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量子点扩散板、量子点扩散板的制备方法与显示器与流程

2023-01-15 11:07:3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量子点扩散板、量子点扩散板的制备方法与显示器。


背景技术:

2.在液晶显示行业,色域是对用户体验影响最直接的指标之一,高色域的产品显示画面颜色鲜艳,色彩还原精准。目前实现高色域的方案通常是使用添加氟化物荧光粉的方案或使用量子点材料的方案。
3.目前使用量子点材料的方案中将量子点材料封装于膜片并覆盖在扩散板上,以降低扩散板的干涉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色域,但这类方案中量子点膜片成本较高且会导致量子点扩散板整体厚度较大,同时色域提升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量子点扩散板、量子点扩散板的制备方法与显示器,至少解决了在先技术中量子点材料封装于膜片并覆盖在扩散板上的方案中成本较高、厚度较大、色域提升较少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量子点扩散板,包括:
6.第一扩散板、量子点材料层、以及与第一扩散板融合的第二扩散板,所述量子点材料层涂布于所述第一扩散板或所述第二扩散板上,且所述量子点材料层设于所述第一扩散板和所述第二扩散板之间。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扩散板还包括二向滤光膜层,所述二向滤光膜层设于所述第一扩散板背离所述第二扩散板的一侧。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二向滤光膜层能够透过波长为400nm~500nm的光线,且所述二向滤光膜层能够反射波长为630nm~670nm的光线和波长为510nm~550nm的光线。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扩散板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扩散板和所述二向滤光膜层之间的光学胶层。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扩散板和所述第二扩散板均包括如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组分:
11.基础材料:95%~99%;
12.光扩散剂:0.1%~3%;
13.抗uv稳定剂:0.3%~0.6%;
14.氧化剂:0.3%~0.6%;
15.所述基础材料为聚苯乙烯、聚碳酸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至少一种。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材料层包括胶水、红色量子点、绿色量子点与光扩散粒子;
17.所述红色量子点与所述绿色量子点的直径范围均为2μm~10μm,且所述绿色量子
点能够发射波长为520nm~545nm的光线,所述红色量子点能够发射波长为615nm~635nm的光线。
1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量子点扩散板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所述量子点扩散板,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19.准备两份扩散板原料并分别混合均匀,分别得到第一扩散板原料和第二扩散板原料;
20.将所述第一扩散板原料与所述第二扩散板原料分别进行加热与挤出处理,得到第一扩散板与第二扩散板;
21.准备一份量子点混合原料,将所述量子点混合原料涂布于所述第一扩散板或所述第二扩散板上,以形成量子点材料层;
22.将所述第二扩散板与所述第一扩散板相融合,使所述量子点材料层设于所述第一扩散板与所述第二扩散板之间。
23.在一实施例中,在将所述第二扩散板与所述第一扩散板相融合的步骤之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
24.在所述第一扩散板背离所述第二扩散板的一侧涂布光学胶层;
25.在所述光学胶层上贴合二向滤光膜层。
2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扩散板的一侧通过咬花处理形成咬花纹;
27.所述咬花纹设于所述第二扩散板背离所述量子点材料层的一侧。
28.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器,包括所述量子点扩散板,或所述制备方法制作的量子点扩散板。
29.本技术针对在先技术中量子点材料封装于膜片并覆盖在扩散板上的方案中成本较高、厚度较大、色域提升较少的问题作出改进设计,将量子点材料层设于两个扩散板之间,而不必采用膜片封装量子点材料层,减少了扩散板的整体厚度,也降低了成本;
30.本技术结构简洁,节省了量子点材料层的封装膜片,降低了厚度和材料数量,降低了成本;同时还增设二向滤光膜层以配合量子点材料层提高色域,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量子点扩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量子点扩散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34.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35.100、量子点扩散板;
