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2-31 03:38: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


背景技术:

2.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磁共振现象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磁共振成像系统通常包括一个腔型超导磁体、环绕在超导磁体内的梯度线圈、位于梯度线圈内的腔型的体线圈、放置病人的检查台床板,以及用于覆盖病人某个部位的局部线圈,如膝盖线圈、肩线圈、脊柱线圈、手腕线圈、体部线圈以及头颈线圈等等。
3.目前磁共振应用中对于颈动脉部位的扫描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有些颈动脉线圈只支持单侧颈动脉扫描,扫描效率较低;颈动脉线圈多用于高磁场系统(如3t等),需要设置射频扼流器以抑制共模电流,因此线圈线缆较笨重,弯折度差,扼流器压在病人身上的舒适度较差;大多数颈动脉线圈不够柔软,不能很好的贴合颈动脉部位的表面曲度,因此信噪比不够好,病人扫描时舒适度较差;颈动脉线圈的定位需要额外的绑带,增加了线圈摆位的复杂性;还有些专用颈动脉线圈,需要搭配底座才能使用,结构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颈动脉线圈的线缆冗余笨重和过重的电子部件导致病人的舒适度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
5.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动脉线圈装置,用于磁共振颈动脉成像,所述颈动脉线圈装置包括颈动脉天线,所述颈动脉天线用于接收来自颈动脉的信号,所述颈动脉线圈装置还包括:
7.第一壳体,具有用于容纳人体颈部的容置腔,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包覆有所述颈动脉天线;
8.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贯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
9.线缆单元,所述线缆单元自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至少延伸至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所述线缆单元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颈动脉天线;
10.第一电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表面,并与所述线缆单元的第二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能够与在磁共振成像设备病床的基座上设置的第二电连接器电连接,并经由所述基座传递磁共振信号。
11.在本方案中,线缆单元收束在第二壳体内部,形成为一体结构,避免将冗余的线缆和其他过重的电子部件散落在外部,易于安装,方便线圈的摆位,提高被扫描病人的舒适度;。本方案的颈动脉线圈装置能够与基座相配合,不需要设置用于与磁共振系统连接的冗余和笨重的线缆,基座提供机械和电子接口,使颈动脉线圈装置可以与基座形成一体结构,
在进行双侧颈动脉扫描时,只需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摆放在基座上,通过基座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由于该头颈线圈组件不需要冗余笨重的线缆,因此不仅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而且省却了昂贵的系统插头,节省线圈成本,并能够提升病人接受检查时的体验。
12.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由发泡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壳体由硬质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由第一发泡材料制成的第一柔性部和由密度比所述第一发泡材料小的第二发泡材料制成的第二柔性部,所述第二柔性部包裹于所述第一柔性部的外部。
13.在本方案中,第一壳体由发泡材料制成,柔软舒适贴合扫描部位,在颈动脉附近的摆位无需额外的绑带或魔术贴,摆位时只需单手或双手将第一壳体向外拉扯,使第一壳体处于张开状态,即可方便病人颈部躺入容置腔之内,松开双手以后发泡材料可回弹,第一壳体回到原始状态,即可尽可能贴近被扫描部位。处于内层的第一柔性部的密度更小,以提高柔性天线部分的柔软度和弹性;处于外层的第二柔性部的密度更大,有利于保持第一壳体的形状,避免使用过程中塌陷。
14.优选地,所述颈动脉天线夹设于所述第一柔性部和所述第二柔性部之间,且所述颈动脉天线设于所述第一壳体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
15.在本方案中,颈动脉天线在与人体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能够尽可能贴近人体,从而提高磁共振信号接收灵敏度。
16.优选地,所述颈动脉线圈装置还包括由柔性材料制成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通,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通,所述线缆单元自所述第一壳体经由所述连接件进入所述第二壳体。
17.在本方案中,连接件一方面可支持柔性的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的一定程度的旋转;另一方面可用于封装线缆单元。
18.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为上方具有缺口的环形结构,以形成与颈部轮廓相对应的所述容置腔。
19.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壳体和右壳体,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左壳体靠近颈部的侧壁面和所述右壳体靠近颈部的侧壁面与颈部轮廓相对应。
