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注塑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3-02-06 11:22:1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注塑成型模具
1.本技术是申请日为2019年9月4日、申请号为cn201910833786.8、发明名称为注塑成型用的模具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2.本公开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注塑成型的模具。


背景技术:

3.在医疗器械领域中,需要对许多传感部件或结构部件进行硅胶注塑以满足生物兼容性。例如对于植入式医疗器械,常常设置有具有刺激电极的刺激部件,其中,刺激电极区域需要对被植入部位进行刺激因而需要露出,而且刺激部件根据使用环境需要被注塑成特定的形状。
4.在现有的对于刺激部件的注塑成型中,在模具内装入预先准备的具有刺激电极的刺激部件,然后注入液态的硅胶材料,液态的硅胶与刺激部件结合固化,从而被注塑成具有特定形状的产品。为了将刺激部件形成特定的形状,通常需要将刺激电极区域预先粘结于模腔内表面或者被吸附于该内表面,以避免被液态的硅胶覆盖,同时固化后形成特定的形状。
5.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如果将刺激电极区域预先粘结于模具内表面则需在刺激电极表面涂覆粘结剂,在嵌件成型后需将其与模具分离,此时较易出现刺激电极撕裂或脱落等情况,从而影响其使用性能。而采用吸附的方式将刺激电极区域固定,对于吸附孔的尺寸设置和真空吸附力的控制都是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公开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注塑对象定位且形成特定形状的注塑成型用的模具。
7.为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注塑成型用的模具,其包括:上模具,其具有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有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突起且具有规定曲率的突台;以及下模具,其具有配置注塑对象的第二凹槽,并在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设置有提供注塑原料的至少一个注射口,其中,所述上模具和所述下模具相配合并在合模后形成模腔。
8.在本公开中,将注塑对象配置在下模具的第二凹槽中,上模具与下模具合模形成模腔,并向模腔中注射注塑原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注塑对象在注塑原料的浮力作用下浮起进而贴合于突台。之后,保持上模具和下模具,可以对其进行热处理。由此能够便于注塑对象定位,并形成为特定形状。
9.另外,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呈具有所述规定曲率的突起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注塑对象固化成型为不同的形状,由此能够使注塑对象更好地适用于不同的工艺需求。
10.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所述上模具设置有注胶孔。由此能够便于
向模腔注射注塑原料。
11.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在所述上模具与所述下模具合模后,所述模具中形成有连通所述注胶孔与所述注射口的注塑通道。由此能够使注塑原料沿注塑通道进入模腔。
12.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所述突台与所述第一凹槽的侧壁具有间隙。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注塑对象贴合突台的部分不被注塑原料包覆,其它部分能够被注塑原料包覆。
13.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在所述下模具,设置有多个注射口,所述注塑对象覆盖所述多个注射口。由此能够便于注塑原料更好地填充模腔。
14.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所述注塑原料从所述注射口进入所述模腔,所述注塑对象在所述注塑原料的浮力作用下浮起而贴合于所述突台。由此能够使注塑对象贴合于突台的部分不被注塑原料包覆。
15.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所述突台的上表面呈内凹状。由此能够使注塑对象与突台贴合的部分成型为和突台的上表面的曲率相同的曲面状。
16.另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所述注塑对象为具有刺激电极的柔性薄膜,所述柔性薄膜被定位于所述突台。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注塑对象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中,由此能够提高注塑对象的实用性。
17.此外,在本公开提供的模具中,可选地,所述注塑对象的厚度小于所述突台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之间的间隙。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注塑对象被注塑原料更好地包覆。
18.根据本公开,能提供一种能够方便注塑对象定位且形成特定形状的注塑成型用的模具。
附图说明
19.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塑成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20.图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后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离后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第二凹槽的局部示意图。
23.图5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塑成型方法的应用示意图。
24.图6是图5所示的模腔的局部示意图。
25.图7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5合模后并注射注塑原料时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26.图8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柔性薄膜被定位在突台上时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27.附图符号说明:
[0028]1…
模具,10

