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锂电池管理电路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6:26: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一种锂电池管理电路,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mcu的锂电池管理电路。


背景技术:

2.锂电池具有重量轻、能源密度大、体积小,自漏电流小等优点,现已逐渐使用在电动工具中。市面上的低压电动工具,例如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吸尘器,电剪刀等等的电池多数是锂电池。常用的锂电池组由多个电池芯或单体电池串联组成。一般用s代表电池组的芯数或单体电池并联个数;比如常见的电动工具为5s1p,就是由5个单体锂电池串联而成。
3.为保证电池安全可靠地运行,电池管理系统需要具备电池状态监测和评估,充放电控制、电池均衡等功能:实时监控、采集电池的状态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压、电池极柱温度、电池回路电流、电池组端电压、电池系统绝缘电阻等)。当检测电池状态(电压和温度)时,我们需要用到bms afe(电池管理系统模拟前端芯片),它是一种多路采样通道的监控芯片,能对串联的电芯进行电芯电压和温度的监测。
4.如中国专利申请“一种多节串联锂电池组均衡及保护系统”;申请号为: cn201110242697.x;包括:锂电池充放电组件,用于将外部充电电源接入锂电池组进行充电,并向负载供电;控制模块,与所述锂电池充放电组件进行iic通讯,以控制所述锂电池充放电组件进行满充电;所述锂电池充放电组件包括:模拟前端电路,用于采集所述锂电池组中每个锂电池的电压数据,并通过iic总线将所采集的电压数据送入控制模块,以便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用于每个锂电池均衡充电的多个均衡充电控制信号;均衡驱动电路,用于根据所述多个均衡充电控制信号,生成多个均衡驱动信号;均衡电路,用于根据多个均衡驱动信号,控制每个锂电池进行满充电。
5.采用模拟前端模块来进行控制及管理锂电池,其优点是控制电路简单,容易实现。但相应的也存在一些不足:放电电路无法做差异化设计,充电控制回路只能做单回路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电池管理电路,采用单一的mcu来实现锂电池的充放电控制,省去了模拟前端模块,降低电路成本。
7.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锂电池管理电路,包括mcu主控电路、id电阻识别电路、充放电控制电路与检测电路,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电池电压检测电路与电池温度检测电路,所述的mcu主控电路包括型号为ft62f286a的主控芯片及其外围电路,所述的主控芯片分别与id电阻识别电路、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电池温度检测电路连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省去了模拟前端模块,仅在mcu主控电路内设置了单一的芯片即主控芯片,来实现锂电池的充放电控制,大幅降低了锂电池控制在电路上的成本。此外,本技术设置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电池温度检测电路,实时监控、采集电池的状态参数。增设id电阻识别电路,id电阻是用来适配不同的用电
设备的输出能力。本技术的id电阻识别电路,能够检测到id电阻的阻值,能够适应不同的用电设备,实现差异化保护。
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主要以各部分电路实现的功能进行区分各部分的电路组成,但在实际的电路中,电路与电路之间会糅合在一起,并无法完全区分开来。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控芯片采用型号为ft62f286a的芯片。主控芯片具体的管脚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已经给出,在此不做赘述。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id电阻识别电路包括充电输入正极端、放电输出负极端、第五二极管与第七二极管,所述的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端通过第十六电阻与主控芯片连接,所述的第七二极管的正极端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端连接,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端与充电输入负极端之间连接匹配电阻。
13.具体的,所述的匹配电阻可以为空、或者10kω的电阻、或者15kω的电阻、或者22k ω的电阻、或者33kω的电阻。匹配电阻为空即此处不安装电阻,做留空处理。
14.具体的,所述的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端通过第八电容、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七电阻后接地
15.具体的,所述的id电阻识别电路与主控芯片的p_id管脚连接。也就是说,第十六电阻与主控芯片的p_id管脚连接。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充电电压电测电路包括第十电容与第二十五电阻;所述的第十电容与第二十五电阻并联,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与主控芯片连接,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17.所述的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通过第十九电阻与第五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18.具体的,所述的充电电压电测电路与主控芯片的chs_idv管脚连接。即第二十五电阻的一端与主控芯片的chs_idv管脚连接。
19.在本技术中,将id电阻识别电路与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结合起来,达到了简化电路、简化外围电路布线的目的。而将上述两个电路结合的原理是:id电阻只在锂电池放电时才需要用到,而充电输入正极端只在充电时才会用到,两者相互结合,并不影响功能的实际应用。
