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车顶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2023-01-15 06:48: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车顶行李箱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车顶行李箱。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去户外露营,为了避免露营设备占用太多车内空间,通常将露营设备放置在车顶行李箱内。
3.现在的车顶行李箱大多数功能较为单一,主要具备收纳功能,起到收纳作用,但是露营需要的其他条件,比如水,这是车顶行李箱无法满足的,人们出行时往往需要单独准备盛装水的容器,为人们户外露营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对于本领域而言,有待研发一种可以携带水的车顶行李箱。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能为人们户外露营带来方便,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车顶行李箱。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功能车顶行李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车顶行李箱,包括上盖、下盖和用于连接上盖与下盖的连接件,还包括设置在下盖内的存水结构,所述存水结构包括存水容器和管道,所述存水容器设置在下盖内,所述存水容器上连接有两个能够与管道可拆卸连接的水管插接座,管道上连接有水泵。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车顶行李箱内设置有用于存水的存水结构,出行时,将管道连接在水管插接座上,一个管道作为进水管使用,另一个管道作为出水管使用,通过进水管将水注入到存水容器内,人们不必再单独准备用来盛装水的容器,为人们户外露营带来方便。当使用存水容器内的水时,将作为出水管的管道连接在水管插接座上,启动水泵,即可将存水容器内的水取出,方便人们取水。
7.可选的,还包括电池包,电池包位于下盖内。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包的设置使得车顶行李箱带了一个移动电源,当人们户外露营时,可以作为户外用电的来源,为人们提供户外电源,进一步为人们户外露营带来方便。
9.可选的,所述上盖和/或下盖上设有光源灯带,所述光源灯带与电池包电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光源灯带与电池包配合使用,可以在车顶行李箱周围发出光亮,一方面照亮车顶行李箱周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车顶行李箱周围的氛围感,提高人们户外露营的氛围感。
11.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铰链结构、第一电动推杆和电磁锁,上盖和下盖的一端通过铰链结构连接、另一端通过电磁锁连接,电磁锁与电池包电连接,第一电动推杆的一端铰接在下盖上,另一端铰接在上盖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打开上盖时,先将电磁锁打开,再启动第一电动推杆,第一电动推杆对上盖施力,连接件与第一电动推杆配合使用,使车顶行李箱由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从而将上盖打开,实现打开车顶行李箱的目的,且打开过程中,第一电动推杆
能够代替人力,为人们带来方便。
13.可选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上安装板、下安装板、连杆一、连杆二、连杆三、连杆四和联动杆,上安装板设置在上盖上,联动杆设置在上安装板上,下安装板设置在下盖上,连杆二的中间部分与连杆三的中间部分铰接,连杆一的一端与连杆二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下安装板铰接,连杆二远离连杆一的一端与联动杆铰接,连杆三的一端与连杆四铰接,另一端与下安装板铰接,连杆四远离连杆三的一端与联动杆远离连杆二的一端铰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打开车顶行李箱时,上安装板先向上移动,联动杆随着上安装板同步运动,连杆一、连杆二、连杆三、连杆四和联动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再此过程中,上盖与下盖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打开上盖,打开车顶行李箱的目的,且在上盖打开过程中,先进行的是上下移动的过程,拉开了上盖与下盖之间的距离,避免车顶行李箱打开后,上盖与下盖干涉的问题。
15.可选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固定板、滑动块、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三铰接杆和驱动杆;固定板设置在下盖上,滑动块滑动连接在固定板上,第一铰接杆的一端与滑动块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铰接,驱动杆远离第一铰接杆的一端连接上盖;第二铰接杆的一端与固定板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铰接;第三铰接杆的一端与滑动块远离第一铰接杆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第二铰接杆铰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打开车顶行李箱时,对上盖施力,上盖带动驱动杆移动,驱动杆在移动过程中带动第一铰接杆和第二铰接杆移动,第二铰接杆与第三铰接杆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滑动块发生移动,从而改变上盖与下盖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将上盖打开的目的,实现打开车顶行李箱的目的。