上模具,10a

第一对接表面,11

第一凹槽,11a

底部,12

突台,20

下模具,20a

第二对接表面,21

第二凹槽,21a

底部,22

支撑机构,110

注塑通道,110a1,110a2

子通道,110a

注胶孔,111,112

注射口,30

柔性薄膜,30a

上表面,30b

上表面,310

刺激部,311

功能区,320

连接部,321

通孔,40

模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0030]
另外,在本公开的下面描述中涉及的小标题等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内容或范围,其仅仅是作为阅读的提示作用。这样的小标题既不能理解为用于分割文章的内容,也不应将小标题下的内容仅仅限制在小标题的范围内。
[0031]
本公开所涉及的注塑成型用的模具(以下也简称为“模具”)是可以对注塑对象进行注塑成型。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注塑成型用的模具中,将注塑对象配置在模具中并向模具注射注塑原料,以使注塑对象在模具中在注塑原料的浮力作用下浮起并贴附于模具上而形成具有规定曲率的形状,接着可以对模具进行热处理,从而对注塑对象进行注塑成型。由此能够便于注塑对象定位,并形成为特定形状。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对象可以为具有刺激电极的柔性薄膜。另外,本公开所涉及的注塑成型方法是具有刺激电极的柔性薄膜的注塑成型方法(以下也简称为“注塑成型方法”)。在本公开所涉及的注塑成型方法中,将具有刺激电极的柔性薄膜配置在模具中并向模具注射注塑原料,以使柔性薄膜在模具中在注塑原料的浮力作用下浮起并贴附于模具上而形成具有规定曲率的形状,接着将模具进行热处理,从而对柔性薄膜进行注塑成型。
[0032]
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3]
本公开所涉及的注塑成型用的模具例如特别适用于对具有柔性的注塑对象例如柔性薄膜进行注塑成型。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注塑对象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中,由此能够提高注塑对象的实用性。通过将柔性薄膜配置在模具中并向模具注射注塑原料,以使柔性薄膜在模具中在注塑原料的浮力作用下浮起并贴附于模具上而形成具有规定曲率的形状,接着可以将模具进行热处理,从而对柔性薄膜进行注塑成型。
[0034]
本公开所涉及的注塑成型方法特别适用于具有柔性的注塑对象例如柔性薄膜。通过将注塑对象配置在模具中并向模具注射注塑原料,以使注塑对象在模具中在注塑原料的浮力作用下浮起并贴附于模具上而形成具有规定曲率的形状,接着将模具进行热处理,从而对注塑对象进行注塑成型。
[0035]
在本公开中,作为注塑对象的柔性薄膜可以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中,例如柔性薄膜可以应用于深脑刺激器、人工耳蜗、视网膜电刺激器等。以视网膜电刺激器为例,视网膜电刺激器可以包括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柔性薄膜可以应用于视网膜电刺激器的植入部分。柔性薄膜可以是具有刺激电极的柔性薄膜,可以通过刺激电极对视网膜进行刺激。因此需要对柔性薄膜进行注塑以满足生物兼容性。柔性薄膜可以成型为特定的形状,并且柔性薄膜上的刺激电极不会被覆盖。
[0036]
图1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塑成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7]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注塑成型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配置工序,准备具有第一凹槽11的上模具10和与上模具10配合的下模具20,在下模具20中配置具有刺激电极的柔性薄膜30,其中,在第一凹槽11设置有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突起且具有规定曲率的突台12,在下模具20设置有提供注塑原料的注射口(步骤s10);合模工序,将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合模并形成模腔40(步骤s20);定位工序,通过注射口向模腔40中注射注塑原料,使
柔性薄膜30浮起而贴合于突台12(步骤s30);以及成型工序,保持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并将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进行热处理使注塑原料固化成型(步骤s40)。
[0038]
在步骤s10中,如上所述,可以准备具有第一凹槽11的上模具10和与上模具10配合的下模具20,可以在下模具20中配置具有刺激电极的柔性薄膜30,其中,在第一凹槽11设置有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突起且具有规定曲率的突台12(参见图3),在下模具20设置有提供注塑原料的注射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参见图7)。
[0039]
图2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合模后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分离后的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示出了图3所示的第二凹槽的局部示意图。
[0040]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上模具10与下模具20可以组装形成模具1,也就是说,在步骤s10中,可以使用包括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的模具1。在一些示例中,上模具10可以与下模具20相配合,例如通过螺接方式而固定在一起。
[0041]
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具1的外形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正方体或不规则的立体结构。
[0042]
在一些示例中,上模具10具有第一对接表面10a,下模具20具有与第一对接表面10a对接的第二对接表面20a。换言之,上模具10的第一对接表面10a与下模具20的第二对接表面20a可以对接而组装成模具1。换言之,上模具10与下模具20相配合并在合模后形成具有模腔40的模具1。
