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配液装置及集中供液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3-02-11 18:57: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液装置及集中供液系统。


背景技术:

2.集中供液系统在通过中央管道向各台血液透析设备提供浓缩液或透析液之前,需要先行配置浓缩液或透析液。其中,透析液是将酸性的a浓缩液、碱性的b浓缩液和反渗水按照固定的比例混合后得到的,酸性的a浓缩液是由透析用的a干粉与反渗水混合而成,碱性的b浓缩液是由透析用的b干粉与反渗水混合而成,干粉与反渗水的混合比例可在干粉的包装或者说明书上获得。配液时,可将反渗水与透析用的a干粉、b干粉按照固定比例混合,以配置浓缩液或透析液。由此可见,配液时反渗水的进水量直接关系着浓缩液的浓度,进而影响透析液的浓度。
3.目前,市面上已有的配液装置大是依赖人工来配液。工作人员按照配置比例将定量的反渗水和适量的干粉投入至配液装置中,并进行搅拌以促进干粉溶解,从而得到浓缩液或透析液。然而,这种配液方法极度依赖于工作人员的操作,无法保证配液浓度。
4.为解决人工配液所带来的问题,目前还出现了具有电气控制进水功能的配液装置。该配液装置是通过定点检测法或者流量计检测法来控制进水的。其中,定点检测法是指在配液装置配液桶内的固定高度处设置一液位检测设备,如浮子或者液位传感器等,以检测配液桶内的液位高度是否到达该固定高度,若是则停止进水并完成配液。然而,此种方法容易受到水纹波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较大的误差,难以准确控制配液浓度。
5.而针对流量计检测法,虽然其不受水纹波动的影响,但是,由于流量计只能统计流过的进水量,而不能检测配液桶内的水位和水的浓度,因此,每当配液桶内残留有未传送完的浓缩液或清洗后的废液时,影响配液浓度。
6.由此可见,现有技术均无法准确控制配液浓度。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的目的旨在至少能解决上述的技术缺陷之一,特别是现有技术中难以准确控制配液浓度的技术缺陷。
8.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液装置,该配液装置包括:
9.配液桶,所述配液桶的底部开设有进出水口;
10.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所述进出水口;
11.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管口,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管口作为所述配液装置的反渗水入口;
12.进水阀,设于所述第二管路上;
13.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配液桶的内壁,且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配液桶的底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获取所述配液桶内的压力信号;
14.控制模块,分别电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和所述进水阀,用于根据所述压力信号确
定所述配液桶内的实时水位,并基于所述实时水位调整所述进水阀的开度。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液装置还包括接触检测模块;所述接触检测模块设于所述配液桶的内壁,且所述接触检测模块的设置位置高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位置;
16.所述接触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触到液体的情况下向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检测信号;
17.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获取预设的接触检测模块设置高度,并根据所述接触检测模块设置高度校对所述实时水位。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触检测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
19.各个所述接触式光电传感器均设于所述配液桶的内壁;各个所述接触式光电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均高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位置,且各个所述接触式光电传感器的设置高度互不相同;
20.每个所述接触式光电传感器均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触到液体的情况下向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检测信号。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液装置还包括电导检测模块,所述电导检测模块设于所述配液桶的内壁;
22.所述电导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触到液体的情况下检测液体的电导值,并向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电导值;
23.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电导值是否匹配预设电导阈值。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液装置还包括水泵、第三管路、第四管路、搅拌管和搅拌阀;
