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2-19 03:39: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2.已知一种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备输送油的泵。作为上述驱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装设于电动汽车的驱动装置。
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17852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驱动装置中,设置有用于通过泵使油流动的油路。若单纯地将上述油路设置于外壳等,则油路变长,有时难以输送油。
5.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具有能够使流体易于在流路内流动的结构的驱动装置。
6.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具备: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能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转子及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相对的定子;齿轮机构,所述齿轮机构与所述转子连接;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外壳和在内部收纳所述齿轮机构的齿轮外壳;流路,所述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由所述外壳构成;以及机械泵,所述机械泵与所述流路连接。所述外壳具有分隔壁部,所述分隔壁部对所述马达外壳的内部和所述齿轮外壳的内部进行分隔。所述齿轮外壳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分隔壁部之间隔着所述齿轮外壳的内部空间地配置。所述机械泵与设置于所述马达或所述齿轮机构的旋转轴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一壁部。所述流路具有:分隔壁流路部,所述分隔壁流路部设置于所述分隔壁部;马达外壳流路部,所述马达外壳流路部设置于所述马达外壳且与所述分隔壁流路部相连;以及连接流路部,所述连接流路部将所述机械泵与所述分隔壁流路部相连。
7.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驱动装置中,能容易地使流体在流路内流动。
附图说明
8.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机械泵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10外壳;11马达外壳;12齿轮外壳;13分隔壁部;14马达罩(第二壁部);15齿轮罩(第一壁部);20马达;21转子;22定子;23马达轴;24a转子芯部;30、230齿轮机构;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7、237第二齿轮轴(旋转轴);41轴承(第二轴承);46轴承(第一轴承);63第三贮存部(贮存部);63a供给口;70机械泵;90、290、390流路;92、292、392连接流路部;93、293分隔壁流路部;94、394马达外壳流路部;95轴内流路部;96转子芯部内流路部;100、200、300驱动装置;j1中心轴线;o油(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9.在以下说明中,以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上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铅垂方向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在驱动装置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上的情况下至少满足以下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关于铅垂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
10.在附图中,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表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z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 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的相反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为供驱动装置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 x侧)是车辆的前侧,x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的相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两者正交的方向,其为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 y侧)是车辆的左侧,y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的相反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为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