17.可选的,所述铰链结构包括连接板、安装座、第四铰接杆和第五铰接杆,连接板连接在上盖上,安装座连接在下盖上,第四铰接杆的一端与连接板铰接,另一端与安装座铰接,第五铰接杆的一端与连接板铰接,另一端与安装座铰接,第五铰接杆的长度大于第四铰接杆的长度,第四铰接杆位于第五铰接杆与下盖靠近第五铰接杆的一端之间。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打开车顶行李箱时,先对上盖施力,上盖在打开过程中带动第四铰接杆和第五铰接杆运动,改变连接板、安装座、第四铰接杆和第五铰接杆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改变上盖与下盖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打开车顶行李箱的目的。
19.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剪叉臂和第二剪叉臂,第一连接杆设置在上盖上,第二连接杆设置在下盖上,第一剪叉臂与第二剪叉臂之间铰接,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上均设有腰形槽,第一剪叉臂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铰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滑移柱,第一滑移柱滑动插设在第二连接杆上的腰形槽内,第二剪叉臂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铰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滑移柱,第二滑移柱滑动插设在第一连接杆上的腰形槽内。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打开车顶行李箱时,用力拉动上盖,上盖带动第一连接杆移动,第一剪叉臂与第二剪叉臂之间的夹角角度发生变化,第一滑移柱和第二滑移柱分别在相应的腰形槽内滑动,从而改变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之间的距离,改变上盖与下盖之间的距离,实现将车顶行李箱打开的目的,且打开后,上盖与下盖完全分离,人们可以根据需求从不同方向向车顶行李箱内放取物品,为人们带来方便。
21.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块、第二连接块和第二电动推杆,第一连接块设
置在上盖上,第二连接块设置在下盖上,第二电动推杆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块,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接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二电动推杆,第二电动推杆在工作状态下带动第一连接块和上盖移动,从而改变上盖与下盖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将上盖打开的目的。
23.可选的,所述下盖上连接有抓手,抓手包括抓手主体和抓块,抓手主体设置在下盖上,抓手主体上设有第一半槽,抓块可拆卸连接在抓手主体上,抓块上设有第二半槽,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相对设置并形成用于卡合在汽车顶部行李架上的安装槽。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车顶行李箱时,先通过第一半槽将抓手主体卡合在汽车顶部的行李架上,再将抓块连接在抓手主体上,通过第二板槽将卡块卡合在汽车顶部的行李架上,第一半槽和第二半槽形成的安装槽卡合在汽车顶部的行李架上,从而实现安装车顶行李箱的目的。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车顶行李箱内设置有用于存水的存水结构,出行时,将管道连接在水管插接座上,一个管道作为进水管使用,另一个管道作为出水管使用,通过进水管将水注入到存水容器内,人们不必再单独准备用来盛装水的容器,为人们户外露营带来方便。当使用存水容器内的水时,将作为出水管的管道连接在水管插接座上,启动水泵,即可将存水容器内的水取出,方便人们取水。
26.2.电池包的设置使得车顶行李箱带了一个移动电源,当人们户外露营时,可以作为户外用电的来源,为人们提供户外电源,进一步为人们户外露营带来方便。
27.3.光源灯带与电池包配合使用,可以在车顶行李箱周围发出光亮,一方面照亮车顶行李箱周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车顶行李箱周围的氛围感,提高人们户外露营的氛围感。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多功能车顶行李箱关闭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多功能车顶行李箱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定位槽与卡接槽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光源灯带与下铝合金边框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抓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存水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上盖与上铝合金边框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36.图9是图2中的b部放大图。
37.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用于体现铰链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用于体现连接件与上盖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用于体现第一剪叉臂和第二剪叉臂之间位置关系的机构
