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气能制热系统及其制热方法与流程

2023-01-15 08:51: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空调制热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空气能制热系统及其制热方法。


背景技术:

2.人工制热方式主要有相变制热、气体膨胀制热、涡流管制热和热电制热,每种制热方式各有其特点。
3.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空调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用户对于空调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空调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一个问题是空调在严寒气候下运行时的室外机结霜的问题。室外机的冷媒空气能蒸发器是起到从室外环境中吸收热量的作用的,受冬季室外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冷媒空气能蒸发器上容易凝结较多的冰霜,而冰霜结到一定的厚度后会使得空调的制热能力会越来越低,制热能力下降之后又会导致人们需要制热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想要的温度,从而增加了耗电量。因此,为了保证制热效果、避免冰霜凝结过多,除霜功能也逐渐成为空调领域的一种重要研究课题。
4.目前,很多空调的除霜功能一般是采用逆除霜方式的,即将空调器转化为制冷模式,以使室外机的换热器处于放热状态,进而使室外机的冰霜吸热后融化。但是,这种除霜功能运行时室内机的出风口基本没有暖风吹出,伸至会吹出冷风,导致室内环境温度下降,大大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5.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以上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能制热系统及其制热方法,其不需要采用逆除霜的方式除霜,从而不会让室内机吹出冷风,其具体是通过设置两台交替使用的空气能蒸发器(即室外机),使得其中一台空气能蒸发器在正常工作的时候,另一台空气能蒸发器可以利用循环的冷媒的余热来除霜,提高了除霜,同时,这种设计还保证了工作中的空气能蒸发器不容易凝结太多的冰霜,以至于可以保证系统的制热效果。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空气能制热系统,包括:贮存罐、增压机、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第二空气能蒸发器和载冷剂换热器;
9.所述贮存罐的出口通过分别设有第一膨胀阀和第二膨胀阀的管道与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和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并联设置;
10.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出口和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增压机的低压进口端并联设置;
11.在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出口的管道与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入口的管道之间还并联设置有第一回流管道,且在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入口的管道之间还并联设置有第二回流管道;
12.在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出口的管道和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出口的管道上还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冷媒流入所述增压机的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一回流管道与所述增压机之间,且所述第二电磁阀位于所述第二回流管道与所述增压机之间;
13.在所述第一电磁阀的进口与出口的管道上还并联地设置有一设有第三电磁阀和第三膨胀阀的导流管道,且所述第一电磁阀位于所述导流管道的入口与出口之间;
14.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通过管道与所述贮存罐的入口和所述载冷剂换热器的入口并联设置;
15.所述载冷剂换热器的出口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和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并联设置。
16.对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附加结构,还包括以下方案:
1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所述贮存罐的入口还设置有第四膨胀阀。
18.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回流管道上设置有第五膨胀阀;在所述第二回流管道上设置有第六膨胀阀。
19.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所述载冷剂换热器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有第一比例阀和第二比例阀。
20.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所述载冷剂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七膨胀阀;在所述载冷剂换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八膨胀阀。
21.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回流管道与所述导流管道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在所述第二回流管道与所述第二电磁阀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单向阀;在所述增压机的低压进口端和高压出口端的管道上均设置有单向阀。
22.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所述载冷剂换热器设有并联设置的一个以上。
23.进一步地,在该空气能制热系统由于所需制热量降低而需减少冷媒的质量时,多余质量的冷媒回流至所述贮存罐贮存内;
24.在该空气能制热系统由于所需制热量增加而需增加冷媒的质量时,输出所述贮存罐内的冷媒,且冷媒通入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或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以用于补充该空气能制热系统所需质量的冷媒。
2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能制热方法,采用如上述的空气能制热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26.s1、启动空气能制热系统后,当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开启第三电磁阀和第三膨胀阀,载冷剂换热器内的及相应管道内的冷媒经过第一空气能蒸发器汽化后,再经第三电磁阀和第三膨胀阀调节后输入增压机补充压力,同时保持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出口端的压力值;