20.优选地,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壳体;
21.和/或,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均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弹性件。
22.在本方案中,左壳体和右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可转动,从而摆放角度能够随人体颈部的外轮廓而改变,有利于贴合颈部。通过设置弹性件,左壳体和右壳体的位置和二者之间的距离可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的颈部轮廓,有利于贴合颈部。
23.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电子部件,所述线缆单元电连接于所述电子部件,其中,所述电子部件包括前置放大器和射频扼流器。
24.在本方案中,前置放大器和射频扼流器等电子部件也都设置在第二壳体中,形成为一体结构,易于安装,颈动脉天线通过线缆单元连接至前置放大器和射频扼流器。
25.优选地,所述颈动脉天线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线圈组,每个所述线圈组包括多个线圈单元,多个所述线圈单元按照预设的布局方式排布,相邻的线圈单元在交接处互相重叠;
26.其中,所述线圈单元的形状为矩形或马鞍形。
27.在本方案中,相邻的线圈单元采用重叠的方式去耦,采用上述的线圈组可以提高颈动脉部位的信噪比,对称设置的双侧线圈组可支持对两侧颈动脉同时扫描,提高扫描效率。
28.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为水平放置的u型结构,所述第一壳体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开口端,u型结构围成的空腔用于放置头部。
2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颈动脉线圈组件,所述颈动脉线圈组件包括基座和上述颈动脉线圈装置,所述基座设置于磁共振成像设备病床,所述基座上对应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设置有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磁共振成像设备电连接。
30.在本方案中,基座可作为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基座,由于第一壳体为柔性结构,基座可用于支撑第一壳体,以及提高病人头部的舒适度;通过颈动脉线圈装置与基座的配合,不需要设置用于与磁共振系统连接的冗余和笨重的线缆,基座提供机械和电子接口,使颈动脉线圈可以与基座形成一体结构,在进行双侧颈动脉扫描时,只需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摆放在基座上,通过基座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由于该头颈线圈组件不需要冗余笨重的线缆,因此不仅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而且省却了昂贵的系统插头,节省线圈成本,并能够提升病人接受检查时的体验。
3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头颈线圈组件,所述头颈线圈组件包括头颈线圈装置和如上所述的颈动脉线圈装置,所述头颈线圈装置包括头颈天线,所述头颈天线用于接收来自头颈的信号,所述头颈线圈装置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所述颈动脉线圈装置设置于所述头颈线圈装置的上方;
32.其中,所述头颈线圈装置作为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磁共振成像设备病床,所述头颈线圈装置对应于所述第一电连接器设置有第二电连接器,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与磁共振成像设备电连接。
33.在本方案中,磁共振系统中头颈线圈装置通常为标准配置线圈,头颈线圈装置通常会摆放在病床上,一方面可用于头部、脊柱或颈动脉等部位的扫描或定位,一方面可以提高病人头部的舒适度。本方案的颈动脉线圈装置不需要设置用于与磁共振系统连接的冗余和笨重的线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利用头颈线圈装置作为基座,以提供机械和电子接口,使颈动脉线圈可以与头颈线圈装置形成一体结构,在进行双侧颈动脉扫描时,不需要挪动头颈线圈装置,只需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摆放在头颈线圈装置上,通过头颈线圈装置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由于该头颈线圈组件不需要冗余笨重的线缆,因此不仅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而且省却了昂贵的系统插头,节省线圈成本,并能够提升病人接受检查时的体验。
34.优选地,所述头颈线圈装置对应于所述第一壳体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容置槽,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一壳体设置为相对于所述容置槽向上可拉扯以增加所述容置腔的开口面积。
35.在本方案中,容置槽用于容置和支撑第一壳体,对第一壳体起到限位的效果,避免第一壳体变形;在颈动脉附近的摆位无需额外的绑带或魔术贴,摆位时只需单手或双手将第一壳体向外拉扯,使第一壳体处于张开状态,即可方便病人颈部躺入容置腔之内,松开双手以后发泡材料可回弹,第一壳体回到原始状态,即可尽可能贴近被扫描部位。