11.另外,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 x侧)是车辆的后侧,x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的相反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 y侧)是车辆的右侧,y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的相反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还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还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12.在图中适当地示出的中心轴线j1是沿与铅垂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假想轴线。更详细而言,中心轴线j1沿与铅垂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将平行于中心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中心轴线j1的绕轴方向简称为“周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将左侧( y侧)称为“轴向一侧”,将右侧(-y侧)称为“轴向另一侧”。
13.<第一实施方式>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是装设于车辆且使车轴39旋转的驱动装置。装设有驱动装置100的车辆是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和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为动力源的车辆。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00具备外壳10及逆变器单元50。如图2所示,驱动装置100具备马达20、齿轮机构30及机械泵70。
14.外壳10具有:马达外壳11,其在内部收纳马达20;齿轮外壳12,其在内部收纳齿轮机构30;以及分隔壁部13,其对马达外壳11的内部和齿轮外壳12的内部进行分隔。在本实施
方式中,齿轮外壳12与马达外壳11的轴向一侧( y侧)相连。分隔壁部13在轴向上分隔开马达外壳11的内部和齿轮外壳12的内部。分隔壁部13具有孔部13a,上述孔部13a沿轴向贯穿分隔壁部13。分隔壁部13具有将马达外壳11的内部和齿轮外壳12的内部相连的分隔壁开口13b。
15.马达外壳11呈沿轴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马达外壳11具有马达外壳主体11a及马达罩14。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主体11a和马达罩14彼此分体。另外,马达外壳主体11a和马达罩14也可以是相同的单一构件的一部分。
16.马达外壳主体11a是绕中心轴线j1将马达20包围的周壁部。马达罩14是构成马达外壳11的壁部中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壁部。马达罩14位于马达20的轴向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罩14相当于与分隔壁部13之间隔着马达外壳11的内部空间地配置的“第二壁部”。在马达罩14的轴向一侧( y侧)的面上设置有朝轴向另一侧凹陷的保持孔部14a。
17.齿轮外壳12具有齿轮外壳主体12a及齿轮罩15。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外壳主体12a和齿轮罩15彼此分体。另外,齿轮外壳主体12a和齿轮罩15也可以是相同的单一构件的一部分。
18.齿轮外壳主体12a是绕中心轴线j1将齿轮机构30包围的周壁部。齿轮罩15是构成齿轮外壳12的壁部中的轴向一侧( y侧)的壁部。齿轮罩15位于齿轮机构30的轴向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罩15相当于与分隔壁部13之间隔着齿轮外壳12的内部空间地配置的“第一壁部”。齿轮外壳12中的位于下侧的底部位于比马达外壳11中的位于下侧的底部靠下侧的位置。
19.如图3所示,齿轮罩15具有从齿轮罩15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面朝轴向一侧( y侧)凹陷的保持孔部15a。保持孔部15a是以下述中间轴线j2为中心的圆形的孔。保持孔部15a是在轴向一侧具有底部的孔。保持孔部15a具有大径孔部15b及小径孔部15c。大径孔部15b在齿轮罩15的轴向另一侧的面开口。小径孔部15c与大径孔部15b的轴向一侧相连。小径孔部15c的内径比大径孔部15b的内径小。在小径孔部15c的内周面设置有绕中间轴线j2延伸的圆环状的槽部15d。
20.如图2所示,在齿轮外壳12的内部收纳有作为流体的油o。油o贮存在齿轮外壳12内的下部区域。油o在下述的流路90内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油o用作对马达20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此外,油o用作齿轮机构30及下述各轴承的润滑油。作为油o,例如,为了发挥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功能,优选使用与粘度相对较低的自动变速箱用润滑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同等的油。
21.马达20具有:转子21,上述转子21能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旋转;以及定子22,上述定子22隔着间隙与转子21相对。转子21具有:中空的马达轴23;转子芯部24a,上述转子芯部24a固定于马达轴23的外周面;以及磁体24b,上述磁体24b固定于转子芯部24a。马达轴23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马达轴23具有贯穿孔23a,上述贯穿孔23a从马达轴23的内周面至马达轴23的外周面沿径向贯穿马达轴23的壁部。贯穿孔23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22.马达轴23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经由轴承41支承于马达罩14。马达轴23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经由轴承42支承于分隔壁部13。通过轴承41、42,将转子21支承为能绕中心轴线j1旋转。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00具备将转子21支承为能旋转的轴承41、