27.s2、当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设定值未达到设定值时,通过所述贮存罐往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输出冷媒并汽化,再输入到所述增压机,以使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值达到并保持在设定值;当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高于设定值时由所述贮存罐回收冷媒,以使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不大于设定值;
28.s3、冷媒补充完成后,打开第一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三膨胀阀,
并同时打开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管道、关闭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以及关闭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风机和打开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风机;
29.s4、流动过程中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汽化后转换为气态低温冷媒,再输入到所述增压机增压,经所述增压机的增压后转换为气态或超临界态高压高温冷媒并输入到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内;
30.s5、进入到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内的气态或超临界态高压高温冷媒,与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外表面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载冷剂吸收该高压高温冷媒的热量实现载冷剂的升温制热,而该高压高温冷媒释放了热量而成为液态高压常温冷媒并被所述载冷剂换热器排出;
31.s6、经所述载冷剂换热器排出后的液态高压常温冷媒首先经过已停止运行风机的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内并利用该液态高压常温冷媒的余热对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除霜,接着冷媒经第二回流管道流至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内,并经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汽化;
32.s7、重复上述s4-s6步骤;
33.s8、切换空气能蒸发器时,关闭第一电磁阀,打开第二电磁阀,并同时关闭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管道、打开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出口与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以及打开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的风机和关闭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风机;
34.s9、经所述载冷剂换热器排出后的液态高压常温冷媒首先经过已停止运行风机的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内并利用该液态高压常温冷媒的余热对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除霜,接着冷媒经所述第一回流管道流至所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内,并经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汽化;
35.s10、汽化后的冷媒转变为气态低温冷媒,再经过所述增压机增压后转变为气态或超临界态高压高温冷媒并输入到所述载冷剂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的液态高压常温冷媒被所述载冷剂换热器排出;
36.s11、重复上述s9-s10的步骤。
37.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例,当所述载冷剂换热器的使用数量增加后,使得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压力未达设定值,所述贮存罐输出冷媒,以用于补充冷媒,直至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停止;
38.当所述载冷剂换热器的使用数量减少后,使得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压力超过设定值,多余的冷媒则回流至所述贮存罐,直至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停止。
3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40.(一)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空气能蒸发器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等两台可以交替使用的空气能蒸发器,在制热过程中,使得其中一台空气能蒸发器在正常工作,而另一台空气能蒸发器可以进行除霜,而且,由于本发明还增设了第一回流管道和第二回流管道,使得制热系统在工作过程中,载冷剂换热器排出的冷媒会首先经过不工作的那台空气能蒸发器(即不开风机的空气能蒸发器)中,然后利用该不断流通并实现循环回液的常温冷媒的余热
来加快空气能换热器上的冰霜融化速度,亦即可以提高除霜效率,实现有效除霜的目的;然后,该冷媒再通过相对应的第一回流管道或第二回流管道输入至另一台正常工作中的空气能蒸发器中,接着再重复进行汽化、增压、换热和除霜等步骤。因此,通过上述说明可知,本发明在使用时不需要使用逆除霜的操作进行除霜,从而不会在除霜的时候让室内机吹出冷风,其具体是利用了两台交替使用的空气能蒸发器,在一台空气能蒸发器制热供暖的同时对另一台进行除霜,从而能够让室内温度维持在用户舒适的温度范围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而且,两台空气能蒸发器中一台工作若干分钟后就会交替至另一台使用,从而可以让工作中的该台空气能蒸发器不会凝结出太多的冰霜,不仅方便了除霜,保证了制热系统的制热效果,让人们在合适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想要的温度,使用体验好。
41.(二)本发明中的冷媒通过空气能蒸发器、增压机、载冷剂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并进行汽化、增压和释放热量等过程,可以实现冷媒的循环利用,有效降低制热系统的运行成本。
42.(三)本发明设置的空气能蒸发器能够通过吸收环境空气热量而汽化,省略了冷媒的气液分离器的使用,也可以防止没有被汽化的液态冷媒输入到增压机内而造成增压机损坏,空气能蒸发器再配合管道与贮存罐的设置,使得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可以保持在设定值;当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低于设定值时(例如载冷剂换热器的使用数量增多时),贮存罐持续输出冷媒,以进行压力的补偿,直至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停止放出冷媒;当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高于设定值时(例如载冷剂换热器的使用数量减少时),则利用压差将多余质量的冷媒回流到贮存罐内,以降低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直至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贮存罐停止输入冷媒;如果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一直处于设定值,则贮存罐不需要输出冷媒,也不需要输入冷媒。因此,本发明的制热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的使用情况来实时调整冷媒的流量,例如用于载冷剂换热器的使用数量增加或减少时的情况,实现了冷媒在封闭运行中可根据不同工况实现质量流量的变化(即增加或减少流动过程中的冷媒的数量),实现自适应调节,同时使得增压机在其高压侧压力设定值不变的状态下,基本能够保持制热系统的高能效比,实现省电的目的。