36.20、第二扩散板;
37.30、量子点材料层;31、红色量子点;32、绿色量子点;33、胶水;
38.40、第一扩散板;
39.50、光学胶层;
40.60、二向滤光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42.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以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同一组成部分或同一零部件,对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相同的零部件,图中可能仅以其中一个零件或部件为例标注了附图标记,应理解的是,对于其他相同的零件或部件,附图标记同样适用。
44.在液晶显示行业,色域是对用户体验影响最直接的指标之一,高色域的产品显示画面颜色鲜艳,色彩还原精准。目前实现高色域的方案通常是使用添加氟化物荧光粉的方案或使用量子点材料的方案。
45.目前使用量子点材料的方案中将量子点材料封装于膜片并覆盖在扩散板上,以降低扩散板的干涉同时一定程度上提高色域,但这类方案中量子点膜片成本较高且厚度也较大,同时色域提升较少。
46.由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量子点扩散板的制备方法及量子点扩散板的结构,将量子点材料层设于两个扩散板之间,而不必采用膜片封装量子点材料层,减少了扩散板的整体厚度,也降低了成本。
47.为了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48.参考图1,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量子点扩散板1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第一扩散板40、量子点材料层30和第二扩散板20。
49.量子点材料层30涂布于第一扩散板40上,且第二扩散板20与第一扩散板40相融合,以使量子点材料层30设于第一扩散板40和第二扩散板20之间。
50.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量子点材料层30设于第一扩散板40和第二扩散板20之间,而不必采用膜片封装量子点材料层30,减少了量子点扩散板100的整体厚度,也降低了成本;且第一扩散板40和第二扩散板20还能够对量子点材料层30形成保护,以隔绝水、氧等外界干扰。
51.本实施例中,第一扩散板40和第二扩散板均20包括如下按重量百分比计的组分:
52.基础材料:95%~99%;
53.光扩散剂:0.1%~3%;
54.抗uv稳定剂:0.3%~0.6%;
55.氧化剂:0.3%~0.6%;
56.基础材料可以是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基础材料为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强度高、弹性系数高、冲击强度高、耐疲劳性佳、尺寸稳定性良好、蠕变小、且透明性高,耐热老化性好;耐溶剂性好;绝缘性能优良,便于挤出设备注塑或挤塑。
57.在一实施例中,量子点扩散板100还包括二向滤光膜层60,二向滤光膜层60设于第一扩散板40背离第二扩散板20的一侧。
58.二向滤光膜层60设于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出光一侧,即第一扩散板40背离第二扩散板20的一侧,而光源位于另一侧,即第二扩散板20背离第一扩散板40的一侧;因光源的部分杂散光线会逸散至出光一侧,设置二向滤光膜层60能够更高效的利用该部分杂散的光线。
59.本实施例中,二向滤光膜层60的面积与第一扩散板40的面积相同,以完全覆盖第一扩散板40,避免漏光导致光线不均匀。
60.本实施例中,二向滤光膜层60能够通过波长为400nm~500nm的光线,即二向滤光膜层60能够通过蓝光光线;二向滤光膜层60能够反射波长为630nm~670nm的光线和波长为510nm~550nm的光线,即二向滤光膜层60能够反射红光光线和绿光光线。
61.因目前led光源发出的多是波长为450nm~470nm的蓝光光线,故将二向滤光膜层60设置为透过蓝光而反射绿光和红光;又因光源的部分杂散光线会逸散至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出光一侧,二向滤光膜层60能够使光源的蓝光光线透过并射入量子点材料层30,量子点材料层30将射入的蓝光光线反射、折射或漫反射为红光光线或绿光光线自二向滤光膜层60射出,以减少红光和绿光被吸收造成的损失比例,增加光线利用率。
62.可以理解的,沿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入光面方向射入二向滤光膜层60的光线无论波长均能够透过二向滤光膜层60;而沿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出光面方向射入二向滤光膜层60的光线经蓝光光线能够透过,绿光光线与红光光线将会被反射。
63.在一实施例中,量子点材料层30包括胶水33、红色量子点31、绿色量子点32与光扩散粒子。
