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2023-01-14 17:37: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现有米饭制作方式一般采用电磁加热方式或者发热盘加热方式对饭煲的内胆进行加热,在烹饪米饭时,通常会将具有适当米水比例的米和水直接置入内胆中,加热时内胆受热并传导至内部的米水,由于加热面积有限,导致米饭整体受热均匀性欠佳,上下层米饭不均匀,底部湿粘,上层干硬。
3.但是这种烹饪方式对米水比例的要求较高,在烹饪时用户需要精准地控制加水量,否则容易造成米饭的口感偏软或者偏硬,对用户的要求较高。此外,大米的品种和锅内的气压也对米饭的烹饪口感造成一定的影响,米饭容易出现夹生现象。不仅如此,米饭的口感完全由水量决定,进一步增加了对米水比例的要求,导致用户难以通过精准地控制加水量而获得自己理想口感的米饭,用户体验欠佳。
4.不仅如此,米饭的口感完全由水量决定,进一步增加了对米水比例的要求,导致用户难以通过精准地控制加水量而获得自己理想口感的米饭,用户体验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以及加热装置,所述锅体包括下壳体以及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下壳体上方的上壳体,所述下壳体具有储水腔,所述上壳体具有烹饪腔,所述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所述储水腔,所述锅体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储水腔和所述烹饪腔的过流通道,所述烹饪器具还设置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与所述烹饪腔连通,所述真空泵的出气口与所述烹饪器具的外部连通,以使所述烹饪器具具有所述烹饪腔内气压小于所述储水腔内气压的负压状态;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储水腔和所述烹饪器具外部的进气通道,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具有位于所述进气通道中的第一密封唇边,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向所述锅体内部倾斜,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具有朝向所述锅体内部摆动以打开所述进气通道的第一状态,以及朝向所述锅体外部摆动与所述上壳体或所述下壳体抵接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的第二状态。
8.所述密封件具有与所述锅体固连的固定部,所述第一密封唇边朝向所述锅体内部的一侧和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流体空间。
9.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二者之一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密封件的安装部,所述固定部固连于所述安装部,当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密封唇边与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二者之另一抵接密封。
10.所述安装部包括朝向所述锅体的内部凸出的安装凸筋,所述固定部沿所述锅体的径向自所述锅体的中心向外与所述安装凸筋插接配合。
11.所述上壳体包括外壳以及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内胆的侧壁和所述外壳的侧壁之间具有隔热间隙,所述密封件还具有第二密封唇边,所述第二密封唇边分别抵顶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以封闭所述隔热间隙的下端。
12.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设置为与所述内胆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隔板构成所述内胆的底壁;或者,所述隔板与所述外壳、所述内胆可拆卸地连接,以使所述隔板与所述外壳配合围成所述烹饪腔。
13.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抵顶所述上壳体,另一端抵顶所述下壳体,以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
14.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的第一支撑件;和/或,所述支撑件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第二支撑件。
15.所述上壳体具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环绕于所述下壳体的开口沿的外周,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定位凸筋的内侧。
16.所述储水腔内设置有聚热罩,所述聚热罩围成所述过流通道,所述储水腔还包括位于所述聚热罩外部的集水腔,所述聚热罩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水腔和所述过流通道的过水口,以及连通所述过流通道和所述烹饪腔的过流口。
