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的制作方法

2023-02-11 18:32:2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液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


背景技术:

2.铝型材模具在生产加工工艺过程中,需要用到润滑油,润滑油的纯净度对加工铝型材模具的质量,以及整个机械系统的平稳运行和性能有很大关系,油液污染后其中的小颗粒对生产模具造成刮划,影响生产模具质量;同时导致机械系统容易发生故障,对设备造成损失,不利于设备使用寿命。若经常更换润滑油,则增加采购成本,同时相关废液后期需要专门的废油处理环保公司处理,支付处理费用,增加废油环保出来成本。油液污染通常指油液中含有对系统有危害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指固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包括金属颗粒、碳渣和油泥等,金属颗粒主要来自铝型材模具切削、钻孔、打磨等工艺过程中心废屑,以及泵、阀、管路和油压缸因摩擦产生;碳渣主要来自油因挤压、摩擦、高温产生;油泥主要来自长期过滤不掉的细小粉尘及外界进入的粉尘,油封剥落物等,这类固体污染物会加剧机械磨损;
3.离心净油机是目前常用的用于油液净化的装置,如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13612021u公布了一种离心净油机,该设备通过油泵从外置的污油箱中抽取含有杂质的油,通过进油管,油进入到电机带动的高速转动的筒体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油与杂质分离,杂质贴覆在筒体内壁上,净化后的油甩出筒体,经过出油管进入到外置的油箱内,实现一次工作循环,通过多次循环,达到油品净化的目的。
4.然而上述设备在使用时,油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粘连在筒体内壁,需要人工刮除,增加了人力输出,降低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包括机架,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方的主体箱,所述主体箱的上方安装有传动箱,以及固定设置在机架一侧的控制柜,所述主体箱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离心筒,所述离心筒的底部开设有下渣口,且离心筒的底部设有与下渣口适配的堵头,所述主体箱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动堵头升降的气缸,所述离心筒的内部纵向活动安装有与其内壁适配的环形刮刀,且离心筒内设有用于驱动环形刮刀活动的驱动组件,所述离心筒的上端固定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上端安装有与主体箱转动连接的空心轴,所述传动箱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空心轴转动的传动组件。
7.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开设在连接座内部的电机腔,所述电机腔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离心筒的内部并固定有丝杆,所述丝杆上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座,所述螺母座的外侧等间距固定有支撑架,所述环形刮刀的内侧固定有与支撑架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架。
8.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架上还开设有滑孔,所述离心筒的内壁等间距安装有与滑孔滑动连接的导杆。
9.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传动箱内侧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套设有主动带轮,所述空心轴的上端延伸至传动箱的内侧并固定套设有从动带轮,所述从动带轮与主动带轮之间设有传动带。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体箱的内侧固定有油泵,所述油泵的输入端贯穿主体箱并设有进料管,且油泵的输出端延伸至传动箱的内侧顶端形成上油管,且上油管的下端插入空心轴的内部。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座的内部还开设有中转腔,所述中转腔的上端与空心轴内部连通,且中转腔的下端与离心筒连通。
12.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主体箱的底部开设有排渣口,所述离心筒内底部安装有卸料板,所述堵头的上表面为弧形结构,且堵头的上表面开设有排油槽,所述排油槽的底部安装有波纹管,所述波纹管的末端安装有贯穿主体箱的出油管。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带动环形刮刀在离心筒内部升降,从而自动刮除离心筒上粘连的油泥,在气缸的驱动下,使得下渣口被打开,从而有利于油泥滑落至排渣口处,进一步完成油泥的排出,无需人工刮除,刮除效果好,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输出。
附图说明