20.具体电路表现为:当主控芯片的p_id管脚输出为高电平时,且无充电器插入,此时 id电阻识别电路中的充电输入正极端的电压直接受到主控芯片的控制。
21.当有id电阻在充电输入正极端与放电输出负极端接入时,主控芯片的chs_idv管脚就能够检测到id电阻的阻值,从而实现本技术中对id电阻的检测功能。
22.当主控芯片的p_id管脚输出为低电平时,主控芯片的chs_idv管脚直接反映dc充电器的输入电压,从而实现对充电电压的检测功能,且不管是否有id电阻接入都不会影响对充电电压的正确采集。
23.在本技术中,id电阻是集成在电动工具的端子上的,通过不同的id电阻来区分不同的电动工具,用以实现不同的保护电流。这样通过不同的id识别电阻就可以解决电池组的匹配问题。
2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十一三级管、第十二三极管与场效应管组,所述的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可控电源连接,第十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第二
十四电阻与主控芯片连接。
25.所述的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可控电源连接。
26.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组的栅极连接,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场效应管组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组的栅极与放电输出负极端连接,所述的场效应管组的栅极通过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与电池正极端连接。
27.具体的,所述的放电控制电路与主控芯片的dsg管脚连接。即第二十四电阻与主控芯片的dsg管脚连接。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放电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八电阻与第九电容,所述的第九电容一端接地,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的cis管脚连接,主控芯片的cis管脚与第二十三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的p_cis管脚连接,主控芯片的cis管脚与第二十九电阻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2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放电控制电路与id电阻识别电路之间通过负反馈电阻组连接。具体的,所述的第二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负反馈电阻组。
30.在本技术中,放电电流检测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相结合,其中主控芯片的dsg管脚用于放电控制电路的控制。当主控芯片的dsg管脚输出高电平时,场效应管组处于导通状态。此时锂电池此时锂电池放电回流为:电池正极端、放电输出正极端、电机、放电输出负极端、场效应管组、负反馈电阻组、电池负极端。
31.当主控芯片的dsg管脚输出低电平时,锂电池的放电负回路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控制放电控制电路的通断。
32.当主控芯片的p_cis管脚处于低电平时,主控芯片的cis管脚用于采集锂电池在放电时的负载的电流。
33.当主控芯片的p_cis管脚处于高电平时,主控芯片的cis管脚会产生一个偏移电压,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大约为0.455v。考虑到当锂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电流的方向为电池负极端到电池正极端,此时cis会出现一个小于0的负信号,而mcu无法采集这种信号,所以引入了一个偏移电压就可以有效的检测到这个负信号。
34.在本技术中,当p_cis管脚处于低电平时,检测得到的电流值就是充电电流值,这也就构成了本技术中的充电电流检测电路。
3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充放电回路唤醒电路。
36.具体的,所述的放电回路唤醒电路包括第十场效应管,第十场效应管的漏极与主控芯片的wake管脚连接,第十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十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第七电容与放电输出负极端连接。用以实现放电唤醒。
37.具体的,所述的充电回路唤醒电路包括第七二极管,第八电容,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七电阻和第十场效应管,用以实现充电器插入唤醒。
38.在本实施例中放电输出负极端与接地gnd之间处于断开状态。当放电输出正极端与放电输出负极端之间接入负载时,放电输出正极端与放电输出负极端处于等电位状态。所以放电输出负极端能通过第七电容驱动第十场效应管使主控芯片的wake管脚从高电平
变化为低电平。从而实现对主控芯片的唤醒功能。
39.所述的第十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第二十二电阻、第八电容与第七二极管的负极端连接。即当充电输入正极端有dc充电器接入时,也能通过第八电容驱动第十场效应管使主控芯片的wake管脚从高电平变化为低电平。从而实现对主控芯片的唤醒功能。
4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充电控制电路,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六场效应管与第三场效应管,所述的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与主控芯片的ch1管脚连接,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六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的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通过二极管组与电池正极端连接。