17.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8.1.本技术的所述烹饪器具在蒸制米饭的过程中,米置于所述烹饪腔,水置于所述储水腔,使得烹饪过程中米水分离,通过加热所述储水腔内的水产生蒸汽对所述烹饪腔中的米进行烹饪,进而降低了水米比例对米饭口感的影响,且蒸汽与米饭的接触更加均匀,使米饭均匀受热。本技术中,所述烹饪腔内的米粒先是在无水浸泡状态下而处于负压环境中,一方面负压环境可以隔绝氧气,阻止微生物繁殖,促进米粒保鲜,另一方面米粒内部之间的空气会被吸走,在水浸泡米粒之后会更容易吸水,由于烹饪腔为负压,所述储水腔和所述烹饪腔之间具有气压差,所述储水腔的水进入到所述烹饪腔中浸泡米粒,能够促进米粒的吸水,提高米粒的含水率,最终烹饪出来的米饭会更加的饱满。
19.所述烹饪器具在利用蒸汽蒸制米饭之前,可通过控制所述真空泵的运行,使所述烹饪器具一次或多次切换至负压状态,以使水对烹饪腔中的大米进行一次或多次浸泡,使得米粒充分吸水,提高米粒的含水率,从而避免了米饭受热不均匀导致出现夹生现象。并且当水温较高时,大米在水中浸泡表面会发生糊化,形成淀粉膜,降低米粒继续吸水的速率,因此用户可通过改变大米在水中浸泡的时长而获得不同软硬口感的米饭,降低对用户操作的要求,提高用户体验。
20.此外,由于浸泡阶段需要使所述储水腔内的水持续不断地上涌至所述烹饪腔中,当所述真空泵抽吸所述烹饪腔内的空气使得所述烹饪腔内处于负压环境时,外界空气会在所述锅体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不断从所述进气通道进入所述储水腔,进而一方面在气流的推动下加速水向所述烹饪腔内的上涌,提高水上涌的效率,另一方面使所述储水腔和所述烹饪腔始终具有较大的气压差,进而所述储水腔内的水会不断地上涌至所述烹饪腔中,对食物进行浸泡。避免所述储水腔和所述烹饪腔内的气压差逐渐减小,导致水上涌的效率降低,进而影响烹饪效率。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具有单向导通作用,即其朝向所述锅体内部摆动时打开所述进气通道,而所述第一密封唇边朝向所述锅体外部摆动时,则与所述锅
体抵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实现在所述烹饪器具负压状态下的单向导通,以及常压状态下的封闭,避免蒸汽烹饪过程中所述储水腔内的蒸汽泄漏至所述锅体外部造成热量损失,提高了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效果。
2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密封件具有与所述锅体固连的固定部,所述第一密封唇边朝向所述锅体内部的一侧和所述固定部之间具有流体空间。在蒸汽烹饪的过程中,流动至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处的蒸汽会进入所述流体空间中,进而压动所述第一密封唇边,推动所述第一密封唇边与所述锅体抵接密封,提高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和所述锅体的接触效果,提高蒸汽烹饪过程中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所述进气通道封闭,在所述锅体内形成稳定的烹饪环境,保证加热效率,避免所述储水腔内的蒸汽泄漏至外部。
2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二者之一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密封件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包括朝向所述锅体的内部凸出的安装凸筋,所述固定部沿所述锅体的径向自所述锅体的中心向外与所述安装凸筋插接配合。当所述锅体内的蒸汽流动至所述密封件位置处时,蒸汽对所述固定部的作用力方向朝向所述锅体外部,而所述固定部沿所述锅体的径向自所述锅体的中心向外与所述安装凸筋插接配合,使得所述固定部的安装方向与其受到蒸汽的推动力方向相同,进而在蒸汽的推动下使得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使二者的固定更加牢固,且提高了二者接触位置处的密封效果。
2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壳体包括外壳以及置于所述外壳内的内胆,所述内胆的侧壁和所述外壳的侧壁之间具有隔热间隙,所述密封件还具有第二密封唇边,所述第二密封唇边分别抵顶所述内胆和所述外壳,以封闭所述隔热间隙的下端。所述隔热间隙的设置,减少传递至所述外壳的热量,进而使所述外壳保持较低的温度,方便用户的端持,使用户握持所述外壳时获得较好的触感,提高使用体验。
24.此外,由于下方的所述储水腔内的水在加热时产生蒸汽,蒸汽容易通过所述隔热间隙下端的开口进入所述隔热间隙中,使所述隔热间隙内的空气快速温升,进而使所述外壳的温度升高,隔热效果降低。所述第二密封唇边将所述隔热间隙的下端与所述储水腔隔绝,使得蒸汽无法上涌至所述隔热间隙中,进而保证所述隔热间隙的隔热效果。
25.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壳体具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筋,所述定位凸筋环绕于所述下壳体的开口沿的外周,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定位凸筋的内侧。所述定位凸筋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装配时起到定位作用,引导用户将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置于同轴的位置,且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定位凸筋的内侧,因此所述定位凸筋还对所述进气通道起到遮挡作用,使所述锅体的外观更加平整,提高美观,避免所述进气通道暴露在所述锅体的外表面,影响视觉体验。