42。轴承41保持于马达罩14的保持孔部14a内,对马达轴2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轴承42保持于分隔壁部13的孔部13a内,对马达轴2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进行支承。轴承41、42例如是滚珠轴承。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41相当于“第二轴承”。
23.定子22位于转子21的径向外侧。定子22固定于马达外壳11的内部。定子22具有将转子21包围的环状的定子芯部25以及安装于定子芯部25的多个线圈26。
24.齿轮机构30与转子21连接。更详细而言,齿轮机构30与马达轴23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连接。齿轮机构30具有减速装置31和差动装置32。减速装置31与马达轴2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减速装置31具有第一齿轮轴33、第一齿轮34、第二齿轮35、第三齿轮36及第二齿轮轴37。即,齿轮机构30具有第一齿轮轴33、第一齿轮34、第二齿轮35、第三齿轮36及第二齿轮轴37。
25.第一齿轮轴33与马达轴23的轴向一侧( y侧)相连。第一齿轮轴33是沿轴向延伸的中空的轴。第一齿轮轴33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第一齿轮轴33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嵌合于马达轴23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轴3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马达轴23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通过花键嵌合来连接。通过轴承43和轴承44将第一齿轮轴33支承为能绕中心轴线j1旋转,上述轴承43保持于分隔壁部13的孔部13a,上述轴承44保持于齿轮罩15。轴承43、44例如是滚珠轴承。
26.第一齿轮34固定于第一齿轮轴33的外周面。由此,第一齿轮34经由第一齿轮轴33与转子21连接。第一齿轮轴33及第一齿轮34和转子21一起绕中心轴线j1旋转。
27.第二齿轮轴37在轴向上延伸。第二齿轮轴37呈以沿轴向延伸的中间轴线j2为中心的圆柱状。中间轴线j2是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假想轴线。中间轴线j2例如位于比中心轴线j1靠下侧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轴37是设置于齿轮机构30并与第二齿轮35一起旋转的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齿轮轴37相当于“旋转轴”。如图3所示,第二齿轮轴37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二齿轮轴主体37a;以及与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的轴向一侧( y侧)相连的泵连接部37b。
28.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由轴承45支承为能旋转,上述轴承45保持于齿轮罩15。轴承45保持于大径孔部15b内。如图2所示,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由轴承46支承为能旋转,上述轴承46保持于分隔壁部13。轴承45、46例如是滚珠轴承。如图3所示,第二齿轮轴主体37a具有连接孔37e。连接孔37e从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的轴向一侧的端面朝轴向另一侧凹陷。
29.泵连接部37b呈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泵连接部37b的外径小于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的外径。泵连接部37b具有第一连接部37c及第二连接部37d。第一连接部37c比第二齿轮轴主体37a朝轴向一侧( y侧)突出。第一连接部37c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与机械泵70连接。第二连接部37d与第一连接部37c的轴向另一侧(-y侧)相连。第二连接部37d嵌合于连接孔37e内。第二连接部37d通过花键嵌合与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连接。第二连接部37d的外径大于第一连接部37c的外径。
30.如图2所示,第二齿轮35及第三齿轮36固定于第二齿轮轴37的外周面。更详细而言,第二齿轮35及第三齿轮36固定于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的外周面。第二齿轮35与第一齿轮34啮合。第三齿轮36与差动装置32的下述齿圈38啮合。第一齿轮轴33的转速及第一齿轮34的转速与转子21的转速相同。第二齿轮35的转速、第三齿轮36的转速和第二齿轮轴37的转
速比转子21的转速小。
31.差动装置32具有齿圈38。从马达20输出的转矩经由减速装置31传递至齿圈38。齿圈38的下侧的端部浸渍于贮存在齿轮外壳12内的油o中。通过齿圈38旋转,从而将油o扬起。所扬起的油o例如作为润滑油供给至减速装置31和差动装置32。差动装置32使车轴39绕差动轴线j3旋转。差动轴线j3是与中心轴线j1平行延伸的假想轴线。
32.机械泵70设置于齿轮罩15。机械泵70与下述流路90连接。机械泵70与第二齿轮轴37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连接。如图3所示,机械泵70具有内转子71以及包围内转子71的外转子72。内转子71和外转子72呈包围中间轴线j2的环状。泵连接部37b的第一连接部37c嵌合于内转子71的内侧。内转子71相对于泵连接部37b以不能绕中间轴线j2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内转子71的外周面和外转子72的内周面分别设置有多个齿部。内转子71的齿部与外转子72的齿部彼此啮合。