25.所述水泵设于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管口,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管口连通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二管口连通所述搅拌管,所述搅拌管设于所述配液桶内;所述搅拌阀设于所述第四管路上;
26.所述控制模块分别电连接所述水泵和所述搅拌阀,用于在所述电导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电导阈值时,开启所述水泵和所述搅拌阀,以使反渗水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四管路和所述搅拌管流至所述配液桶内;
27.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搅拌管,用于在需要搅拌时驱动所述搅拌管,以使所述搅拌管搅动所述配液桶内的液体。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液装置还包括第五管路、第六管路、喷淋头和喷淋阀;
29.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管口,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管口连通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一管口,所述第六管路的第二管口连通所述喷淋头,所述喷淋头设于所述配液桶内;所述喷淋阀设于所述第六管路上;
30.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喷淋阀,用于在所述电导值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电导阈值的情况下,开启所述喷淋阀,以使所述反渗水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流至所述喷淋头。
3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导检测模块的设置位置不高于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设置位置。
3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液装置还包括呼吸滤芯和第七管路,所述配液桶的
顶部或侧部还开设有通气孔;
33.所述呼吸滤芯设于所述第七管路内,且所述第七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所述通气孔。
3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液装置还包括第八管路和废液阀;
35.所述废液阀设于所述第八管路上,所述第八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管口,所述第八管路的第二管口作为所述配液装置的排液口。
36.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集中供液系统,该集中供液系统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配液装置。
37.在本技术的配液装置及集中供液系统中,配液桶的底部开设有进出水口,且配液桶的内壁设有压力传感器,该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配液桶内的压力信号,使得控制模块可以基于压力传感器所检测的压力信号确定配液桶内的实时水位。如此,通过基于压力信号得到实时水位,可以尽可能减少水纹波动等因素对水位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能精准确定配液桶内的实时水位。
38.同时,本技术通过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高于配液桶底部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少进出水过程对压力检测结果的干扰,减少扰动量。如此,可进一步提高压力信号的准确性,使得检测得到的实时水位更加精准。控制模块根据精准的实时水位控制进水量,可准确控制配液桶内的配液浓度。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40.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配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41.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配液装置的示意性电路框图;
42.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配液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配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除背景技术记载的技术问题外,对于采用定点检测法来控制进水量的配液装置而言,由于液位检测设备设置在配液桶的固定高度处,因此,该配液装置的进水量是固定不可调整的,导致该配液装置每次均只能配置相同量的浓缩液或透析液。若配置量过大,则配置的浓缩液或透析液需要存放较久的时间,但是,考虑到b浓缩液易长菌,因此在配置后,若浓缩液或透析液在设备的清洗消毒周期前未使用完,则需要倒掉桶内的液体来清洗设备,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造成较大的浪费。
46.对于采用流量计检测法来控制进水量的配液装置而言,由于流量计的价格较为昂贵,且需要标准仪器对其进行定时校准,因此,除了有配液浓度误差的风险外,其还具备成本高的问题。
47.为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配液装置及集中供液系统,能够精准检测配液桶内的实时水位。如此,根据精准的实时水位控制进水量,可准确控制配液桶内的配液浓度。
