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控制器盒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3:59:0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器盒。


背景技术:

2.控制器盒用于连接至少两个电路部件,在控制器盒的外周设置有至少两个插头供两个电路部件的接线插设,从而通过控制器盒实现至少两条电路之间的连接。
3.中国专利号cn202021161750.4,公开了一种在安装支架与上盖板上设置有散热机构,散热机构包括第一散热凸条、第二散热凸条、第一散热凸块、第二散热凸块以及散热凸柱从而实现控制器盒壳体内部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机构进行散热。随着散热机构组件的丰富,散热面积扩大有利于散热的同时,由于上盖板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散热机构侧,因此,在斜放控制器盒时,上盖板会趋向散热机构侧倾斜,使得上盖板的安装稳定性较差,导致控制器盒无法正常使用,给使用造成不便。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在提高控制器盒散热能力的同时,控制器盒的各组成部分能够稳定的连接在一起的一种控制器盒,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提高控制器盒散热能力的同时,控制器盒的各组成部分能够稳定的连接在一起的一种控制器盒。
6.为实现上述目的,由依次连接的散热盖、壳体与安装盖组成,所述的壳体呈立方体设置,所述的壳体两侧设置有插头,所述的散热盖上设置有散热组件,所述的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凸条、第一散热凸块、第二散热凸块以及散热凸柱,所述的散热盖、壳体与安装盖之间形成放置腔,所述的插头位于放置腔内固定安装有电子元件,所述的散热盖位于背离散热组件侧固定安装有线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盖位于背离散热组件侧设置有减质组件,所述的减质组件包括对应第一散热凸块设置的第一减质槽,对应第二散热凸块设置的第二减质槽,以及对应散热凸柱设置的通孔,所述的第一减质槽、第二减质槽、通孔沿散热凸柱的轴向延伸设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散热盖位于背离散热组件侧设置有包括对应第一散热凸块的第一减质槽、对应第二散热凸块的第二减质槽、对应散热凸柱设置的通孔从而达到在增加散热组件散热面积的同时,实现对散热盖位于散热组件侧的质量进行降低,使得控制器盒在倾斜放置的状态下,不会出现因散热盖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散热组件侧而造成散热盖的失稳,导致散热盖与控制器盒脱离的情况,提高了控制器盒的使用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散热盖上还设置有第三散热凸块与第四散热凸块,所述的散热盖位于背离散热组件侧对应第三散热凸块设置有第三减质槽,对应第四散热凸块设置有第四减质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位于散热盖上的第三散热凸块与第四散热凸块丰富了散热组件的结构,增加了散热组件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控制器盒工作时散热盖的散热能力;
2、散热盖对应第三散热凸块设置的第三减质槽、对应第四散热凸块设置的第四减质槽实现了对散热盖的减质,使得在散热组件结构丰富的同时,避免因第三散热凸块、第四散热凸块的增加而导致散热盖质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散热盖与控制器盒脱离的情况,提高了控制器盒的使用稳定性。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散热盖水平两侧设置有安装座,所述的安装座沿散热凸柱的轴向贯穿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的安装座上设置有若干的加强筋,各所述的加强筋一端与散热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的安装座位于相邻加强筋之间贯穿设置有散热槽。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位于散热盖水平两侧设置的安装座使得控制器盒能够通过安装座与安装孔被固定安装在某一物件或平面上,便于使用;2、位于安装座上的加强筋一端与散热盖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提高了散热盖与安装座的连接稳定性,增加了安装座的强度;3、由于安装座位于相邻加强筋之间贯穿设置有散热槽,因此在提高安装座的强度以外还能起对安装座减质的作用,且散热槽能够配合位于散热盖上的散热组件,提高控制器盒的散热能力。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线路板沿散热凸柱的轴向贯穿设置有若干的供各电子元件穿设的通过孔,各所述的电子元件位于靠近散热盖侧设置有接触面,所述的各接触面穿设对应的穿孔与散热盖相抵。