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4:51: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码头转运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袋式除尘装置落料装置一般布置于转运楼的上方,袋式除尘装置中的清灰系统则通过卸灰管路布置于转运楼的外侧,在袋式除尘装置的清灰过程中通过将汽车停在转运楼的一侧,袋式除尘装置中储灰罐的灰尘在卸料管的作用下卸放至汽车上,此清灰过程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还易造成码头转运楼的灰尘二次污染,影响码头的装卸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能够解决袋式收尘器中储灰箱内灰尘通过汽运运出而造成二次扬尘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包括转运楼本体、转运组件以及除尘组件,转运组件包括第一皮带机和第二皮带机,第一皮带机部分位于转运楼本体内,以用于将码头上的货物传输至转运楼本体内,第一皮带机的后端设置有头部漏斗,第二皮带机的前端位于头部漏斗的正下方,第二皮带机的后端为供货物存放的后方堆场;除尘组件包括进尘管、除尘器以及出尘管,除尘器通过进尘管与头部漏斗相连通,以在头部漏斗内以及头部漏斗与第二皮带机之间的区域产生负压,以将落料过程产生的灰尘抽吸至除尘器的储灰箱内,出尘管与储灰箱连通,以用于将储灰箱内的灰尘释放;其中,出尘管的末端衔接至第一皮带机上,以通过第一皮带机以及第二皮带机将灰尘转移至后方堆场。
5.在本方案中,码头船上卸货的物料通过第一皮带机输送至转运楼本体内后,第一皮带机与第二皮带机之间具有高度差,在第一皮带机的头部漏斗出料落至第二皮带机上时,会产生大量的灰尘,而除尘器通过进尘管与头部漏斗相连通,并在头部漏斗以及头部漏斗的下方区域形成负压,从而可以将头部漏斗下料至第二皮带机的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吸附至除尘器的储灰箱内,然后当储灰箱内的灰尘量达到预设值后,利用现有的第一皮带机,通过将出尘管的末端衔接至第一皮带机上,可以直接将灰尘卸放至第一皮带机上,然后利用第一皮带机和第二皮带机共同将灰尘转移至后方堆场,实现了除尘器内的灰尘自动卸料的功能,解决了现有的除尘器卸料需要货车运输至港外造成二次扬尘的问题,也减小了汽运过程产生的人力物力浪费,节约了码头的运营成本。
6.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组件还包括检测单元和控制器,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储灰箱内的灰尘量,控制器与检测单元电连接,检测单元用于在检测单元的检测值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出尘管释放储灰箱内的灰尘至第一皮带机上。
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除尘组件中设置有检测单元,检测单元可以对储灰箱内的储存量进行实时监测,当储灰箱内的灰尘量达到第一阈值时,便能自动控制出尘管释放
储灰箱内的灰尘至第一皮带机上,避免出现因除尘器内的灰尘清理不及时而造成物料堆积引起布袋损坏的问题,提高了除尘组件的智能化运营,降低了人工成本。
8.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尘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单元的检测值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控制阀打开。
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出尘管上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可以对出尘管的管道进行开闭,这样控制器通过控制控制阀的开闭,便能控制出尘管通道的打开和释放,控制更加方便快捷。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为压力传感器,检测单元设置于储灰箱的底部。
11.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灰尘的密度差异相对较小,压力传感器可以测出储灰箱的总重量,从而依据重量来判断储灰箱的灰尘是否达到设定值,检测方式较为精确,控制方式简单,易于实现。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楼本体包括转运架,转运架的一部分安装于转运楼本体内,另一部分延伸至转运楼本体外,转运架用于供第一皮带机安装。
13.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有转运架,转运架可以对第一皮带机起到支撑安装的作用,让第一皮带机的一部分可以延伸至转运楼本体外,与码头相接,确保了第一皮带机的运行稳定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器设置为气箱袋式除尘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组件安装于转运楼本体内并位于第一皮带机的上方,第二皮带机、第一皮带机以及除尘组件由下至上依次分布于转运楼本体内。
