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18:42: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多种多样的清洁装置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现有的一类清洁装置包括机体、集污盒和清洁辊,清洁辊和集污盒安装于机体。转动的清洁辊对地面进行拖擦,集污盒用于收集清洁辊上的污水和污物。
3.集污盒设有进污口,清洁辊上的污水和污物被分离下来后,污水和污物能够从进污口进入集污盒,继而被容纳在集污盒当中。但是,现有的集污盒的进污口设置在集污盒的两端,从清洁辊中部被分离下来的污水需要往两端流至进污口,然后进入集污盒。当污水量较大时,从清洁辊中部被分离下来的污水不能及时进入集污盒,导致污水回流至清洁辊而被清洁辊二次吸收,影响清洁效果,或者出现污水溢流至机体内的现象。
4.例如,公告号为cn212630681u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清洁设备,包括污液容纳机构,污液容纳机构具有集液部和顶盖部,顶盖部设有集液口以使污液进入集液部。但是,由于集液口只设置在两侧,中部是密封的,当污液量较大时,清洁辊中部的污液不能及时进入集污盒,导致部分污液再次被清洁辊吸收,影响清洁效果,或者出现污液溢流到机体内的现象。
5.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之所以引用公告号为cn212630681u的专利申请文献,旨在对现有的清洁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举例说明,并非有意诋毁公告号为 cn212630681u的专利申请文献所记载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污水和污物不能及时进入集污盒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清洁装置,包括机体、集污盒和清洁辊,前述集污盒包括在前述清洁辊的轴向上依次分布并且依次连通的第一集污腔、中间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前述第一集污腔、前述中间集污腔和前述第二集污腔的顶部依次具有第一进污口、中间进污口和第二进污口,前述集污盒靠近前述清洁辊的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以使从前述清洁辊上分离下来的污物从前述第一进污口、前述第二进污口和前述中间进污口进入前述集污盒。
7.可选地,前述集污盒包括盒体以及用以遮挡前述第一集污腔和/或前述第二集污腔的盖体,前述第一集污腔、前述中间集污腔、前述第二集污腔和前述第一引导结构都设置在前述盒体上;前述第一进污口和前述第二进污口形成在前述盖体上。
8.可选地,前述中间进污口的最底端高于前述第一进污口的最底端和前述第二进污口的最底端。
9.可选地,在前述清洁辊的轴向上,前述第一集污腔的长度与前述第二集污腔的长度相等并且大于前述中间进污口的长度。
10.可选地,前述集污盒还包括提手和挡水筋,前述提手位于前述中间进污口远离前
述第一引导结构的一侧,前述挡水筋位于前述中间进污口与前述提手之间,前述挡水筋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容纳用户手指的凹槽。
11.可选地,前述凹槽为多个;并且/或者,前述凹槽在前述清洁辊的轴向上位于前述集污盒的中间位置。
12.可选地,前述挡水筋的两端在前述清洁辊的轴向上分别延伸到前述第一集污腔和前述第二集污腔。
13.可选地,前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擦拭辊,前述擦拭辊设置在前述集污盒远离前述清洁辊的一侧;前述集污盒靠近前述擦拭辊的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引导结构,以使从前述擦拭辊上分离下来的污物从前述第一进污口和前述第二进污口,进入前述集污盒。
14.可选地,前述盖体包括具有前述第一进污口的第一盖体和具有前述第二进污口的第二盖体;前述第一盖体设置有自前述第一引导结构向前述第一进污口倾斜的第一前引导板和自前述第二引导结构向前述第一进污口倾斜的第一后引导板,前述第一前引导板的倾斜角度大于前述第一后引导板的倾斜角度;前述第二盖体设置有自前述第一引导结构向前述第二进污口倾斜的第二前引导板和自前述第二引导结构向前述第二进污口倾斜的第二后引导板,前述第二前引导板的倾斜角度大于前述第二后引导板的倾斜角度。
15.可选地,前述第一引导结构配置成能够刮蹭正转的前述清洁辊;或者,前述清洁装置还包括位于前述集污盒顶侧的刮板,前述刮板用于刮蹭反转的前述清洁辊。
16.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前述的清洁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1、通过在集污盒设置沿清洁辊轴向分布的第一集污腔、中间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并在第一集污腔、中间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分别设置第一进污口、中间进污口和第二进污口,使得清洁辊的两端和中部都具有对应的进污口,从清洁辊上被分离下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一引导结构的引导,两端的污水从第一进污口和第二进污口进入第一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中部的污水从中间进污口进入中间集污腔,使得污水和污物能够及时进入集污盒,提高了集污盒的集污效率,有效地避免了污水被清洁辊二次吸收或溢流至机体内的现象。
