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3-01-05 03:43: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电源组件包括电池和控制电路等部分;雾化组件作为电子雾化装置的核心元件,用于加热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
3.相关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在雾化过程容易产生焦味和冷凝液,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雾化装置在雾化过程容易产生焦味,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雾化组件,包括壳体、雾化芯和电极顶针,壳体具有雾化仓;雾化芯位于所述雾化仓内,并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雾化;电极顶针安装于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发热体电连接,所述电极顶针内具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所述第一出气口朝向所述发热体,所述第二出气口朝向所述雾化仓的内壁。
6.其中,所述第一出气口与所述发热体间隔设置。
7.其中,所述电极顶针朝向所述雾化芯的一端具有第一台阶面及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位于所述发热体和所述第二台阶面之间,且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发热体接触,以实现电连接,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二台阶面。
8.其中,所述第二出气口的出气方向与所述第一出气口的出气方向垂直设置。
9.其中,所述电极顶针具有两个所述第二出气口,两个所述第二出气口均开设于所述电极顶针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侧壁上,且两个所述第二出气口相对设置。
10.其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支座及支座,支座包括底壁和自所述底壁朝向所述雾化芯延伸的环形侧壁,所述雾化芯设置在所述支座上,所述电极顶针安装在所述底壁上并延伸至与所述发热体接触,顶盖与所述支座连接形成所述雾化仓。
11.其中,所述电极顶针靠近所述底壁的侧壁上具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底壁匹配连接。
12.其中,所述电极顶针包括两个,且两个所述电极顶针相对、间隔设置。
13.其中,所述电极顶针为金属铜针镀金制成。
1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第二个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和电源组件,所述雾化组件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电源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用于向所述雾化组件供电。
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雾化组件包括:包括壳体、雾化芯和电极顶针,壳体具有雾化仓;雾化芯位于雾化仓内,并包括发热体,发热体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雾化;电极顶针安装于壳体上,并与发热体电连接,电极顶针内具有进气通
道,进气通道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朝向发热体,第二出气口朝向雾化仓的内壁。通过在电极顶针内开设进气通道作为进气管道,并且在进气通道朝向发热体的一端设置第一出气口为发热体持续吹温差空气进行降温,使得发热体的温度不容易过高,从而减少电子雾化装置在雾化过程中产生的焦味,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地,由于电极顶针的良好热传导性,其能够吸收雾化仓内的热量,进而对进气通道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当将进气通道的第二出气口朝向雾化仓的内壁设置时,可对雾化仓的内壁通过持续吹热气而减少冷凝液的产生。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7.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雾化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图2中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极顶针的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极顶针的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支座、电极顶针和发热体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5.本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6.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27.电子雾化装置在使用中可能会有焦味,焦味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发热体局部温度过高,导致气溶胶生成基质过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中的某个成分被碳化从而产生焦味。另外,电子雾化装置在雾化过程也容易产生冷凝液,冷凝液形成的方式为:加热气化雾化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在雾化仓遇到冷空气或是有温差的雾化腔内壁后雾气再次凝结成液体,温差越大冷凝液产生的越快;过多的冷凝液会从雾化组件的底座的进气口溢出,进而增加电池和电路的性能风险。