16.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皮带机、第一皮带机以及除尘组件在转运楼本体内分层式分布,使得第二皮带机、第一皮带机以及除尘组件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确保物料的稳定传输。
1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皮带机的数量设置为两组,两组第二皮带机位于第一皮带机下方,两组第二皮带机可移动地设置于转运楼本体内,以使任意一组第二皮带机能位于头部漏斗的下方。
18.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皮带机的数量设置为两组,当一组第二皮带机出现机械故障时,另一组第二皮带机可以确保物料的正常输送,并且两组第二皮带机的末端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不同位置,这样可以根据物料的类型选择对应的第二皮带机,避免后续物料的二次转移造成人力浪费的问题。
19.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楼本体为混凝土结构,但不限于此,转运楼本体也可以为钢结构等。
20.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标:10-转运楼本体;11-转运架;20-第一皮带机;21-头部漏斗;30-第二皮带机;40-除尘器;41-进尘管;42-出尘管;43-储灰箱;44-检测单元;45-控制阀;50-控制柜。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5.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也可以是可拆卸相连,或一体地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9.实施例
3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请参阅图1,转运楼袋式收尘系统包括转运楼本体10、转运组件以及除尘组件,转运组件包括第一皮带机20和第二皮带机30,第一皮带机20部分位于转运楼本体10内,以用于将码头上的货物传输至转运楼本体10内,第一皮带机20的后端设置有头部漏斗21,第二皮带机30的前端位于头部漏斗21的正下方,第二皮带机30的后端为供货物存放的后方堆场;除尘组件包括进尘管41、除尘器40以及出尘管42,除尘器40通过进尘管41与头部漏斗21相连通,以在头部漏斗21内以及头部漏斗21与第二皮带机30之间的区域产生负压,以将落料过程产生的灰尘抽吸至除尘器40的储灰箱43内,出尘管42与储灰箱43连通,以用于将储灰箱43内的灰尘释放;其中,出尘管42的末端衔接至第一皮带机20上,以通过第一皮带机20以及第二皮带机30将灰尘转移至后方堆场。
31.在本方案中,码头船上卸货的物料通过第一皮带机20输送至转运楼本体10内后,第一皮带机20与第二皮带机30之间具有高度差,在第一皮带机20的头部漏斗21出料落至第二皮带机30上时,会产生大量的灰尘,而除尘器40通过进尘管41与头部漏斗21相连通,并在头部漏斗21以及头部漏斗21的下方区域形成负压,从而可以将头部漏斗21下料至第二皮带机30的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吸附至除尘器40的储灰箱43内,然后当储灰箱43内的灰尘量达到
预设值后,利用现有的第一皮带机20,通过将出尘管42的末端衔接至第一皮带机20上,这里的衔接具体指的是出尘管42的末端与第一皮带机的传送面具有一定距离,避免与第一皮带机直接接触。出尘管42排出的灰尘卸放至第一皮带机20上,然后利用第一皮带机20和第二皮带机30共同将灰尘转移至后方堆场,实现了除尘器40内的灰尘自动卸料的功能,解决了现有的除尘器40卸料需要货车运输至港外造成二次扬尘的问题,也减小了汽运过程产生的人力物力浪费,节约了码头的运营成本。
32.需要说明的是,传统的灰尘转移方法为汽车定期停在转运楼的一侧,袋式除尘装置中储灰罐的灰尘通过卸灰管转移至汽车后,汽车将灰尘转移至后方堆场,此过程中易出现二次扬尘的问题。另外,第一皮带机20也可以称为码头皮带机,主要起到连接货船与转运楼的作用,将码头所停放货船上的物料输送至转运楼本体内,而第二皮带机30可以称为栈桥皮带机,主要起到将第一皮带机20上的物料输送至后方堆场的作用。当储灰箱43内的灰尘量达到预设值后,储灰箱43通过出尘管42将灰尘卸放至第一皮带机20上,连通第一皮带机20上传输的物料一同转移至头部漏斗21后落料至第二皮带机30上,第一皮带机上的物料可以对灰尘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产生扬尘。此过程中,除尘组件中的除尘器40也始终处于运行状态,灰尘经过头部漏斗21在重力作用下随同物料一起落料至第二皮带机30上时,少部分的灰尘会外溅飘散并在除尘器40的抽吸作用下抽吸至除尘器40中,而大部分的灰尘则连通物料一同经第二皮带机30输送至后方堆场,这样不需要汽运来对灰尘进行转移处理,避免了资源浪费。