33.内转子71和外转子72位于保持孔部15a的小径孔部15c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转子71和外转子72通过保持构件76保持于保持孔部15a内。保持构件76是朝轴向一侧( y侧)开口的圆筒状的构件。保持构件76嵌合于小径孔部15c内。保持构件76具有:圆板部76a,上述圆板部76a位于内转子71及外转子72的轴向另一侧(-y侧);以及筒状部76b,上述筒状部76b从圆板部76a的外周缘部朝轴向一侧突出。
34.圆板部76a从轴向另一侧(-y侧)支承内转子71及外转子72。在圆板部76a的轴向另一侧的面中的外周缘部,设置有朝轴向一侧( y侧)凹陷的环状凹部76c。圆板部76a具有在轴向上贯穿圆板部76a的孔部76d。第一连接部37c在轴向上穿过孔部76d。在筒状部76b的内侧收纳内转子71和外转子72。筒状部76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例如与保持孔部15a的轴向一侧的底面接触。
35.通过嵌入槽部15d内的卡环77从轴向另一侧(-y侧)支承保持构件76。由此,对保持构件76朝轴向另一侧移动进行阻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卡环77呈包围中间轴线j2的c字状。卡环77从轴向另一侧对环状凹部76c进行支承。保持构件76的轴向一侧( y侧)的开口由保持孔部15a的轴向一侧的底面封堵,由此,构成将内转子71和外转子72收纳于内部的泵室73。
36.机械泵70具有将油o吸入的吸入部74以及将油o排出的排出部75。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部75位于比吸入部74靠上侧处。当内转子71因第二齿轮轴37旋转而旋转时,与内转子71啮合的外转子72也旋转。当内转子71及外转子72旋转时,油o经由吸入部74被吸入内转子71与外转子72之间。被吸入内转子71与外转子72之间的油o与内转子71及外转子72的旋转一起被送至排出部75,从排出部75排出至机械泵70的外部。
37.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00具备第一贮存部61、第二贮存部62及第三贮存部63。第一贮存部61、第二贮存部62及第三贮存部63能贮存油o。第一贮存部61及第二贮存部62设置于齿轮外壳12的内部。第三贮存部63设置于马达外壳11的内部。
38.第一贮存部61由齿轮外壳12的下侧部分构成。第一贮存部61的内部是齿轮外壳12的内部中的下部区域。第一贮存部61的一部分由齿轮外壳12的底部构成。通过将油o贮存于第一贮存部61,将油积存部p设置于齿轮外壳12的内部中的下部区域。齿圈38的下侧的端部位于第一贮存部61的内部。齿圈38的下侧的端部是齿轮机构30中的下侧的端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机构30中的下侧的端部位于第一贮存部61内。由此,齿圈38的下侧的端部浸
渍于油积存部p。
39.第二贮存部62位于比第一贮存部61靠上侧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贮存部62位于比齿轮机构30靠上侧处。第二贮存部62朝上侧开口。第二贮存部62例如呈槽状。由齿圈38扬起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贮存于第二贮存部62的内部。第二贮存部62具有多个供给口62a。贮存于第二贮存部62的油o从供给口62a供给至将第一齿轮轴33及第二齿轮轴37支承为能旋转的各轴承43、44、45、46及齿轮机构30。
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贮存部63在马达外壳11的内部位于定子22的轴向另一侧(-y侧)。第三贮存部63位于比保持于马达罩14的轴承41靠上侧且比下述马达外壳流路部94靠下侧的位置。第三贮存部63朝上侧开口。第三贮存部63例如呈槽状。第三贮存部63能对流过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进行贮存。第三贮存部63具有供给口63a,上述供给口63a将油o供给至保持于马达罩14的轴承41。
41.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100具备流路90,上述流路90的至少一部分由外壳10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90是供油o流动的油路。流路90具有吸入流路部91、连接流路部92、分隔壁流路部93、马达外壳流路部94、轴内流路部95及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
42.吸入流路部91设置于齿轮罩15。吸入流路部91沿铅垂方向延伸。吸入流路部91的下侧的端部朝第一贮存部61的内部开口。如图3所示,吸入流路部91的上侧的端部与机械泵70的吸入部74相连。
43.连接流路部92设置于齿轮外壳12。连接流路部92将机械泵70与分隔壁流路部93相连。连接流路部9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构成齿轮外壳12的壁部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流路部92整体设置于构成齿轮外壳12的壁部内。连接流路部92具有:设置于齿轮罩15的第一连接流路部92a;以及设置于齿轮外壳主体12a的第二连接流路部92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流路部92a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一连接流路部92a的下侧的端部与机械泵70的排出部75相连。第二连接流路部92b从第一连接流路部92a的上侧的端部朝轴向另一侧(-y侧)延伸。
44.如图2所示,分隔壁流路部93设置于分隔壁部13。分隔壁流路部93沿铅垂方向延伸。连接流路部92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与分隔壁流路部93的下侧的端部相连。
45.马达外壳流路部94设置于马达外壳11。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马达外壳流路部设置于马达外壳”包括马达外壳流路部配置于收纳马达的马达外壳的内部空间的情况以及马达外壳流路部设置于构成马达外壳的壁部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流路部94配置于收纳马达20的马达外壳11的内部空间。马达外壳流路部94位于定子22的上侧。马达外壳流路部94位于比第三贮存部63靠上侧的位置。
