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5 06:47:1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


背景技术:

2.电缆沟是用以敷设和更换电力或电讯电缆设施的地下管道,也是被敷设电缆设施的围护结构,传统的电缆沟侧墙结构的内侧需搭设电缆沟盖板平台,外侧为了整体结构外观需设置倒角,因而在浇筑电缆沟侧墙时只能从电缆沟侧墙的模板成型结构的中部浇筑,综合隧道内的实际施工情况和隧道内电缆沟侧墙的尺寸要求,导致浇筑混凝土的入料口狭小,混凝土罐(15)车及其他设备无法直接入料;且隧道内电缆沟侧墙的长度跟电缆沟的长度一致,数量较大,导致施工时混凝土的浇筑量大,若选择人工方式入料需先将混凝土从罐车倒入推车,再通过人工铲入电缆沟侧墙中,此种方式施工效率慢、投入大、混凝土易初凝,不利用混凝土施工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通过设置在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上方的集料斗可对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利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入料斗,避免了传统浇筑过程中因入料口狭小导致的不能直接入料的问题;且结合所述可移动支撑架,方便对本入料装置的移动和转移,提高了施工效率,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斜向设置在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上方的集料斗和设置在所述集料斗底部且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外侧的可移动支撑架;
5.所述集料斗的底部设置有入料斗,所述入料斗为上下两端均开口的框型结构,所述集料斗和所述入料斗连通,所述集料斗和所述入料斗一体成型,所述入料斗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的入料口的正上方;
6.所述可移动支撑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外侧且布设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支撑架体和多个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体底部的移动轮,所述移动轮为万向轮,且所述移动轮上均设置有卡扣;所述移动轮通过安装架布设在所述支撑架体的底部;
7.所述支撑架体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支撑单元、竖向设置的第二支撑单元和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之间的支撑框架,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和所述支撑框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和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之间。
8.上述的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料斗包括斜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顶部的环形集料槽和设置在所述环形集料
槽端部的封闭板,所述环形集料槽和所述封闭板一体成型;所述环形集料槽的顶部和两端均为开放结构,所述封闭板布设在所述环形集料槽靠近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的端部;所述环形集料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布设在所述环形集料槽靠近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的一侧,所述通孔和所述所述入料斗连通。
9.上述的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均包括两根均竖向设置的支撑杆和设置在两根所述支撑杆顶部的支撑环,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斜向设置有两根斜连接杆,两根所述斜连接杆呈十字形布设,且两根所述斜连接杆均布设在所述支撑环的底部;所述环形集料槽布设在所述支撑环内。
10.上述的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框架沿所述支撑杆的高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两个均水平设置在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的第一横向连接杆和两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之间的第二横向连接杆,两个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杆和两个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杆一体成型。
11.上述的一种隧道电缆沟侧墙混凝土入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料斗的底部还设置有辅助支撑组件,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辅助支撑杆和水平连接在所述辅助支撑杆和所述支撑杆之间的辅助连接杆,所述辅助支撑杆、支撑杆和辅助连接杆一体成型;所述入料斗布设在两个所述辅助支撑杆之间。
1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上方的集料斗可对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利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入料斗,避免了传统浇筑过程中因入料口狭小导致的不能直接入料的问题;且结合所述可移动支撑架,方便对本入料装置的移动和转移,提高了施工效率,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14.2、本实用新型利用所述支撑架体对所述集料斗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高度,使得所述集料斗斜向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的上方,方便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在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上方的集料斗可对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进行混凝土浇筑,利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入料斗,避免了传统浇筑过程中因入料口狭小导致的不能直接入料的问题;且结合所述可移动支撑架,方便对本入料装置的移动和转移,提高了施工效率,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16.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19.附图标记说明:
20.1—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
ꢀꢀ
2—环形集料槽;
ꢀꢀꢀꢀꢀꢀ
3—移动轮;
21.4—支撑杆;
ꢀꢀꢀꢀꢀꢀꢀꢀꢀꢀꢀꢀꢀꢀ
5—斜连接杆;
ꢀꢀꢀꢀꢀꢀꢀꢀ
6—第一横向连接杆;
22.7—支撑环;
ꢀꢀꢀꢀꢀꢀꢀꢀꢀꢀꢀꢀꢀꢀ
8—安装架;
ꢀꢀꢀꢀꢀꢀꢀꢀꢀꢀ
9—安装杆;
23.10—第二横向连接杆;
ꢀꢀꢀꢀꢀ
11—入料斗;
ꢀꢀꢀꢀꢀꢀꢀꢀꢀ
12—辅助支撑杆;
24.13—辅助连接杆;
ꢀꢀꢀꢀꢀꢀꢀꢀꢀ
14—封闭板;
ꢀꢀꢀꢀꢀꢀꢀꢀꢀ
15—混凝土罐。
具体实施方式