33.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组件还包括检测单元44和控制器,检测单元44用于检测储灰箱43内的灰尘量,控制器与检测单元44电连接,检测单元44用于在检测单元44的检测值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出尘管42释放储灰箱43内的灰尘至第一皮带机20上。通过在除尘组件中设置有检测单元44,检测单元44可以对储灰箱43内的储存量进行实时监测,当储灰箱43内的灰尘量达到第一阈值时,便能自动控制出尘管42释放储灰箱43内的灰尘至第一皮带机20上,避免出现因除尘器40内的灰尘清理不及时而造成物料堆积引起布袋损坏的问题,提高了除尘组件的智能化运营,降低了人工成本。
34.其中,检测单元44可以是多种检测部件,检测单元44可以是压力传感器或者称重传感器,通过检测储灰箱43内灰尘的总重量。控制器可以集成于转运楼本体10的控制柜50中,控制柜50主要用于对转运楼本体10内的电气设备进行控制,譬如第一皮带机20、第二皮带机30等。第一皮带机20以及第二皮带机30为现有常规的传送带输送机构,这里便不再对第一皮带机20、第二皮带机30的具体结构进行一一赘述。
35.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尘管42上设置有控制阀45,控制阀45与控制器电连接,控制器用于在检测单元44的检测值大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控制阀45打开。通过在出尘管42上设置有控制阀45,控制阀45可以对出尘管42的管道进行开闭,这样控制器通过控制控制阀45的开闭,便能控制出尘管42通道的打开和释放,控制更加方便快捷。
36.其中,控制阀45可以是多种阀门,譬如,控制阀45可以是电磁阀,控制器通过电路连接于控制阀45,对控制阀45进行开闭控制。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检测单元44为压力传感器,检测单元44设置于储灰箱43的底部。由于灰尘的密度差异相对较小,压力传感器可以测出储灰箱43的总重量,从而依据重量来判断储灰箱43的灰尘是否达到设定值,检测方式较为精确,控制方式简单,易于实现。
38.其中,第一阈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例如,当储灰箱43中储灰达到60%的额定量时,压力传感器的信号传递到控制柜50,储灰箱43通过出尘管42自动卸料到第一皮带机20,实现自动卸料功能。
39.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楼本体包括转运架11,转运架11的一部分安装于转运楼本体内,另一部分延伸至转运楼本体外,转运架11用于供第一皮带机20安装。通过设置有转运架11,转运架11可以对第一皮带机20起到支撑安装的作用,让第一皮带机20的一部分可以延伸至转运楼本体10外,与码头相接,确保了第一皮带机20的运行稳定性。
40.其中,转运架11位于转运楼本体10的部分可以为混凝土结构,位于转运楼本体10外的部分可以为钢架结构。
41.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器40设置为气箱袋式除尘器40。
42.其中,气箱袋式除尘器40,也可以称之为气箱脉冲袋式收尘器,它集分室反吹和脉冲喷吹等诸类收尘器的优点,克服了分室反吹时动能强度不够,过滤与清灰同时进行的缺点,因而使袋式收尘器增加了使用适应性,提高了收尘效率。气箱袋式除尘器40为现有技术,这里便不再对除尘器40的具体结构一一赘述。
43.在一些实施例中,除尘组件安装于转运楼本体内并位于第一皮带机20的上方,第二皮带机30、第一皮带机20以及除尘组件由下至上依次分布于转运楼本体10内。通过将第二皮带机30、第一皮带机20以及除尘组件在转运楼本体10内分层式分布,使得第二皮带机30、第一皮带机20以及除尘组件在空间上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确保物料的稳定传输。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皮带机30的数量设置为两组,两组第二皮带机30位于第一皮带机20下方,两组第二皮带机30可移动地设置于转运楼本体10内,以使任意一组第二皮带机30能位于头部漏斗21的下方。通过将第二皮带机30的数量设置为两组,当一组第二皮带机30出现机械故障时,另一组第二皮带机30可以确保物料的正常输送,并且两组第二皮带机30的末端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为不同位置,这样可以根据物料的类型选择对应的第二皮带机30,避免后续物料的二次转移造成人力浪费的问题。
45.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运楼本体10为混凝土结构,但不限于此,转运楼本体10也可以为钢结构等。
4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