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20:15: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


背景技术:

2.水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如今有很多孩子都讨厌喝水,时间长了,也就会出现很多身体健康问题,而生病时又需要吃药,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吃药却是个大问题,家长需要哄着吃,甚至逼迫孩子去吃药,这也就让很多家长非常烦恼。另外,喝酒上瘾是非常不利于健康的,而对于那些想戒酒的人来说依靠自制力去戒酒是很难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孩子讨厌喝水,生病吃药难和戒酒瘾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包括水杯、杯座、气道和气味胶囊;气味胶囊包括气管、气阀、外壳、气管和气味容器;
5.杯座为上大下小且封底的筒状结构,杯座内壁上水平设置分隔板,分隔板与杯座内壁通过卡扣连接,分隔板为隔热板,杯座形成位于分隔板下方的控制室,控制室内设置主控制器和气泵,分隔板上设置柱状的电池容纳室,电池容纳室内设置电池,杯座底部设置按钮和充电口,按钮与主控制器电性连接,充电口与电池电性连接,电池与主控制器电性连接,主控制器与气泵控制连接;气道设置在控制室内,气道的进气端与气泵连接,气道出气端穿过分隔板与多组气阀进气端连接;
6.外壳设置在分隔板上;气味容器设置在外壳内;气阀设置在气味容器的瓶口,气阀进气端与气道连通,气阀出气端与气管连接,气阀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设置密封动作件,密封动作件为单向气阀,气管设置在外壳顶部,气管出气端与杯座顶部设置的气味孔连接;气味胶囊沿杯座圆周方向设置多组;水杯底部插入杯座内。
7.优选的,多组外壳同时与电池容纳室外壁贴合。
8.优选的,气泵的进气端设置过滤网。
9.优选的,气味孔设置多组,多组气味孔集中分布在杯座的顶部左右两端位置处。
10.优选的,多组气味胶囊内含有的气味各不相同。
11.优选的,气阀上设置进气管a、进气管b、进气管c和出气管,进气管a一端穿过外壳与气道连接,进气管a另一端与进气管b连接,进气管b与进气管c连接,进气管c插入气味容器内,出气管穿过外壳与气管连接,密封动作件分别设置在进气管c和出气管内。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按压按钮,主控制器控制气味胶囊释放出气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不愿意喝水和生病讨厌吃药的难题,还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戒酒瘾的人,且气味胶囊内可以存储不同的气味,提高实用性,便于使用者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购;同时设置了气阀和密封动作件,当气泵不工作时,由于单向阀的开启压力,气味胶囊内的气体不会外泄,因此可以保存更长时间;另外杯座还设置了可
充电的电池,便于充电持续使用。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14.图2和图3均为杯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5.图4和图5均为气味胶囊的剖视图。
16.附图标记:1、水杯;2、杯座;3、气味胶囊;4、主控制器;5、按钮;6、气泵;7、电池;8、气管;9、过滤网;10、气道;11、气味容器;12、气味孔;13、外壳;14、气阀;15、进气管a;16、进气管b;17、进气管c;18、出气管;19、充电口;20、密封动作件。
具体实施方式
17.实施例一
18.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包括水杯1、杯座2、气道10和气味胶囊3;气味胶囊3包括气管8、气阀14、外壳13、气管8和气味容器11;
19.杯座2为上大下小且封底的筒状结构,杯座2内壁上水平设置分隔板,分隔板与杯座2内壁通过卡扣连接,分隔板为隔热板,杯座2形成位于分隔板下方的控制室,控制室内设置主控制器4和气泵6,分隔板上设置柱状的电池容纳室,电池容纳室内设置电池7,杯座2底部设置按钮5和充电口19,按钮5与主控制器4电性连接,充电口19与电池7电性连接,电池7与主控制器4电性连接,主控制器4与气泵6控制连接,气泵6的进气端设置过滤网9;气道10设置在控制室内,气道10的进气端与气泵6连接,气道10出气端穿过分隔板与多组气阀14进气端连接;
20.外壳13设置在分隔板上;气味容器11设置在外壳13内;气阀14设置在气味容器11的瓶口,气阀14进气端与气道10连通,气阀14出气端与气管8连接,气阀14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设置密封动作件20,密封动作件20为单向气阀,气管8设置在外壳13顶部,气管8出气端与杯座2顶部设置的气味孔12连接,气味孔12设置多组,多组气味孔12集中分布在杯座2的顶部左右两端位置处;气味胶囊3沿杯座2圆周方向设置多组,多组气味胶囊3内含有的气味各不相同,多组外壳13同时与电池容纳室外壁贴合;水杯1底部插入杯座2内。