附图说明
43.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空气能制热系统的框架原理图;
44.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空气能制冷和变流量的控制方法的工艺原理图。
45.附图标记:
46.1、贮存罐;2、增压机;3、第一空气能蒸发器;4、第二空气能蒸发器;5、载冷剂换热器;6、第一膨胀阀;7、第二膨胀阀;8、第一回流管道;9、第二回流管道;10、第一电磁阀;11、第二电磁阀;12、第三电磁阀;13、第三膨胀阀;14、第四膨胀阀;15、第五膨胀阀;16、第六膨胀阀;17、第一比例阀;18、第二比例阀;19、第七膨胀阀;20、第八膨胀阀;21、导流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做进一步阐述,下述说明仅是示例性的,不限定发明的保护范围。
48.实施例一:
49.参考图1,一种空气能制热系统,包括:贮存罐1、增压机2、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和载冷剂换热器5。
50.其中,该贮存罐1用于为控制系统提供冷媒,例如用于为系统提供二氧化碳冷媒,而且,下面所述的冷媒是以采用二氧化碳冷媒为例进行举例说明的。增压机2可以用于将冷媒增压增温。在该控制系统中,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是作为室外机部分的,而载冷剂换热器5是作为室内机部分的。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都是作为室外机的,两者均包括有风量可调节的风机、冷媒空气能蒸发器、分别安装在空气能蒸发器的出口和入口的两个环境空气测温探头以及安装在冷媒空气能蒸发器管内的冷媒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冷媒出口处的温度传感器。载冷剂换热器5为密封结构,内部设置有热交换器、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载冷剂通过热交换器的管壁传递冷量。增压机2进出口端也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51.二氧化碳是一种新兴的自然工质,从对环境的影响来看,除水和空气以外,是与环境最为友善的制热工质,此外,二氧化碳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化学稳定性等。
52.具体地说,贮存罐1的出口通过分别设有第一膨胀阀6和第二膨胀阀7的管道与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入口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入口并联设置;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出口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出口通过管道与增压机2的低压进口端并联设置。通过以上设置能够用于将贮存罐1内输出的冷媒转换为具有一定过热度的气态低温冷媒输入到增压机2中,其中,第一膨胀阀6和第二膨胀阀7可用于起到膨胀、降压效果。具体的使用流程是,贮存罐1所输出的冷媒首先经过第一膨胀阀6,然后再通入第一空气能换热器3中通过吸收室外环境热量后而汽化或者贮存罐1所输出的冷媒首先经过第二膨胀阀7,然后再通入第二空气能换热器4中通过吸收室外环境热量后而汽化,而冷媒经过第一空气能换热器3或第二空气能换热器4的汽化后,最终成为具有一定过热度的气态低温冷媒,亦即贮存罐1所输出的冷媒被汽化。
53.在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出口的管道与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入口的管道之间还并联设置有第一回流管道8,且在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出口与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入口的管道之间还并联设置有第二回流管道9。具体地,第一回流管道8和第二回流管道9是分别具有控制开关的。第一回流管道8和第二回流管道9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在对冷媒进行输送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冷媒的余热对应地对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或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进行除霜,例如,在使用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进行冷媒汽化时,将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风机关机,并使冷媒首先经过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然后再通过第二回流通道9进入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中进行汽化,而在冷媒进入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时就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余热来对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进行除霜,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除霜的速度;同理,如果在使用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进行冷媒汽化时,将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风机关机,并使冷媒首先经过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然后再通过第一回流通道8进入到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中进行汽化,而在冷媒进入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时就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余热对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进行除霜,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除霜的速度。所以,在经过上述的设置后,可以让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在交替使用的过程中,轮流对其中一台空气能蒸发器进行除霜,且不会影响另外一台空气能蒸发器的正常使用,不仅提升了除霜的速度和效率,还不需要使用逆除霜的方式进
行除霜,保证了制热系统的供热情况,提升了使用体验。