41.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九场效应管与第七场效应管,所述的第九场效应管的栅极与主控芯片的ch2管脚连接,第九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第九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七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的第七场效应管的源极与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连接,第七场效应管的漏极与充电输入正极端连接。
42.在本实施例中,当主控芯片的ch2管脚处于高电平时,第九场效应管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第七场效应管的栅极与充电输入正极端之间产生了压降,从而促使第七场效应管处于导通状态;当主控芯片的ch2管脚处于低电平时,第七场效应管处于断开状态。
43.主控芯片的ch1管脚处的电路原理与上述相同。
44.当主控芯片的ch1管脚和ch2管脚均处于高电平时,充电电压回路为:充电输入正极端、第七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二极管组、电池正极端、电池负极端、负反馈电阻组、场效应管组、放电输出负极端。
4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与主控芯片连接的可控电源控制电路,可控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电池正极端,可控电源控制电路输出可控电源。
46.控电源控制电路一则可以给场效应管驱动提供电压。二则是为了本技术在休眠模式下降低功耗。当主控芯片的mos_gate管脚为高电平时,可控电源vcc为15v左右。当主控芯片的mos_gate管脚为低电平时,可控电源vcc为0v。
4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每节锂电池的电池电压,电池电压检测电路与主控芯片连接。
48.所述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连接可控电源,可控电源为电池电压检测电路供电。可控电源vcc用于控制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的通断。
49.所述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包括采样电阻,采样电阻与锂电池连接。这里的采样电阻要求采用1%的精密电阻。
50.当可控电源vcc为高电平时,电池电压检测回路处于导通状态,此时可以通过主控芯片来采集电池电压。当可控电源vcc为低电平时,电池电压检测回路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可以有效的减小电池的自消耗。
5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电池温度检测电路,电池温度检测电路包括热敏电阻,热敏电阻通过导热硅胶与锂电池粘合在一起。此电路用于监测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池温度。当温度超出充放电的设计范围时,起到管理充放电的目的。
5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按键与led控制电路。其中按键用于在休眠时唤醒主控芯片并指示电池电量的作用。led用于指示在放电过程中的剩余电量;同时也用于指示在充电过程中的剩余电量。
5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包括充电接头,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与主控芯片连接。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充电器插入检测。dc充回路无充电电流检测功能。
5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通讯控制电路,通讯控制电路连接主控芯片与外部输出接头。本技术可以通过通讯控制电路将电池的温度,电压等信息通过通讯的方式传递给充电器。为后续的智能化的快速充电技术做好前提条件。
5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还包括供电电路,供电电路输出5v的供电电压。供电电路为本技术中的mcu主控电路、以及其他电路供电。
56.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任意组合。
附图说明
57.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58.图1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
59.图2为本技术的mcu主控电路;
60.图3为本技术的充电控制电路、供电电路;
61.图4为本技术的可控电源控制电路;
62.图5为本技术的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
63.图6为本技术的放电控制电路、放电电流检测电路、充放电唤醒电路、id识别电路、充电电压检测电路;
64.图7为本技术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
65.图8为本技术的电池温度检测电路;
66.图9为本技术的通讯控制电路;
67.图10为本技术的按键与led控制电路。
68.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u2、主控芯片;id1、id电阻;c 、充电输入正极端;b 、电池正极端;b-、电池负极端;p 、放电输出正极端;p-、放电输出负极端; dc1、充电接头;vcc、可控电源;vdd、供电电压;
69.d5、第五二极管;d7、第七二极管;
70.r16、第十六电阻;r21、第二十一电阻;r22、第二十二电阻;r23、第二十三电阻;r24、第二十四电阻;r25、第二十五电阻;r27、第二十七电阻;r28、第二十八电阻;r29、第二十九电阻;rt1、热敏电阻;
71.c7、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c9、第九电容;c10、第十电容;
72.q12、第十二三极管;q13、第十一三级管;
73.q3、第三场效应管;q6、第六场效应管;q7、第七场效应管;q9、第九场效应管; q10、第十场效应管。
具体实施方式
7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