48.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配液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该配液装置包括配液桶11、第一管路13、第二管路15、进水阀17、压力传感器21和控制模块23。
49.其中,配液桶11是指用于容纳干粉和反渗水的桶。其可包括一容纳腔,以通过该容纳腔容纳干粉和反渗水,使得干粉与反渗水能够在容纳腔内混合,进而得到浓缩液或者透析液。可以理解,配液桶11的桶体形状、桶体组成材料、容纳腔的形状以及容纳腔的体积等实际设置均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配液桶11的桶体形状可如图1所示,该配液桶11的底部可为锥形结构,以便于排空配液桶11内的液体,避免残留。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配液桶11的桶体结构可如图3所示,配液桶11的侧部包括一平面,以便于在配液桶11的内壁上安装检测器件及管路,也能确保桶体的密封性。
50.第一管路13和第二管路15均为用以供反渗水流通的管路。可以理解,该第一管路13与第二管路15的管路材质、管路长度和管路形状等管路参数均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路13与第二管路15的管路参数可以部分或全部相同,也可以全部不同。例如,第一管路13的管路长度可不同于第二管路15的管路长度,且第一管路13的管路材质与第二管路15的管路材质可以相同。
51.进水阀17是指能够调整管路中液体流通情况的阀门结构。例如,当进水阀17的开度被配置为0时,液体无法在管路中流通;当进水阀17的开度被配置为大于0时,液体可以在管路中流通,且液体流量与进水阀17的开度呈正相关。换言之,进水阀17的开度越大,则液体在管路中的流量也越大。
52.压力传感器21是指具备压力检测功能的器件,例如可以是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或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21可以是高精度传感器。控制模块23是指具备信号处理功能的器件或电路,例如,控制模块2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的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53.请参阅图1,在本技术提供的配液装置中,配液桶11的底部开设有进出水口。其中,配液桶11的底部是指配液桶11靠近地的一端,也即,配液桶11中最小对地高度所对应的位置。第一管路13的第一管口与该进出水口连通,第一管路13的第二管口与第二管路15的第一管口连通,第二管路15的第二管口作为配液装置的反渗水入口19。第二管路15上设有进水阀17,从而可通过进水阀17调整第二管路15中液体的流通情况。当进水阀17的开度不为0时,反渗水可以依次通过第二管路15、第一管路13和配液桶11的进出水口,进入配液桶11内;当进水阀17的开度为0时,反渗水无法在第二管路15内流通,因此,反渗水将无法进入配液桶11内,配液装置停止进水。
54.压力传感器21设置在配液桶11的内壁,其中,内壁是指配液桶11形成容纳腔的腔壁。可以理解,压力传感器21可以通过任意方式固定或可移动地设置在配液桶11的内壁上,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压力传感器21在配液桶内壁的设置位置高于配液桶11的底部,
换言之,压力传感器21的对地高度大于配液桶11底部的对地高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21的探头为长条形,通过将压力传感器21设置在高于配液桶11底部的位置,可以更加方便安装。
5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将配液桶制作成异型结构,即柱型的一个面制作成平面,用于安装压力传感器21,便于安装和密封的同时也可以使压力探头更接近配液桶底部,另一方面压力探头远离进出水口,可以降低扰动量。
56.压力传感器21用于检测配液桶11内的压力信号,该压力信号能够反映配液桶11内液体的重力。由于压力传感器21在配液桶内壁的设置位置高于配液桶11的底部,因此,可尽量避免配液桶进出水对压力传感器21的检测造成干扰,减少扰动量,使得压力信能号更为准确地反映配液桶11内液体的重力。
57.控制模块23与压力传感器21电性连接,因此可以从压力传感器21获取压力信号,并将该压力信号转化为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可以理解,控制模块23根据压力信号确定实际水位的具体计算方式可为现有技术公开的任意方式,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在得到实时水位后,控制模块23可基于该实时水位调整进水阀17的开度,进而调整配液桶11的进水量。
58.本技术中,配液桶11的底部开设有进出水口,且配液桶11的内壁设有压力传感器21,该压力传感器21用于检测配液桶11内的压力信号,使得控制模块23可以基于压力传感器21所检测的压力信号确定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如此,通过基于压力信号得到实时水位,可以尽可能减少水纹波动等因素对水位检测结果的影响,从而能精准地得到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
59.同时,本技术将压力传感器21设置在高于配液桶11底部的位置,从而能够减少进出水过程对压力检测结果的干扰,减少扰动量。如此,可进一步提高压力信号的准确性,使得检测得到的实时水位更加精准。控制模块23根据精准的实时水位控制进水量,可准确控制配液桶11内的配液浓度。
6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配液装置还可包括接触检测模块30。该接触检测模块30是指能够用于检测本模块是否与其他物体或液体接触的器件或电路。接触检测模块30设置在配液桶11的内壁,并且接触检测模块30的设置位置高于压力传感器21的设置位置,换言之,接触检测模块30的对地高度大于压力传感器21的对地高度。