附图说明
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7.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28.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处于封闭所述进气通道的
状态;
29.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的局部放大视图,其中所述第一密封唇边处于打开所述进气通道的状态;
30.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31.图5为图1中所述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图5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33.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聚热罩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蒸架的结构示意图。
35.其中:
36.1锅体;11上壳体;111烹饪腔;112外壳;113内胆;114隔热间隙;12下壳体;121储水腔;122集水腔;13安装部;131安装凸筋;14进气通道;15支撑件;16定位凸筋;
37.2加热装置;
38.3密封件;31固定部;32第一密封唇边;33第二密封唇边;34流体空间;
39.4真空泵;
40.5聚热罩;51过流通道;52过流口;53过水口;54导流凸起;55台阶面;
41.6隔板;61支撑筋;62安装口;
42.7蒸架;71通口;711内通口;712外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4.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5.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6.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
适的方式结合。
48.如图1-8所示,一种烹饪效果好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1以及加热装置2,所述锅体1包括下壳体12以及可取放地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2上方的上壳体11,所述下壳体12具有储水腔121,所述上壳体11具有烹饪腔111,所述加热装置2用于加热所述储水腔121,所述锅体1还设置有连通所述储水腔121和所述烹饪腔111的过流通道,所述烹饪器具还设置有真空泵4,所述真空泵4的进气口与所述烹饪腔111连通,所述真空泵4的出气口与所述烹饪器具的外部连通,以使所述烹饪器具具有所述烹饪腔111内气压小于所述储水腔121内气压的负压状态;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设置有连通所述储水腔121和所述烹饪器具外部的进气通道14,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密封件3,所述密封件3具有位于所述进气通道14中的第一密封唇边32,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向所述锅体1内部倾斜,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具有朝向所述锅体1内部摆动以打开所述进气通道14的第一状态,以及朝向所述锅体1外部摆动与所述上壳体11或所述下壳体12抵接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的第二状态。
49.本技术的所述烹饪器具在蒸制米饭的过程中,米置于所述烹饪腔111,水置于所述储水腔121,使得烹饪过程中米水分离,通过加热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产生蒸汽对所述烹饪腔111中的米进行烹饪,进而降低了水米比例对米饭口感的影响,且蒸汽与米饭的接触更加均匀,使米饭均匀受热。
50.可以理解的是,在烹饪时,所述储水腔121中盛放有液体(如水等),食物放置于所述烹饪腔111中,当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负压状态时,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在二处气压差的作用下由气压较高的区域流动至气压较低的区域,即从所述储水腔121经由所述过流通道31流动至所述烹饪腔111中。
51.作为优选,所述烹饪器具还具有所述烹饪腔111内气压与所述储水腔121内气压基本平衡的常压状态,在此状态下,所述烹饪腔111内的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流至所述储水腔121中,与烹饪腔111内的食物分离。
52.所述烹饪器具在利用蒸汽蒸制米饭之前,可通过控制所述真空泵4的运行,使所述烹饪器具一次或多次切换至负压状态,以使水对烹饪腔111中的大米进行一次或多次浸泡,使得米粒充分吸水,提高米粒的含水率,从而避免了米饭受热不均匀导致出现夹生现象。并且当水温较高时,大米在水中浸泡表面会发生糊化,形成淀粉膜,降低米粒继续吸水的速率,因此用户可通过改变大米在水中浸泡的时长而获得不同软硬口感的米饭,降低对用户操作的要求,提高用户体验。
53.所述烹饪腔内的米粒先是在无水浸泡状态下而处于负压环境中,一方面负压环境可以隔绝氧气,阻止微生物繁殖,促进米粒保鲜,另一方面米粒内部之间的空气会被吸走,在水浸泡米粒之后会更容易吸水,由于所述烹饪腔为负压,所述储水腔和所述烹饪腔之间具有气压差,所述储水腔的水进入到所述烹饪腔中浸泡米粒,能够促进米粒的吸水,提高米粒的含水率,最终烹饪出来的米饭会更加的饱满。