21.本实施例中,按压按钮5,主控制器4控制气味胶囊3释放出气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不愿意喝水和生病讨厌吃药的难题,还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戒酒瘾的人,且气味胶囊3内可以存储不同的气味,提高实用性,便于使用者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购;同时设置了气阀14和密封动作件20,当气泵6不工作时,由于单向阀的开启压力,气味胶囊3内的气体不会外泄,因此可以保存更长时间;另外杯座2还设置了可充电的电池7,便于充电持续使用。
22.实施例二
23.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相较于实施例一,气阀14上设置进气管a15、进气管b16、进气管c17和出气管18,进气管a15一端穿过外壳13与气道10连接,进气管a15另一端与进气管b16连接,进气管b16与进气管c17连接,进气管c17插入气味容器11内,出气管18穿过外壳13与气管8连接,密封动作件20分别设置在进气管c17和出气管18内。
24.本实施例中,气泵6将外界气体泵入气道10,依次经过气道10、进气管a15、进气管b16和进气管c17进入气味容器11内,挤压气味容器11内存储的气体使其通过出气管18、气管8和气味孔12排出。
2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杯(1)、杯座(2)、气道(10)和气味胶囊(3);气味胶囊(3)包括气管(8)、气阀(14)、外壳(13)、气管(8)和气味容器(11);杯座(2)为上大下小且封底的筒状结构,杯座(2)内壁上水平设置分隔板,分隔板与杯座(2)内壁通过卡扣连接,分隔板为隔热板,杯座(2)形成位于分隔板下方的控制室,控制室内设置主控制器(4)和气泵(6),分隔板上设置柱状的电池容纳室,电池容纳室内设置电池(7),杯座(2)底部设置按钮(5)和充电口(19),按钮(5)与主控制器(4)电性连接,充电口(19)与电池(7)电性连接,电池(7)与主控制器(4)电性连接,主控制器(4)与气泵(6)控制连接;气道(10)设置在控制室内,气道(10)的进气端与气泵(6)连接,气道(10)出气端穿过分隔板与多组气阀(14)进气端连接;外壳(13)设置在分隔板上;气味容器(11)设置在外壳(13)内;气阀(14)设置在气味容器(11)的瓶口,气阀(14)进气端与气道(10)连通,气阀(14)出气端与气管(8)连接,气阀(14)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均设置密封动作件(20),密封动作件(20)为单向气阀,气管(8)设置在外壳(13)顶部,气管(8)出气端与杯座(2)顶部设置的气味孔(12)连接;气味胶囊(3)沿杯座(2)圆周方向设置多组;水杯(1)底部插入杯座(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组外壳(13)同时与电池容纳室外壁贴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气泵(6)的进气端设置过滤网(9)。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味孔(12)设置多组,多组气味孔(12)集中分布在杯座(2)的顶部左右两端位置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多组气味胶囊(3)内含有的气味相同或不同。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气阀(14)上设置进气管a(15)、进气管b(16)、进气管c(17)和出气管(18),进气管a(15)一端穿过外壳(13)与气道(10)连接,进气管a(15)另一端与进气管b(16)连接,进气管b(16)与进气管c(17)连接,进气管c(17)插入气味容器(11)内,出气管(18)穿过外壳(13)与气管(8)连接,密封动作件(20)分别设置在进气管c(17)和出气管(18)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能产生气味的饮水装置,其包括水杯、杯座、气道和气味胶囊;杯座内壁上水平设置分隔板,控制室内设置主控制器和气泵,分隔板上设置柱状的电池容纳室,电池容纳室内设置电池,杯座底部设置按钮和充电口;气道的进气端与气泵连接,气道出气端穿过分隔板与多组气阀进气端连接;外壳设置在分隔板上;气味容器设置在外壳内;气阀设置在气味容器的瓶口,气管设置在外壳顶部,气管出气端与杯座顶部设置的气味孔连接;水杯底部插入杯座内。本实用新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不愿意喝水和生病讨厌吃药的难题,还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戒酒瘾的人,且气味胶囊内可以存储不同的气味,提高实用性。提高实用性。提高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剑炜 郝莉 张四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杭州气味王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2
技术公布日:2022/12/3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