75.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76.一种锂电池管理电路,如图1至图10所示:包括mcu主控电路、id电阻识别电路、充放电控制电路与检测电路,所述的检测电路包括电池电压检测电路与电池温度检测电路,所述的mcu主控电路包括型号为ft62f286a的主控芯片u2及其外围电路,所述的主控芯片u2分别与id电阻识别电路、充放电控制电路、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电池温度检测电路连接。
7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中,主要以各部分电路实现的功能进行区分各部分的电路组成,但在实际的电路中,电路与电路之间会糅合在一起,并无法完全区分开来。
78.所述的主控芯片u2采用型号为ft62f286a的芯片。主控芯片u2具体的管脚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已经给出,在此不做赘述。
79.本技术还包括与主控芯片u2连接的可控电源控制电路,可控电源控制电路连接电池正极端b ,可控电源控制电路输出可控电源vcc。所述的主控芯片u2工作控制可控电源控制电路输出可控电源vcc为15v或0v。
80.控电源控制电路一则可以给场效应管驱动提供电压。二则是为了本技术在休眠模式下降低功耗。当主控芯片u2的mos_gate管脚为高电平时,可控电源vcc为15v左右。当主控芯片u2的mos_gate管脚为低电平时,可控电源vcc为0v。
81.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每节锂电池的电池电压。
82.所述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连接可控电源vcc,可控电源vcc为电池电压检测电路供电。可控电源vcc用于控制电池电压检测电路的通断。
83.所述的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包括采样电阻r33/r34/r35/r36/r37,采样电阻与锂电池连接。这里的采样电阻要求采用1%的精密电阻。
84.当可控电源vcc为高电平时,电池电压检测回路处于导通状态,此时可以通过主控芯片u2来采集电池电压。当可控电源vcc为低电平时,电池电压检测回路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可以有效的减小电池的自消耗。
85.本技术还包括电池温度检测电路,电池温度检测电路包括热敏电阻rt1,热敏电阻 rt1通过导热硅胶与锂电池粘合在一起。此电路用于监测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池温度。当温度超出充放电的设计范围时,起到管理充放电的目的。
86.本技术还包括按键与led控制电路。其中按键用于在休眠时唤醒主控芯片u2并指示电池电量的作用。led用于指示在放电过程中的剩余电量;同时也用于指示在充电过程中的剩余电量。
87.本技术还包括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包括充电接头 dc1,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与主控芯片u2连接。dc充电器输入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充电器插入检测。dc充回路无充电电流检测功能。
88.本技术还包括通讯控制电路,通讯控制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2与外部输出接头。本技术可以通过通讯控制电路将电池的温度,电压等信息通过通讯的方式传递给充电器。为后续的智能化的快速充电技术做好前提条件。
89.本技术还包括供电电路,供电电路输出5v的供电电压vdd。供电电路为本技术中的mcu主控电路、以及其他电路供电。
90.充放电控制电路包括充电控制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
91.放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十一三级管q13、第十二三极管q12与场效应管组,所述的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与可控电源vcc连接,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基极通过第二十四电阻r24与主控芯片u2连接。
92.所述的第十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十二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第十二三极管q12的发射极连接,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可控电源vcc连接。
93.第十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场效应管组的栅极连接,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场效应管组的源极连接,场效应管组的栅极与放电输出负极端p-连接,所述的场效应管组的栅极通过快恢复二极管的正极与锂电池正极端b 连接。
94.本技术中的场效应管组由三个场效应管q13、q23、q14并联构成。
95.具体的,所述的放电控制电路与主控芯片u2的dsg管脚连接。即第二十四电阻 r24与主控芯片u2的dsg管脚连接。
96.放电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八电阻r28与第九电容c9,所述的第九电容c9一端接地,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2的cis管脚连接,主控芯片u2的cis管脚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另一端与主控芯片u2的p_cis管脚连接,主控芯片u2的cis管脚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连接,第二十九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
97.所述的放电控制电路与id电阻识别电路之间通过负反馈电阻组连接。具体的,所述的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与第十一三极管的发射极之间连接有负反馈电阻组。其中,负反馈电阻组由两个电阻rs1、rs2并联构成。
98.在本技术中,放电电流检测电路与放电控制电路相结合,其中主控芯片u2的dsg 管脚用于放电控制电路的控制。当主控芯片u2的dsg管脚输出高电平时,场效应管组处于导通状态。此时锂电池放电回流为:电池正极端b 、放电输出正极端p 、电机、放电输出负极端p-、场效应管组、负反馈电阻组、电池负极端b-。