18.进一步,由于中间集污腔的尺寸较窄,大颗粒的污物容易积聚在中间集污腔当中,而且不容易冲洗出来,通过为中间集污腔设置中间进污口,使得毛刷等清洁工具能够从中间进污口伸入到中间集污腔中,对中间集污腔进行清洁,从而避免污物在中间集污腔积累导致长时间使用产生异味。
19.2、通过使中间进污口的最底端高于第一进污口的最底端和第二进污口的最底端,能够避免污水从中间进污口溢出。
20.3、通过使第一集污腔的长度与第二集污腔的长度相等并且大于中间进污口的长度,在集污盒集满污水的情况下,使得整个集污盒在清洁辊轴向方向上的重力分布更加均匀,从而防止集污盒在取下的过程中向两端偏斜。
21.4、通过在挡水筋的顶部设置凹槽,在将集污盒取出的过程中,用户手指的指面与提手接触,用户手指的指背和凹槽接触,凹槽的存在使得用户的手指更舒适,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用户手指的指面与提手接触,用户手指的指背和凹槽接触,能够在提手和凹槽处同时形成受力点,相比于只在提手处形成受力点,两处受力点能够避免集污盒在取出过程中发生晃动。
22.进一步,盖体不论是直接盖在集污腔上,还是和盒体枢转连接,在提手和凹槽处同时形成受力点,便于用户将盖体打开,在取下集污盒后,使得用户能够顺势打开盖体,不需要将集污盒放下或更换手势,节约了用户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23.另外,在集污盒从远离挡水筋的一侧倒水的情况下,在提手和凹槽处同时形成受力点,便于用户将集污盒内的污水倒出。
24.5、通过设置多个凹槽,使得用户用多个手指取下集污盒时,凹槽仍然能够和用户的手指匹配。同时,通过将凹槽设置在集污盒的中间位置,使得受力位置更好,从而防止集污盒向两端倾斜。
25.6、通过使挡水筋的两端分别延伸到第一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在倾倒污水的过程中,挡水筋能够防止污水流到用户的手指上,同时,还能够将从中间进污口流出的污水引导至第一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继而流出集污盒。
附图说明
26.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27.图1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清洁装置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机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0.图4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集污盒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集污盒的剖面图;
33.图7是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机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操作杆;2、机体;3、集污盒;31、盒体;311、第一集污腔;312、中间集污腔;313、第二集污腔;32、盖体;321、第一盖体;322、第二盖体; 323、第一前引导板;324、第一后引导板;325、第二前引导板;326、第二后引导板;33、第一进污口;34、中间进污口;35、第二进污口;36、第一引导结构;37、第二引导结构;38、提手;39、挡水筋;391、凹槽;4、清洁辊; 5、擦拭辊;6刮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3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9.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40.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包括机体、集污盒和清洁辊,集污盒包括在清洁辊的轴向上依次分布并且依次连通的第一集污腔、中间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第一集污腔、中间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的顶部依次具有第一进污口、中间进污口和第二进污口,集污盒靠近清洁辊的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引导结构,以使从清洁辊上分离下来的污物从第一进污口、第二进污口和中间进污口进入集污盒。
41.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的集污盒沿清洁辊的轴向设有依次分布的第一进污口、中间进污口和第二进污口,使得清洁辊的两端和中部都具有对应的进污口,从清洁辊上被分离下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一引导结构的引导,两端的污水从第一进污口和第二进污口进入第一集污腔和第二集污腔,中部的污水从中间进污口进入中间集污腔,提高了集污盒的集污效率,使得污水及时进入集污盒,有效地避免了污水被清洁辊二次吸收或溢流至机体内的现象。同时,毛刷等清洁工具能够从中间进污口伸入中间集污腔以对中间集污腔进行清洁,从而避免污物在中间集污腔积累,长时间使用产生异味。
