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PDU模块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19:28: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一种pdu模块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du模块。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越来越快,充电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充电市场对快速充电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对充电功率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多进一出pdu需要动作全部继电器来完成功率分配,发热量高,现有技术一般采用一进多出pdu的方式实现功率分配,但是现有的pdu模块存在结构复杂、整体体积较大、安装十分麻烦、以及线路布置杂乱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pdu模块存在结构复杂、整体体积大、安装麻烦的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pdu模块,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安装方便快捷。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5.一种pdu模块,包括:
6.继电器组件,所述继电器组件包括有多个第一继电器和多个第二继电器,每个所述第一继电器的两端均分别电连接有一个进线正极分支铜排和一个出线正极铜排;每个所述第二继电器的两端均分别电连接有一个进线负极分支铜排和一个出线负极铜排;多个所述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预先安装于继电器安装底板上;
7.进线正极铜排,所述进线正极铜排与多个所述进线正极分支铜排电连接;
8.进线负极铜排,所述进线负极铜排与多个所述进线负极分支铜排电连接;
9.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通过线缆与多个所述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的控制端电连接;
10.壳体,所述壳体内安装所述继电器安装底板、进线正极铜排、进线负极铜排和控制主板。
11.进一步地,所述继电器组件至少为一组,所述控制主板至少为一个,所述继电器组件和控制主板对应设置。
12.进一步地,所述pdu模块还包括有过线桥架,所述过线桥架的一侧配置所述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所述过线桥架的另外一侧配置所述控制主板,所述线缆从所述过线桥架上走线,所述过线桥架上设有若干个固定孔用于固定所述线缆。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继电器和第二继电器间隔排列,所述进线正极铜排包括有进线正极连接铜排和进线正极汇流铜排,多个所述进线正极分支铜排与所述进线正极汇流铜排搭接,所述进线负极铜排包括有进线负极连接铜排和进线负极汇流铜排,多个所述进线负极分支铜排先向下弯折再延伸与所述进线负极汇流铜排搭接。
1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第一台阶面通过两个绝缘子与所述进线正极连接铜排连接,所述安装板的第二台阶面通过两个绝缘子与所述进线负极
连接铜排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两侧均设有所述安装板。
16.进一步地,所述控制主板上设有多个指示灯,所述壳体上对应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为透明材质,所述壳体上还设有拉手,所述观察窗、所述拉手以及所述进线正极铜排和进线负极铜排的进线端均位于所述壳体的进线侧。
1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在出线侧设有绝缘限位板,所述绝缘限位板上对应多个所述出线正极铜排和出线负极铜排设有若干个限位孔,若干个所述限位孔用于限位多个所述出线正极铜排和出线负极铜排,所述出线正极铜排和所述出线负极铜排上均自带有压铆螺母。
18.进一步地,所述pdu模块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检测所述进线正极铜排和进线负极铜排的温升。
19.进一步地,所述过线桥架为绝缘材质,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上盖,所述过线桥架与所述上盖之间还设有绝缘隔板。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pdu模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主板控制各继电器的通断来将进线正极铜排和进线负极铜排的电能分配到不同的出线正极铜排和出线负极铜排处,实现一进多出的功率分配,发热量极低,更能满足柔性智能分配需求。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继电器安装底板,可预先在工位上将各继电器以及各继电器两端的铜排安装在该继电器安装底板上,形成一个组件,再放入壳体内,安装方便快捷,且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此外,每个第一继电器的一端均设有进线正极分支铜排与进线正极铜排连接,每个第二继电器的一端均设有进线负极分支铜排与进线负极铜排连接,如此采用分支铜排的方式,当其中一个继电器损坏后可单独进行拆卸维护,方便快捷,且不影响其他继电器工作。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施例的pdu模块的电气原理图;