36.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37.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对于该颈动脉线圈装置,线缆单元收束在第二壳体内部,形成为一体结构,避免将冗余的线缆和其他过重的电子部件散落在外部,易于安装,方便线圈的摆位,提高被扫描病人的舒适度。颈动脉线圈装置能够与基座相配合,不需要设置用于与磁共振系统连接的冗余和笨重的线缆,基座提供机械和电子接口,使颈动脉线圈可以与基座形成一体结构,在进行双侧颈动脉扫描时,只需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摆放在基座上,通过基座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由于该头颈线圈组件不需要冗余笨重的线缆,因此不仅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而且省却了昂贵的系统插头,节省线圈成本,并能够提升病人接受检查时的体验。对于该头颈线圈组件,颈动脉线圈装置利用头颈线圈装置作为基座,直接通过头颈线圈装置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相应地具有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节省成本、提升病人体验的优点
附图说明
38.下面将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它特征和优点。
39.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颈动脉线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头颈线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头颈线圈组件中颈动脉线圈装置的剖面图,其中,第一壳体处于原始状态。
42.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头颈线圈组件中颈动脉线圈装置的剖面图,其中,第一壳体处于张开状态。
43.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颈动脉线圈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头颈线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5.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颈动脉天线的一种布局方式。
46.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颈动脉天线的又一种布局方式。
47.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颈动脉天线的又一种布局方式。
48.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49.颈动脉线圈装置 100
50.线缆单元 11
51.第一壳体 12
52.第一柔性部 121
53.第二柔性部 122
54.左壳体 123
55.右壳体 124
56.容置腔 125
57.第二壳体 13
58.第一电连接器 131
59.颈动脉天线 14
60.线圈组 141
61.线圈单元 1411
62.连接 件15
63.头颈线圈装置 200
64.容置槽 21
65.头颈线圈组件 300
具体实施方式
6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67.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68.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69.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它们的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70.实施例1
71.如图1-4和图7-9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一种用于磁共振颈动脉成像的颈动脉线圈装置100。颈动脉线圈装置100包括颈动脉天线14、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线缆单元11和第一电连接器131,颈动脉天线14用于接收来自颈动脉的信号;第一壳体12具有用于容纳人体颈部的容置腔125,第一壳体12的内部包覆有颈动脉天线14;第二壳体13贯通连接于第一壳体12;线缆单元11自第一壳体12的内部至少延伸至第二壳体13的内部,线缆单元11的第一端连接于颈动脉天线14;第一电连接器131设置于第二壳体13的表面,并与线缆单元11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电连接器131能够与在磁共振成像设备病床的基座上设置的第二电连接器电连接,并经由基座传递磁共振信号;其中,第一壳体12的至少一部分由发泡材料制成,第二壳体13由硬质材料制成。
72.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单元11收束在第二壳体13内部,形成为一体结构,避免将冗余的线缆和其他过重的电子部件散落在外部,易于安装,方便线圈的摆位,提高被扫描病人的舒适度;第一壳体12由发泡材料制成,柔软舒适贴合扫描部位,在颈动脉附近的摆位无需额外的绑带或魔术贴,摆位时只需单手或双手将第一壳体12向外拉扯,使第一壳体12处于张开状态,即可方便病人颈部躺入容置腔125之内,松开双手以后发泡材料可回弹,第一壳体12回到原始状态,即可尽可能贴近被扫描部位。
73.本实施方式中的颈动脉线圈装置100能够与基座相配合,不需要设置用于与磁共振系统连接的冗余和笨重的线缆,基座提供机械和电子接口,使颈动脉线圈装置100可以与基座形成一体结构,在进行双侧颈动脉扫描时,只需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100摆放在基座上,通过基座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由于该头颈线圈组件不需要冗余笨重的线缆,因此不仅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而且省却了昂贵的系统插头,节省线圈成本,并能够提升病人接受检查时的体验。
74.颈动脉天线14可以采用柔性印制电路板或柔性导体制成,在与人体保持安全距离
的同时能够尽可能贴近人体,以提高磁共振信号接收灵敏度。
