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

2023-02-04 13:19: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中医方剂分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


背景技术:

2.中医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是每一名中医相关工作者都不可或缺的关键知识。中医方解是沟通学习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极其重要的桥梁环节。目前中医方剂的分析方法主要来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君臣佐使理论。依据该理论,只需将方剂中的药物针对病机发挥的主次作用,就可将方剂分解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个部分,使方剂的内部结构从无序转向结构清晰,对理解方剂内涵大有裨益。
3.由于君臣佐使的析方方法更强调药物之间主次、主从关系,尽管君、臣、佐、使的概念相对清晰,但实际操作起来易于出现争议,因此也就存在一定局限性:(1)强调君臣,易于产生主从争议,如有的方书认为芍药汤中白芍为君药,也有的方书认为黄芩、黄连为君药。
4.(2)易于在思维实践中树立固化印象,忽视灵活调整方剂四要素(药物、剂量、煎服法、剂型)后的“君臣权变”,导致遣药组方过于机械,不知变通,丧失方剂的灵活变化,限制了方剂的应用。
5.(3)对具体应用对象存在限制,在分析药味数量庞杂的复杂方剂以及多个基础方的复合方时过于繁琐,致使各方面效率、效益低下,如八珍汤、清瘟败毒饮等,在针对病证记载不全、残缺或未标注药物剂量等一类中医方剂的解析上存在一定困难。
6.(4)拆解和解析方法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弊端,难以复刻于临床组方,尤其是针对复合型病机的治疗,并非依据药物的主次地位组方。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和清晰方剂内部结构及治法、且适用于复杂方剂的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先采集待拆解方剂中的基础方及其功效信息,再采集基础方之外的其它药物的功效信息;若不存在基础方,则直接采集待拆解方剂中各药物的功效信息;步骤二、对待拆解方剂中的药物按功效进行分类,若存在与基础方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则将其与基础方合并,最终得到多个药物集合;步骤三、检验各药物集合是否满足模块特征要求,若是,则进入步骤四,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分类,其中,所述模块特征要求包括:各药物集合具有明确的功效且功效相对独立;步骤四、将各药物集合转化成对应功效的模块,形成由若干模块组成的方剂结构。
9.所述步骤一还包括对待拆解方剂溯源;
所述对待拆解方剂溯源具体包括:基于籍中制方者对该方的论述确定其制方理论;所述步骤四还包括基于对待拆解方剂溯源所得的制方理论确定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
10.步骤二中,所述对待拆解方剂中的各药物按功效进行分类的方法可以为按药物在方剂中发挥的作用分类、按药物在方剂中的层次分类、按二分法原则分类、按病证症分类、按治法分类中的任一种。
11.步骤一中,所述基础方为治疗单证的基础方。
12.步骤二中,若某一药物所具备的功效同时满足两个药物集合的功效时,可将该药物同时划分到两个药物集合中。
13.步骤三中,所述功效相对独立是指该药物集合不依靠其它药物集合而独自发挥其功效,且不受其它药物集合功能或功效的干扰。
14.所述拆分解析方法还包括:步骤五、基于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分析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步骤六、先通过各模块中所有药物的功效分析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然后结合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确定方剂的解析架构。
15.步骤五中,所述理法关系是指疾病发生的病机、病理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反映的治法之间的联系。
16.步骤六中,所述方剂的解析架构包括各模块的药物组成、各模块的功效与治法、各模块之间的治法联系。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先采集待拆解方剂中的基础方及其功效信息、除基础方之外的其它药物的功效信息,若不存在基础方,则直接采集待拆解方剂中各药物的功效信息,再对待拆解方剂中的药物按功效进行分类,若存在与基础方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则将其与基础方合并,最终得到多个药物集合,然后检验各药物集合是否满足模块特征要求,若是,则将各药物集合转化成对应功效的模块,形成由若干模块组成的方剂结构,否则重新进行分类,另一方面,该方法通过将方剂分割成若干具备确切功效且相对独立的模块,能够有效简化和清晰方剂的内部结构,有利于直观抓取方剂的主体结构,避免陷入旁枝末节的干扰,便于后期对方剂进行深层次的解析,另一方面,该方法通过明确模块的特征、清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对边界,使组成方剂的每一模块易于拆卸、替换、改进,从理法层面构建灵活、多样的组方模式,满足用方者的多元化需要。因此,本发明采用的模块化拆分方式不仅可有效简化和清晰方剂的内部结构,而且能够根据需灵活调整组方。