[004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对接表面10a,可以形成有第一凹槽1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11可以具有底部11a。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一凹槽11可以设置有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突起且具有规定曲率的突台12。
[0044]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在第一对接表面10a,可以形成有第一凹槽1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的形状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等。
[0045]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可以具有上表面30a和下表面30b。其中,上表面30a可以面向上模具10,下表面30b可以面向下模具20。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的刺激电极可以设置在在柔性薄膜30的上表面30a,并在上表面30a形成功能区311(例如刺激电极区域)。在一些示例中,在第一凹槽11也可以不设置突台12,在这种情况下,刺激电极区域可以直接贴合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
[0046]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11可以具有规定曲率的底部11a。在一些示例中,在上述定位工序中,柔性薄膜30可以在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贴合,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贴合的一侧成型为和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曲率相同的曲面状。
[0047]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11可以设置有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凸起的突台12。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定位工序中,能够使柔性薄膜30浮起并贴合于突台12,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与突台12贴合的部分不被注塑原料包覆。
[0048]
在一些示例中,突台12可以具有规定曲率的上表面12a。在一些示例中,突台12的上表面12a呈内凹的状态,即突台12的上表面12a呈内凹状。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与突台12贴合的部分成型为和突台12的上表面12a的曲率相同的曲面状。在一些示例中,突台12的上表面12a的曲率可以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的曲率相同。
[0049]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二对接表面20a,可以形成有第二凹槽21。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21可以具有底部21a。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的形状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弧面等。
[0050]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可以呈具有规定曲率的突起状,在这种情况下,在成型工序中,能够使柔性薄膜30面向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的一侧可以包覆注塑原料,由此能够成型为和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曲率相同的曲面状。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注塑对象固化成型为不同的形状,由此能够使注塑对象更好地适用于不同的工艺需求。在一些示例中,该规定曲率可以与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的曲率相匹配,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成型为覆盖在上表面30a的注塑成品与覆盖在下表面30b的注塑成品的曲率相同的曲面状。在一些示例中,在成型工序(步骤s40,稍后描述)中,柔性薄膜30可以被成型为具有规定曲率的曲面状。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成型为具有特定形状的成型品。
[0051]
图5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注塑成型方法的应用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模腔的局部示意图。图7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5合模后并注射注塑原料时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0052]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21可以用于配置柔性薄膜30,例如,如图5所示,可以沿图5中箭头a的方向使柔性薄膜30配置在下模具20的第二凹槽21。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配置在下模具20中。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可以沿平行于下模具20的第二对接表面20a的方向配置在下模具20中。
[0053]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柔性薄膜30可以包括具有刺激部310和与刺激部310连接的连接部320。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320可以与刺激部310进行电连接,刺激部310可以具有功能区311。在一些示例中,功能区311可以具有刺激电极。在这种情况下,有刺激电极的刺激部310可以与连接部320相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功能区311可以位于柔性薄膜30的上表面30a。在一些示例中,在合模工序中,柔性薄膜30具有功能区311的一侧(即上表面30a)可以面向上模具10。