61.当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低于接触检测模块30的设置高度时,接触检测模块30与配液桶11内的液体无接触。当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不低于接触检测模块30的设置高度时,接触检测模块30将会接触配液桶11内的液体。接触检测模块30与控制模块23电连接,用于在接触到液体的情况下向控制模块23输出检测信号。在接收到检测信号时,控制模块23可确定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不低于接触检测模块30的设置高度。因此,控制模块23可以在接收到检测信号时,获取预先设置的接触检测模块设置高度,以及计算得到的实时水位,并根据接触检测模块设置高度对实时水位进行校对,以确定计算得到的实时水位是否准确。例如,控制模块23可判断计算得到的实时水位与接触检测模块设置高度之间的误差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若是,则确定计算得到的实时水位为准确的,否则,确定计算得到的实时水位不准确。
62.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配液桶11内壁设置接触检测模块30,从而可通过接触检测模
块30的检测情况校对计算得到的实时水位,以确保实时水位的检测准确性。
63.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接触检测模块3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该至少两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均设置在配液桶11的内壁,且每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的设置位置均高于压力传感器21的设置位置,也即每一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的对地高度均大于压力传感器21的对地高度。同时,任意两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的设置高度均不相同,换言之,同一设置高度上最多设有一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其中,设置高度可以是传感器相对于配液桶11底部的高度,也可以是传感器的对地高度。
64.每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均与控制模块23电连接。对于每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当其与配液桶11内的液体相接触时,其可向控制模块23输出检测信号。控制模块23在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可以获取发送该检测信号的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的设置高度,并据此校对实时水位。如此,可以对压力传感器21进行多段校对和多段定标,以减少因配液桶11制造工艺、张力、连接管路等因素引起的不规则变化,与压力传感器21线性度误差大的问题。
65.在一个实施例中,当配液桶11没有清洗或桶内有残留液体时,反渗水的浓度变化会导致电导值变化,并影响配液浓度。以及,配液时,配液桶内浓缩液或透析液的浓度也会影响电导值。为确定反渗水、浓缩液和/或透析液的浓度,以进一步准确控制配液浓度,如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配液装置还包括电导检测模块,其中,电导检测模块是指能够检测电导值的器件或电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电导检测模块可以包括电导传感器41。
66.电导检测模块设置在配液桶11的内壁,且电连接控制模块23。当电导检测模块与配液桶11中的液体相接触时,电导检测模块可以检测配液桶11中液体的电导值,并将检测得到的电导值输出至控制模块23。控制模块23可将接收到的电导值与预设电导阈值进行大小比较,进而实现将检测得到的电导值与预设电导阈值进行匹配。可以理解,该预设电导阈值的具体数值可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例如,预设电导阈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配液装置的当前模式来确定。当配液装置的当前模式为清洗模式时,预设电导阈值为第一数值。当配液装置的当前模式为配液模式时,预设电导阈值为第二阈值。
67.控制模块23可以基于匹配结果确定配液桶11内是否存在残留浓缩液或残留透析液,并进一步确定残留液体是否会对配液浓度造成影响,如此,可减小未清洗和/或残留等因素引起的浓度误差。例如,当电导值与预设电导阈值之间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时,则可继续进水并配液;当电导值与预设电导阈值之间的误差超出可接受范围时,则可确定残留液体会对配液浓度造成影响,后续可进行告警或启动清洗。
68.控制模块23还可以基于匹配结果来确定配液桶11内的配液浓度是否满足相关浓度要求,进而判断是否需要继续进水或停止进水。如此,可进一步提高配液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的参与,提高配液效率。
69.可以理解,该电导检测模块可以设置在配液桶11内壁的任意位置上,本技术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由于配液桶11的进出水口开设在配液桶11的底部,因此,为准确测量反渗水的电导值,进而准确确定反渗水的浓度变化,电导检测模块的设置位置可以不高于所述压力传感器21的设置位置,也即,电导检测模块的对地高度可以小于或等于压力传感器21的对地高度。
7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配液装置还可包括水泵51、第三管路
