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空气管理功能的液体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20:11: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液体过滤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空气管理功能的液体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2.车用液体过滤系统中,液体过滤装置内的空气对液体过滤装置的使用寿命、过滤效果有很大影响。当液体过滤装置内聚集大量空气时,空气聚集在液体过滤装置内腔上部,导致液体过滤装置本身的过滤介质不能被充分利用,外在表现为液体过滤装置提前寿命终了。但实际却因为一部分过滤介质被过分使用,其余部分(空气聚集处的过滤介质)未充分利用,缩短了过滤部件的使用寿命。
3.当液体过滤装置内部成团的大量空气进入下游系统后,会在下游系统中形成大段空气柱,直接影响下游系统的正常工作,导致车辆发生故障。
4.目前,现有技术多将空气管理结构与过滤部件设计为一体式,少部分将空气管理结构与安装部件设计为一体式,有些甚至没有空气管理结构。
5.在前述两者具有空气管理结构的应用中,一旦空气管理结构失效,如堵塞、破损等,需要将过滤部件或安装部件整体拆换,维护成本高,操作复杂,不利于用户体验。
6.本实用新型专利针对此类问题,提供一种车用的具有空气管理功能的液体过滤装置,所述液体过滤装置设置有空气管理结构,所述空气管理结构可移除式地联接到基座与滤芯之间,使用更加便捷,维护成本更低,并明显提升了液体过滤装置的空气管理能力,提高了液体过滤装置的过滤部件的使用寿命和过滤效果,有效保证了下游工作系统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空气管理功能的液体过滤装置,空气管理结构的安装结构为可移除结构。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空气管理功能的液体过滤装置包括壳体和基座,基座左端设有进液口且其右端设有出液口;基座向下设有筒状的连接部,连接部向下与壳体螺纹配合;壳体内设有滤芯,滤芯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和连接在上端盖和下端盖之间的筒状滤层,筒状滤层具有中心孔;
9.上端盖中部向上设有端盖连接筒,端盖连接筒向上与空气管理装置相插接且向下连通筒状滤层的中心孔;空气管理装置具有烧结铜制成的滤块;
10.空气管理装置上方的基座内设有与出液口连通的出液腔以及与进液口连通的进液腔,端盖连接筒向上通过空气管理装置与出液腔相连通;
11.筒状滤层的周向表面与壳体围成滤前环形腔,滤前环形腔向上与进液腔相通;空气管理装置向上与基座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12.空气管理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盘体,盘体向下设有盘体连接筒,端盖连接筒向上
插入盘体连接筒且二者间设有密封圈;
13.盘体连接筒、上端盖以及盘体下表面之间围成连通腔,连通腔与所述滤前环形腔相连通;
14.盘体向上设有连接口,连接口向上与出液腔相连通且向下与盘体连接筒相通;盘体向上设有螺纹连接座,螺纹连接座用于通过螺钉与基座固定连接。
15.烧结铜制成的滤块设置在连接口内,滤块用于将气体分散成为微气泡;滤块下端与连通腔相通,滤块上端与出液腔相通。
16.滤芯的下端盖与其下方的壳体围成底腔,底腔与所述滤前环形腔相连通。
17.滤芯的上端盖向下延伸设有中心管,中心管伸入中心孔的中下部且其底端与中心孔相通;中心管顶端开口与端盖连接筒相连接,中心孔通过中心管与端盖连接筒相通;中心管外壁与中心孔的孔壁之间围成滤后环形腔;
18.中心管顶部具有水平的弯折段,该弯折段上设有连通端盖连接筒和滤后环形腔的通气孔。
19.基座上设有手打泵,手打泵的进液端与端盖连接筒相通,手打泵的出液端与出液腔或出液口相通。
20.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