54.参考图1,在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出口的管道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出口的管道上还分别设置有用于控制冷媒流入增压机2的第一电磁阀10和第二电磁阀11;第一电磁阀10位于第一回流管道8与增压机2之间,且第二电磁阀11位于第二回流管道9与增压机2之间。以上设置是用于配合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使用的,以便在单独使用一台空气能蒸发器的时候可以利用第一电磁阀10和第二电磁阀11打开对应的与增压机2连通的管道,便于冷媒的流通。
55.在第一电磁阀10的进口和出口的管道上还并联地设置有一设有第三电磁阀12和第三膨胀阀13的导流管道21,且第一电磁阀10位于导流管道21的入口与出口之间。通过以上设置能够用于在制热系统刚刚启动的时候让系统中除了贮存罐1外的所有冷媒首先经过空气能蒸发器的汽化后所形成的气态低温冷媒通过导流管道21后再输出至增压机2,当然,这时的第一电磁阀10和第二电磁阀11均是关闭状态的,而第三膨胀阀13可以起膨胀、降压作用并精准地调节冷媒流出的流量,以用于保持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出口端的压力值在设定范围内,具体地说,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汽化后的冷媒通过第二回流管道9输入至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中。
56.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通过管道与贮存罐1的入口和载冷剂换热器5的入口并联设置,从而能够利用增压机2将具有一定过热度的气态低温冷媒转换成气态或者超临界态的高压高温冷媒输入到贮存罐1或者载冷剂换热器5中。具体地说,如果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超过预定值时,则贮存罐1的入口打开,并利用压差将多余质量的冷媒输入到贮存罐1内,直至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达到预定值时停止。而压缩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设定值范围,可以选择在3.5mpa-18mpa之间。
57.载冷剂换热器5的出口通过管道与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入口和第二空气能换热器4的入口并联设置,载冷剂换热器5则可以将所输入的气态或者超临界态的高压高温冷媒通过与载冷剂换热器5外表面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载冷剂吸收该气态或超临界态高压高温冷媒的热量实现载冷剂的升温制热,而该高压高温冷媒释放了热量而成为液态高压常温冷媒并被载冷剂换热器5排出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或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中进行循环,对于载冷剂换热器5所排出的冷媒是需要首先输入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还是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中则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
58.其中,在贮存罐1的入口还设置有第四膨胀阀14,以便用于将增压机2所输出的气态或者超临界态的高压高温冷媒进行降温处理,然后再将冷媒输入到贮存罐1内。
59.优选的,在第一回流管道8上设置有第五膨胀阀15,且在第二回流管道9上设置有第六膨胀阀16,从而能够利用第五膨胀阀15和第六膨胀阀16来分别控制第一回流管道8及第二回流管道9的开关,同时,上述两个膨胀阀可起膨胀、降压效果。
60.优选的,在载冷剂换热器5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设置有第一比例阀17和第二比例阀18,以用于调节冷媒的流量来控制制热量,从而使载冷剂换热器5管内的载冷剂温度保持在设定值,使载冷剂温度不容易由于载冷剂质量流量或体积流量变化而波动。
61.优选的,在载冷剂换热器5的出口与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七膨胀阀19,在载冷剂换热器5的出口与第二空气能换热器4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第八膨胀阀20,以用于精准控制载冷剂换热器5与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以及载冷剂换热器
5与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之间的管道的开关。
62.同时,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冷媒的单向流动,亦即防止冷媒倒流,在第一回流管道8与导流管道21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在第二回流管道9与第二电磁阀11之间的管道上还设置有单向阀,在增压机2的低压进口端和高压出口端的管道上均设置有单向阀。上述的单向阀的位置可以参考图1的位置。
63.载冷剂换热器5设有一台以上,亦即载冷剂换热器5的数量可以为一台、两台、三台或四台等等,各台载冷剂换热器5之间为并联设置的,以用于人们可以随时增加或减少载冷剂换热器5的使用数量,实现制冷量或制热量的增多或减少,在本实施例中,载冷剂换热器5所设置的数量为两台以上的。
64.在该空气能制热系统由于所需制热量降低而需减少冷媒的质量时,即减少载冷剂换热器5的开启数量时,则多余质量的冷媒利用压差回流至贮存罐1贮存内;在该空气能制热系统由于所需制热量增加而需增加冷媒的质量时,即增加载冷剂换热器5的开启数量时,输出贮存罐1内的冷媒,且冷媒通入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或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进行汽化,以用于补充该空气能制热系统所需质量的冷媒。
65.对于载冷剂的使用,载冷剂换热器5上的载冷剂可以为气态载冷剂或液态载冷剂,例如:气态载冷剂为空气、氮气或氩气,液体载冷剂为水、盐水、乙二醇或丙二醇溶液。
66.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各个电磁阀为常闭型电磁阀。
67.实施例二:
68.参考图1和图2,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能制热方法,其采用上述的的空气能制热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69.s1、启动空气能制热系统,当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开启第三电磁阀12和第三膨胀阀13,载冷剂换热器5内的及相应管道内的冷媒经过第一空气能蒸发器4汽化后,再经第三电磁阀12和第三膨胀阀13调节后输入增压机补充压力,同时保持所述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出口端的压力值;当然,冷媒也可以同时往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输入,然后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冷媒再通过第二回流管道9回流至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中进行汽化;这时的第一电磁阀10、第二电磁阀11、第一膨胀阀6、第二膨胀阀7、第四膨胀阀14均为关闭状态,第二比例阀18、第七膨胀阀19、第八膨胀阀20均为打开状态;上述步骤可以用于在系统刚刚开启的时候清除载冷剂换热器5等地方的存留的如液态状的少量冷媒,避免液体和气体的冷媒在增压机2内混合而损坏了增压机2,延长了增压机2的使用寿命;