22.图2为本实施例的pdu模块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施例的pdu模块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施例的pdu模块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爆炸图;
25.图5为本实施例的pdu模块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爆炸图;
26.图6为本实施例的继电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施例的进线正极铜排和进线负极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施例的进线正极铜排和安装板的安装示意图;
29.图9为图8中的a处放大图;
30.图10为本实施例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施例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实施例的过线桥架的位置示意图;
33.图13为本实施例的过线桥架的结构示意图。
34.其中,
35.继电器组件1,第一继电器11,进线正极分支铜排111,出线正极铜排112,第二继电
器12,进线负极分支铜排121,出线负极铜排122,继电器安装底板13,压铆螺母14;进线正极铜排2,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进线正极汇流铜排22;进线负极铜排3,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控制主板4,主板支架41,指示灯42;过线桥架5,固定孔51;绝缘隔板6;壳体7,底壳71,上盖72,安装板73,第一台阶面731,第二台阶面732,绝缘子74,盖板75,观察窗76,拉手77,凹口78,绝缘限位板79,下限位板791,上限位板792,限位孔793。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38.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9.如图2-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pdu模块,该pdu模块包括有继电器组件1、进线正极铜排2、进线负极铜排3、控制主板4和壳体7,其中,继电器组件1包括有多个第一继电器11和多个第二继电器12,每个第一继电器11的两端均分别电连接有一个进线正极分支铜排111和一个出线正极铜排112,每个第二继电器12的两端均分别电连接有一个进线负极分支铜排121和一个出线负极铜排122,多个所述第一继电器11和第二继电器12预先安装于继电器安装底板13上,该种连接方式可兼容多种型号的继电器;进线正极铜排2与多个进线正极分支铜排111电连接;进线负极铜排3与多个进线负极分支铜排121电连接;控制主板4通过线缆与多个第一继电器11和第二继电器12的控制端电连接,如此可对各继电器的通断进行控制,从而将功率分配至各充电枪;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壳体7为钣金件,包括底壳71和上盖72,在所述底壳71内安装上述继电器安装底板13、进线正极铜排2、进线负极铜排3和控制主板4。
40.这样,本实施例通过控制主板4来控制各继电器的通断来将进线正极铜排2和进线负极铜排3的电能分配到不同的出线正极铜排112和出线负极铜排122处,实现如图1所示的一进多出的功率分配,每次分配只需控制一组即两个继电器就可将需要的一路出线导通实现分配,和多进一出式相比,发热量极低,更能满足柔性智能分配需求。而且,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继电器安装底板13,可预先在工位上将各继电器以及各继电器两端的铜排安装在该继电器安装底板13上,形成一个组件,再放入壳体7内,安装方便快捷,且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此外,每个第一继电器11的一端均设有进线正极分支铜排111与进线正极铜排2连
接,每个第二继电器12的一端均设有进线负极分支铜排121与进线负极铜排3连接,如此采用分支铜排的方式,当其中一个继电器损坏后可单独进行拆卸维护,方便快捷,且不影响其他继电器工作。
41.为了便于组装以及拓展,本实施例中继电器组件1至少为一组,控制主板4至少为一个,继电器组件1和控制主板4对应设置。以本实施例为例,如图4-8,本实施例包括有两组继电器组件1和两个控制主板4,每组继电器组件1包括有十个继电器即五个第一继电器11和五个第二继电器12,这些继电器及其两端的铜排均预先安装在一个继电器安装底板13上,然后两组继电器组件1安装在底壳71内,两个控制主板4分别通过主板支架41安装在底壳71内。这样,一方面每组继电器组件1的长度和体积不至于过大,便于组装和搬运;另一方面,由于继电器组件1和控制主板4均为模块化,便于后续出线路数的拓展和灵活减配。
42.如图6-8,本实施例的第一继电器11和第二继电器12间隔沿直线排列,使结构更加紧凑。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进线正极铜排2包括有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和长条形的进线正极汇流铜排22,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的第一端突出于壳体7的前侧即进线侧,前端的功率模块尾插可通过铜排或线缆等方式与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的第一端连接,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的第二端与进线正极汇流铜排22搭接或一体成型,多个进线正极分支铜排111与进线正极汇流铜排22搭接。类似地,进线负极铜排3包括有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和长条形的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的第一端突出于壳体7的前侧,前端的功率模块与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的第一端连接,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的第二端与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搭接或一体成型,多个进线负极分支铜排121与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搭接。如此将前端进线的电能分配至后端各出线处。