53、第四管路55、搅拌管57和搅拌阀59。其中,第三管路53及第四管路55的具体限定可参阅上述第一管路13与第二管路15的具体限定,在此不再赘述。搅拌管57是指用于对配液桶11内的容纳物进行搅拌的器件,搅拌阀59是指能够调整管路中液体流通情况的阀门结构,其具体限定及工作原理均可参阅上述进水阀17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71.如图4所示,水泵51设置在第三管路53上,第三管路53的第一管口连通第二管路15的第一管口,第三管路53的第二管口连通第四管路55的第一管口。第四管路55的第二管口连通搅拌管57,搅拌管57设于配液桶11内。搅拌阀59设于所述第四管路55上,可用于控制第四管路55的液体流通情况。
72.控制模块23分别电连接所述水泵51和所述搅拌阀59,用于控制水泵51的启停及搅拌阀59的开度。具体而言,当配液装置处于清洗模式时,若检测到的电导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电导阈值时,则表明配液桶11内的残留液体会过度影响配液浓度,因此,为确保配液浓度的准确性,控制模块23可以在电导值不小于预设电导阈值的情况下开启水泵51和搅拌阀59,使得反渗水可以在水泵51的作用下,依次通过第二管路15、第三管路53、第四管路55流至搅拌管57,以从搅拌管57流至配液桶11内,以清洗配液桶11。
73.控制模块23还电连接搅拌管57,用于在需要搅拌时驱动搅拌管57,以使搅拌管57搅动所述配液桶11内的液体。例如,当配液装置处于清洗模式,且检测到的电导值大于或等于预设电导阈值时,控制模块23可驱动搅拌管57,以搅动配液桶11内的液体。又如,控制模块23还可以在配液装置处于配液模式时驱动搅拌管57,以搅动配液桶11内的液体,进而加速干粉溶解。
74.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配液装置还可包括第五管路61、第六管路63、喷淋头65和喷淋阀67。其中,第五管路61及第六管路63的具体限定可参阅上述第一管路13与第二管路15的具体限定,在此不再赘述。喷淋头65是指能够从喷洒液体的器件结构,喷淋阀67是指能够调整管路中液体流通情况的阀门结构,其具体限定及工作原理均可参阅上述进水阀17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75.如图4所示,第五管路61的第一管口连通第三管路53的第二管口,第五管路61的第二管口连通第六管路63的第一管口,第六管路63的第二管口连通喷淋头65,喷淋头65设于配液桶11内。喷淋阀67设于第六管路63上。
76.控制模块23电连接喷淋阀67,用于控制喷淋阀67的开度。具体地,控制模块23可以在电导值不小于预设电导阈值的情况下开启喷淋阀67,使得反渗水可以依次通过第二管路15、第三管路53、第五管路61和第六管路63连通至喷淋头65,并从喷淋头65处喷洒,以冲洗配液桶11。如此,可更为彻底地清洗配液桶11,并节省清洗时使用的反渗水的体积,降低配液成本。
77.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配液装置还可包括第九管路和输送阀69。其中,输送阀69是指能够调整管路中液体流通情况的阀门结构,其具体限定及工作原理均可参阅上述进水阀17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78.第九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第五管路61的第二管口,第九管路的第二管口作为配液输送口,输送阀69设于第九管路上。如此,可通过调节输送阀69的开度,调节是否将配液输送至其他设备处。
79.进一步地,由于电导检测模块40能够用于检测配液桶11内的浓缩液浓度/透析液
浓度,因此,控制模块23可以电连接该输送阀69,并用于在检测的电导值符合浓度要求时开启输送阀69,以将配液桶11内的浓缩液或透析液输送至其他设备处。
80.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配液装置还包括呼吸滤芯71和第七管路,配液桶11的顶部或侧部还开设有通气孔。该呼吸滤芯71设于第七管路内,且第七管路的第一管口连通通气孔。由于配液装置在进水时需要将桶内气体排出配液桶11外,并在排水时向配液桶11内补充气体,因此,需要在配液桶11的顶部或侧部开设通气孔,以便于排出或补充空气。但是,考虑到浓缩液与透析液不能直接与外部气体接触,因此,在补充气体时,需要先通过呼吸滤芯71过滤气体,避免浓缩液或透析液受到污染。
81.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配液装置还包括第八管路81和废液阀83。其中,废液阀83是指能够调整管路中液体流通情况的阀门结构,其具体限定及工作原理均可参阅上述进水阀17的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82.废液阀83设置在第八管路81上。第八管路81的第一管口连通第一管路13的第二管口,第八管路81的第二管口作为所述配液装置的排液口85。当废液阀83被开启时,配液桶11、第一管路13和第八管路81连通,使得配液桶11内的液体可以依次通过第一管路13和第八管路81流至排液口85,并排出至配液装置外。
83.在一个示例中,本技术的配液装置可如图4所示,其包括3个分设在不同高度的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分别为第一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1、第二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2和第三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3。本示例的配液装置可按照下述过程实现定标、水位计算、传感器互检、自动标定、残留检测、清洗、进水配液和标定计数。
84.(1)定标:关闭进水阀17和废液阀83,打开喷淋阀67和搅拌阀59。用电子称或是精准量杯往配液桶11加反渗水。在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刚好到达压力传感器21的零位的情况下,等待水位稳定,并在稳定后记录配液桶11中,定标点1所对应的水位定标值h0和压力传感器21转换值d0。分别加水至第一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1、第二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2和第三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3处,并按照前述步骤,记录定标点2、3、4处的水位定标值h1、h2、h3,以及定标点2、3、4处的压力传感器21转换值d1、d2、d3。