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斜向设置在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上方的集料斗和设置在所述集料斗底部且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外侧的可移动支撑架;
26.所述集料斗的底部设置有入料斗11,所述入料斗11为上下两端均开口的框型结构,所述集料斗和所述入料斗11连通,所述集料斗和所述入料斗11一体成型,所述入料斗11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的入料口的正上方;
27.所述可移动支撑架包括竖向设置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外侧且布设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支撑架体和多个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体底部的移动轮3,所述移动轮3为万向轮,且所述移动轮3上均设置有卡扣;所述移动轮3通过安装架8布设在所述支撑架体的底部;
28.所述支撑架体包括竖向设置的第一支撑单元、竖向设置的第二支撑单元和多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之间的支撑框架,所述第一支撑单元、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和所述支撑框架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和所述第一支撑单元之间。
29.实际使用时,通过设置在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上方的集料斗可对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进行混凝土浇筑,利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入料斗11,避免了传统浇筑过程中因入料口狭小导致的不能直接入料的问题;且结合所述可移动支撑架,方便对本入料装置的移动和转移,提高了施工效率,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
30.其中,利用所述支撑架体对所述集料斗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高度,使得所述集料斗斜向布设在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的上方,方便进行混凝土的浇筑。
31.需要说明的是,最下方的所述支撑框架内水平设置有两个安装杆9,所述安装杆9沿所述支撑框架的宽度方向布设,所述安装架8安装在一个所述安装杆9和一个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杆10的底部。
3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料斗包括斜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顶部的环形集料槽2和设置在所述环形集料槽2端部的封闭板14,所述环形集料槽2和所述封闭板14一体成型;所述环形集料槽2的顶部和两端均为开放结构,所述封闭板14布设在所述环形集料槽2靠近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的端部;所述环形集料槽2的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布设在所述环形集料槽2靠近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的一侧,所述通孔和所述所述入料斗11连通。
33.实际使用时,利用混凝土罐15或其它设备向所述集料斗内倒入混凝土,倒入的混凝土从环形集料槽2的顶部进入到所述环形集料槽2内,通过斜向设置的环形集料槽2下流至所述通孔处,通过所述通孔流入所述入料斗11内,再下放至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内。
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结构均相同,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均包括两根均竖向设置的支撑杆4和设置在
两根所述支撑杆4顶部的支撑环7,两根所述支撑杆4之间斜向设置有两根斜连接杆5,两根所述斜连接杆5呈十字形布设,且两根所述斜连接杆5均布设在所述支撑环7的底部;所述环形集料槽2布设在所述支撑环7内。
35.实际使用时,利用所述支撑环7支撑所述集料斗,所述支撑环7的形状和所述集料斗的外侧面的形状贴合,对所述集料斗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
3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支撑框架沿所述支撑杆4的高度方向均匀布设,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两个均水平设置在两根所述支撑杆4之间的第一横向连接杆6和两个均水平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之间的第二横向连接杆10,两个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杆6和两个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杆10一体成型。
37.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杆6沿所述支撑框架的长度方向布设,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杆10沿所述支撑框架的宽度方向布设,所述第一横向连接杆6的两端均焊接在所述支撑杆4上,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杆10的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的所述支撑杆4上,所述第二横向连接杆10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第二支撑单元的所述支撑杆4上。所述支撑框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对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所述第二支撑单元起到连接作用,保证所述支撑架体的稳定性。
38.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集料斗的底部还设置有辅助支撑组件,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两个均竖向设置在所述集料斗底部的辅助支撑杆12和水平连接在所述辅助支撑杆12和所述支撑杆4之间的辅助连接杆13,所述辅助支撑杆12、支撑杆4和辅助连接杆13一体成型;所述入料斗11布设在两个所述辅助支撑杆12之间。
39.实际使用时,所述集料斗结合所述支撑架体和所述辅助支撑组件,起到双重支撑的作用,更好的保证所述集料斗在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
40.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推动或者拉动本入料装置,将本入料装置移动至需要浇筑的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的外侧,将所述入料斗11底部的开口位于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的入料口的正上方;利用卡扣固定好本入料装置的位置,利用混凝土罐15或其它设备向所述集料斗内倒入混凝土,混凝土经过所述入料斗11进入所述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内;浇筑完成后,打开卡扣,将本入料装置移动至下一个需要浇筑的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的区域外侧,重复上述步骤继续进行浇筑,直至完成所有电缆沟侧墙模板结构1中需要浇筑混凝土的区域。
4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