64.本实施例中,量子点材料层30内设有多个量子点粒子,红色量子点31与绿色量子点32的直径范围均为2μm~10μm;可选的,红色量子点31与绿色量子点32的直径均为2μm;可选的,红色量子点31与绿色量子点32的直径均为6μm;可选的,红色量子点31与绿色量子点32的直径均为10μm。
65.可以理解的,红色量子点31与绿色量子点32的直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66.本实施例中,绿色量子点32能够发射波长为520nm~545nm的光线,红色量子点能够发射31波长为615nm~635nm的光线,以使红色量子点31与绿色量子点32分别将蓝光反射、折射或漫反射为红光或绿光,且红色量子点31与绿色量子点32之间存在空隙,以透过蓝光。
67.在一实施例中,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厚度范围为0.5mm~3mm,因量子点扩散板100中节省了量子点材料封装膜片,故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厚度能够设置的更薄。
68.在一实施例中,量子点扩散板100还包括设于第一扩散板40和二向滤光膜层60之间的光学胶层50;具体的,在第一扩散板40背离量子点材料层30的一侧设置光学胶层50,并
使二向滤光膜层60贴合于光学胶层50,以将二向滤光膜层60稳定固定于量子点扩散板100的一侧。
69.光学胶层50可以是固态透明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层,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光学胶层。
70.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71.1、将量子点材料层30设于两个扩散板之间,而不必采用膜片封装量子点材料层30,扩散板的整体厚度,也降低了成本;
72.2、增设二向滤光膜层60,以提高光效,从而提高色域。
73.参考图2,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制备方法包括扩散板原料和量子点原料。
74.用于制备量子点扩散板100的扩散板原料包括基础材料、光扩散剂、抗uv稳定剂和氧化剂;其中,各组分按重量百分比计分别为:
75.基础材料:95%~99%;
76.光扩散剂:0.1%~3%;
77.抗uv稳定剂:0.3%~0.6%;
78.氧化剂:0.3%~0.6%;
79.用于制备量子点扩散板100的量子点原料包括:胶水33、红色量子点31、绿色量子点32与光扩散粒子;
80.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1.s101:准备两份扩散板原料并分别混合均匀,分别得到第一扩散板原料和第二扩散板原料;该步骤中两份扩散板原料依次下料组合,先将第一份扩散板原料中的基础材料、光扩散剂、抗uv稳定剂和氧化剂同时下料并混合并得到第一扩散板原料,以使第一扩散板原料的各个组分更加分散且均匀;再将第二份扩散板原料中的基础材料、光扩散剂、抗uv稳定剂和氧化剂同时下料并混合并得到第二扩散板原料,以使第二扩散板原料的各个组分更加分散且均匀。
82.该步骤中,扩散板原料的混合可通过搅拌罐实现,也可通过其他各种搅拌混合设备实现。
83.s102:第一扩散板原料与第二扩散板原料分别经加热与挤出处理,得到第一扩散板40与第二扩散板20;该步骤中,将第一扩散板原料与第二扩散板原料依次通过加热与基础处理并得到第一扩散板40与第二扩散板20,具体的,先将第一扩散板原料加热,并将加热后的第一扩散板原料挤出并形成板状结构,从而得到第一扩散板40;再将第二扩散板原料加热,并将加热后的第二扩散板原料挤出并形成板状结构,从而得到第二扩散板20。
84.该步骤中,第一扩散板40与第二扩散板20的加热可通过同一设备进行,也可分别通过两个设备同时进行加热,加热设备可以是加热炉,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加热设备;加热后的第一扩散板原料与第二扩散板原料可分别经同一设备挤出成型,也可分别通过两个设备同时进行挤出成型,成型设备可以是螺杆挤出设备,也可以是其他各种挤出形成设备。
85.准备一份量子点混合原料,将量子点混合原料涂布于第一扩散板40上,以于第一扩散板40上形成量子点材料层30;该步骤中具体包含s103步骤和s104步骤。
86.s103:准备一份量子点原料并混合均匀,得到量子点混合原料;该步骤中将胶水
33、红色量子点31、绿色量子点32与光扩散粒子同时下料并混合并得到量子点混合原料,以使量子点混合原料的各个组分更加分散且均匀。
87.该步骤中,量子点混合原料的混合可通过搅拌罐实现,也可通过其他各种搅拌混合设备实现;量子点混合原料的设备可与s101中扩散板原料的混合设备相同,也可采用另一混合设备进行混合。
88.可以理解的,s103步骤无需等待s102步骤的结束,而是可以与s102步骤同时进行。
89.s104:量子点混合原料涂布于第一扩散板40或第二扩散板20上,并形成量子点材料层30;该步骤中,将量子点混合原料放入涂布设备并通过涂布设备将量子点混合原料均匀涂布于第一扩散板40或第二扩散板20,并于第一扩散板40或第二扩散板20上形成量子点材料层30。
90.该步骤中,涂布设备可以是量子点涂布机,也可以是其他各种量子点材料的涂布设备。
91.s105:将第二扩散板20与第一扩散板40融合,并使量子点材料层30设于第一扩散板40与第二扩散板20之间;该步骤中,当量子点混合原料涂布于第一扩散板40上时,将第二扩散板20设于量子点材料层30的另一侧,当量子点混合原料涂布于第二扩散板20上时,当将第一扩散板40设于量子点材料层30的另一侧;即使量子点材料层30封装于第一扩散板40与第二扩散板20之间并形成三明治结构,第一扩散板40和第二扩散板20能够使量子点材料层30隔离水氧以起到保护量子点材料层30的作用。