54.不仅如此,大米浸泡在水中时,其内部的淀粉和糖等融入水中,并且在后续的蒸制过程中与大米分离开,由此降低了烹饪出的米饭的含糖量,满足了部分用户食用低糖饭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了用户体验。
55.在吸水浸泡的过程中,若所述锅体1内为封闭的环境,则随着所述储水腔121内的空气进入所述烹饪腔111,所述烹饪腔111内的气压与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气压之差则会逐
渐减小,所述储水腔121内水的上涌速度则会越来越慢,导致烹饪效率降低。
56.所述进气通道14的设置,当所述真空泵4抽吸所述烹饪腔111内的空气使得所述烹饪腔111内处于负压环境时,外界空气会在所述锅体1内外气压差的作用下不断从所述进气通道14进入所述储水腔121,进而一方面在气流的推动下加速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向所述烹饪腔111内的上涌,提高水上涌的效率,另一方面使所述储水腔121和所述烹饪腔111始终具有较大的气压差,进而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会不断地上涌至所述烹饪腔111中,对食物进行浸泡。避免所述储水腔121和所述烹饪腔111内的气压差逐渐减小,导致水上涌的效率降低,进而影响烹饪效率。
57.并且,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具有单向导通作用,即其朝向所述锅体1内部摆动时打开所述进气通道14,而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朝向所述锅体1外部摆动时,则与所述锅体1抵接封闭所述进气通道14,实现在所述烹饪器具负压状态下的单向导通,以及常压状态下的封闭,避免蒸汽烹饪过程中所述储水腔121内的蒸汽泄漏至所述锅体1外部,造成热量损失。
5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于所述真空泵4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真空泵4设置于所述锅体1的底部。所述真空泵4下置,方便其与电器元件电连接,使所述真空泵4和电器元件无论所述上壳体11以及锅盖安装与否,均保持电连接,且缩短连接线路的长度,优化线路排布,避免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下壳体12以及锅盖拆卸和安装时需要设置复杂的耦合结构来实现所述真空泵4的通电。
59.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真空泵4设置于锅盖,锅盖与所述锅体1分别设置有耦合装置,所述锅盖盖合所述锅体1时,所述耦合装置互相耦合,实现所述真空泵4的通电,以缩短抽气路径的长度,提高抽气的效率。
60.本技术对于所述密封件3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所述密封件3具有与所述锅体1固连的固定部31。
61.所述固定部31固定于与所述锅体1,使得所述密封件3的位置固定,其不会在锅体1内蒸汽的推动下发生移动,进而始终与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下壳体12保持较好的接触,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
62.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朝向所述锅体1内部的一侧和所述固定部31之间具有流体空间34。
63.在蒸汽烹饪的过程中,流动至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处的蒸汽会进入所述流体空间34中,进而压动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推动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与所述锅体1抵接密封,提高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和所述锅体1的接触效果,提高蒸汽烹饪过程中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的密封效果,所述进气通道14封闭,在所述锅体1内形成稳定的烹饪环境,保证加热效率,避免所述储水腔121内的蒸汽泄漏至外部。
64.本技术对于所述固定部31的固定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二者之一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密封件3的安装部13,所述固定部31固连于所述安装部13,当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与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二者之另一抵接密封。
65.在一种具体示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上壳体11包括外壳112以及内胆113,所述安装部13设置于所述外壳112。在本示例中,所述固定部31固定于所述安装部13,当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与所述下壳体12抵接密封。
