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网格片状电阻的制作方法

2023-02-16 10:11:5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阻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网格片状电阻。


背景技术:

2.目前绕线电阻应用广泛,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等特点,通常在大功率电路中作降压或负载等用。
3.电阻上固定连接有绝缘件,电阻丝缠绕在绝缘件上,电阻在绕线时往往绕线圈数较多,操作人员在绕线时需要自己对电阻丝进行定位,发明人认为存在有电阻生产过程中,电阻丝绕线时易出现定位精度不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使电阻丝绕线定位精度更高,本技术提供一种网格片状电阻。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网格片状电阻,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网格片状电阻,包括电阻本体和电阻丝,所述电阻本体相对两侧边贴合有若干绝缘件,所述若干绝缘件沿所述电阻本体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7.所述电阻丝均匀绕设于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上设置有对所述电阻丝限位的限位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绝缘件将电阻丝与电阻本体阻隔,增加电阻本体使用时的安全性;若干绝缘件将绕线路程划分变短,电阻丝绕线不均匀更易调整;电阻丝缠绕时限位件对电阻丝限位,减少绕线时定位所花时间,提高绕线时的定位精度。
9.优选的,所述限位件为限位槽,所述限位槽位于所述绝缘件远离所述电阻本体一侧,所述限位槽均匀排布于所述绝缘件上,所述电阻丝卡接于所述限位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阻丝绕线时卡入限位槽内,减少电阻丝绕线时定位所花时间,同时提升电阻丝的定位精度;电阻丝卡入限位槽后不易脱出,减少绕线完成后电阻丝发生位移的情况,进而提升电阻本体的生产质量,延长电阻本体的使用寿命。
11.优选的,所述电阻本体为网格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网眼中有空气对流,对电阻丝进行降温散热,减少电阻丝长期使用疲劳断裂的情况的发生,延长电阻本体的使用寿命。
13.优选的,若干所述绝缘件相互贴合,所述电阻本体一端沿着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延伸,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绝缘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电阻本体时,电阻本体延伸一端插入电阻箱外壳内,对电阻本体起到定位固定作用,节约电阻本体在安装时定位所花时间,同时提高电阻本体安装时的连接强度。电阻本体另一端穿设于绝缘件内,绝缘件与电阻箱外壳相抵,增加电阻本体与电阻箱外壳的接触面积,增加连接强度,减少电阻本体在安装后出现松动的情况,同时绝缘件将电阻本体包裹,减少电阻本体漏电的可能性,增加安装人员的安全程度。
15.优选的,所述绝缘件上设置有对所述电阻丝圈数标记的标记组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标记组件对电阻丝的圈数进行标记,绕线时电阻丝的圈数记录更加清晰,电阻丝绕线时出现偏差更易进行调整。
17.优选的,所述标记组件包括固定于每个所述绝缘件两端的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所述电阻丝位于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第二凸块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干第一凸块与第二凸块对限位槽数量进行标记,减少生产时记录绕线圈数所花时间,对电阻丝的圈数记录更为准确,更易于发现绕线圈数出现偏差的情况,减少绕线圈数出现偏差时返工所花时间,提高生产质量。
19.优选的,所述绝缘件上,且位于每个所述限位槽两侧均设置有凸起,所述电阻丝位于每相邻两个凸起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阻丝卡入限位槽内,凸起进一步对电阻丝起到限位作用,减少电阻丝在绕线时脱出限位槽的可能性,进而减少电阻丝绕线时出现不均匀的情况。
21.优选的,所述电阻本体设置有对所述绝缘件进行定位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位于所述电阻本体延伸一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件减少绝缘件的定位时间,绝缘件安装时更为简便精准,电阻丝绕线时位置的精准度更高。
23.优选的,所述电阻本体设置有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套设于所述绝缘件外,所述电阻丝穿设于所述绝缘件与所述绝缘外壳中。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绝缘外壳对电阻丝进行保护,减少电阻本体在使用时出现漏电的可能,提高电阻本体使用时的安全性,安装人员在安装更换电阻本体时,绝缘外壳对安装人员进行保护。