75.如图3-4所示,第一壳体12包括第一柔性部121和第二柔性部122,第二柔性部122包裹于第一柔性部121的外部,第一柔性部121由第一发泡材料制成,第二柔性部122由第二发泡材料制成;其中,第一发泡材料的密度小于第二发泡材料的密度。处于内层的第一柔性部121的密度更小,以提高颈动脉天线的柔软度和弹性;处于外层的第二柔性部122的密度更大,有利于保持第一壳体12的形状,避免使用过程中塌陷。具体地,第一壳体12的底部全部由第二发泡材料制成,以增加第一壳体12的硬度,避免塌陷。
76.发泡材料可以是pu发泡材料,pe发泡材料等。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柔性部121和第二柔性部122通过热压工艺连接在一起。在可替代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部121和第二柔性部122也可以是单独的两个结构,只要能够实现第一柔性部121嵌设在第二柔性部122内部即可。
77.如图3-4所示,颈动脉天线14夹设于第一柔性部121和第二柔性部122之间,且颈动脉天线14设于第一壳体12靠近人体颈部的一侧。采用上述设置,颈动脉天线14在与人体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能够尽可能贴近人体,从而提高磁共振信号接收灵敏度。
78.如图1-4所示,颈动脉线圈装置100还包括连接件15,连接件15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2连通,连接件15的另一端与第二壳体13连通,线缆单元11自第一壳体12经由连接件15进入第二壳体13;其中,连接件15由柔性材料制成。连接件15一方面可支持柔性的第一壳体12相对于第二壳体13的一定程度的旋转;另一方面可用于封装线缆单元11。具体地,连接件15可以是软管,软管的两端分别插接于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13。
7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2为上方具有缺口的环形结构,以形成与颈部轮廓相对应的容置腔125。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12整体为围脖形状,能够半包围于人体的颈部。
80.第二壳体13的内部设置有电子部件,线缆单元11电连接于电子部件,其中,电子部件包括前置放大器和射频扼流器。前置放大器和射频扼流器等电子部件也都设置在第二壳体13中,形成为一体结构,易于安装,颈动脉天线14通过线缆单元11连接至前置放大器和射频扼流器。
81.如图7-9所示,颈动脉天线14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线圈组141,每个线圈组141包括多个线圈单元1411,多个线圈单元1411按照预设的布局方式排布,相邻的线圈单元1411在交接处互相重叠;其中,线圈单元1411的形状为矩形或马鞍形。如图6-8所示,相邻的线圈单元1411采用重叠的方式去耦,重叠部分的面积可根据线圈单元1411大小有所调整。采用上述的线圈组141可以提高颈动脉部位的信噪比,对称设置的双侧线圈组141可支持对两侧颈动脉同时扫描,提高扫描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去耦的方式不局限于重叠的方式,也可采用公共边去耦、电感去耦或电容去耦等去耦方式。次相邻的线圈单元1411可采用前置放大器进行去耦。另外,线圈单元1411分布也可使用多方向的并行采集技术(ipat)和同时多层成像技术(sms)等多种高级成像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减少扫描时间。
82.下面给出线圈单元1411的三种排布方案:
83.如图7所示,在方案一中,颈动脉天线14一共包含12个线圈单元1411,两个线圈组141相对分布于双侧颈动脉附近,每个线圈组141各6个矩形的线圈单元1411,呈两排、每排三个线圈单元1411分布。
84.如图8所示,在方案二中,颈动脉天线14共包含10个线圈单元1411,两个线圈组141相对分布于双侧颈动脉附近,每个线圈组141各5个线圈单元1411,由2个矩形的线圈单元1411和3个马鞍形的线圈单元1411组成。该线圈单元1411设计相对于常用的四通道颈动脉线圈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和均匀性。同时支持双侧颈动脉同时扫描和高阶并行采集技术(ipat)等应用,提高扫描效率,减少扫描时间。
85.如图9所示,在方案三中,颈动脉天线14共包含8个线圈单元1411,两个线圈组141相对分布于双侧颈动脉附近,每个线圈组141各4个线圈单元1411,由一个矩形线圈单元1411和3个马鞍形线圈单元1411组成,矩形线圈单元1411横跨于三个马鞍形线圈单元1411中间。该方案相比于方案一和方案二通道数少,成本低廉,同样可支持双侧同时扫描和高阶并行采集技术(ipat),提高扫描效率,减少扫描时间。
86.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壳体13为水平放置的u型结构,第一壳体12连接于u型结构的开口端,u型结构围成的空腔用于放置头部。
87.本实施例还揭示一种颈动脉线圈组件(未示出)。颈动脉线圈组件包括基座(未示出)和上述颈动脉线圈装置,基座设置于磁共振成像设备病床,基座上对应于第一电连接器设置有第二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与磁共振成像设备电连接。
88.通过颈动脉线圈装置与基座的配合,不需要设置用于与磁共振系统连接的冗余和笨重的线缆,基座提供机械和电子接口,使颈动脉线圈可以与基座形成一体结构,在进行双侧颈动脉扫描时,只需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摆放在基座上,通过基座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由于该头颈线圈组件不需要冗余笨重的线缆,因此不仅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而且省却了昂贵的系统插头,节省线圈成本,并能够提升病人接受检查时的体验。
89.第二壳体可拆卸连接于基座,基座对应于第一壳体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容置槽,第一壳体设置于容置槽内,且第一壳体设置为相对于容置槽向上可拉扯以增加容置腔的开口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可作为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底座,由于第一壳体为柔性结构,基座可用于支撑第一壳体,以及提高病人头部的舒适度。