18.2、本发明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还包括对待拆解方剂溯源,具体包括基于籍中制方者对该方的论述确定其制方理论,且在确定方剂结构之后,基于溯源得到的制方理论确定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并基于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分析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最后结合各模块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以及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确定方剂的解析架构,该方法通过方剂溯源的方式嵌入理法,并将其用于方剂解析中,可有效确定方剂的制方主旨,厘清方剂结构与治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客观理解方剂的主治功效,有利于提高解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于记载不甚完整的方剂,也能准确解析。因此,本发明通过嵌入
理法提高了解析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20.图2为实施例1中独活寄生汤的方剂结构图。
21.图3为实施例1中独活寄生汤的解析架构图。
22.图4为实施例2中三仁汤的方剂结构图。
23.图5为实施例2中三仁汤解析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参见图1,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先采集待拆解方剂中的基础方及其功效信息,再采集基础方之外的其它药物的功效信息;若不存在基础方,则直接采集待拆解方剂中各药物的功效信息;步骤二、对待拆解方剂中的药物按功效进行分类,若存在与基础方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则将其与基础方合并,最终得到多个药物集合;步骤三、检验各药物集合是否满足模块特征要求,若是,则进入步骤四,否则返回步骤二重新进行分类,其中,所述模块特征要求包括:各药物集合具有明确的功效且功效相对独立;步骤四、将各药物集合转化成对应功效的模块,形成由若干模块组成的方剂结构。
26.所述步骤一还包括对待拆解方剂溯源;所述对待拆解方剂溯源具体包括:基于籍中制方者对该方的论述确定其制方理论;所述步骤四还包括基于对待拆解方剂溯源所得的制方理论确定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步骤二中,所述对待拆解方剂中的各药物按功效进行分类的方法可以为按药物在方剂中发挥的作用分类、按药物在方剂中的层次分类、按二分法原则分类、按病证症分类、按治法分类中的任一种。
27.步骤一中,所述基础方为治疗单证的基础方。
28.步骤二中,若某一药物所具备的功效同时满足两个药物集合的功效时,可将该药物同时划分到两个药物集合中。
29.步骤三中,所述功效相对独立是指该药物集合不依靠其它药物集合而独自发挥其功效,且不受其它药物集合功能或功效的干扰。
30.所述拆分解析方法还包括:步骤五、基于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分析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步骤六、先通过各模块中所有药物的功效分析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然后结合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确定方剂的解析架构。
31.步骤五中,所述理法关系是指疾病发生的病理、病理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反映的治法之间的联系。
32.步骤六中,所述方剂的解析架构包括各模块的药物组成、各模块的功效与治法、各模块之间的治法联系。
33.本发明的原理说明如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其理论基础为:模块化原理认为,系统可以分解(拆散)成为具有若干功能的模块,不同的模块可以组合成具有不同综合性能的整体。在一个方剂中,具备明确功效且功效相对独立的药物集合或落单药物可视为“模块”,那么,便可以运用模块化原理对方剂进行正反双向的拆解和组合,综合实用性较强。例如将功效相似或相近的药物集合或不容于其它药物集合的药物看作一个模块,从治法的角度来看,每个模块对应相应法则,立法后可依法选取相应模块进行组方。
34.本发明重视方剂药物之间的理法联系,而非简单的从功效上认识方剂,不强调君臣主次关系和药物剂量,重点突出于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关系,策略上采取先共性(划分模块,抓取共性配伍)再个性(分析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个性配伍分析),这种思路能快速厘清方剂主干结构和其之间的关系,实现立体化、层次化剖析方剂,且容易实施,临床运用时可依据实际情况拟定治法,再通过调整方剂四要素驾驭各部之间的主辅或并列关系。
35.对于药物分类,本发明所采用的分类方法可以为是按药物在方剂中发挥的作用分类、按药物在方剂中的层次分类、按二分法原则分类、按病证症分类、按治法分类等等。第一种,按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可分为清热(火)、祛风、解暑、除湿、散寒、润燥等模块;第二种,按模块在方剂中的层次可分为集成模块、一般模块,例如温脾补肾模块是由温脾和补肾2个一般模块的集合;第三种,依据按二分法原则,遵循其兼容性可分为通用模块或专用模块、基础型模块与改进型模块、主体模块和非主体模块,例如二陈汤这类治疗一类单证的基础方,广泛运用于各类中焦湿痰主证或兼证方剂中,属于通用模块,海藻、昆布专治瘰疬、瘿瘤则属于专用模块;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黄芩、半夏是和解少阳的基础型模块,改柴胡为青蒿,重组后的和解少阳模块则可视作改进型模块;依据模块的重要性或规模的大小、层次的高低可分为主体模块和非主体(辅助)模块;第四种,依据病、证、症进行模块分类,例如少阳证模块、气分病模块、止痒模块等等;第五种,可依据模块的功能提炼治法进行分类,即以程钟龄所创“八法”,温、清、补、消、汗、吐、下、和分类模块,例如温补模块、汗法模块等等。每一分类法都是从不同角度,有重点的揭示了方剂的制方特点,有利于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联通。