2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29.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0.本技术的电子雾化装置100可用于气溶胶生成基质的雾化。电子雾化装置100包括相互连接的雾化组件2和电源组件1。雾化组件2用于存储气溶胶生成基质并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气溶胶生成基质可以是药液、植物草叶类液体等基质。雾化组件2具体可用于不同的领域,比如,医疗、美容、休闲吸食等。电源组件1可以包括控制电路、电池、支架、壳体、气流传感器等。电池用于为雾化组件2供电,以使得雾化组件2能够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形成气溶胶;气流传感器,如咪头,用于检测电子雾化装置100中气流变化,控制电路根据气流传感器检测到的气流变化控制雾化组件2是否工作。雾化组件2与电源组件1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计。
31.请参阅图2至图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雾化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沿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沿b-b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2.本技术的雾化组件2可以包括雾化芯10、电极顶针30和壳体20。雾化芯10可包括发热体(图未示)和例如多孔陶瓷体、导液棉等的导液元件11,发热体可为发热膜、发热丝等形式,其设置在导液元件11的雾化面,发热体用于将导液元件11输送至其附近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并雾化。壳体20的部分侧壁可以限定雾化仓110的一部分,发热体设置于该雾化仓110内,使得通过发热体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产生的气溶胶可以先存储在该雾化仓110内。
33.电极顶针30用于与发热体电连接,电极顶针30内具有进气通道31,进气通道31具有第一出气口311和第二出气口312,第一出气口311朝向发热体设置,使得第一出气口311的相比于发热体温度较低的空气可以对发热体进行降温,避免发热体温度过高而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中的某个成分被碳化从而产生焦味。
34.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芯10的导液元件11为多孔陶瓷体,发热体为发热膜,发热膜设置在多孔陶瓷体靠近电极顶针30的一侧。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液元件11的材料和设置位置等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35.壳体20包括支座21和顶盖50,支座21和顶盖50连接形成雾化仓110,电极顶针30设置在壳体20上,具体设置在支座21上。第二出气口312朝向雾化仓110的内壁设置,相应地,被第二出气口312流出的空气所直吹的壳体20的内壁为雾化仓110的内壁。
36.电极顶针30具有两个第二出气口312,两个第二出气口312均开设于电极顶针30靠近发热体的侧壁上,且两个第二出气口312相对设置。使得当进气通道31内的热空气可以通过两个第二出气口312对雾化仓110的内壁进行加热。此处的“两个第二出气口312均开设于电极顶针30靠近发热体的侧壁”可以理解为只要能够满足开设两个第二出气口312后的电极顶针30的强度,两个第二出气口312的开设位置越靠近发热体越好,以使得两个第二出气口312能够对相对靠近发热体的侧壁加热,因为进气通道31靠近发热体的位置由于温差更
容易有冷凝液。另外,抬高两个第二出气口312的开设位置,也可以避免进气通道31底部的冷凝液从第二出气口312漏出。
3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借助于电极顶针30的良好热传导性,使得其能够吸收雾化仓110内发热体工作时产生的部分热量,进而对进气通道31内的气体进行加热。从而,当将进气通道31的第二出气口312朝向雾化仓110的内壁设置时,可对雾化仓110的内壁通过持续吹热气而减少冷凝液的产生。因此,在雾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一部分可经电极顶针30传递给进气通道31内的气体,进而经过第二出气口312持续给壳体20的内壁吹热气,从而对壳体20的部分内壁进行加热,使得壳体20的内壁不容易产生冷凝液。
