动而升高。
42.如同前一实施例,第二支臂32被第一支臂30带动而升高时,第二支臂32应当受到两股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其中一者自然是由第一支臂30提供的向上的作用力,另一者是第二支臂32受到座体34被向下拉的作用力。此时,第二支臂32的第四端322会被拉向待测组件所在的表面,远离第一支臂30的底面30a。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可以理解,当待测组件还没有被从薄膜或载板的表面完全拉起,因为第二支臂32具有弹性,随着第一支臂30抬高,第二支臂32有可能弯曲程度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假设第二支臂32具有一个预设形状(预设的弯曲角度,第一角度),当抽气孔342吸附贴附于表面的待测组件,且第一支臂30逐渐远离所述表面时,第二支臂32的形状不同于预设形状(更弯曲一些,第二角度)。实务上,第二支臂32的形变会维持到其中一个作用力消失,也就是待测组件被从薄膜或载板的表面完全拉起。于一个例子中,因为本实施例的第二支臂32本身就可以是有弹性的,例如簧片,在待测组件被从薄膜或载板的表面完全拉起之后,第二支臂32有可能再回到预设形状。
43.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可以用非水平的方式将贴附在表面的待测组件取下。有别于传统用水平的方式提取待测组件,本技术的待测组件提取装置可以先提起待测组件的一端,接着将待测组件完全拉开表面,从而能减少拿取待测组件所需使用的外力,并可以避免待测组件受到损坏。
44.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技术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技术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