70.s2、当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设定值未达到设定值时,通过贮存罐1往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输出冷媒并汽化;冷媒汽化后再输入到增压机2,以使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值达到并保持在设定值;当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高于设定值时由贮存罐1经第四膨胀阀14回收冷媒,以使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不大于设定值;当然,这时的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出口端的压力和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出口端的压力也是在设定值范围内的;
71.s3、冷媒补充完成后,打开第一电磁阀10,关闭第三电磁阀12和第三膨胀阀13,并同时打开载冷剂换热器5出口与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入口之间的管道、关闭载冷剂换热器5出口与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以及关闭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风机(图中未示)和打开第一空气能蒸发器的风机(图中未示),即保持第八膨胀阀20打开和关闭第七
膨胀阀19,当然,冷媒补充完成后还需关闭第一膨胀阀6和第二膨胀阀7;
72.s4、流动过程中的冷媒经过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汽化后转换为具有一定过热度的气态低温冷媒,再输入到增压机2增压,经增压机2的增压后转换为气态或超临界态高压高温冷媒并通过第一比例阀17输入到载冷剂换热器5内;
73.s5、进入到载冷剂换热器5内的气态或超临界态高压高温冷媒,与载冷剂换热器5外表面的载冷剂进行热交换,载冷剂吸收该高压高温冷媒的热量实现载冷剂的升温制热,而该高压高温冷媒释放了热量而转换为液态高压常温冷媒并被载冷剂换热器5排出;
74.s6、经载冷剂换热器5排出后的液态高压常温冷媒首先经过已停止运行风机的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即进入冷媒空气能蒸发器)内并利用该液态高压常温冷媒的余热对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除霜,接着冷媒经第二回流管道9流至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内,并经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汽化;
75.s7、重复上述s4-s6步骤,从而实现了冷媒的循环利用;
76.s8、切换空气能蒸发器时,一般空气能蒸发器在使用30分钟-60分钟左右就需要进行切换,避免该台空气能蒸发器凝结冰霜太多而影响到制热效果,切换时,关闭第一电磁阀10,打开第二电磁阀11,并同时关闭载冷剂换热器5出口与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入口之间的管道、打开载冷剂换热器5出口与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入口之间的管道以及打开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的风机和关闭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的风机;
77.s9、经载冷剂换热器5排出后的液态高压常温冷媒首先经过已停止运行风机的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内并利用该液态高压常温冷媒的余热对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除霜,接着冷媒经第一回流管道8流至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内,并经第一空气能蒸发器1汽化;
78.s10、汽化后的冷媒又转变为具有一定过热度的气态低温冷媒,再经过增压机2增压后转变为气态或超临界态高压高温冷媒并输入到载冷剂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的液态高压常温冷媒被载冷剂换热器排出;
79.s11、重复上述s9-s10的步骤。
80.当然,如果需要再次切换空气能蒸发器时,则再次参照s8-s10步骤即可,其原理是一致的,这里不再作具体赘述。
81.优选的,当载冷剂换热器2的使用数量增加后(即载冷剂换热器2开启的数量增加时),使得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未达设定值,这时,需要将贮存罐1的出口打开并输出冷媒,以用于在对应的第一空气能蒸发器3或第二空气能蒸发器4中补充冷媒并汽化,直至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停止;
82.而当载冷剂换热器5的使用数量减少后(即载冷剂换热器2关闭的数量增多时),会使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超过设定值,从而让贮存罐1的入口打开并利用压差将多余质量的冷媒回流,直至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达到设定值时停止。
83.所述增压机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设定值可以设定在3.5mpa-18mpa之间,在检测增压机2的高压出口端的压力时使用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
84.对于载冷剂的使用,载冷剂换热器5上的载冷剂可以为气态载冷剂或液态载冷剂,例如:气态载冷剂为空气、氮气或氩气,而液体载冷剂为水、盐水、乙二醇或丙二醇溶液。
85.本发明所实施的用于辅助技术方案实施的其它相应的技术特征,技术人员可结合现有常规技术手段进行相应的实施或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对于其他有关方面的技术手段
此处不再赘述。
8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具体实施”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或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
8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如有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具有”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在不影响部件关系与技术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中间组件间接进行,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或部分连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88.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

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

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的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发明技术效果相同,例如,对于工艺中所用到常规生产设备、装置等进行等效替换;

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发明技术方案之外;

利用本发明文本记载内容或说明书附图所作的等效变换,将所得技术手段应用在其它相关技术领域的方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