85.(2)水位计算:由公式h=(d-dmin)
×
(hmax-hmin)/(dmax-dmin) hmin计算实时水位。式中,h为配液桶11的实时水位,d为压力传感器21的实时转换值,dmax为目标区间的较大压力传感器21转换值,dmin为目标区间的较小压力传感器21转换值,hmax为目标区间的较大水位定标值,hmin为目标区间的较小水位定标值,目标区间为压力传感器21的实时转换值所处的定标区间。例如,当d0≤d≤d1时,h=(d-d0)
×
(h1-h0)/(d1-d0) h0。
86.(3)传感器互检:首先,打开废液阀83排空配液桶11内的液体,分别检查3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是否感应到信号,若有信号,则代表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发生损环,并进行报警,否则,确定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正常。然后,进水直至实时水位到达设定的最高水位,并分别检查3个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是否感应到信号,若有信号,则确定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正常,否则,代表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发生损环,并进行报警。
87.最后,排出配液桶11内的液体,直到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低于第一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1的设置高度,并检查压力传感器21检测的压力信号是否有变化。若有,则确定压力传感器21正常,否则,确定故障报警。开启进水阀17,并将进水阀17的开度调至最小,以缓慢补水,直至配液桶11内的实时水位等于第三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3的设置高度。检查计算的
实时水位h是否在(h3-δh)与(h3 δh)之间,δh为设定的水位误差。若是,则重复上述过程检查第二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2和第一接触式光电传感器b1的实时水位值与定标值是否在误差范围内,否时则启动自动标定。
88.(4)自动标定:首先排空配液桶11内的液体。然后将进水阀17全开,加速进水直至配液桶11的实时水位大于或等于压力传感器21的设置高度,并关闭进水阀17。打开废液阀83进行排水,直到桶内实时水位小于压力传感器21的设置高度,关闭废液阀83。打开进水阀17,并将进水阀17的开度调到最小,缓慢进水直至实时水位等于压力传感器21的设置高度,关闭进水阀17。等待一段时间后,取此时压力传感器21的平均转换至作为定标点d0。同理,继续标定其它定标点d1、d2、d3。
89.(5)残留检测:进水过程中检查反渗水的电导值,当检测到电导值小于预设电导阈值时,继续正常进水,反之则清洗配液桶11。
90.(6)清洗:将进水阀17全开,进水到清洗配液桶11设定水位。打开水泵51、喷淋阀67和搅拌阀59,利用水流冲洗配液桶11,到达冲洗默认时间t0后,关闭水泵51、喷淋阀67和搅拌阀59,打开废液阀83排空配液桶11内液体。重复前述过程,直到检测到的电导值小于预设电导阈值,并结束清洗。
91.(7)进水配液:首先将h0作为目标水位,打开进水阀17,全开加速进水到h0位置,关闭进水阀17,打开废液阀83t1秒,t1为经验参数,然后关闭废液阀83,打开进水阀17并开到最小,缓慢补水到h0位置,分别检查反渗水的电导值和定标点h0的误差值是否正常,不正常时进行清洗和自动标定,然后将h1设为进水目标位,并将进水比例阀开度调到最大加速进水,在实时水位大于或等于(h1-δ)时,δ为目标水位前调小进水阀17开度的水位设定值,将进水比例阀开度调到最小缓慢补水到h1位置,对比实时水位值h与定标值h1的误差是否在范围,是时重复上述进水过程,直到进水位到达配液设定水位,反之则启动标定。
92.(8)标定计数:每次自动标定后则标定次数加1,当一段时间内连续标定次数大于设定值时,则说明系统设定误差值过小,设备报警提示。如一段时间内标定次数小于设定值,则清除标定计数值重新开始计数。
93.在本示例中,可以对压力传感器21进行自动标定,无需校准仪器和专业人员进行标定维护,节约了维护成本。同时,压力传感器21和接触式光电传感器31可以实现互检,当某个传感器损坏时系统能自诊断并报警,避免因传感器故障造成一直进水或是缺液时水泵空转损坏等,提高了配液装置的安全性。
94.在一个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集中供液系统,该集中供液系统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配液装置,并可应用于血液透析系统中。
95.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文中,“一”、“一个”、“所述”、“该”和“其”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指出另外的方式。多个
是指至少两个的情况,如2个、3个、5个或8个等。“和/或”包括相关所列项目的任何及所有组合。
96.本文涉及的“连接”,如果被连接的电路、模块、单元等相互之间具有电信号或数据的传递,则应理解为“电连接”、“通信连接”等。
97.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且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98.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