[0054]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柔性薄膜30可以为薄片状。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可以为其他规则的块状、球状或不规则的任意形状。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的尺寸可以与第二凹槽21的尺寸相匹配。例如柔性薄膜30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二凹槽21的尺寸。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方便配置于第二凹槽21中。
[0055]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的材料可以选用柔性材料。由此能够便于柔性薄膜30贴合于模具1并成型为不同的形状(稍后描述)。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可以由柔性绝缘材料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减小柔性薄膜对其他器件的电干扰。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可以由选自聚酰亚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氯代对二甲苯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由此能够获得生物兼容性良好的柔性薄膜30,更好地适用于医疗器械领域中。
[0056]
在一些示例中,下模具20可以设置有注射口。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原料可以通过注射口注射到下模具20(例如,第二凹槽21)中。例如,如图7所示,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可以设置在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
[0057]
在步骤s20中,如上所述,可以将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合模并形成模腔40。在一些示例中,模腔40可以包括腔体部41和与腔体部41连通的延伸部42。在这种情况下,腔体部41与延伸部42共同形成模具1的模腔40。另外,在一些示例中,上述突台12可以形成在腔体部
41。
[0058]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在步骤s20中,可以将柔性薄膜30配置于下模具20中,可以将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沿图5中的箭头a所示方向合模,并形成模腔40。在一些示例中,除了与注射口相连,模腔40是密封的,在这种情况下,注射到模腔40的注塑原料不会从模腔40中流出。
[0059]
如上所述,上模具10与下模具20可以组装形成模具1后,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可以组合形成模腔40。在一些示例中,模腔40的形状和大小可以由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的形状和大小确定。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原料可以覆盖柔性薄膜30的边缘。例如,柔性薄膜30的边缘可以与模腔40具有间隙。在一些示例中,突台12与下模具20之间的间隙可以大于柔性薄膜30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柔性薄膜30在存在突台12时被注塑原料更好地包覆。也就是说,注塑对象的厚度小于突台12的上表面与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之间的间隙。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注塑对象被注塑原料更好地包覆。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在对柔性薄膜30注射注塑原料的过程中,注射原料除了覆盖柔性薄膜30的下表面30b,还覆盖上表面30a的边缘,由此柔性薄膜30的边缘被注塑原料覆盖。
[0060]
在一些示例中,在将包括具有刺激电极的刺激部310和与刺激部310连接的连接部320的柔性薄膜30置于模具1的模腔40时,刺激部310可以布置在腔体部41,而连接部320可以布置在延伸部42。在对模腔40的柔性薄膜30进行注塑中,柔性薄膜30的连接部320被分别设置在第一凹槽11和第二凹槽21的支撑机构22(例如可以多个)支撑并固定(稍后描述),而柔性薄膜30的刺激部310被注塑原料贴合并定位于上模具10,由此能够将柔性薄膜30成型为特定形状的注塑成型品。
[0061]
图8是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柔性薄膜被定位在突台上时的模具的截面示意图。
[0062]
在步骤s30中,如上所述,可以通过注射口向模腔40中注射注塑原料50,使柔性薄膜30浮起而贴合于突台12。
[0063]
在一些示例中,在步骤s30中,可以通过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向模腔40注射注塑原料50(参见图7和图8)。具体而言,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可以在注塑原料50(例如液态硅胶)的浮力作用下浮起进而贴合于模具1。也就是说,注塑原料50可以从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进入模腔40,注塑对象在注塑原料50的浮力作用下可以浮起而贴合于突台12或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由此能够使注塑对象贴合于突台1的部分不被注塑原料50包覆。
[0064]
在定位工序(步骤s30)中,注塑原料50可以选用密度大于柔性薄膜30的材料。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更好地在注塑原料50的浮力作用下浮起。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原料50中可以包含塑胶或液态硅胶。由此能够使注塑原料50更好地包覆于柔性薄膜30的表面。在一些示例中,所使用的塑胶和液态硅胶可以具有生物兼容性。在一些示例中,该塑胶可以选自聚乳酸和聚氨酯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更好地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
[0065]