42.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43.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可以是带有把杆并且由用户手动操作的手持式清洁装置,例如手持式洗地机、手持式擦地机等。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还可以是具有驱动轮的清洁机器人,该清洁机器人能够根据自身存储的程序控制驱动轮行进,并控制清洁辊清洁地面。
44.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
45.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包括操作杆1和机体2,操作杆1与机体2枢转连接,以使操作杆1能够相对于机体2前后摆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使操作杆1与机体2铰接到一起,以使操作杆1还可以相对于机体2左右摆动。
46.如图2所示,机体2上安装有集污盒3、清洁辊4和擦拭辊5。集污盒3、清洁辊4和擦拭辊5安装于机体2,并且清洁辊4和擦拭辊5位于集污盒3的两侧。清洁辊4和擦拭辊5与清洁面接触以对清洁面进行拖擦,集污盒3用于收集从清洁辊4和擦拭辊5上被分离下来的污水和污物。
47.如图4所示,集污盒3包括盒体31和盖体32。盒体31设置有第一集污腔 311、中间集污腔312和第二集污腔313(如图5中虚线分隔出的区域所示)。盖体32包括第一盖体321和第二盖体322,第一盖体321覆盖于第一集污腔 311,第二盖体322覆盖于第二集污腔313。第一集污腔311、中间集污腔312 和第二集污腔313的顶部依次具有第一进污口33、中间进污口34和第二进污口35。第一进污口33设置在第一盖体321上,第二进污口35设置在第二盖体 322上。
48.继续参照图4,盒体31设有第一引导结构36和第二引导结构37。第一引导结构36和第二引导结构37为形成在盒体31上的斜面,结合图2和图4所示,第一引导结构36由清洁辊4向盒体31降低,第二引导结构37由擦拭辊5 向盒体31降低,以使清洁辊4上的污水能够沿着
第一引导结构36流向第一进污口33、中间进污口34和第二进污口35,擦拭辊5上的污水能够沿着第二引导结构37流向第一进污口33和第二进污口35。
49.如图4所示,进一步,第一盖体321设有第一前引导板323和第一后引导板324,第一前引导板323和第一后引导板324为形成在第一盖体321上的斜面。第二盖体322设有第二前引导板325和第二后引导板326,第二前引导板 325和第二后引导板326为形成在第二盖体322上的斜面。
50.具体地,如图6所示,以第一盖体321的结构为例,第一前引导板323和第一引导结构36接续,并由第一引导结构36向第一进污口33降低,第一后引导板324和第二引导结构37接续,并由第二引导结构37向第一进污口33 降低,以使清洁辊4上的污水能够沿着第一引导结构36和第一前引导板323 流至第一进污口33,擦拭辊5上的污水能够沿着第二引导结构37和第一后引导板324流向第一进污口33。
51.参照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清洁装置还设有用于刮蹭清洁辊4的刮板 6,刮板6的长度和第一引导结构36相对应。刮板6设置在第一引导结构36 的上方,以使被刮板6分离出的污水和污物落在第一引导结构36上,继而沿第一引导结构36进入集污腔。同样的,清洁装置也设有用于刮蹭擦拭辊5的刮板,只不过擦拭辊5处的刮板的位置和长度与第二引导结构37相对应。
52.在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的工作过程中,清洁辊4反转(在图2所示平面中,清洁辊4逆时针转动),擦拭辊5正转(在图2所示平面中,擦拭辊5顺时针转动),刮板6刮蹭转动的清洁辊4,擦拭辊5处的刮板刮蹭擦拭辊5,从而挤出清洁辊4和擦拭辊5吸收的污水并刮下清洁辊4和擦拭辊5表面的污物。从清洁辊4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沿第一引导结构36流向集污腔,其中,从清洁辊4靠近第一进污口33的部分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一引导结构36 和第一前引导板323流至第一进污口33,继而进入第一集污腔311;从清洁辊 4靠近第二进污口35的部分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一引导结构36和第二前引导板325流至第二进污口35,继而进入第二集污腔313;从清洁辊4靠近中间进污口34的部分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一引导结构36流至中间进污口34,继而进入中间集污腔312。从擦拭辊5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沿第二引导结构37流向集污腔,其中,从擦拭辊5靠近第一进污口33的部分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二引导结构37和第一后引导板324流至第一进污口33,继而进入第一集污腔311;从擦拭辊5靠近第二进污口35的部分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二引导结构37和第二后引导板326流至第二进污口35,继而进入第二集污腔313。另外,清洁辊4起到洗地功能,污水量较大,集污盒3主要收集来自清洁辊4的污水。
