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渔线轮的抛线轮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3-02-11 17:37: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渔线轮的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渔线轮的抛线轮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纺车式渔线轮因使用方便、轻巧灵活、甩线远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该纺车式渔线轮包括有主体、线壳组件、摇臂组件和抛线结构,其中的抛线结构安装在线壳上,它又包括有方座、弯座和抛线组件,抛线组件又包含有抛线和抛线螺帽,抛线的一端与抛线螺母往往通过铆接连接成一体,抛线螺母上具有柱体,在该柱体上通过轴承安装有抛线轮(也称导线轮或导套),然后该柱体再通过螺钉与弯座相连,抛线的另一端与方座相连,方座、弯座再安装在线壳主体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上,并相对线壳形成一定角度的正反自由转动,以实现抛线正常使用状态和抛线完全打开状态的转换。
3.由于渔线轮的使用环境比较潮湿,或由于一不小心会掉入水中等意外状况的发生,因此,水气或水极有可能进入到渔线轮的内部,导致内部零件的锈蚀,比如水进入到抛线轮内,则该处的轴承就会受到影响,慢慢地,就会使抛线轮不能灵活自如地转动而影响正常工作。为了克服此缺陷,人们在上述柱体上加装有位于轴承两旁的密封件,让该轴承处在密封的空间内。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3913066u的文献中就公开了这样的结构。
4.但由于抛线轮在工作过程中有轴向窜动的趋势,而现有结构中,抛线轮在柱体上没有限位结构,导致抛线轮轴向窜动幅度较大,且两侧密封件的唇边又均与抛线轮的端面相抵触,因此,当抛线轮轴向窜动时,两侧密封件中,有一侧的密封件将与抛线轮相脱离,从而使得防水功能失效。
5.故对于现有的渔线轮的抛线轮防水结构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便于密封性能更好的渔线轮的抛线轮防水结构。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渔线轮的抛线轮防水结构,安装在渔线轮的抛线螺母和弯座之间,所述抛线螺母上具有向弯座侧延伸的柱体,该柱体的延伸端与弯座相连,所述抛线轮防水结构包括有通过轴承安装在该柱体上的抛线轮,在该柱体上还安装有位于所述轴承两旁且与抛线轮相密封接触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而将所述的轴承处于密封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抛线轮的内壁上具有挡部,所述轴承有两个,分别抵靠在该挡部的两侧。
8.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周缘和第二密封件的周缘分别与抛线轮的对应内壁相接触。如此,即便抛线轮的轴向上的窜动,也能避免其与两侧密封件的脱开现象。
9.较好的是,所述柱体上还套有位于两个轴承之间的挡圈,该挡圈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所述挡部的轴向长度,这样,挡圈与档部之间的差值即为抛线轮的轴向窜动量,使得抛线轮的轴向窜动量得到人为控制,使其受力后有微量的活动量,避免损坏。
10.在上述各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的第一密封件由第一密封圈和第一骨架组成,所述第一骨架包括有套在柱体上并被夹于弯座和轴承之间的环状体以及从环状体的周面上径向延伸出的与弯座的内侧相抵的挡壁,所述环状体的周面上开有供第一密封圈坐落的第一环形槽,该第一密封圈的周边设计为与抛线轮的对应内壁相接触的第一唇边。
11.此时所述的第一唇边朝向弯座侧伸展为佳,使其受压后的密封性能更好。
12.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第二密封件由第二密封圈和第二骨架组成,所述第二骨架套在柱体上并被夹于抛线螺母和轴承之间,在该第二骨架的周面上开有供所述第二密封圈坐落的第二环形槽,该第二密封圈的周边设计为与抛线轮的对应内壁相接触的第二唇边。同样此时所述的第二唇边朝向抛线螺母侧伸展为佳。
13.为了及时排水或水气,所述弯座的内侧在朝向抛线轮的面上开有凹部,所述的弯座上还开有连通该凹部的排水孔。