92.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量子点材料层30设于两个扩散板之间,而不必采用膜片封装量子点材料层30,扩散板的整体厚度,也降低了成本,节省了工序。
93.本实施例中,基础材料可以是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基础材料为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强度高、弹性系数高、冲击强度高、耐疲劳性佳、尺寸稳定性良好、蠕变小、且透明性高,耐热老化性好;耐溶剂性好;绝缘性能优良,便于挤出设备注塑或挤塑。
94.本实施例中,抗uv稳定剂包括uv-531、uv-326和uv-327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抗uv稳定剂为uv-326,其性能稳定、毒性低、紫外线吸收能力强、在碱性条件下不变黄且与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相容性,uv-326还具有抗氧性且与抗氧剂并用有协同效应。
95.本实施例中,胶水33包括量子点树脂胶、量子点uv胶、量子点光刻胶中的至少一种;可选的,胶水33为量子点光刻胶。
96.在一实施例中,在s102步骤中,加热与挤出处理是通过具有加热室的螺杆挤出设备实现的,具体的,将第一扩散板原料放入螺杆挤出设备,经加热室加热至熔融后,于螺杆挤出设备的摸头挤出片状的第一扩散板40;之后将第二扩散板原料放入螺杆挤出设备,经加热室加热至熔融后,于螺杆挤出设备的摸头挤出片状的第二扩散板20。
97.在一实施例中,在s104步骤中,量子点混合原料通过涂布设备在第一扩散板40上形成厚度一致的量子点材料层30,量子点材料层30厚度一致且均匀,以量子点扩散板100成品具有均匀稳定的光学性能。
98.在一实施例中,在将第二扩散板20与第一扩散板40融合的步骤之后,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量子点扩散板100的一侧贴合二向滤光膜层60的步骤;即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设于s105之后且设于s108之前的s107:在量子点扩散板100的
一侧贴合二向滤光膜层60。
99.该步骤中,二向滤光膜层60设于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出光一侧,而光源位于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另一侧;因光源的部分杂散光线会逸散至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出光一侧,设置二向滤光膜层60能够更高效的利用该部分杂散的光线。
100.该步骤中,二向滤光膜层60的面积与第一扩散板40的面积相同,以完全覆盖第一扩散板40,避免漏光导致光线不均匀。
101.在一实施例中,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在第二扩散板20的一侧通过咬花处理形成咬花纹;该步骤中,咬花纹通过咬花设备形成与第二扩散板20上,咬花纹位于第二扩散板20背离量子点材料层30的一侧,且咬花纹位于量子点扩散板100成品的入光面上。
102.咬花纹的设置用于配合第二扩散板20更好的对光线进行扩散。
103.咬花设备可以是激光咬花设备,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咬花设备。
104.本实施例中,形成咬花纹的步骤可设于s102步骤与s103步骤之间,也可设于s107步骤与s108步骤之间。
105.在一实施例中,在s105步骤与s107步骤之间还包括s106:在第一扩散板40背离第二扩散板20的一侧涂布光学胶层50。
106.该步骤中,在第一扩散板40背离量子点材料层30的一侧设置光学胶层50,并使二向滤光膜层60贴合于光学胶层50,以将二向滤光膜层60稳定固定于量子点扩散板100的一侧。
107.该步骤中,光学胶层50可以是固态透明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层,也可以是其他各种光学胶层。
108.在一实施例中,在s107步骤之后还包括s108:裁切并得到量子点扩散板100成品;该步骤中,裁切的形状可根据需求进行。
109.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110.1、将量子点材料层30设于两个扩散板之间,而不必采用膜片封装量子点材料层30,扩散板的整体厚度,也降低了成本;
111.2、增设二向滤光膜层60,以提高光效,从而提高色域;
112.3、减少了量子点扩散板100成品的加工与组装工序。
113.本技术第三方面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器,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量子点扩散板100,或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量子点扩散板100的制备方法制作的量子点扩散板100,该显示器色域更高且厚度更薄。
11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