14.图1为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图2中a处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中环形刮刀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机架;2、主体箱;3、出油管;4、传动箱;5、控制柜;6、油泵;7、排渣口;8、离心筒;9、下渣口;10、气缸;11、堵头;12、排油槽;13、波纹管;14、丝杆;15、环形刮刀;16、导杆;17、第一电机;18、主动带轮;19、从动带轮;20、传动带;21、空心轴;22、上油管;23、连接座;24、电机腔;25、第二电机;26、中转腔;27、螺母座;28、滑孔;29、刀架;30、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1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自动排渣离心净油机,包括机架1,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方的主体箱2,主体箱2的上方安装有传动箱4,以及固定设置在机架1一侧的控制柜5,主体箱2的内部转动安装有离心筒8,离心筒8的底部开设有下渣口9,且离心筒8的底部设有与下渣口9适配的堵头11,主体箱2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驱动堵头11升降的气缸10,离心筒8的内部纵向活动安装有与其内壁适配的环形刮刀15,且离心筒8内设有用于驱动环形刮刀15活动的驱动组件,离心筒8的上端固定有连接座23,连接座23的上端安装有与主体箱2转动连接的空心轴21,传动箱4的内部设有用于驱动空心轴21转动的传动组件,通过传动组件使得离心筒8转动,从而使得污油在离心筒8内部完成离心,即油与油泥的分离,通过驱动组件使得环形刮刀15作用在离心筒8的内壁上,从而实现油泥的刮除,启动气缸10,通过气缸10带动堵头11升降,从而使得下渣口9开合,在重力的作用下,油泥沿着卸料板下滑,从
而由下渣口9排出,进一步掉落至排渣口7处,完成油泥的输出,刮除效果好,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输出。
20.在图2和图3中,驱动组件包括开设在连接座23内部的电机腔24,电机腔24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25,第二电机25的输出端延伸至离心筒8的内部并固定有丝杆14,丝杆14上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座27,螺母座27的外侧等间距固定有支撑架30,环形刮刀15的内侧固定有与支撑架30另一端固定连接的刀架29,启动第二电机25,通过第二电机25使得丝杆14转动,通过丝杆14与螺母座27之间的螺纹连接,在导杆16与滑孔28的配合下,使得螺母座27升降,进一步带动刀架29升降,从而使得环形刮刀15作用在离心筒8的内壁上,从而实现油泥的刮除。
21.在图2和图4中,支撑架30上还开设有滑孔28,离心筒8的内壁等间距安装有与滑孔28滑动连接的导杆16,通过导杆16与滑孔28之间的滑动连接,牵引支撑架30升降。
22.在图2中,传动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传动箱4内侧的第一电机17,第一电机17的输出端固定套设有主动带轮18,空心轴21的上端延伸至传动箱4的内侧并固定套设有从动带轮19,从动带轮19与主动带轮18之间设有传动带20,启动第一电机17,通过第一电机17使得主动带轮18转动,通过传动带20的传动作用,使得从动带轮19带动空心轴21转动,继而使得离心筒8转动,从而使得污油在离心筒8内部完成离心。
23.在图2中,主体箱2的内侧固定有油泵6,油泵6的输入端贯穿主体箱2并设有进料管,且油泵6的输出端延伸至传动箱4的内侧顶端形成上油管22,且上油管22的下端插入空心轴21的内部,启动油泵6,通过进料管使得油泵6抽取外置污油,进一步将污油转移至上油管22处,通过上油管22将污油输入至空心轴21内部。
24.在图2和图3中,连接座23的内部还开设有中转腔26,中转腔26的上端与空心轴21内部连通,且中转腔26的下端与离心筒8连通,方便污油的输入。
25.在图2中,主体箱2的底部开设有排渣口7,离心筒8内底部安装有卸料板,堵头11的上表面为弧形结构,有利于牵引油泥滑落至排渣口7处,从而完成油泥的排出,且堵头11的上表面开设有排油槽12,排油槽12的底部安装有波纹管13,通过波纹管13的设置,减少堵头11升降时对油的输出的影响,波纹管13的末端安装有贯穿主体箱2的出油管3。
2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启动油泵6,通过进料管使得油泵6抽取外置污油,进一步将污油转移至上油管22处,通过上油管22将污油输入至空心轴21内部,进一步在重力的作用下,污油通过中转腔26内部并进入离心筒8,启动第一电机17,通过第一电机17使得主动带轮18转动,通过传动带20的传动作用,使得从动带轮19带动空心轴21转动,继而使得离心筒8转动,从而使得污油在离心筒8内部完成离心,即油与油泥的分离,此时油通过排油槽12进入波纹管13内部,通过出油管3完成净油的排出,油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粘连在离心筒8内壁上,启动第二电机25,通过第二电机25使得丝杆14转动,通过丝杆14与螺母座27之间的螺纹连接,在导杆16与滑孔28的配合下,使得螺母座27升降,进一步带动刀架29升降,从而使得环形刮刀15作用在离心筒8的内壁上,从而实现油泥的刮除,启动气缸10,通过气缸10带动堵头11升降,从而使得下渣口9开合,在重力的作用下,油泥沿着卸料板下滑,从而由下渣口9排出,进一步掉落至排渣口7处,完成油泥的输出,刮除效果好,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力输出。
27.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