90.具体地,第一电连接器131为插针结构,第二电连接器为插槽结构,当第二壳体13机械连接于基座时,插针结构能够插入插槽中,实现二者的电连接,从而颈动脉线圈与磁共振系统能够连接和通信。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插针和插槽结构,第一电连接器131和第二电连接器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电连接结构,只要能够实现电连接即可。第一电连接器131设置于u型结构的封闭端,线缆单元11的走线自u型结构的两端从侧面分布至第一电连接器131,将两侧线缆单元11走线集合在一起,减少电连接器的使用,节省成本。
91.本实用新型还揭示一种头颈线圈组件300,头颈线圈组件300包括头颈线圈装置200和如上的颈动脉线圈装置100,头颈线圈装置200包括头颈天线,头颈天线用于接收来自头颈的信号,头颈线圈装置200用于磁共振头颈部成像,颈动脉线圈装置100设置于头颈线圈装置200的上方;其中,头颈线圈装置200作为基座设置于磁共振成像设备病床,头颈线圈装置200对应于第一电连接器131设置有第二电连接器,第二电连接器与磁共振成像设备电连接。
92.需要说明的是,头颈线圈装置200与上述基座在支撑方面的作用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本方案的头颈线圈装置200还能够用于接收来自头颈的信号。在仅需检测颈动脉时,颈动脉线圈可配合基座或头颈线圈装置200使用,在需要检测颈动脉和头颈时,颈动脉线圈可
配合该头颈线圈装置200使用。
93.在本实施方式中,磁共振系统中头颈线圈装置200通常为标准配置线圈,头颈线圈装置200通常会摆放在病床上,一方面可用于头部、脊柱或颈动脉等部位的扫描或定位,一方面可以提高病人头部的舒适度。本方案的颈动脉线圈装置100不需要设置用于与磁共振系统连接的冗余和笨重的线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100利用头颈线圈装置200作为基座,以提供机械和电子接口,使颈动脉线圈可以与头颈线圈装置200形成一体结构,在进行双侧颈动脉扫描时,不需要挪动头颈线圈装置200,只需将该颈动脉线圈装置100摆放在头颈线圈装置200上,通过头颈线圈装置200与磁共振系统连接和通信。由于该头颈线圈组件300不需要冗余笨重的线缆,因此不仅易于安装,方便摆位,而且省却了昂贵的系统插头,节省线圈成本,并能够提升病人接受检查时的体验。
94.如图2所示,头颈线圈装置200对应于第一壳体12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容置槽21,第一壳体12设置于容置槽21内,且第一壳体12设置为相对于容置槽21向上可拉扯以增加容置腔125的开口面积。容置槽21用于容置和支撑第一壳体12,对第一壳体12起到限位的效果,避免第一壳体12变形;在颈动脉附近的摆位无需额外的绑带或魔术贴,摆位时只需单手或双手将第一壳体12向外拉扯,使第一壳体12处于张开状态,即可方便病人颈部躺入容置腔125之内,松开双手以后发泡材料可回弹,第一壳体12回到原始状态,即可尽可能贴近被扫描部位。
95.具体地,第一电连接器131为插针结构,第二电连接器为插槽结构,当第二壳体13机械连接于基座时,插针结构能够插入插槽中,实现二者的电连接,从而颈动脉线圈与磁共振系统能够连接和通信。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插针和插槽结构,第一电连接器131和第二电连接器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电连接结构,只要能够实现电连接即可。第一电连接器131设置于u型结构的封闭端,线缆单元11的走线自u型结构的两端从侧面分布至第一电连接器131,将两侧线缆单元11走线集合在一起,减少电连接器的使用,节省成本。
96.具体地,第二壳体13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第一凸起部自第二壳体13的底面向下凸起,第一电连接器131设置于第一凸起部的侧壁面上,头颈线圈装置200上设置有第二凸起部,第二凸起部自第二壳体13的顶面向上凸起,第二电连接器设置于第二凸起部的侧壁面,且第一电连接器131与第二电连接器相对设置,从而。第二壳体13水平朝向头颈线圈装置200移动时,第一电连接器131能够连接至第二电连接器。
97.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连接器和第二电连接器不局限于上述设置位置,只要能实现二者的电连接即可。
98.实施例2
99.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揭示了颈动脉线圈装置100和头颈线圈组件300。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不再采用围脖式结构,而是包括相对设置的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之间的空间形成容置腔125,左壳体123靠近颈部的侧壁面和右壳体124靠近颈部的侧壁面与颈部轮廓相对应。
100.在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二壳体13。具体可通过设置在第二壳体13或连接件15上设置转轴,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围绕转轴转动;或者使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分别与第二壳体13铰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相对于第二壳体13可转动,从而摆放角度能够随人体颈部的外轮廓而改变,有利
于贴合颈部。
101.在一个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均与第二壳体13之间设置有弹性件,通过设置弹性件,左壳体123和右壳体124的位置和二者之间的距离可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的颈部轮廓,有利于贴合颈部。
10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