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线路板沿垂直散热盖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有若干的穿孔,因此固定安装于壳体且位于放置腔内的各电子元件能够穿设对应的通过孔,从而使得各电子元件上的接触面与散热盖相抵,使得在工作状态下的电子元件能够直接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盖,进而使得热量传递给外界,达到散热的目的。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位于各顶角处设置有第一螺孔,还包括位于第一螺孔内的定位件,所述的线路板位于各顶角处设置有供定位件穿设的第一穿孔,所述的定位件与第一螺孔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设第一穿孔与通孔,所述的定位件靠近散热盖侧与散热盖相抵,所述的壳体上还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的线路板对应第二穿孔设置有配合孔,还包括位于第二穿孔内的螺栓,所述的散热盖对应第二穿孔设置有第二螺孔,所述的螺栓依次穿设第二穿孔、配合孔并与第二螺孔螺纹配合,所述的第二螺孔靠近散热组件侧呈封闭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由于各定位件与对应的第一螺孔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设第一穿孔与通孔,从而实现壳体与散热盖的连接,同时,定位件与对应的螺孔、通过在壳体与散热盖的连接过程中起定位作用;2、由于螺栓依次穿设第二穿孔、配合孔并与第二螺孔螺纹配合,从而实现壳体与散热盖的固定安装;3、由于第二螺孔靠近散热组件侧呈封闭设置,因此螺栓与第二螺孔螺纹配合时不会出现螺栓突出于散热盖的现象,保证了控制器盒的美观度。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散热盖位于背离散热组件侧设置有供线路板穿设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的壳体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的散热盖对应第一配合部设置有供第一配合部穿设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的壳体位于第一配合部内侧设置有安装部,所述的安装部设置有第一抵触面,所述的散热盖位于第一安装槽的内侧设置有抵触部,所述的抵触部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抵触面相抵的第二抵触面。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装配控制器盒体的过程中,先将线路板置于第一安装槽内,再将壳体的第一配合部置于第二安装槽后,此时位于安装部上的第一抵触面能够与位于抵触部上的第二抵触面相抵,通过上述方式能提高壳体、线路板与散热盖的连接稳定性;同理,通过施力将第一配合部由第二安装槽内取出,即可实现壳体、线路板与散热盖之间的拆卸。
1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壳体位于靠近安装盖侧设置第二配合部,所述的安装盖上设置有供第二配合部穿设的第三安装槽。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位于壳体上的第二配合部安装至第三安装槽内,即可实现安装盖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同理,施力将第二配合部从第三安装槽内取出,即可实现安装盖与壳体之间的拆卸。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安装盖位于第三安装槽周向设置有第三配合部,所述的第三配合部上设置有定位凸块,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供定位凸块插设的定位插槽。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各定位凸块与对应的定位插槽对安装盖与壳体的安装起定位作用;2、当位于壳体上的第二配合部安装至第三安装槽内时,此时位于第三配合部上的定位凸块能够插设至定位插槽内,进一步提高了安装盖与壳体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线路板的立体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盖的立体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壳体的立体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另一视角下壳体的立体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安装盖的立体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30.