38.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出气口311可以正对发热体设置,提高对发热体的降温效率。而第二出气口312的出气方向与第一出气口311的出气方向垂直设置,使得第二出气口312可以将气体相对于第一出气口311的出气方向改向成吹向壳体20侧壁,从而对壳体20内壁进行加热。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气口312的出气方向与第一出气口311的出气方向也可以不垂直设置,例如第二出气口312的出气方向为朝向壳体20内壁的斜上方或者斜下方。另外,第一出气口311的出气方向也可不用设置成正对发热体,而是可有一定角度的倾斜等,只要能够对发热体及其附近的导液元件11进行降温即可。同时,第一出气口311和第二出气口312的形状和大小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39.请参阅图5至图6,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极顶针的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极顶针的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40.在一实施例中,电极顶针30靠近雾化芯10的一端具有第一台阶面301及第二台阶面302,第一台阶面301位于发热体和第二台阶面302之间,且第一台阶面301与发热体接触,以实现电连接,第一出气口311位于第二台阶面302。该第一台阶面301与雾化芯10的发热体的导电端子接触以实现导电连接,该第一台阶面301也可以对发热体形成支撑,同时使得电源组件1可以通过电极顶针30对发热体进行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台阶面302的截面积大于第一台阶面302的截面积。第一台阶面301和第二台阶面30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多边形等,第一台阶面30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只要能够实现与发热体的充分接触和导电连接即可,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可以理解,设置第一台阶面301的位置需要与设置进气通道31的一侧错位设置,以防止第一台阶面301对进气通道31造成堵塞。
41.在一实施例中,电极顶针30可包括两个,以分别连接发热体的正极导电端子和负极导电端子。两个电极顶针30相对且间隔设置。多个电极顶针30开设进气通道31的一侧可相互靠近设置,设有第一台阶面301的一侧相互远离设置,因此第一台阶面301相对进气通道31是设置在外侧的,使得两个第一台阶面301之间的两个第一出气口311可以将气体吹向发热体的电阻发热部分,进而提高降温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台阶面301与发热体也可以不接触,例如第一台阶面301和发热体通过导线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可以理解,当第一台阶面301与发热体接触以实现连接时,还可以对发热体形成支撑。
42.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进气通道31的第一出气口311均与发热体间隔一定距离。可以理解,第一出气口311与发热体间隔一定距离可以使得第一出气口311对发热体的降温范围更大、效果更好,使得发热体的温度不会过高,进而防止因产生焦味而影响用户体验。第一出气口311与发热体间隔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43.可选地,一些实施例中的电极顶针30可为金属铜针镀金制成,以提高热传导性能,
从而发热体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之后产生的余热可以对进气通道31加热,使得从进气通道31经第二出气口312流出的空气能够对壳体20的内壁进行加热。另外,电极顶针30内开设的进气通道31代替现有的塑胶进气孔,使得第一出气口311高于收容电极顶针30的空间的底面,进而使得壳体20的内壁产生的冷凝液会被收容在该空间内,而几乎不会从进气通道31中溢出。
44.可以理解,由于本实施例中是利用发热体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之后产生的余热对发热体降温,且对壳体20的内壁进行加热,以减少冷凝液和焦味的产生的,因此并没有增加雾化组件2的额外功耗,提高了用户体验和电子雾化装置100的工作效率。
45.壳体20的中心形成气流通道202,气流通道202的两侧为储液腔201,储液腔201环绕气流通道202设置,且气流通道202与雾化仓110连通。储液腔201位于雾化芯10远离电极顶针30的一侧,使得储液腔201内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能够更加顺畅地从储液腔201中流到雾化芯10上,以便于雾化芯10的发热体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加热。电极顶针30内开设的进气通道31沿壳体20的延伸方向设置,使得进气通道31中的空气能够进入壳体20内。
46.壳体20的一端还具有雾化出口203,雾化出口203与气流通道202连通,用户通过雾化出口203抽吸经雾化组件2雾化好的气溶胶。当用户产生抽吸的动作时,气溶胶从雾化仓110中经过气流通道202和雾化出口203可以进入用户的口中。
47.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支座、电极顶针和发热体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8.如图3和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座21包括底壁211和自底壁211朝向雾化芯10方向延伸的环形侧壁212,雾化芯10设置在支座21上,电极顶针30进一步具体安装在底壁211上并延伸至与发热体接触。
49.具体的,支座21既可以作为发热体和电极顶针30的支撑座,也可以作为与壳体20连接的外壳底座。底壁211与壳体20可以通过卡接、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本技术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50.在一实施例中,支座21的底壁21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210,该第一通孔210可以使得电极顶针30贯穿过去,从而与发热体连接。第一通孔210的大小和形状与电极顶针30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支座21的底壁211上还开设有例如两个第二凹槽2110,两个第二凹槽2110分别开设于第一通孔210的两侧,且该第二凹槽2110内设置例如磁体的连接件2111,以使雾化组件2可与电源组件1磁吸连接。