46.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流路部94沿轴向延伸。马达外壳流路部94与分隔壁流路部93相连。更详细而言,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与分隔壁流路部93的上侧的端部相连。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流路部94由沿轴向延伸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管构件94p的内部构成。管构件94p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保持于分隔壁部13。管构件94p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保持于马达罩14。
47.马达外壳流路部94设置有多个供给口94a。供给口94a向下侧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供给口94a由设置于管构件94p的壁部中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处的孔构成。多个供给口94a包括:将油o从上侧供给至定子22的供给口94a;将油o从上侧供给至保持于分隔壁部13
的轴承42的供给口94a;以及将油o从上侧供给至第三贮存部63的供给口94a。
48.轴内流路部95的至少一部分由马达轴23的内部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内流路部95由马达轴23的内部以及第一齿轮轴33的内部构成。轴内流路部95在轴向上贯穿分隔壁部13地从马达罩14延伸至齿轮罩15。轴内流路部95与马达外壳流路部94相连。
49.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某两个流路部彼此相连”是指,流体能从某两个流路部中的一流路部向另一流路部流动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马达外壳流路部94内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从供给口94a向第三贮存部63供给,并从第三贮存部63的供给口63a供给至轴承41。供给至轴承41的油o从保持轴承41的保持孔部14a内流入马达轴23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内。由此,油o能从马达外壳流路部94向轴内流路部95流动。
50.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设置于转子芯部24a。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经由贯穿孔23a与轴内流路部95相连。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在转子芯部24a的轴向两端部开口。
51.当第二齿轮轴37因马达20驱动而绕中间轴线j2旋转时,内转子71绕中间轴线j2旋转,机械泵70驱动。当机械泵70驱动时,油积存部p内的油o从吸入流路部91的下侧的端部被吸入流路90内。被吸入流路90内的油o依次流过吸入流路部91、机械泵70、连接流路部92及分隔壁流路部93,流入马达外壳流路部94。流入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从多个供给口94a排出至马达外壳11的内部。从多个供给口94a排出的油o的一部分供给至轴承42和定子22。由此,能将油o作为润滑油供给至轴承42,并且利用油o对定子22进行冷却。从供给口94a供给至轴承42和定子22的油o向下侧落下,积存于马达外壳11的下部区域。积存在马达外壳11内的下部区域的油o经由设置于分隔壁部13的分隔壁开口13b返回到齿轮外壳12内。
52.从多个供给口94a排出的油o的另一部分贮存于第三贮存部63。贮存于第三贮存部63的油o从供给口63a供给至轴承41。供给至轴承41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经由保持孔部14a内流入轴内流路部95。流入轴内流路部95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贯穿孔23a流入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流入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的油o从转子芯部24a的轴向两侧端部朝径向外侧飞散,供给至线圈26。由此,能通过油o进一步将定子22冷却。从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供给至线圈26的油o与从供给口94a供给至轴承42和定子22的油o同样地经由分隔壁开口13b返回至齿轮外壳12内。
53.流入轴内流路部95的油o的另一部分供给至马达轴23与第一齿轮轴33花键嵌合的部分。流入轴内流路部95的油o的又一部分从马达轴23的内部向第一齿轮轴33的内部流动,从第一齿轮轴33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返回齿轮外壳12内。
54.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装置100具备与流路90连接的机械泵70。机械泵70与作为设置于齿轮机构30的旋转轴的第二齿轮轴37连接。因此,通过第二齿轮轴37随着马达20驱动而旋转,能够驱动机械泵70而使油o在流路90中流动。由此,能在不使用电动泵的状态下使油o在流路90中流动。因此,无需控制电动泵的电路以及与电动泵连接的配线等,能够减少驱动装置100的部件数量。而且,能够降低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此外,与设置电动泵的情况相比,易于使驱动装置100小型化。
55.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机械泵70设置于作为第一壁部的齿轮罩15。流路90具有:设置于分隔壁部13的分隔壁流路部93;设置于马达外壳11且与分隔壁流路部93相连的马达外壳流路部94;以及将机械泵70与分隔壁流路部93相连的连接流路部92。如此,通过将流路90的一部分设置于分隔壁部13,能容易地使由分隔壁部13隔开的马达外壳11的内部和齿轮
外壳12的内部通过流路90相连。因此,易于使流路90整体的长度变小。由此,能降低在流路90内流动的油o的压力损失。因此,能易于使油o在流路90内流动。因此,能够经由流路90将油o适当地供给至定子22等各部分。此外,由于机械泵70设置于齿轮罩15,因此,与将机械泵70设置于分隔壁部13的情况相比,易于组装机械泵70。