示意图。
42.图15是本技术实施例5中用于体现连接件与上盖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说明:1、上盖;2、下盖;3、存水结构;4、电池包;5、光源灯带;6、下铝合金边框;7、卡槽;8、加强板;9、抓手主体;10、抓块;11、卡接槽;12、第一半槽;13、第二半槽;14、安装槽;15、灯带槽;16、控制器;17、存水容器;18、管道;19、水管插接座;20、水泵;21、上铝合金边框;22、凹槽;23、密封槽;24、密封条;25、第一电动推杆;26、电磁锁;27、上安装板;28、下安装板;29、连杆一;30、连杆二;31、连杆三;32、连杆四;33、联动杆;34、固定板;35、滑动块;36、第一铰接杆;37、第二铰接杆;38、第三铰接杆;39、驱动杆;40、滑轨;41、连接板;42、安装座;43、第四铰接杆;44、第五铰接杆;45、第一连接杆;46、第二连接杆;47、第一剪叉臂;48、第二剪叉臂;49、腰形槽;50、第一滑移柱;51、第二滑移柱;52、第一连接块;53、第二连接块;54、第二电动推杆;55、定位槽;56、定位块;57、中间板。
具体实施方式
4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功能车顶行李箱。
45.实施例1参照图1、图2和图3,一种多功能车顶行李箱包括上盖1、下盖2、用于连接上盖1与下盖2的连接件、用来装水的存水结构3、电池包4和光源灯带5。
46.参照图2、图3和图4,下盖2周向边缘上连接有下铝合金边框6,下铝合金边框6上设有卡槽7,下铝合金边框6通过卡槽7卡接在下盖2边缘,下铝合金边框6与下盖2之间通过铆钉(图中未示出)连接,下盖2内部还连接有用于保持下盖2形状的加强板8。
47.参照图2、图3和图5,下盖2外部相对的两侧均连接有抓手,抓手用于将车顶行李箱安装在汽车顶部的行李架上,抓手包括抓手主体9和抓块10,抓手主体9与下盖2之间通过螺钉(图中未示出)可拆卸连接。下铝合金边框6上连接有与抓手主体9适配的卡接槽11,下铝合金边框6上还连接有定位槽55,抓手主体9上一体成型有定位块56,抓手主体9卡在卡接槽11内,定位块56插设在定位槽55内,螺钉依次穿过加强板8、下盖2和下铝合金边框6并螺纹连接在抓手主体9上。
48.参照图1、图3和图5,抓手主体9远离下铝合金边框6的一端设有第一半槽12,抓块10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在抓手主体9远离下铝合金边框6的一端,抓块10上设有第二半槽13,第一半槽12和第二半槽13相对设置并形成用于卡合在汽车顶部行李架上的安装槽14,安装槽14的形状、大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
49.在安装时,将抓手主体9放置在汽车顶部的行李架上,第一半槽12位于行李架上方并与部分行李架卡合,再通过螺钉将抓块10安装在抓手主体9上,此时第二半槽13与行李架远离第一半槽12的部分卡合,第一半槽12和第二半槽13形成安装槽14,通过安装槽14将抓手卡合在行李架上,从而实现将车顶行李箱安装在汽车顶部行李架上的目的。
50.参照图2、图3和图4,光源灯带5设置在上盖1和/或下盖2上,本实施例中,光源灯带5设置在下盖2上,下铝合金边框6周向边缘处还设有灯带槽15,灯带槽15与卡接槽11联通,灯带槽15相对的两个侧壁上设有锯齿,光源灯带5为硅胶灯带,光源灯带5过盈配合插设在灯带槽15内,光源灯带5紧抵灯带槽15上带有锯齿的侧壁,灯带槽15侧壁上的锯齿可以起到
防滑作用,提高光源灯带5在灯带槽15内的稳定性。下盖2内设置有控制器16,光源灯带5与控制器16电连接。
51.参照图2和图3,电池包4设置在下盖2内,本实施例中,电池包4放置在下盖2内,电池包4可单独取出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池包4也可以固定在下盖2内或者可拆卸连接在下盖2内,电池包4与控制器16电连接。电池包4为光源灯带5提供电能。
52.参照图2和图6,存水结构3位于下盖2内,存水结构3包括存水容器17和管道18,存水容器17设置在下盖2内,本实施例中,存水容器17放置在下盖2内,存水容器17可以单独取出使用,在其他实施例中,存水容器17也可以固定在下盖2内或者可拆卸连接在下盖2内。存水容器17可以为水箱、水槽以及水袋等,本实施例中,存水容器17为水袋。存水容器17上连接有两个水管插接座19,水管插接座19能够与管道18可拆卸连接,管道18的长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管道18为软管,水管插接座19为一种软管与容器连接结构,该软管与容器连接结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两个管道18中,一个管道18作为进水管使用,另一个管道18作为出水管使用,作为出水管使用的管道18上连接有水泵20,水泵20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在下盖2内,水泵20为带有压力开关的水泵20,带有压力开关的水泵20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53.参照图2和图7,上盖1周向边缘上连接有上铝合金边框21,上铝合金边框21上设有凹槽22,上盖1边缘插设在凹槽22内,上铝合金边框21与上盖1之间通过铆钉连接。
54.参照图2和图8,上铝合金边框21上设有密封槽23,下铝合金边框6上设有密封条24,密封条24与下铝合金边框6一体成型设置,上盖1与下盖2扣合时,密封条24插设在密封槽23内,从而提高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密封性能。
55.参照图2,连接件包括铰链结构、第一电动推杆25和电磁锁26。上盖1和下盖2的一端通过铰链结构连接、另一端通过电磁锁26连接,电磁锁26与控制器16电连接。
56.参照图9和图10,铰链结构包括上安装板27、下安装板28、连杆一29、连杆二30、连杆三31、连杆四32和联动杆33,上安装板27设置在上铝合金边框21上,联动杆33设置在上安装板27上,联动杆33与上安装板27一体成型设置,下安装板28设置在下盖2上,连杆二30的中间部分与连杆三31的中间部分铰接,连杆一29的一端与连杆二30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下安装板28铰接,连杆二30远离连杆一29的一端与联动杆33铰接,连杆三31的一端与连杆四32铰接,另一端与下安装板28铰接,连杆四32远离连杆三31的一端与联动杆33远离连杆二30的一端铰接。