在一些示例中,模具1可以设置有注胶孔110a。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注胶孔110a可以设置于上模具10。在这种情况下,注塑原料50可以通过注胶孔110a进入模腔40。由此能够便于向模腔40注射注塑原料50。
[0066]
在一些示例中,模具1中设置有与注胶孔110a相连的注塑通道110。在一些示例中,
注塑原料50可以从注胶孔110a注射,注塑原料50进入注胶孔110a后可以沿着注塑通道110流动。
[0067]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注塑通道110可以与模腔40连通形成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或注射口112)。在这种情况下,注塑原料50可以沿着注塑通道110从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进入模腔40中(参见图7)。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在上模具10与下模具20合模后,在模具1中可以形成有连通注胶孔110a与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的注塑通道110。由此,能够使注塑原料50沿着注塑通道110进入模腔40。
[0068]
在定位工序(步骤s30)中,可以从注胶孔110a向模腔40中注射注塑原料50(例如可以沿重力方向向注胶孔110a注射),在注塑原料50进入注胶孔110a后可以沿着注塑通道110流动,注塑通道110可以改变注塑原料50的流动方向,能够使注塑原料50(经由子通道110a1和子通道110a2)从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或注射口112)进入模腔4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进入模腔40的注塑原料50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进入模腔40后被布置在注射口111或注射口112上面的柔性薄膜30阻挡而沿着柔性薄膜30的下表面30b流动,并逐渐支撑整个柔性薄膜30的下表面30b,柔性薄膜30在注塑原料50的浮力作用下浮起,进而使柔性薄膜30的上表面30a贴合于模具1,由此使柔性薄膜30被定位成特定的形状。
[0069]
在一些示例中,注射口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凹槽21可以形成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也就是说,在下模具20可以设置有多个注射口,注塑对象覆盖多个注射口。由此能够便于注塑原料50更好地填充模腔40。
[0070]
在一些示例中,注塑通道110可以在模具1中分为多个子通道,多个子通道可以与模腔40连通形成多个注射口。例如,如图7和图8所示,注塑通道110在模具1中可以分为两个子通道(子通道110a1和子通道110a2),这两个子通道110a1和110a2可以与模腔40连通。在一些示例中,两个子通道110a1和110a2的流出口即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可以设置在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
[0071]
在一些示例中,如上所述,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可以设有多个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在一些示例中,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可以设有多个注射口。在一些示例中,设置在第二凹槽21的柔性薄膜30可以覆盖上述多个注射口(例如注射口111和注射口112)。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注塑原料50从下模具进入模腔40,能够使柔性薄膜在注塑原料50的浮力作用下浮起进而贴合于模具1。
[0072]
在一些示例中,注胶孔110a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一些示例中,注胶孔110a可以设置在上模具10和/或下模具20。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不同成型工艺的工艺需求,由此能够便于后续给模腔40注射注塑原料50。
[0073]
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原料50的粘度可以为10~100万帕斯卡秒。优选地,注塑原料50的粘度可以为30~60万帕斯卡秒。在这种情况下,将注塑原料50的粘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能够满足注塑原料50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又能够有效地抑制泄露等问题的发生,由此能够优化成型工艺,更加有利于柔性薄膜30的注塑成型。
[0074]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控制注塑原料50注射速率来调节注塑原料的浮力大小。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原料50产生的浮力大小可以相当于0.8~0.9kpa大气压产生的浮力大小。由此能够调整浮力大小以便于柔性薄膜30更好地被贴合于模具1。
[0075]
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原料50的注射量可以根据模腔40的大小进行调整。由此能够满足柔性薄膜30的工艺需求。在一些示例中,在步骤s30中,可以使注塑原料50充满模腔40。
[0076]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可以包括功能区311(参见图5)和非功能区。例如,柔性薄膜30的功能区311可以为具有刺激电极的区域(即上述的刺激电极区域),而非功能区可以是柔性薄膜30中不包含功能区311的其他区域。
[0077]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的功能区311可以不被注塑原料50包覆,非功能区可以被注塑原料50包覆。在一些示例中,注塑原料50可以通过注胶口进入模腔40,具有功能区311的柔性薄膜30的一侧(例如柔性薄膜的上表面30a)在模具1中的设置方式可以由注塑原料50进入模腔40的方式确定。例如,注塑原料50可以从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进入模腔40,可以使具有功能区311的柔性薄膜30的一侧面向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在这种情况下,当注塑原料50进入模腔40,柔性薄膜30在注塑原料50的作用下浮起并贴合在模具1上(例如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或突台12)。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的功能区311不被注塑原料50包覆。