66.当然,所述安装部13也可以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2,当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密封唇边32与所述上壳体11抵接密封,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7.本实施例对于所述安装部13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优选,如图2-3所示,所述安装部13包括朝向所述锅体1的内部凸出的安装凸筋131,所述固定部31沿所述锅体1的径向自所述锅体1的中心向外与所述安装凸筋131插接配合。
68.当所述锅体1内的蒸汽流动至所述密封件3位置处时,蒸汽对所述固定部31的作用力方向朝向所述锅体1外部,而所述固定部31沿所述锅体1的径向自所述锅体1的中心向外与所述安装凸筋131插接配合,使得所述固定部31的安装方向与其受到蒸汽的推动力方向相同,进而在蒸汽的推动下使得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安装部13之间的接触更加紧密,使二者的固定更加牢固,且提高了二者接触位置处的密封效果。
69.本技术对于所述上壳体11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情况:
70.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体11包括内胆,所述内胆围成所述烹饪腔111,以简化所述上壳体11的结构,减轻所述上壳体11的重量,方便用户的端持。
71.作为优选,所述内胆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结构,以使所述烹饪腔111可视,在烹饪过程中,用户可通过所述内胆观察到所述烹饪腔111内食物的烹饪状态,提高使用体验。
72.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所述上壳体11包括外壳112以及置于所述外壳112内的内胆113,所述内胆113的侧壁和所述外壳112的侧壁之间具有隔热间隙114。
73.所述隔热间隙114的设置,减少传递至所述外壳112的热量,进而使所述外壳112保持较低的温度,方便用户的端持,使用户握持所述外壳112时获得较好的触感,提高使用体验。
74.作为优选,所述外壳112设置有可视窗,所述内胆113和所述可视窗均是由透明材料制成的结构,使用户能够通过所述可视窗观察到所述烹饪腔111内的烹饪状态。
75.进一步地,如图2-3所示,所述密封件3还具有第二密封唇边33,所述第二密封唇边33分别抵顶所述内胆113和所述外壳112,以封闭所述隔热间隙114的下端。
76.由于下方的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在加热时产生蒸汽,蒸汽容易通过所述隔热间隙114下端的开口进入所述隔热间隙114中,使所述隔热间隙114内的空气快速温升,进而使所述外壳112的温度升高,隔热效果降低。所述第二密封唇边33将所述隔热间隙114的下端与所述储水腔121隔绝,使得蒸汽无法上涌至所述隔热间隙114中,进而保证所述隔热间隙114的隔热效果。
77.此外,对于所述外壳112和/或所述内胆113可视的结构而言,所述隔热间隙114内的温度较低,因此蒸汽在所述隔热间隙114中冷凝形成小水珠,附着在所述内胆113的侧壁或所述外壳112,对可视效果造成影响。所述第二密封唇边33将所述隔热间隙114的下端封闭,对所述储水腔121内的蒸汽进行阻挡,蒸汽不会流动至所述隔热间隙114中,进而保持所述隔热间隙114内的干燥,保证所述烹饪器具的可视效果。
78.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隔热间隙114的上端为开口端,以使所述隔热间隙114内的空气与外界空气连通,加速空气流动,提高散热效果。
79.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所述锅盖与所述外壳112和所
述内胆113上端抵接,以封闭所述隔热间隙114的上端。所述隔热间隙114的上下两端均封闭,使得所述隔热间隙114内的空气无法流通,所述内胆113的热量散失较慢,因此对所述烹饪腔111内的食物具有较好的保温作用。
80.优选的,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与所述隔热间隙114连通的抽吸件,所述隔热间隙114封闭后,所述抽吸件抽吸所述隔热间隙114内的空气,以在所述隔热间隙114内形成真空环境,提高保温效果。并且,所述隔热间隙114内无空气,还能够避免空气液化冷凝,影响所述可视窗的可视效果。
81.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1、图4-5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的隔板6。
82.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储水腔121包括连通所述烹饪腔111的过流通道51,以及位于所述过流通道51外部的集水腔122,所述隔板6将所述集水腔122和所述烹饪腔111分隔,使得蒸汽和水仅能够通过所述过流通道51在两个腔体之间流动,使流体沿理想的路径流动,提高流动效率。
83.本实施例对于所述隔板6的装配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具体示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隔板6设置为与所述内胆113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隔板6构成所述内胆113的底壁,保证所述内胆113和所述隔板6之间的密封效果,且方便所述隔板6与所述内胆113的装配,降低装配难度。
84.作为优选,如图1所示,所述隔板6的底壁设置有支撑筋61,以使所述内胆113取下后,放置更加平稳。