36.方剂溯源:本发明中通过方剂溯源确定其治法的方式有:直接提取,即直接采用制方者或著作的学术特长,如《伤寒论》中的方剂采用六经辨证角度辨识疾病;间接提取,即在制方者对该方的论述(即方剂的主治、功效)中寻找病位关键词,例如太阳、肝肾、上焦此类,可依次提炼为六经辨证、五脏经络辩证、三焦辨证;默认采取,若方剂溯源只有主治病症时,例如呕吐清水等,则默认采用五脏辨证法的角度作为该方的治法。
37.实施例1:参见图1,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本实施例针对方剂—独活寄生汤
(该方的药物组成为:独活、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依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方剂溯源该方出至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8,书中记载本方为:“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指明本方以病因辩证和五脏辨证为主(间接提取)。
38.2、采集该方剂中的基础方及其功效信息、除基础方之外的其它药物的功效信息。
39.本方存在基础方结构,具体由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去白术,加上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中熟地易干地黄所组成。
40.除基础方之外的其它药物的功效信息如下:独活: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牛膝: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秦艽: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41.3、按祛风除湿、散寒、补益脾气、补益营血、补益肝肾五种不同的作用对本方中的各药物划分为5个药物集合,分别为:药物集合1: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都能祛风除湿,具体功效概括为祛风除湿;药物集合2:肉桂、细辛,都能散寒;药物集合3:人参、茯苓、甘草,具体功效概括为补益脾气;药物集合4:地黄干、当归、白芍、川芎,具体功效概括为补益营血;药物集合5:桑寄生、杜仲、牛膝,都能补益肝肾,具体功效概括为补益肝肾。
42.4、经检验,各药物集合满足模块特征要求,即各药物集合具有明确的功效且功效相对独立,该药物集合不依靠其它药物集合而独自发挥其功效,且不受其它药物集合功能或功效的干扰。
43.5、将上述5个药物集合转化成5个对应的模块,形成由祛风除湿、散寒、补益脾气、补益营血、补益肝肾模块组成的方剂结构,如图2所示。同时,祛风除湿、散寒、补益脾气、补益营血、补益肝肾模块既是药物在方中的作用又是治法。
44.6、基于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分析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
45.本方由祛风除湿、散寒、补益脾气、补益营血、补益肝肾五个模块组成,祛风除湿、散寒模块两者相合,协同针对风寒湿三气杂至的基础病机;“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关系紧密,临床常常合用。补益脾气加补益营血模块可视作八珍汤的复合结构,用以益气养血;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两者相合,协同针对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基础病机。
46.综上所述,祛风除湿、散寒模块重在祛邪治标,益气养血与补益肝肾以扶正固本。
47.7、通过各模块中所有药物的功效分析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48.祛风除湿模块: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独活祛风胜湿,用于治疗风湿表证,擅长于下半身,本方中选择独活取其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桑寄生性味苦、甘、平,归肝、肾经,既能祛在表的风湿之邪,又能补益肝肾,强筋骨,可谓邪正兼顾的良品。独活、桑寄生相伍,能祛风除湿,补益肝肾,既能针对新痹,对于兼有肝肾亏虚的久痹也甚为合宜。秦艽、防风俱为“风药”,可加强祛风胜湿的作用,二药俱为“风药中润药”,药性平和,“散药中补剂”,适于兼有气血两虚的患者较长时间服药。
49.散寒模块:细辛、肉桂。细辛和肉桂都是散寒之品,前者即可发汗解表,散在表的寒邪,又可温里散入肾的寒邪,可谓表里兼顾;肉桂偏于走里,也可温通血脉,温散深入血分的寒邪。因此,细辛与肉桂相伍,表里的寒邪一并祛除。
50.益气补血模块:人参、茯苓、甘草、干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人参、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汤去掉了白术。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祛湿,补益中焦以助湿之运化,治疗湿邪内生之源。干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是后世常用的四物汤结构,只是将熟地黄替代生地黄即可。四物汤补血活血,是治疗血虚血滞的基础方。