21.端盖连接筒向上与空气管理装置相插接,这样在向上取下基座和空气管理装置时,可以方便地将空气管理装置与端盖连接筒相分离。通过旋转基座,可以方便地取下基座和空气管理装置,然后拧下基座和空气管理装置之间的螺钉,即可取下空气管理装置,相应对空气管理装置进行更换或维护,反向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工作。整体拆卸和更换空气管理装置的操作较为简单。
22.本实用新型中,空气管理装置与以往相比,不再与基座或滤芯的上端盖固定连接,更换空气管理装置不再需要同时更换基座或滤芯,降低了维护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提升产品竞争力。
23.空气管理装置的具体结构较为简单,独立于滤芯端盖和基座以外,方便与滤芯上端盖和基座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接。
24.滤前环形腔、连通腔和进液腔均为滤前腔(其内液体未流经滤层),滤后环形腔、中心孔以及出液腔等为滤后腔(其内液体经过滤层过滤);
25.燃油中的气体大部分在滤前腔内,并聚焦在滤前腔的上部;随着气体越积越多,滤前腔内的压力会升高,压力达到滤块的导通压力后,连通腔处积累的空气就会经滤块进入滤后腔,并由出液口流向下游,供给车辆发动机使用。气体在流经滤块时,被烧结铜材料的微孔结构分散成为微气泡,从而在释放滤前腔内气体和压力的同时,避免大气泡流向发动机,进而避免车辆因燃油中的大气泡出现故障(如熄火)。
26.中心管伸入中心孔的中下部,防止了中下部的滤层利用率较低的问题。通气孔的设置,便于将滤后环形腔内积聚的气体向上释放进入端盖连接筒,进而经过出液腔和出液口流向下游,避免滤后环形腔内的气体不能释放。
27.手打泵方便在需要的时候手动泵油,尤其是在液体过滤装置(燃油滤清器)初始工作时,通过手动泵油,使油液充满液体过滤装置。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30.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1.图4是一个角度下空气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另一个角度下空气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空气管理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空气管理功能的液体过滤装置包括壳体1和基座2,基座2左端设有进液口3且其右端设有出液口4;基座2向下设有筒状的连接部5,连接部5向下与壳体1螺纹配合(螺纹配合处设有密封圈),该螺纹配合处还压设有密封圈。壳体1内设有滤芯,滤芯包括上端盖6、下端盖7和连接在上端盖6和下端盖7之间的筒状滤层8,筒状滤层8具有中心孔9,滤层8内表面可以设置镂空的骨架10;
35.上端盖6中部向上设有端盖连接筒11,端盖连接筒11向上与空气管理装置相插接且向下连通筒状滤层8的中心孔9;空气管理装置具有烧结铜制成的滤块;
36.空气管理装置上方的基座2内设有与出液口4连通的出液腔12以及与进液口3连通的进液腔13,端盖连接筒11向上通过空气管理装置与出液腔12相连通;
37.筒状滤层8的周向表面与壳体1围成滤前环形腔14,滤前环形腔14向上与进液腔13相通;空气管理装置向上与基座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邻近出液口4处的基座上设有放气旋塞15。
38.端盖连接筒11向上与空气管理装置相插接,这样在向上取下基座2和空气管理装置时,可以方便地将空气管理装置与端盖连接筒11相分离。通过旋转基座2,可以方便地取下基座2和空气管理装置,然后拧下基座2和空气管理装置之间的螺钉,即可取下空气管理装置,相应对空气管理装置进行更换或维护,反向操作即可完成安装工作。整体拆卸和更换空气管理装置的操作较为简单。
39.本实用新型中,空气管理装置与以往相比,不再与基座2或滤芯的上端盖6固定连接,更换空气管理装置不再需要同时更换基座2或滤芯,降低了维护成本,提升用户体验,提升产品竞争力。