56.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流路部92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构成齿轮外壳12的壁部内。因此,与例如利用在外壳10的外部穿过的管道等管构件来制作连接流路部92整体的情况相比,能抑制驱动装置100大型化,并且,易于使连接流路部92的长度变小。因此,易于进一步使流路90整体的长度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易于使油o在流路90内流动。
57.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机械泵70连接的旋转轴是设置于齿轮机构30且与第二齿轮35一起旋转的第二齿轮轴37。这里,第二齿轮35是与连接于转子21的第一齿轮34啮合的齿轮。因此,能使与第二齿轮35一起旋转的第二齿轮轴37的转速比转子21的转速小。由此,相比于例如将机械泵70与马达轴23及和马达轴23一起旋转的第一齿轮轴33连接的情况,能使驱动机械泵70的旋转轴的转速变小。因此,能抑制齿轮外壳12内的油o被机械泵70过剩地上吸。因此,能抑制贮存于第一贮存部61的油o的量变少,能抑制在齿轮外壳12内通过齿圈38扬起的油o的量变少。由此,能抑制作为润滑油而供给至齿轮机构30的油o的量变少。
58.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流路90具有:轴内流路部95,上述轴内流路部95的至少一部分由马达轴23的内部构成,且上述轴内流路部95与马达外壳流路部94相连;以及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上述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设置于转子芯部24a,且与轴内流路部95相连。因此,能使流至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向轴内流路部95及转子芯部内流路部96流动。由此,能利用油o恰当地将转子21冷却。尤其能够恰当地将转子21的磁体24b冷却,由此,能抑制磁体24b的温度变高温,能抑制磁体24b退磁。因此,能够抑制马达20的输出转矩降低。由此,即便使用磁力比较小的廉价磁体来作为磁体24b,也能维持马达20的输出转矩。因此,能在维持驱动装置100的输出的同时使用廉价的磁体24b来降低驱动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59.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装置100具备第三贮存部63,上述第三贮存部63设置于马达外壳11的内部,作为能贮存流过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的贮存部。第三贮存部63具有供给口63a,上述供给口63a将油o供给至作为第二轴承的轴承41。因此,能适当地经由第三贮存部63将流过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的至少一部分供给至轴承41。
60.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马达外壳11具有作为与分隔壁部13之间隔着马达外壳11的内部空间地配置的第二壁部的马达罩14。供给口63a将油o供给至保持于马达罩14的轴承41。马达罩14隔着马达外壳11的内部空间地位于与分隔壁部13相反的一侧,因此,从分隔壁部13到马达罩14的距离比较大。因此,有时难以将从分隔壁流路部93流至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供给至保持于马达罩14的轴承41。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设置有第三贮存部63,因此易于经由第三贮存部63向轴承41供给油o。即,经由第三贮存部63向轴承41供给油o的结构在轴承41保持于马达罩14的情况下更为有用。
61.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转子21具有内部被供给第三贮存部63内的油o的中空的马达轴23。因此,能适当地使流过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经由第三贮存部63供给至马达轴23内。由此,能利用油o恰当地将转子21冷却。
62.<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符号等来省略说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200中,齿轮机构230的第二齿轮轴237是中空的轴。第二齿轮轴237是以中间轴线j2为中心且在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的管构件。第二齿轮轴237相当于与机械泵70连接的“旋转轴”。第二齿轮轴237具有第二齿轮轴主体237a及泵连接部237b。
63.第二齿轮轴主体237a的结构除了是在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的管构件这点以外,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齿轮轴主体37a相同。泵连接部237b的结构除了是在轴向两侧开口的中空的管构件这点以外,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泵连接部37b相同。泵连接部237b花键嵌合于第二齿轮轴主体237a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内而连接。第二齿轮轴主体237a的内部与泵连接部237b的内部彼此相连。
64.本实施方式的流路290中的连接流路部292具有第一连接流路部292a及第二连接流路部292b。第一连接流路部292a设置于齿轮罩15。第一连接流路部292a将机械泵70的排出部75与泵连接部237b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相连。第二连接流路部292b由第二齿轮轴237的内部构成。第二连接流路部292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由泵连接部237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的内部构成,且与第一连接流路部292a相连。第二连接流路部292b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与设置于分隔壁部13的分隔壁流路部293的下端部相连。