51.在一实施例中,支座21内具有一空腔213,该空腔213与雾化芯10靠近支座21的表面配合,形成雾化仓110的一部分。可选地,在电极顶针30伸出该第一通孔210的外部,设有对电极顶针30进行密封的吸液件32,该吸液件32上开设有与电极顶针30的外围尺寸相匹配的开孔(图未示),使得电极顶针30能够从该开孔中穿过。吸液件32的外侧壁嵌设于支座21内,与支座21内的空腔213的侧壁相抵接,用于吸收泄漏到雾化仓110以及空腔213底部的气溶胶生成基质。电极顶针30伸出第一通孔210的部分、吸液件32以及发热体均设置在该空腔213中。该空腔213与气流通道202连通,使得气溶胶生成基质被加热产生的气溶胶能够从该空腔213中进入气流通道202。
52.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电极顶针30靠近底壁211的侧壁上具有环形凸起313,环形凸起313的截面积大于电极顶针30的截面积,使得该环形凸起313可以与底壁211匹配连接。
具体来讲,在底壁211上开设的第一通孔210的内壁与环形凸起313的外侧壁尺寸相匹配,使得环形凸起313可以与底壁211进行卡接,以提高支座21与电极顶针30的连接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极顶针30与支座2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53.在一实施例中,雾化芯10远离电极顶针30的一侧依次还设有第一密封件12、顶盖50和第二密封件60。第一密封件12环绕设置于雾化芯10与顶盖50之间,用于对雾化芯10和顶盖50的连接处以及雾化芯10与支座21连接的端面进行密封,可以防止雾化芯10上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泄漏。
54.顶盖50位于储液腔201的底部,且与支座21进行匹配连接。顶盖50与第二密封件60可以用于密封储液腔201,以防止储液腔201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发生泄漏。同时在该顶盖5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微通道51,该微通道51可以垂直于顶盖50的延伸方向设置,且多个微通道51首尾连接。进气通道31进入的气体可以进入该微通道51,以使得微通道51将储液仓201与外界连通,当储液腔201的能负压达到一定值时,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气体可以通过微通道51形成气泡,恢复储液腔201压力,保证雾化过程中供液通畅。而且,微通道51的宽度较小,在液体张力作用下,储液腔201中的气溶胶生成基质不容易泄漏至微通道51内。
55.第二密封件60环设于顶盖50的外壁及顶盖50远离第一密封件12的端面,第二密封件60可以密封顶盖50与储液腔201的连接处。
56.顶盖50具有第一下液口53和第一雾化通道54,第二密封件60具有第二下液口63和第二雾化通道64。该第一下液口53和第二下液口63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第一雾化通道54和第二雾化通道64的结构可以完全相同,第一下液口53和第二下液口63均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例如第一下液口53可为设置于第一雾化通道54两侧的两个,第二下液口63可为设置于第二雾化通道64两侧的两个,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输送至雾化芯10,进而进行加热雾化。第一雾化通道54和第二雾化通道64均与气流通道202相连通,使得发热体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所产生的气溶胶从雾化仓110中通过该第一雾化通道54和第二雾化通道64进入气流通道202,然后通过雾化出口203进入用户的口中,以供用户吸食。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下液口53、第二下液口63、第一雾化通道54、和第二雾化通道64的数量和大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且第一下液口53和第二下液口63的结构可以不同,第一雾化通道54和第二雾化通道64的结构可以不同,只要能够实现下液以及气溶胶通过的功能即可,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
57.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件12和第二密封件60均可采用硅胶等柔性材料制成。
58.本技术公开的雾化组件包括:壳体、雾化芯和电极顶针,壳体具有雾化仓;雾化芯位于雾化仓内,并包括发热体,发热体用于将气溶胶生成基质加热雾化;电极顶针安装于壳体上,并与发热体电连接,电极顶针内具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具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第一出气口朝向发热体,第二出气口朝向雾化仓的内壁。通过在电极顶针内开设进气通道,并且在进气通道朝向发热体的一端设置第一出气口为发热体持续吹温差空气进行降温,使得发热体的温度不容易过高,从而减少电子雾化装置在雾化过程中产生的焦味,提升用户体验。将进气通道的第二出气口朝向雾化仓的内壁设置,可对雾化仓的内壁通过持续吹热气而减少冷凝液的产生。
5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