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连接组件和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2023-02-02 03:07: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连接组件和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2.目前,屏体在邦定时一般会借助于层叠设置的两个柔性电路板;且当层叠设置的两个柔性电路板弯折后,位于弯折内侧的柔性电路板有可能会抵顶位于弯折外侧的柔性电路板,从而影响柔性电路板与屏体邦定连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和显示面板,以提高电连接组件和屏体邦定连接的可靠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包含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所述第二电连接件包含间隔设置的第三端子部和第四端子部;且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三端子部邦定连接,所述第二端子部和所述第四端子部同侧设置,并用于与待邦定元件邦定连接;其中,位于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的所述第一电连接件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之间的直线距离。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屏体,所述屏体一侧包含层叠且错位设置的第一邦定区和第二邦定区;弯折后的电连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二端子部与所述第一邦定区邦定连接,所述第四端子部与所述第二邦定区邦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电连接件弯折后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二电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6.区别于现有技术情况,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提供的电连接组件弯折后,第一电连接件可以形成容置空间,第二电连接件位于容置空间内;由于位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的延伸长度大于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之间的直线距离,该方式可以使得第一电连接件所形成的容置空间较大,第二电连接件与第一电连接件之间抵顶接触的概率降低,进而使得第一电连接件和第二电连接件与待邦定元件之间邦定连接的可靠性增大。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8.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9.图2为图1中柔性支撑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0.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1.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2.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3.图6为图5中褶皱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4.图7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6.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电连接组件1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第一电连接件100包含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第二电连接件102包含间隔设置的第三端子部1020和第四端子部1022;且第一端子部1000与第三端子部1020邦定连接,第二端子部1002和第四端子部1022同侧设置,并用于与待邦定元件邦定连接。可选地,第一端子部1000、第二端子部1002、第三端子部1020和第四端子部1022可以分别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端子。
17.其中,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100的延伸长度l1大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直线距离l2;即此时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100处于非展平的状态。
18.当上述电连接组件10弯折后,第一电连接件100可以形成容置空间,第二电连接件102位于容置空间内,即第一电连接件100位于弯折外侧,第二电连接件102位于弯折内侧;由于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100的延伸长度l1大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直线距离l2,该方式可以使得第一电连接件10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较大,第二电连接件102与第一电连接件100之间抵顶接触的概率降低,进而使得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与待邦定元件之间邦定连接的可靠性增大;当待邦定元件为显示面板的屏体时,上述设计方式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良率。
19.可选地,上述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均为柔性电路板;例如,第一电连接件100可以为fpca柔性电路板等,第二电连接件102可以为cof覆晶薄膜等。且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可以设置于第一电连接件100朝向第二电连接件102一侧;第三端子部1020设置于第二电连接件102朝向第一电连接件100一侧,第四端子部1022设置于第二电连接件102背离第一电连接件100一侧。第二电连接件102上的芯片1024设置于第二电连接件102背离第一电连接件100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端子部1022也可设置于第二电连接件102朝向第一电连接件100一侧,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电连接组件10还包括柔性支撑件104,位于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之间,且柔性支撑件104的高度d1大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三端子部1020的高度之和d2,柔性支撑件104位置处的第一电连接件100形成凸起1004。通过柔性支撑件104的引入可以较为容易的实现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100的延伸长度l1大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
之间的直线距离l2。
21.可选地,如图1所示,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100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平整部1006、凸起1004和第二平整部1008。上述第一电连接件100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且易于制备获得。
22.另一可选地,如图1中所示,柔性支撑件104与第二电连接件102之间设置有粘性层106,柔性支撑件104与第一电连接件100接触;即柔性支撑件104与第一电连接件100之间并无固定连接关系。一方面,上述在柔性支撑件104与第二电连接件102之间设置粘性层106的方式可以使得弯折和运输过程中柔性支撑件104位移的概率降低;另一方面,第一电连接件102在弯折时处于弯折外侧,上述柔性支撑件104与第一电连接件102非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使得弯折过程中第一电连接件102所受到的拉扯力较小,以使得第一电连接件102更易弯折。