51.补益肝肾模块:桑寄生、杜仲、牛膝。它们不仅可补益肝肾、强筋骨,改善疼痛的症状,根据“肝主筋,肾主骨”的中医理论,还可减缓或者防止关节伤损的进一步发展。
52.8、结合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以及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确定方剂的解析架构。
53.独活、桑寄生偏于祛湿,防风、秦艽偏于祛风,细辛、肉桂偏于散寒,三组药物搭配,则风、寒、湿三气共治,祛邪以治标;祛风除湿模块与散寒模块互为协同,关系密切,可视为一体。益气补血模块与补益肝肾模块同为补法下的具体治法,两者互为协同、关系密切,同属扶正治则,可视为一体。
54.本方标本兼顾,侧重于本,既可祛风散寒除湿以除“三气”,也可益气补血,补益肝肾扶助正气。由此可确定如图3所示的的解析构架。
55.实施例2:参见图1,一种中医方剂的模块式拆分解析方法,本实施例针对方剂—三仁汤(该方的药物组成为:杏仁、滑石、通草、白蔻、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依次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方剂溯源本方出至 《温病条辨》,原文记载“湿为阴邪,至长夏而来,......。唯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本方主治湿温病,湿重于热。
56.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七卷中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学说(直接提取),是继叶天士、薛雪之后的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吴氏运用卫气营血理论阐释温病病机,为清代温病学家进一步运用“卫气营血”辨析病机奠定了基础(直接提取)。
57.2、采集该方剂中的基础方及其功效信息、除基础方之外的其它药物的功效信息。
58.本方不存在基础方结构,所有药物的功效信息如下: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滑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通草: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59.3、依据“三焦辨证”的理论,本方可分为以下三个药物集合:中焦药物集合:白蔻、半夏、厚朴,都能祛湿,具体功效概括为芳香醒脾化湿,对应调畅中焦之法;下焦药物集合:薏苡仁、滑石、竹叶、通草,都能利湿,具体功效概括为利水渗湿,对应渗利下焦之法;上焦药物:杏仁,肃降肺气,具体功效概括为开宣肺气,对应宣畅上焦之法。
60.结合“卫气营血辩证”的学术思想,从药物功效的角度来看,本方可分为卫、气两个部分:中焦药物集合与下焦药物集合均走气分,杏仁走卫分。
61.4、经检验,各药物集合满足模块特征要求,即各药物集合具有明确的功效且功效相对独立,抽离任意模块,本方剂只是丧失对应模块所具备的功效和治法。
62.5、将上述3个药物集合转化成3个对应的模块,形成由开宣上焦、调畅中焦、渗利下焦三个模块组成的方剂结构,如图4所示。同时,三个模块所对应的治法分别为通调水道、芳香醒脾化湿、利水渗湿。
63.6、基于各模块所对应的治法分析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
64.在开宣上焦、调畅中焦、渗利下焦三个模块中,调畅中焦模块功效为芳香醒脾化湿,针对湿困脾阳的基本病机;渗利下焦模块能利水渗水,针对“湿邪趋下”的特点给邪以出路;宣上模块由单味药物杏仁构成,针对“肺为水之上源”这一生理特点,肃降肺气以通调水道,顺应水湿趋下之病势,配合其它模块共同完成祛湿目的。
65.7、通过各模块中所有药物的功效分析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
66.开宣上焦模块:杏仁。杏仁入肺经,可宣降肺气。
67.调畅中焦模块:白蔻仁、厚朴、半夏。白蔻仁辛温行散而芳香,主归脾经,可芳香醒脾,其芳香之性可醒脾,针对恢复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和气机。半夏和厚朴均是苦温之品,苦可燥,温能运脾,故以二者燥湿运脾;同时,夏、朴两药还可降胃气,使胃气降而脾气升,共同协助蔻仁畅利中焦气机。
68.渗利下焦模块:薏苡仁、滑石、竹叶、通草。薏苡仁甘淡微寒,淡走下,寒亦下行,故薏苡仁能利尿清热,导湿热从小便而出,畅通下焦气机。湿邪弥漫三焦,但终归势以中焦为源头和关键。叶天士曾云“脾喜燥恶湿,太阴脾土,得温始运。”本方中,“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祛湿诸法之中,利小便是最为迅捷得方法,且湿邪有下趋之势,故以通草、竹叶、滑石渗利小便,使湿热从下焦而出,畅通下焦气机。
69.综上所述,以蔻仁为主,半夏、厚朴为辅畅中焦;以薏苡仁为主,辅以滑石、通草、竹叶渗利下焦气机。
70.8、结合各模块之间的理法关系以及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确定方剂的解析架构。
71.本方用于湿温或湿热证,湿重热轻,留恋气分,弥漫三焦,以中焦为主。临证以头身酸痛,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舌苔白厚,脉濡为要点。从祛湿的途径来看,本方集中了芳香化湿(白蔻、厚朴),淡渗利湿(薏苡仁、滑石、竹叶、通草),苦温燥湿(厚朴、半夏)等治湿诸法,
体现了祛湿为主,清热为辅的格局和宗旨。由此可确定如图5所示的解析构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