65.分隔壁流路部293的下端部与设置于分隔壁部13的保持孔部13c相连。在保持孔部13c内保持有轴承46。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壁流路部293与轴承46相连。由此,能够使从连接流路部292向分隔壁流路部293流动的油o的一部分经由保持孔部13c供给至轴承46。本实施方式中,轴承46相当于保持于分隔壁部13且对作为旋转轴的第二齿轮轴237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驱动装置20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的其他结构相同。
66.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流路部292的至少一部分由作为管构件的第二齿轮轴237构成。因此,与例如将连接流路部292整体设置于构成齿轮外壳12的壁部内的情况相比,能够易于制作连接流路部292。
67.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流路部292的至少一部分由作为旋转轴的第二齿轮轴237的内部构成。即,能利用与机械泵70连接的第二齿轮轴237来构成连接流路部292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无需除了作为旋转轴的第二齿轮轴237以外另行设置连接流路部292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易于制作连接流路部292。此外,易于使连接流路部292的长度变小,易于适当地进一步使流路290的长度变小。此外,与将连接流路部292整体设置于齿轮外壳12的情况相比,易于使齿轮外壳12变小。因此,易于使驱动装置200小型化。
68.<第三实施方式>以下,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符号等来省略说明。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300具备定子保持件380。定子保持件380收纳于马达外壳11的内部。定子保持件380呈绕中心轴线j1包围定子22的圆筒状。定子芯部25的外周面固定于定子保持件380的内周面。定子保持件380的外周面固定于马达外壳11的内周面。在定子保持件380的外周面设置有槽380a。槽380a的径向外侧的开口由马达外壳11的内周面封堵,从而构成制冷剂流路381。制冷剂w在制冷剂流路381中流动。制冷剂w例如为水。通过在制冷剂流路381中流动的制冷剂w,对定子22进行冷却。另外,制冷剂w只要能将定子22冷却,就可以是任意种类的制冷剂。
69.在本实施方式中,流路390中的连接流路部392的一部分例如由在外壳10的外部穿过的管构件构成。马达外壳流路部394设置于构成马达外壳11的壁部内。因此,无需为了设置马达外壳流路部394而设置其他构件。马达外壳流路部394具有第一马达外壳流路部394a及第二马达外壳流路部394b。第一马达外壳流路部394a设置于马达外壳主体11a中的位于上侧的壁部。第一马达外壳流路部394a沿轴向延伸。第一马达外壳流路部394a的轴向一侧( y侧)的端部与分隔壁流路部93的上端部连接。第二马达外壳流路部394b设置于马达罩14。第二马达外壳流路部394b从第一马达外壳流路部394a的轴向另一侧(-y侧)的端部向下侧延伸。第二马达外壳流路部394b的下端部与保持孔部14a连接。由此,从分隔壁流路部93流入马达外壳流路部394的油o经由保持孔部14a流入轴内流路部95。驱动装置30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0的其他结构相同。
70.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以及其他方法。与机械泵连接的旋转轴只要是设置于马达或齿轮机构的轴,就可以是任意的轴。与机械泵连接的旋转轴也可以是马达轴,也可以是与齿轮机构中的连接于马达轴的第一齿轮轴。机械泵只要与旋转轴连接且设置于齿轮外壳的第一壁部,就可以是任意的结构。机械泵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71.流路只要具有分隔壁流路部、马达外壳流路部及连接流路部,就可以是任意的结构。马达外壳流路部只要设置于马达外壳,就可以是任意的结构。马达外壳流路部例如可以由槽状的构件构成。也可以不设置轴内流路部和转子芯部内流路部。设置于马达外壳的内部且能贮存流过马达外壳流路部的流体的贮存部也可以直接与马达外壳流路部相连。也可以不设置该贮存部。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直接向轴内流路部引导马达外壳流路部内的流体。在流路中流动的流体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流体。连接流路部也可以整体由管构件构成。在连接流路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管构件构成的情况下,该管构件可以是配置于外壳的内部的管构件。另外,马达外壳流路部94也可以设置于马达外壳11的侧壁内部。在该情况下,马达外壳11的侧壁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空隙。该空隙位于定子22的上侧。该空隙与分隔壁流路部93相连。马达外壳11的侧壁具有与该空隙连通的至少一个喷射孔。喷射孔朝向定子22开口。流入马达外壳流路部94的油o从喷射孔排出至马达外壳11的内部。从喷射孔排出的油o的一部分供给至轴承42和定子22。由此,能够将作为润滑油的油o供给至轴承42,并且能够通过油o将定子22冷却。
72.本发明所应用的驱动装置的用途不受特别限定。驱动装置例如既可以在使车轴旋转的用途以外的用途中装设于车辆,也可以装设于车辆以外的设备。驱动装置使用时的姿态不受特别限定。马达的中心轴线既可以相对于与铅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倾斜,也可以沿铅垂方向延伸。以上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结构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能进行适当组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