[0078]
在一些示例中,具有功能区311的柔性薄膜30的一侧也可以具有可以被注塑原料包覆非功能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可以设置有与功能区311相匹配的突台12。在一些示例中,在柔性薄膜30在注塑原料50的作用下浮起并贴合在模具1时,功能区311可以被突台12覆盖。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柔性薄膜30的功能区311不被注塑原料包覆。在一些示例中,功能区311可以与突台12的表面完全重合,即突台12的边缘可以与功能区311的周侧的柔性薄膜30的表面贴合。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中和功能区311同一侧的非功能区和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之间可以具有间隙。也就是说,突台12与第一凹槽11的侧壁可以具有间隙。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注塑对象贴合突台12的部分不被注塑原料50包覆,其它部分能够被注塑原料50包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柔性薄膜30的功能区311不被注塑原料50包覆,并能够使该非功能区被注塑原料50包覆。
[0079]
在一些示例中,突台12与下模具20之间的间隙可以大于柔性薄膜30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柔性薄膜30在存在突台12时被注塑原料50更好地包覆。
[0080]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在注塑原料50的作用下浮起并贴合在模具1上,柔性薄膜30与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之间可以存在间隙。由此能够使柔性薄膜30的非功能区被注塑原料包覆。
[008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柔性薄膜30可以包括具有刺激部310和与刺激部310连接的连接部320。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320可以与刺激部310进行电连接。在一些示例中,在定位工序中,可以使刺激部310紧密贴合于模具1。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刺激部310贴合于模具1的部分不会被注塑原料包覆,并能够使刺激部310的其他部分被注塑原料充分包覆。
[0082]
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320可以由注塑原料进行包覆,但连接部320可以不产生形状的变化。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320可以设有若干个通孔321。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在合模工序后,可以将连接部320固定在模腔40中。例如,如图3至图7所示,第一凹槽11的底部11a和第二凹槽21的底部21a可以分别设有与连接部320上的通孔321匹配的支撑机构22。在这种情况下,在合模工序后,可以利用通孔321和与通孔321匹配的支撑机构22将连接部320固定在模腔40中,由此能够使连接部320在定位工序中不会在注塑原料50的作用下产生形状的变化。在一些示例中,在合模工序后,连接部320和模腔40之间可以存在间隙,
由此能够使连接部320被注塑原料50包覆。
[0083]
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机构22可以是与柔性薄膜30接触面积较小的支撑点。在模具1内,可以设置有多个支撑机构22。支撑机构22的数量可以根据注塑对象的尺寸和形状来确定。
[0084]
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320可以不进行注塑成型。在一些示例中,连接部320和模腔40之间可以不存在间隙。由此能够使连接部320不被注塑原料50包覆。
[0085]
在步骤s40中,如上所述,可以保持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并可以将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进行热处理使注塑原料50固化成型(成型工序)。
[0086]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保持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的合模状态(参见图2),并将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置于热处理设备(未图示)中进行热处理,使注塑原料50固化成型。在一些示例中,热处理设备没有特别要求,可以为常规烘箱,也可以为特制的热处理设备。在一些示例中,也可以不置于热处理设备中而直接对保持合模状态的上模具10和下模具20进行热处理,例如可以通过将移动的热源对模具1进行加热来实现。由此,可以满足不同工艺条件下的不同热处理的需求。
[0087]
在一些示例中,热处理可以选自冷却、保温、加热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针对不同性质的注塑原料通过不同的热处理方式使其固化成型,由此能够使不同性质的注塑原料更好地固化成型。在一些示例中,对于热固性注塑原料,可以通过加热使其固化成型。在另一些示例中,对于热塑性注塑原料,可以通过冷却使其固化成型。
[0088]
在一些示例中,在成型工序(步骤s40)中,固化成型的温度可以为110~150℃。由此能够控制最佳成型时间和速率,能够使柔性薄膜30更好地注塑成型。
[0089]
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注塑成型后的形状可以与模腔40的形状相匹配,例如柔性薄膜30注塑成型后的形状可以与模腔40相同。由此,其经成型工序后,能够使柔性薄膜30形成为特定形状。在一些示例中,柔性薄膜30被成型为具有规定曲率的柔性薄膜,其中,柔性薄膜的下表面30b覆盖有注塑原料例如硅胶,柔性薄膜30的上表面30a或与突台12贴合的部分不被注塑原料例如硅胶覆盖。
[0090]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公开。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公开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公开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