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的制作方法

2023-02-10 19:32: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1.技术领域
2.本发明涉及余热发电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
3.

背景技术:

4.余热发电中电能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余热发电将窑中煅烧后的废气的热能传给锅炉中的水,使水转变为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导入汽轮机;在汽轮机中,蒸汽膨胀做功,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汽轮机转子旋转;汽轮机转子带动发电机转子一起高速旋转,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送至电网。因此,在余热发电过程中,水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递能量。
5.为了维持余热发电热力系统的正常水、汽循环运行,就要不断的用水来补充余热发电过程中的损失的水,这部分水称为补给水。如果进入锅炉或其他热交换器中的水,含有杂质(特别是高价金属离子),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在和水接触的受热面上,会生成一些固体附着物,这种现象称为结垢,这些固体附着物称为水垢。结垢对锅炉(或交换器)的安全、经济运行有很大危害。这是因为水垢的导热性能比金属差几百倍,而这些水垢又极易在热负荷很高的锅炉炉管中生成。这时,会使结垢部位的金属管壁温度过高,引起金属强度下降,这样在管内压力的作用下,就会发生管道局部变形、产生鼓包,甚至引起爆管等严重事故。结垢不仅影响到设备安全运行,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发电经济性。
6.所以,补给水必须经过沉淀、过滤、除盐(或软化)等水处理设备把水中有害的杂质去除后再补入除氧器,之后才能进入锅炉内,然而用于过滤和软化的过滤器和软化器使用时间长了之后会失去部分功能,必须进行过滤器反洗和软化器再生操作才能继续使用,现有的水处理系统在每次进行水处理运行之前会先对过滤器进行反洗,之后投入使用直到这一次运行结束才会再次对过滤器进行反洗维护,而软化器则是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次,发现出水不合格就停机再生进行维护,因此,我们发现现有的水处理工艺对过滤器和软化器的检测不够及时,而且每次停机反洗和再生非常耽误生产效率。
7.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水箱、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器和除氧器,所述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和软化器均设有两个,分别为机械过滤器1、机械过滤器2、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2、软化器1和软化器2,所述生水箱的出水口连接机械过
滤器1和机械过滤器2,所述机械过滤器1、机械过滤器2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检测水箱,所述第一检测水箱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机械过滤器1、机械过滤器2、活性炭过滤器1和活性炭过滤器2;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2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检测水箱,所述第二检测水箱的出水口连接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2、软化器1和软化器2,所述软化器1和软化器2的出水口连接第三检测水箱,所述第三检测水箱的出水口连接软化器1、软化器2和除氧器,所述除氧器连接锅炉。
10.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械过滤器1和机械过滤器2一个处于运行状态时,另一个则处于备用状态;活性炭过滤器1和活性炭过滤器2一个处于运行状态时,另一个则处于备用状态,软化器1和软化器2一个处于运行状态时,另一个则处于备用状态。
11.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和软化器可设置多个。
12.一种余热发电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生水箱内的水经过机械过滤器1过滤后进入第一检测水箱;步骤2:对第一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则进入活性炭过滤器1,检测不合格则进入机械过滤器2,同时对机械过滤器1进行停机反洗操作,而机械过滤器2过滤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一检测水箱;步骤3:活性炭过滤器1过滤后的水进入第二检测水箱;步骤4:对第二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则进入软化器1,检测不合格则进入活性炭过滤器2,同时对活性炭过滤器1进行停机反洗操作,而活性炭过滤器2过滤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二检测水箱;步骤5:软化器1软化后的水进入第三检测水箱;步骤6:对第三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则进入除氧器,检测不合格则进入软化器2,同时对软化器1进行停机再生操作,而软化器2软化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三检测水箱;步骤7:除氧器处理后的水进入锅炉内。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每次过滤、软化步骤之后都增设了检测步骤,只有检测合格的水会进入下一步骤,而不合格的水会重返上一步骤通过备用设备进行再次过滤、软化直到合格,而生产出不合格水的设备会被及时进行停机维护,本发明对现有的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及其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水处理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水处理的效率。
14.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工艺流程图。
16.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水箱、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器和除氧器,所述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和软化器均设有两个,分别为机械过滤器1、机械过滤器2、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2、软化器1和软化器2,所述生水箱的出水口连接机械过滤器1和机械过滤器2,所述机械过滤器1、机械过滤器2的出水口连接第一检测水箱,所述第一检测水箱的出水口分别连接机械过滤器1、机械过滤器2、活性炭过滤器1和活性炭过滤器2;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2的出水口连接第二检测水箱,所述第二检测水箱的出水口连接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2、软化器1和软化器2,所述软化器1和软化器2的出水口连接第三检测水箱,所述第三检测水箱的出水口连接软化器1、软化器2和除氧器,所述除氧器连接锅炉。
19.上述余热发电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生水箱内的水经过机械过滤器1过滤后进入第一检测水箱;步骤2:对第一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则进入活性炭过滤器1,检测不合格则进入机械过滤器2,同时对机械过滤器1进行停机反洗操作,而机械过滤器2过滤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一检测水箱;过滤器长时间使用会失去过滤能力,若要恢复其过滤能力,必须对过滤器进行反洗。检测到水质不合格就说明过滤器需要进行反洗了。
20.步骤3:活性炭过滤器1过滤后的水进入第二检测水箱;步骤4:对第二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则进入软化器1,检测不合格则进入活性炭过滤器2,同时对活性炭过滤器1进行停机反洗操作,而活性炭过滤器2过滤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二检测水箱;步骤5:软化器1软化后的水进入第三检测水箱;步骤6:对第三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则进入除氧器,检测不合格则进入软化器2,同时对软化器1进行停机再生操作,而软化器2软化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三检测水箱;步骤7:除氧器处理后的水进入锅炉内。
21.实施例一:生水箱内的水经过机械过滤器1过滤后进入第一检测水箱,对第一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合格进入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1过滤后的水进入第二检测水箱,对第二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合格进入软化器1,软化器1软化后的水进入第三检测水箱,对第三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合格则进入除氧器,除氧器处理后的水进入锅炉内。
22.实施例二:生水箱内的水经过机械过滤器1过滤后进入第一检测水箱,对第一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不合格进入机械过滤器2,同时对机械过滤器1进行停机反洗操作,而机械过滤器2过滤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一检测水箱,然后再次对第一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合格进入活性炭过滤器1,活性炭过滤器1过滤后的水进入第二检测水箱,对第二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不合格进入活性炭过滤器2,同时对活性炭过滤器1进行停机反洗操作,而活性炭过滤器2过滤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二检测水箱;之后再次对第二
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合格进入软化器1,软化器1软化后的水进入第三检测水箱,对第三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不合格则进入软化器2,同时对软化器1进行停机再生操作,而软化器2软化后的水再次进入第三检测水箱,之后再次对第三检测水箱内的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合格则进入除氧器,除氧器处理后的水进入锅炉内。
23.所述机械过滤器1和机械过滤器2一个处于运行状态时,另一个则处于备用状态;活性炭过滤器1和活性炭过滤器2一个处于运行状态时,另一个则处于备用状态,软化器1和软化器2一个处于运行状态时,另一个则处于备用状态。并且所述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和软化器可设置多个,其中一个处于运行状态时,其他设备处于备用状态,而当处于运行状态的设备进行停机维护时,自动启用备用设备。
2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2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