43.优选地,如图6-7,本实施例中多个进线负极分支铜排121先向下弯折再朝向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延伸,与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搭接。这样,使得进线正极汇流铜排22和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两者上下保持一定距离,便于保证两者之间的电气绝缘距离,而且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两者左右之间的距离,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各继电器组件和这些进线铜排预先组装好再放入壳体内。
44.如图8-10,本实施例的壳体7上还设有安装板73,安装板73呈阶梯形,安装板73包括有第一台阶面731和第二台阶面732,两个台阶面之间存在一定高度差,第一台阶面731通过两个绝缘子74与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连接,第二台阶面732通过两个绝缘子74与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连接。首先,通过安装板73可以对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和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进行固定,并且对应一个进线铜排采用两个绝缘子74,可保证其与壳体7之间的绝缘以及安装后的稳定。其次,通过设置不同高度的两个台阶面来分别安装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和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使得两者左右错开一定距离,便于两者与前端的功率模块连接,同时增大了两者的电气绝缘距离。
45.优选地,如图11,本实施例在底壳71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安装板73,可在其中一侧或者两侧设置上述进线正极连接铜排21和进线负极连接铜排31。如图2,当仅在其中一侧设置时,另外一侧的开口处通过盖板75封住。
4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可通过控制主板4实时获取各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如图11,在控制主板4上设有多个指示灯42,这些指示灯42可反应这些继电器的工作状态,如图2,在壳体7上对应设有观察窗76,该观察窗76为透明材质,具体可选但不限于pc材质,从而便于对
整个pdu模块的工作状态进行观察。进一步地,在pdu模块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来检测进线正极铜排2和进线负极铜排3的温升,这些检测结果反馈至后台,便于在过热后及时发现和处理。
47.进一步地,如图2-5,本实施例的壳体7上还设有拉手77,上述观察窗76、拉手77以及进线正极铜排2和进线负极铜排3的进线端均位于壳体7的进线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壳体7的后侧即出线侧形成有一凹口78,该凹口78上设有绝缘限位板79,绝缘限位板79上对应多个出线正极铜排112和出线负极铜排122设有若干个限位孔793,若干个限位孔793用于限位多个出线正极铜排112和出线负极铜排122,以防止各出线铜排移动。绝缘限位板79包括下限位板791和上限位板792,由于各出线铜排有弯折,如此设置可便于安装。
48.优选地,如图6,本实施例的出线正极铜排112和出线负极铜排122上均自带有压铆螺母14,从而便于后续在各出线铜排处整机的安装和维护。并且,各出线铜排采用电镀处理,且各出线铜排上套设热缩套管。
49.进一步地,如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的pdu模块还包括有过线桥架5,在过线桥架5的一侧配置上述第一继电器11和第二继电器12,过线桥架5的另外一侧配置控制主板4,即过线桥架5配置在上述进线正极汇流铜排22和进线负极汇流铜排32的上方,各继电器与控制主板4之间的线缆从过线桥架5上走线,在过线桥架5上设有若干个固定孔51用于固定或绑扎线缆,如此便于接线且线束整洁有条理,便于后续检修维护。
50.优选地,如图4-5,该过线桥架5为绝缘材质,本实施例在过线桥架5与上盖72之间还设有绝缘隔板6,该绝缘隔板6可直接固定安装在上盖72内底面,这样通过过线桥架5和绝缘隔板6可以增大进线铜排与上盖72之间的绝缘距离,且可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过线桥架5和绝缘隔板6具体可选但不限于pc材质。
51.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pdu模块,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安装方便快捷,而且线束整洁便于检修和维护。
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