85.在另一种具体示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隔板6与所述外壳112、所述内胆113可拆卸地连接,以使所述隔板6与所述外壳112配合围成所述烹饪腔111,方便了所述烹饪器具的装配,且使得所述隔板6和所述上壳体11、所述内胆113能够分别独立加工制造,降低了制造难度。
86.此外,在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负压状态下,所述隔板6在压差作用下受到所述储水腔121内空气向上的推动力,增加了其与所述上壳体11之间的接触效果,提高了对所述烹饪腔111的密封效果,保证所述烹饪腔111处于稳定的气压环境中。
87.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水腔121内的聚热罩5,所述隔板6开设有安装口62,所述聚热罩5的外周设置有台阶面55,所述安装口62的外周搭靠于所述台阶面55,且二者抵接密封,所述聚热罩5承托所述隔板6,提高了所述隔板6的连接强度,避免水积存在所述隔板6上方压动所述隔板6发生形变,另一方面所述隔板6利用其自身重量对所述聚热罩5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所述聚热罩5沿自身轴线方向移动。
88.本技术对于所述进气通道14的形成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如图2-3、图5-6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的支撑件15,所述支撑件15的一端抵顶所述上壳体11,另一端抵顶所述下壳体12,以在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形成所述进气通道14。
89.所述支撑件15将所述上壳体11抬起一定的高度,进而使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构成所述进气通道14。
90.本实施方式对于所述支撑件15的装配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例中的一种:
91.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5与所述锅体1分体成型,且固定连接,以使二者能够分别加工制造,降低制造难度。
92.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5与所述锅体1一体成型,提高二者的连接强度。
93.本实施例对于所述支撑件15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撑件15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抵顶所述下壳体12,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14。
94.在另一种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撑件15包括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2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抵顶所述上壳体11,以形成所述进气通道14。
95.在又一种具体示例中,所述支撑件15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1的第一支撑件,以及设置于所述下壳体12的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抵顶所述第二支撑件,以增大所述进气通道14的高度,使其单位时间内通过更多的空气,提高进气效率。
96.进一步地,如图2-3、图6所示,所述上壳体11具有向下凸出的定位凸筋16,所述定位凸筋16环绕于所述下壳体12的开口沿的外周,所述支撑件15设置于所述定位凸筋16的内侧。
97.所述定位凸筋16在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装配时起到定位作用,引导用户将所述上壳体11和所述下壳体12置于同轴的位置,且所述支撑件15位于所述定位凸筋16的内侧,因此所述定位凸筋16还对所述进气通道14起到遮挡作用,使所述锅体1的外观更加统一,提高美观,避免所述进气通道14暴露在所述锅体1的外表面,影响视觉体验。
9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图4-5、图7所示,所述储水腔121内设置有聚热罩5,所述聚热罩5围成所述过流通道51,所述储水腔121还包括位于所述聚热罩5外部的集水腔122,所述聚热罩5开设有连通所述集水腔122和所述过流通道51的过水口53,以及连通所述过流通道51和所述烹饪腔111的过流口52。
99.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以及蒸汽通过所述过流通道51进入所述烹饪腔111中,由于所述过流通道51的体积较小,因此水和蒸汽能够在所述过流通道51中产生较大的压强,从而提高了蒸汽和水的流动速度,进而缩短蒸汽和水进入所述烹饪腔111的时间,提高烹饪效率。
100.作为优选,如图7所示,所述聚热罩5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至所述烹饪腔111内的导流凸起54,所述导流凸起54的顶端封闭,所述过流口52开设于所述导流凸起54的侧壁,以使蒸汽烹饪器阶段,水和气泡上涌时与所述导流凸起54的顶壁碰撞后下落至所述过流通道51中,不会通过所述过流口52进入所述烹饪腔111,而蒸汽则会通过一侧的所述过流口52上涌至所述烹饪腔111中,避免蒸汽烹饪阶段水上涌进入大米中,影响米饭的口感。