23.又一可选地,如图1所示,在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的层叠设置方向x上,柔性支撑件104的可形变能力相同。较佳地,在层叠设置方向x上,柔性支撑件104的材质相同,例如,均为海绵等。该柔性支撑件104的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且海绵的形变能力较大;当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弯折时,柔性支撑件104受到挤压后厚度变薄以分散掉部分弯折应力。
2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为图1中柔性支撑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层叠设置方向x上,柔性支撑件104的可形变能力不同。较佳地,在层叠设置方向x上,柔性支撑件104包含中心子层1040,在远离中心子层1040方向上,柔性支撑件104的可形变能力增大。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如图2所示,在层叠设置方向x上,柔性支撑件104包含层叠设置的第一子层1042、第二子层1044和第三子层1046,且第二子层1044称之为中心子层1040。第一子层1042的可形变能力大于第二子层1044的可形变能力,第三子层1046的可形变能力大于第二子层1044的可形变能力。例如,此时第一子层1042和第三子层1046的材质可以为海绵等,第二子层1044的材质可以为硅胶等。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柔性支撑件104的引入对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弯折过程中的拉扯力,以使得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弯折过程更为顺利。此外,上述中心子层1040的可形变能力低的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在弯折后两者之间的间隙符合预设要求。
25.另一可选地,如图1所示,柔性支撑件104远离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设置。例如,柔性支撑件104可以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中间区域。由于柔性支撑件104在弯折后会形变铺展开,且由于柔性支撑件104一般为绝缘材质,上述设计方式可以降低柔性支撑件104铺展后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抵顶的概率,以使得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位置处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增大。
26.请再次参阅图1,本技术示意画出一个柔性支撑件104。可以知晓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柔性支撑件104的个数为多个,且多个柔性支撑件104间隔设置。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在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100的延伸长度l1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直线距离l2的差值较大,以使得弯折后第一电连接件10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较大,以进一步降低第一电连接件100与位于其内侧的第二电连接件102之间抵顶的概率。
27.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柔性支撑件104包含本体1041以及位于本体1041一侧的多个柱体1043,柱体1043相对本体1041靠近第一电连接件100。上述通过多个柱体1043的设计方式同样可以实现延伸长度l1与直线距离l2之间的差值较大的目的;且上述柔性支撑件104相当于是个整体结构,柔性支撑件104的本体1041面向粘性层106一侧的面积较大,从而可以提高柔性支撑件104与粘性层106之间的结合力,以降低柔性支撑件104在弯折过程中位移的概率。
28.在上述几个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引入的柔性支撑件104实现延伸长度l1大于直线距离l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第一电连接件100本身实现该目的;具体地,请参阅图5,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之间的第一电连接件100包含至少一个褶皱部1001,褶皱部1001可以理解为类似折扇的结构,褶皱部1001在展平时的长度大于其在褶皱收缩时的长度。
29.可选地,褶皱部1001包括v型、w型、m型、u型和n型中至少一种。较佳地,如图6所示,图6为图5中褶皱部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褶皱部1001包括相互连接的多个褶皱单元10010,每个褶皱单元10010的形状相同;例如,每个褶皱单元10010的形状为v型、w型、m型、u型或n型等。上述褶皱部1001的结构较为简单,且工艺易于形成。
30.另一可选地,如图5所示,褶皱部1001邻近第一端子部1000或第二端子部1002设置。由于褶皱部1001未伸展时,褶皱部1001的厚度大于第一电连接件100的厚度。因此即在后续弯折过程中,褶皱部1001未完全伸展时,褶皱部1001远离弯折中心,该设计方式可以降低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弯折后弯折中心位置处的厚度,以更好的限定边框宽度。
31.可选地,如图5所示,褶皱部1001的个数为一,且其邻近第二端子部1002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褶皱部1001的个数也可为两个,两个褶皱部1001分别邻近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设置,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
32.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述褶皱部1001和柔性支撑件104也可同时存在;例如,此时柔性支撑件104位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二端子部1002的中间位置,褶皱部1001靠近第一端子部1000或第二端子部1002设置。
33.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屏体20以及弯折后的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组件10。其中,屏体20可以为oled屏体、micro-led屏体等。屏体20一侧包含层叠且错位设置的第一邦定区204和第二邦定区206,第一邦定区204和第二邦定区206中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邦定端子。电连接组件10中第一电连接件100的第二端子部1002与第一邦定区204邦定连接,第四端子部1022与第二邦定区206邦定连接,且第一电连接件100弯折后形成容置空间1003,第二电连接件102位于容置空间1003内。此时,由于第一电连接件100所形成的容置空间1003较大,第二电连接件102与第一电连接件100之间产生间隙,第二电连接件102对第一电连接件100邦定位置的影响降低。
34.可选地,如图7所示,屏体20包括层叠设置的阵列层200和触控层202,第一邦定区204位于触控层202上,第二邦定区206位于阵列层200上,且触控层202在阵列层20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邦定区206外。
35.另一可选地,如图7所示,电连接组件10还包括柔性支撑件104,柔性支撑件104位于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之间,且在第一电连接件100指向第二电连接件102
的第一方向y上,柔性支撑件104的高度d3小于或等于第一端子部1000和第三端子部1020的高度之和d1。即在弯折过程中柔性支撑件104被挤压变形变薄,以降低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在与第一方向y上的宽度,以有利于窄边框。
36.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制备图7中的显示面板时,可以预先提供上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电连接组件10,然后将该电连接组件10邦定至屏体20上。或者,也可以预先提供单独的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然后将第一电连接件100和第二电连接件102邦定至屏体20上。
3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