14.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抛线轮的内壁上具有挡部,且该挡部的两侧分别与两个轴承相抵,因此抛线轮在轴向上得到了很好的限位,即,其无法在轴向上进行大幅度的窜动,从而使得抛线轮不会与任一侧的密封件相脱离,进而有效地避免了防水功能的失效。尤其是当第一、第二密封件的周缘分别与抛线轮的内壁相接触时,即便抛线轮有轴向窜动,也能与抛线轮相可靠接触,从而使得轴承一直处于密封空间内,而能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抛线轮防水结构安装在线壳上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的局部剖示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18.图4为抛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第一密封件的立体示意图;
20.图6为第二密封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2.如图1和图2所示为安装在线壳上的渔线轮的抛线结构,它包括有方座10、弯座20和抛线组件30,其中抛线组件30又包含有抛线1和与抛线1一端部相连的抛线螺帽2,抛线螺母2上安装有下述的抛线轮防水结构后与弯座20相连,抛线1的另一端与方座10相连,方座10、弯座20再安装在线壳40的主体401的两侧向上延伸的侧壁402上,并相对线壳40形成一定角度的正反自由转动,以实现抛线正常使用状态和抛线完全打开状态的转换。由于方座10、弯座20及线壳40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展开说明。
23.本实施例中,主要改进在于抛线组件30上的抛线轮防水结构,由上述描述可知,该抛线轮防水结构安装在渔线轮的上述抛线螺母2和弯座20之间,抛线螺母2按现有技术一样,具有向弯座20侧延伸的柱体21,请参见图3至图6,该抛线轮防水结构包括有通过轴承3安装在该柱体21上的抛线轮4,在该柱体21上还安装有位于轴承3两旁且与抛线轮4相密封接触的第一密封件5和第二密封件6。为了减小抛线轮4的轴向窜动,在图中,抛线轮4的内壁
上具有挡部41,而此时轴承3设计有两个,分别抵靠在该挡部41的两侧。该柱体21的延伸端上具有螺孔,弯座20上开有对应的通孔,螺钉7穿过通孔与螺孔相螺纹连接,安装后,第一密封件5和第二密封件6将两个轴承3处于密封空间内。显然,因挡部41的存在,使得抛线轮4在轴向上得到了很好的限位,使其无法在轴向上进行大幅度的窜动,从而防止抛线轮4发生与任一侧的密封件相脱离的现象,进而确保了防水性能。
24.本实施例中,还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密封件5的周缘和第二密封件6的周缘分别与抛线轮4的对应内壁相接触。这样即便抛线轮4有轴向窜动,也能使第一密封件5和第二密封件6与抛线轮4相可靠接触,从而能进一步提高密封性能。具体的,第一密封件5由第一密封圈51和第一骨架52组成,第一骨架52由金属材质制成,优先采用铝合金,它包括有套在柱体21上并被夹于弯座20和轴承3之间的环状体521,以及从环状体521的周面上径向延伸出的与弯座20的内侧相抵的挡壁522,环状体521的周面上开有供第一密封圈51坐落的第一环形槽,该第一密封圈51的周边设计为与抛线轮4的对应内壁相接触的第一唇边511,且该第一唇边511朝向弯座20侧伸展。同样,第二密封件6由第二密封圈61和第二骨架62组成,第二骨架62也设计成环状体的结构,第二骨架62套在柱体21上并在该第二骨架62的周面上同样开有供第二密封圈61坐落的第二环形槽,该第二密封圈61的周边设计为与抛线轮4的对应内壁相接触的第二唇边611,该第二唇边611则朝向抛线螺母2侧伸展。利用第一、第二骨架,可以提高第一、第二密封件的强度,并使第一、第二密封圈具有更好的圆度;同时由于渔线轮在最大刹车力时,对应的抛线轮4的轴向分离力也是最大的,而挡壁522的增设和第二骨架62,均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支撑作用。
25.为了安装后的两个轴承3之间也具有限位,所述柱体21上还套有位于两个轴承3之间的挡圈8,该挡圈8的轴向长度不小于挡部41的轴向长度,此时,挡圈8的轴向长度与挡部41的轴向长度相同,也可以略大于挡部41的轴向长度。这样当抛线轮4受力时能有微量的轴向窜动量,以避免抛线轮4受损,同时因第一、第二唇边与抛线轮4的内壁相接触,也仍能让两个轴承3处于密封空间中。
26.当水或水气进入到了里面后,为了能及时排除,在上述弯座20的内侧在朝向抛线轮的面上开有凹部201,弯座20上还开有连通该凹部201的排水孔202。这样利用排水孔202,可以倾倒出内部的积水或排出水气,以进一步保证抛线轮4能长期灵活自如地工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