99.当主控芯片u2的dsg管脚输出低电平时,锂电池的放电负回路处于断开状态,从而控制放电控制电路的通断。
100.当主控芯片u2的p_cis管脚处于低电平时,主控芯片u2的cis管脚用于采集锂电池在放电时的负载的电流。
101.当主控芯片u2的p_cis管脚处于高电平时,主控芯片u2的cis管脚会产生一个偏移电压,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大约为0.455v。考虑到当锂电池处于充电状态时,电流的方向为电池负极端b-到电池正极端b ,此时cis会出现一个小于0的负信号,而 mcu无法采集这种信号,所以引入了一个偏移电压就可以有效的检测到这个负信号。
102.所述的id电阻识别电路包括充电输入正极端c 、放电输出负极端p-、第五二极管 d5与第七二极管d7,所述的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端通过第十六电阻r16与主控芯片 u2连接,所述的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端连接,第七二极管 d7的负极端与充电输入负极端之间连接匹配电阻id1。
103.具体的,所述的匹配电阻id1可以为空、或者10kω的电阻、或者15kω的电阻、或者
22kω的电阻、或者33kω的电阻。匹配电阻id1为空即此处不安装电阻,做留空处理。
104.具体的,所述的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端通过第八电容c8、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七电阻r27后接地
105.具体的,所述的id电阻识别电路与主控芯片u2的p_id管脚连接。也就是说,第十六电阻r16与主控芯片u2的p_id管脚连接。
106.所述的充电电压电测电路包括第十电容c10与第二十五电阻r25;所述的第十电容 c10与第二十五电阻r25并联,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2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接地。
107.所述的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
108.具体的,所述的充电电压电测电路与主控芯片u2的chs_idv管脚连接。即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与主控芯片u2的chs_idv管脚连接。
109.在本技术中,将id电阻识别电路与充电电压检测电路结合起来,达到了简化电路、简化外围电路布线的目的。而将上述两个电路结合的原理是:id电阻只在锂电池放电时才需要用到,而充电输入正极端c 只在充电时才会用到,两者相互结合,并不影响功能的实际应用。
110.具体电路表现为:当主控芯片u2的p_id管脚输出为高电平时,且无充电器插入,此时id电阻识别电路中的充电输入正极端c 的电压直接受到主控芯片u2的控制。
111.当有id电阻在充电输入正极端c 与放电输出负极端p-接入时,主控芯片u2的 chs_idv管脚就能够检测到id电阻的阻值,从而实现本技术中对id电阻的检测功能。
112.当主控芯片u2的p_id管脚输出为低电平时,主控芯片u2的chs_idv管脚直接反映dc充电器的输入电压,从而实现对充电电压的检测功能,且不管是否有id电阻接入都不会影响对充电电压的正确采集。
113.本技术还包括充放电回路唤醒电路,充放电回路唤醒电路包括放电回路唤醒电路与充电回路唤醒电路。
114.具体的,所述的放电回路唤醒电路包括第十场效应管q10,第十场效应管q10的漏极与主控芯片u2的wake管脚连接,第十场效应管q10的源极接地,第十场效应管q10 的栅极通过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七电容c7与放电输出负极端连接,以实现放电唤醒。
115.具体的,所述的充电回路唤醒电路包括第七二极管d7,第八电容c8,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七电阻r27和第十场效应管q10,用以实现充电器插入唤醒。
116.在本实施例中放电输出负极端p-与接地gnd之间处于断开状态。当放电输出正极端p 与放电输出负极端p-之间接入负载时,放电输出正极端p 与放电输出负极端p
‑ꢀ
处于等电位状态。所以放电输出负极端p-能通过第七电容c7驱动第十场效应管q10使主控芯片u2的wake管脚从高电平变化为低电平。从而实现对主控芯片u2的唤醒功能。
117.所述的第十场效应管q10的栅极通过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八电容c8与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端连接。即当充电输入正极端c 有dc充电器接入时,也能通过第八电容c8驱动第十场效应管q10使主控芯片u2的wake管脚从高电平变化为低电平。从而实现对主控芯片u2的唤醒功能。
118.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包括第六场效应管q6与第三场效应管q3,所述的第六场效应管q6的栅极与主控芯片u2的ch1管脚连接,第六场效应管q6的源极接地,第六场效应管q6的
漏极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的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通过二极管组与电池正极端b 连接。其中,二极管组由两个二极管d2、d3并联构成。
119.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九场效应管q9与第七场效应管q7,所述的第九场效应管q9的栅极与主控芯片u2的ch2管脚连接,第九场效应管q9的源极接地,第九场效应管q9的漏极与第七场效应管q7的栅极连接,所述的第七场效应管q7的源极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连接,第七场效应管q7的漏极与充电输入正极端c 连接。
120.当主控芯片u2的ch2管脚处于高电平时,第九场效应管q9处于导通状态,此时第七场效应管q7的栅极与充电输入正极端c 之间产生了压降,从而促使第七场效应管 q7处于导通状态;当主控芯片u2的ch2管脚处于低电平时,第七场效应管q7处于断开状态。主控芯片u2的ch1管脚处的电路原理与上述相同。
121.当主控芯片u2的ch1管脚和ch2管脚均处于高电平时,充电电压回路为:充电输入正极端c 、第七场效应管q7、第三场效应管q3、二极管组、电池正极端b 、电池负极端b-、负反馈电阻组、场效应管组、放电输出负极端p-。
122.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