25.优选的,所述绝缘外壳上开设有若干散热孔。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孔为绝缘外壳覆盖部分的电阻丝提供散热空间,减少电阻丝长期使用后受热疲劳,导致软化断裂的情况。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通过设置限位件,能够起到对电阻丝的绕线位置进行限定,减少绕线不均匀的效果;
29.2.通过设置标记组件,能够起到对电阻丝的绕线圈数标记更加准确,减少绕线圈数不均匀的效果;
30.3.通过设置定位件,能够起到方便绝缘件定位安装的效果。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网格片状电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限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网格片状电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散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电阻本体;11、定位件;2、绝缘件;21、限位槽;22、标记组件;221、第一凸块;222、第二凸块;23、凸起;24、绝缘外壳;241、散热孔;3、电阻丝。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网格片状电阻。
38.实施例1
39.参照图1,一种网格片状电阻,包括电阻本体1,电阻本体1相对两侧边贴合有若干绝缘件2,若干绝缘件2沿电阻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布,电阻本体1每侧的每相邻两个绝缘件2之间相互贴合。绝缘件2分段设置减少电阻丝3的绕线路程,如果电阻丝3绕线时分段进行,绕线位置出现偏差后更易进行修改。
40.参照图1和图2,绝缘件2背离电阻本体1的一侧边均匀设置有限位件,电阻丝3绕线时卡入限位件中。限位件对电阻丝3的位置进行限定,减少电阻丝3绕线时定位不准的情况,进而提高电阻丝3的绕线均匀程度。限位件为限位槽21,限位槽21均匀排布在绝缘件2远离电阻本体1一侧,电阻丝3绕线时卡入限位槽21内,限位槽21对电阻丝3进行位置限定,提高电阻丝3的绕线均匀程度。
41.参照图1,电阻本体1为网格状,网格均匀排布与电阻本体1上,电阻本体1一端沿绝缘件2的长度方向延伸,电阻本体1延伸部分超出绝缘件2,电阻本体1另一端穿设于绝缘件2内。电阻本体1安装时,电阻本体1远离绝缘件2延伸的一端卡接入电阻箱外壳内,在电阻本体1与电阻箱外壳安装前进行预定位,提高电阻本体1与电阻箱外壳安装时的精度,同时加强电阻本体1与电阻箱外壳的连接强度,在使用时更为安全。电阻本体1插入电阻箱外壳后,螺丝穿过网格对电阻本体1与电阻箱外壳进行固定连接,进一步加强电阻本体1与电阻箱外壳的连接紧密程度,在后续使用时更加安全,减少电阻本体1脱出的可能性。电阻本体1穿设于绝缘件2一端,绝缘件2与电阻箱外壳相抵,对电阻本体1起到固定,进而加强电阻本体1与电阻箱外壳的连接,从而提高使用电阻本体1使用时的安全程度。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网格片状电阻的实施原理为:电阻丝3绕线时卡于限位槽21内,限位槽21对电阻丝3进行限位,电阻丝3绕线时更加均匀,提高电阻丝3绕线时的绕线精度,同时电阻丝3绕线完成后难以发生位移。电阻本体1为网格状,加大了空气流通的面积,对电阻丝3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减小电阻丝3长期使用受热导致疲劳断裂的情况的发生,提高电阻本体1使用时的安全程度。电阻本体1远离绝缘件2延伸的一端,在安装时卡入电阻箱外壳,对电阻本体1安装进行预定位,减少安装时定位所花时间,同时加强电阻本体1与电阻箱外壳的连接强度,使用时更加安全。
43.实施例2
44.参照图3,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若干绝缘件2上均设置有标记电阻丝3圈数的标记组件22,标记组件22包括第一凸块221与第二凸块222,第一凸块221位于绝缘件2的一端,第二凸块222位于绝缘件2的另一端,若干绝缘件2上第一凸块221与第二凸块222的距离相等,第一凸块221与第二凸块222件的限位件的数量相等,进而限制第一凸块221与第二凸块222间缠绕的电阻丝3的圈数,减少不同绝缘件2之间电阻丝3绕线数量不等,提升电阻本体1绕线均匀程度。
45.绝缘件2上设置有若干凸起23,凸起23位于每个限位槽21两端。凸起23对电阻丝3进一步限位,电阻丝3绕线后更难发生位移,进而减少电阻丝3绕线时脱出限位槽21的情况,从而提高电阻丝3的定位精度。
46.参照图3,电阻本体1上设置有定位件11,定位件11为一铁片,铁片与电阻本体1固定连接,定位件11位于电阻本体1安装入电阻箱外壳一端侧边,定位件11对绝缘件2的安装作出定位,提高安装绝缘件2至电阻本体1时效率,同时提升绝缘件2的安装精度,电阻本体1在安装入电阻箱外壳时更为精确,使用更加安全。
47.参照图4,电阻本体1设置有绝缘外壳24,电阻丝3绕线完成后,绝缘外壳24扣合在绝缘件2上,对电阻丝3进行保护,减少电阻本体1在使用时出现漏电短路的情况,同时提升安装人员操作时的安全程度。绝缘外壳24上开设有若干散热孔241,散热孔241对电阻丝3进行散热,减少电阻丝3长期使用后受热疲劳出现断裂的情况,延长电阻本体1的使用寿命。
48.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第一凸块221与第二凸块222对电阻丝3的绕线圈数作出标记,提升电阻丝3绕线时的圈数精度。凸起23减少电阻丝3从限位槽21中脱出的可能性,提升电阻本体1使用时的安全程度。定位件11对绝缘件2的安装位置作出预定位,提高了绝缘件2的安装精度,减少安装绝缘件2时定位所花时间。绝缘件2外壳对绝缘件2及电阻丝3作出保护。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