40.空气管理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盘体16,盘体16向下设有盘体连接筒17,端盖连接筒11向上插入盘体连接筒17且二者间设有密封圈;
41.盘体连接筒17、上端盖6以及盘体16下表面之间围成连通腔18,连通腔18与所述滤前环形腔14相连通;
42.盘体16向上设有连接口19,连接口19向上与出液腔12相连通且向下与盘体连接筒17相通;盘体16向上设有螺纹连接座20,螺纹连接座20用于通过螺钉与基座2(结构)固定连接。
43.空气管理装置的具体结构较为简单,独立于滤芯端盖和基座2以外,方便与滤芯上端盖6和基座2以可拆卸的方式相连接。
44.烧结铜制成的滤块21设置在连接口19内;烧结铜材料内部充满微孔结构,在滤块
21上下两侧压差达到预定值时导通,滤块21用于将气体分散成为微气泡;滤块21下端与连通腔18相通,滤块21上端与出液腔12相通。烧结铜制成的滤块21是必要结构,是实现压差达到预定值(滤块21的导通压差)后自动将气体排出的关键部件,也是现有技术。
45.滤前环形腔14、连通腔18和进液腔13均为滤前腔(其内液体未流经滤层8),滤后环形腔、中心孔9以及出液腔12等为滤后腔(其内液体经过滤层8过滤);
46.燃油中的气体大部分在滤前腔内,并聚焦在滤前腔的上部;随着气体越积越多,滤前腔内的压力会升高,压力达到滤块21的导通压力后,连通腔18处积累的空气就会经滤块21进入滤后腔,并由出液口4流向下游。气体在流经滤块21时,被烧结铜材料的微孔结构分散成为微气泡,从而在释放滤前腔内气体和压力的同时,避免大气泡流向发动机,进而避免车辆因燃油中的大气泡出现故障(如熄火)。
47.滤芯的下端盖7与其下方的壳体1围成底腔22,底腔22与所述滤前环形腔14相连通。
48.滤芯的上端盖6向下延伸设有中心管23,中心管23伸入中心孔9的中下部且其底端与中心孔9相通;中心管23顶端开口与端盖连接筒11相连接,中心孔9通过中心管23与端盖连接筒11相通;中心管23外壁与中心孔9的孔壁(骨架或滤层8内表面)之间围成滤后环形腔24;
49.中心管23顶部具有水平的弯折段25,该弯折段25上设有连通端盖连接筒11和滤后环形腔24的通气孔26。
50.中心管23伸入中心孔9的中下部,防止了中下部的滤层8利用率较低的问题。通气孔26的设置,便于将滤后环形腔24内积聚的气体向上释放进入端盖连接筒11,进而经过出液腔12和出液口4流向下游,避免滤后环形腔24内的气体不能释放。
51.基座2上设有手打泵27,手打泵27的进液端与端盖连接筒11相通,手打泵27的出液端与出液腔12或出液口4相通。
52.手打泵27方便在需要的时候手动泵油,尤其是在液体过滤装置(燃油滤清器)初始工作时,通过手动泵油,使油液充满液体过滤装置。
53.第一种工作状态(比如在车辆上刚安装好液体过滤装置时):手动启动手打泵27,被过滤液体(燃油)、少部分经滤层8进入滤后腔的空气,以及滤后腔中本来就存在的空气,经通气孔26以及中心管23进入端盖连接筒11,进而通过出液腔12和出液口4随同被过滤液体向下游送出。此时手打泵27出口压力传导至滤块21上端,使得滤块21上端压力高于下端压力,此时滤块21不具备通气作用。在手打泵27的作用下,进液口3处的液体源源不断被吸入滤前腔,经滤层8过滤后进入滤后腔,并最终经手打泵27和出液口4排向下游。
54.第二种工作状态是正常的工作状态。
55.车辆发动机处的油泵将负压传导至本实用新型的出液口4,使本实用新型处于负压状态,通过进液口3源源不断地吸入液体(燃油),液体进入滤前腔,液体中的大部分气体积聚在滤前腔上部。由于进入滤前腔的液体中的气体,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容易向下进入盘体16下方的滤前腔各处,因而滤前腔中的液体会在连通腔18聚集。连通腔18处的气体积累的量大之后,滤前腔内的压力升高,加大滤块21上下压差(发动机油泵产生的负压传导至滤块21上端)。当滤块21上下压差达到滤块21的导通压差时,滤块21下方的气体,即滤前腔内的气体就会通过滤块21进入滤后腔。气体在滤块21中被其微结构所分散,消除大气泡,形成
微细气泡,进而避免大气泡流向下游导致发动机熄火等故障,保证下游车辆系统正常工作。
5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