57.参照图2,第一电动推杆25铰接在下盖2的加强板8上,第一电动推杆25的推杆铰接在上铝合金边框21上。第一电动推杆25位于车顶行李箱内部,第一电动推杆25与控制器16电连接。第一电动推杆25为汽车电动尾门推杆。
58.本技术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出行时,将管道18连接在水管插接座19上,通过作为进水管的管道18将水注入到存水容器17内,人们不必再单独准备用来盛装水的容器;电池包4的设置使得车顶行李箱带了一个移动电源,为人们提供了电源,光源灯带5与电池包4配合使用,可以在车顶行李箱周围发出光亮,既照亮了车顶行李箱周围,又可以调节氛围,与仅具有收纳功能的车顶行李箱相比,具有多种功能,为人们户外露营带来了方便。
59.在需要打开车顶行李箱时,先将电磁锁26打开,再启动第一电动推杆25,第一电动推杆25对上盖1施力,第一电动推杆25与铰链结构配合使用,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相对位置
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上安装板27先向上移动,联动杆33随着上安装板27同步运动,连杆一29、连杆二30、连杆三31、连杆四32和联动杆33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打开上盖1,打开车顶行李箱的目的。
60.实施例2参照图11,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铰链结构包括固定板34、滑动块35、第一铰接杆36、第二铰接杆37、第三铰接杆38和驱动杆39;固定板34设置在下铝合金边框6上,滑动块35滑动连接在固定板34上,固定板34上连接有滑轨40,滑动块35与滑轨40滑动连接,第一铰接杆36的一端与滑动块35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39铰接,驱动杆39远离第一铰接杆3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上盖1上;第二铰接杆37的一端与固定板34上的滑轨40铰接,另一端与驱动杆39铰接;第三铰接杆38的一端与滑动块35远离第一铰接杆36的一端铰接,另一端与第二铰接杆37铰接。
61.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在打开车顶行李箱的过程中,上盖1带动驱动杆39移动,驱动杆39在移动过程中带动第一铰接杆36和第二铰接杆37移动,第二铰接杆37与第三铰接杆38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滑动块35发生移动,从而不断改变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打开车顶行李箱的目的。
62.实施例3参照图1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铰链结构包括连接板41、安装座42、第四铰接杆43和第五铰接杆44,连接板41通过中间板57连接在上盖1的上铝合金边框21上,安装座42连接在下盖2的下铝合金边框6上,第四铰接杆43的一端与连接板41铰接,另一端与安装座42铰接,第五铰接杆44的一端与连接板41铰接,另一端与安装座42铰接,第五铰接杆44的长度大于第四铰接杆43的长度,第四铰接杆43位于第五铰接杆44与下盖2距离第五铰接杆44较近的一端之间。
63.本技术实施例3的实施原理为:在打开车顶行李箱时,上盖1在打开过程中带动第四铰接杆43和第五铰接杆44运动,从而改变连接板41、安装座42、第四铰接杆43和第五铰接杆44之间的相对位置,使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实现打开车顶行李箱的目的。
64.实施例4参照图13和图14,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45、第二连接杆46、第一剪叉臂47和第二剪叉臂48,第一连接杆45设置在上铝合金边框21上,第二连接杆46设置在下铝合金边框6上,第一剪叉臂47与第二剪叉臂48之间铰接,第一连接杆45和第二连接杆46上均设有腰形槽49,第一剪叉臂47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45铰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滑移柱50,第一滑移柱50滑动插设在第二连接杆46上的腰形槽49内,第二剪叉臂48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46铰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滑移柱51,第二滑移柱51滑动插设在第一连接杆45上的腰形槽49内。
65.本技术实施例4的实施原理为:在需要打开车顶行李箱时,用力拉动上盖1,上盖1带动第一连接杆45移动,第一剪叉臂47与第二剪叉臂48之间的夹角角度发生变化,第一滑移柱50在与其对应的腰形槽49内滑动,第二滑移柱51在与其对应的腰形槽49内滑动,从而改变第一连接杆45与第二连接杆46之间的距离,改变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距离,实现将车顶行李箱打开的目的。
66.实施例5参照图15,与实施例1的不同在于,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块52、第二连接块53和第二电动推杆54,第一连接块52连接在上盖1上,第二连接块53连接在下盖2上,第二电动推杆54连接在第二连接块53上,第二电动推杆54的推杆连接第一连接块52,第二电动推杆54与控制器16电连接。
67.本技术实施例5的实施原理为:在需要打开车顶行李箱时,启动第二电动推杆54,第二电动推杆54在工作状态下带动第一连接块52和上盖1移动,从而改变上盖1与下盖2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将车顶行李箱打开的目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