101.优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过水口53开设于所述聚热罩5的侧壁的底部,使得无论所述集水腔122中的水量为多少都能够与所述过流通道51保持连通,方便流体通过所述过流通道51上涌至所述烹饪腔111内,提高流体的利用率,且所述集水腔122和所述过流通道51中水的液面基本齐平,因此用户可通过观察所述集水腔122内的液位得知所述过流通道51内的液位,方便用户对所述过流通道51内的水位高度进行精准地把控。
102.进一步地,如图1、图4-5所示,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置于所述烹饪腔111的蒸架7,所述蒸架7开设有连通所述过流通道51的通口71。
103.所述通口71的设置,一方面方便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和蒸汽通过所述通口71进入所述蒸架7上方,对米进行浸泡以及加热,另一方面当所述烹饪腔111内气压与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气压平衡时,所述通口71起到沥水作用,所述蒸架7上方的水通过所述通口71回流至所述储水腔121中,使米与水分离,避免水积存在大米中,影响大米的受热以及口感。
104.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8所示,所述通口71包括内通口711和外通口712,所述内通口711开设于所述蒸架7的底壁的中央区域,所述外通口712开设于所述内通口711的外周。
105.相较于过流口只开设于蒸架7外周区域的方式而言,本技术的所述烹饪器具,水和蒸汽能够从所述蒸架7的中央区域和外周区域上涌进入所述蒸架7上方,增加了单位时间内进入所述蒸架7上方的蒸汽量以及水量,提高了烹饪效率,缩短了烹饪时间,且所述蒸架7中央区域和外周区域的大米均能够与蒸汽进行充分的接触,大米受热均匀,口感均衡。
106.下面以蒸米饭为例,对本技术的所述烹饪器具的烹饪过程做详细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烹饪器具不仅仅能够进行米饭烹饪,还能够进行其他食物的烹饪,如蒸馒头、蒸包子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07.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烹饪开始之前,用户将大米置于所述烹饪腔111内,且在所述储水腔121中加入足量的水。
108.烹饪开始后,在加热吸水阶段,所述加热装置2启动,对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加热至第一预设温度(如30℃-60℃),此时所述真空泵4启动,将所述烹饪腔111内的空气排出,使所述烹饪器具处于所述负压状态,此时所述储水腔121内的部分水在气压差的作用下自所述储水腔121流动至所述烹饪腔111中,对所述烹饪腔111中的大米进行浸泡,水分均匀的进入米粒使其充分吸水,避免了米饭出现夹生或上下软硬不均匀的现象。
109.作为优选,在上述阶段中,大米在水中浸泡的时长为10min-40min,以使大米完成充分地吸水,使大米的含水率达到30%-55%,以获得较好的口感。
110.在沥水阶段,所述真空泵4停止工作,由于所述加热装置2对水加热产生蒸汽,所述蒸汽由所述储水腔121流动至所述烹饪腔111中,因此二者之间的气压差逐渐减小,直至二者之间的气压基本平衡,此时所述烹饪腔111内的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流至所述储水腔121中,与大米分离。
111.在预糊化阶段,所述加热装置2将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加热至第二预设温度(如90℃-98℃)后,所述真空泵4再次启动,使所述烹饪腔111处于所述负压环境,此时所述储水腔121内的部分水在气压差的作用下再次流动至所述烹饪腔111中,对所述烹饪腔111中的大米进行浸泡,由于水温较高,因此大米的表面发生糊化,形成淀粉膜,降低米粒继续吸水的速率,以使大米获得一定的硬度,即具有一定的软硬口感。
112.作为优选,在上述过程中,大米在水中浸泡的时长为1min-15min,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大米在此阶段浸泡的时间,以获得不同软硬口感的米饭(浸泡时间越长,米饭口感约湿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
113.在蒸汽烹饪阶段,所述真空泵4停止工作,蒸汽由所述储水腔121流动至所述烹饪腔111中,使得二者之间的气压差逐渐减小,直至二者之间的气压基本平衡,此时所述烹饪腔111内的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回流至所述储水腔121中,与大米分离。所述加热装置2将所述储水腔121内的水烧开,利用蒸汽对所述烹饪腔111内的大米进行蒸制,直至米饭成熟。
114.当然,本技术的所述烹饪器具在使用时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米饭烹饪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烹饪方式,例如增加或减少水浸泡大米的次数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115.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116.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11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