53.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通过在集污盒3设置沿清洁辊4轴向分布的第一集污腔311、中间集污腔312和第二集污腔313,并在第一集污腔311、中间集污腔312和第二集污腔313分别设置第一进污口33、中间进污口34和第二进污口35,使得清洁辊4的两端和中部都具有对应的进污口,从清洁辊4 上被分离下来的污水和污物经第一引导结构36的引导,两端的污水从第一进污口33和第二进污口35进入第一集污腔311和第二集污腔313,中部的污水从中间进污口34进入中间集污腔312,使得污水和污物能够及时进入集污盒3,提高了集污盒3的集污效率,有效地避免了污水被清洁辊4二次吸收或溢流至机体2内的现象。
54.进一步,由于中间集污腔312的尺寸较窄,大颗粒的污物容易积聚在中间集污腔312当中,而且不容易冲洗出来,通过在中间集污腔312设置中间进污口34,使得毛刷等清洁
工具能够从中间进污口34伸入中间集污腔312中以对中间集污腔312进行清洁,从而避免污物在中间集污腔312中积累导致长时间使用产生异味。
55.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中间进污口34的最底端高于第一进污口33的最底端和第二进污口35的最底端,从而避免污水从中间进污口34 溢出。
56.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清洁辊4的轴向上,第一集污腔311 的长度与第二集污腔313的长度相等并且大于中间进污口34的长度,在集污盒3集满污水的情况下,使得整个集污盒3在清洁辊4轴向方向上的重力分布更加均匀,从而防止集污盒3在取下的过程中向两端偏斜。
57.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前引导板323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后引导板324的倾斜角度,第二前引导板325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后引导板 326的倾斜角度,
58.如图4所示,集污盒3还包括提手38和挡水筋39。提手38设置在中间进污口34远离第一引导结构36的一侧,挡水筋39设置在中间进污口34和提手38之间。用户能够通过提拉提手38将集污盒3从机体2上取出,挡水筋39 用于阻挡沿第一引导结构36流下的污水,使污水流入中间进污口34。
59.继续参照图4,挡水筋39的顶部设有凹槽391,在将集污盒3取出的过程中,用户手指的指面与提手38接触,用户手指的指背和凹槽391接触,凹槽 391与用户的手指相匹配,使用户的手指更舒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用户手指的指面与提手38接触,用户手指的指背和凹槽391接触,能够在提手38和凹槽391处同时形成受力点,相比于只在提手38处形成受力点,两处受力点能够避免集污盒3在取出过程中发生晃动。
60.进一步,盖体32不论是直接盖在集污腔上,还是和盒体31枢转连接,在提手38和凹槽391处同时形成受力点,方便用户将盖体32打开,在用户取下集污盒3后,顺势就可以打开盖体32,不需要将集污盒3放下或更换手势,节约了用户的时间,提升了用户体验。
61.另外,在集污盒3能够从远离挡水筋39的一侧倒水的情况下(例如盖体 32能够直接取下或者盖体32与盒体31在靠近第一引导结构36的一侧枢转连接的情况下),在提手38和凹槽391处同时形成受力点,便于用户将集污盒3 内的污水倒出。
62.进一步,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挡水筋39设有多个凹槽391,以使用户使用多个手指取下集污盒3时,仍然能够和凹槽391匹配。同时,凹槽391在清洁辊4的轴向上位于集污盒3的中间位置,以使受力位置更好,防止集污盒3向两端倾斜。
63.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挡水筋39的两端分别延伸到第一集污腔311和第二集污腔313,在倾倒污水的过程中,挡水筋39能够防止污水流到用户的手指上,同时,还能够将从中间进污口34流出的污水引导至第一集污腔311和第二集污腔313,继而流出集污盒3。
64.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
65.虽然图中未示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只设一个清洁辊,相应地,集污盒不设第二引导结构、第一后引导板和第二后引导板,第一进污口和第二进污口只通向清洁辊。
66.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
67.如图7和图8所示,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不设刮板,而是直接利用第一引导结构36对清洁辊4进行刮蹭,利用第二引导结构 37对擦拭辊5进行刮蹭。
68.在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的工作过程中,清洁辊4正转(在图7所示平面中,清洁辊4顺时针转动),擦拭辊5反转(在图7所示平面中,擦拭辊5逆时针转动),第一引导结构36和第二引导结构37分别对清洁辊4和擦拭辊5进行刮蹭,从而挤出清洁辊4和擦拭辊5吸收的污水并刮下清洁辊4和擦拭辊5表面的污物,然后分离出来的污水和污物进入集污腔。
69.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