图中:1-散热盖、2-壳体、3-安装盖、4-插头、5-散热组件、6-第一散热凸条、7-第一散热凸块、8-第二散热凸块、9-散热凸柱、10-放置腔、11-电子元件、12-线路板、13-减质组件、14-第一减质槽、15-第二减质槽、16-通孔、17-第三散热凸块、18-第四散热凸块、19-安装座、20-安装孔、21-加强筋、22-散热槽、23-通过孔、24-接触面、25-第一螺孔、26-定位件、27-第一穿孔、28-第一安装槽、29-安装部、30-第二安装槽、31-第一配合部、32-第一抵触面、33-抵触部、34-第二抵触面、35-第二配合部、36-第三安装槽、37-定位凸块、38-定位插槽、39-第三配合部、40-螺栓、41-第二穿孔、42-第二螺孔、43-第三减质槽、44-第四减质槽、45-配合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制器盒,由依次连接的散热盖1、壳体2与安装盖3组成,所述的壳体2呈立方体设置,所述的壳体2上设置有插头4,所述的散热盖1上设置有散热组件5,所述的散热组件5包括第一散热凸条6、第一散热凸块7、第二散热凸块8以及散热凸柱9,所述的散热盖1、壳体2与安装盖3之间形成放置腔10,所述的插头2位于放置腔10内通过焊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安装有电子元件11,所述的散热盖1位于背离散热组件5侧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安装有线路板12,由于散热盖1上设置有包括第一散热凸条6、第一散热凸块7、第二散热凸块8以及散热凸柱9的散热组件5,因而当电路部件的接线插入控制器盒上对应的插头4内时,工作状态的控制器盒内的电子元件11产生的热量会被传递给散热组件5进而通过散热组件5进入到外界空气中,从而达到散热的目的。
33.所述的散热盖1位于背离散热组件5侧设置有减质组件13,所述的减质组件13包括对应第一散热凸块7设置的第一减质槽14,对应第二散热凸块8设置的第二减质槽15,以及对应散热凸柱9设置的通孔16,所述的第一减质槽14、第二减质槽15、通孔16沿散热凸柱9的轴向延伸设置。
34.由于散热盖1位于背离散热组件5侧设置有包括对应第一散热凸块7的第一减质槽14、对应第二散热凸块8的第二减质槽15、对应散热凸柱9设置的通孔16从而达到在增加散热组件5散热面积的同时,实现对对散热盖1位于散热组件5侧的质量进行降低,使得控制器盒在倾斜放置的状态下,不会出现因散热盖1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散热组件5侧而造成散热盖1的失稳,导致散热盖1与控制器盒脱离的情况,提高了控制器盒的使用稳定性。
35.其中,所述的散热盖1上还设置有第三散热凸块17与第四散热凸块18,所述的散热盖1位于背离散热组件5侧对应第三散热凸块17设置有第三减质槽43,对应第四散热凸块18设置有第四减质槽44。
36.1、位于散热盖1上的第三散热凸块17与第四散热凸块18丰富了散热组件5的结构,增加了散热组件5的散热面积,提高了控制器盒工作时散热盖1的散热能力;2、散热盖1对应第三散热凸块17设置的第三减质槽43、对应第四散热凸块18设置的第四减质槽44,实现了对散热盖1的减质,使得在散热组件5结构丰富的同时,避免因第三散热凸块17、第四散热凸块18的增加而导致散热盖1质量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散热盖1与控制器盒脱离的情况,提高了控制器盒的使用稳定性。
37.其中,所述的散热盖1水平两侧设置有安装座19,所述的安装座19沿散热凸柱9的轴向贯穿设置有安装孔20,所述的安装座19上设置有若干的加强筋21,各所述的加强筋21一端与散热盖1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座19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的安装座19位于相邻加强筋21之间贯穿设置有散热槽22,1、位于散热盖1水平两侧设置的安装座19使得控制器盒能够通过安装座19与安装孔20被固定安装在某一物件或平面上,便于使用;2、位于安装座19上的加强筋21一端与散热盖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座19固定连接,提高了散热盖1与安装座19的连接稳定性,增加了安装座19的强度;3、由于安装座19
位于相邻加强筋21之间贯穿设置有散热槽22,因此在提高安装座19的强度以外还能起对安装座19减质的作用,且散热槽22能够配合位于散热盖1上的散热组件5,提高控制器盒的散热能力。
38.此外,所述的线路板12沿散热凸柱9的轴向贯穿设置有若干的供各电子元件11穿设的通过孔23,各所述的电子元件11位于靠近散热盖1侧设置有接触面24,所述的各接触面24穿设对应的穿孔23与散热盖1相抵,由于线路板12贯穿设置有若干的穿孔23,因此固定安装于壳体2且位于放置腔10内的各电子元件11能够穿设对应的通过孔23,从而使得各电子元件11上的接触面24与散热盖1相抵,使得在工作状态下的电子元件11能够直接将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散热盖1,进而使得热量传递给外界,达到散热的目的。
39.其中,所述的壳体2位于各顶角处设置有第一螺孔25,还包括位于第一螺孔25内的定位件26,所述的线路板12位于各顶角处设置有供定位件26穿设的第一穿孔27,所述的定位件26与第一螺孔25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设第一穿孔27与通孔16,所述的定位件26靠近散热盖1侧与散热盖1相抵,所述的壳体2上还设置有第二穿孔41,所述的线路板12对应第二穿孔42设置有配合孔45,还包括位于第二穿孔41内的螺栓40,所述的散热盖1对应第二穿孔41设置有第二螺孔42,所述的螺栓40依次穿设第二穿孔41、配合孔45并与第二螺孔42螺纹配合,所述的第二螺孔42靠近散热组件5侧呈封闭设置。
40.1、由于各定位件26与对应的第一螺孔25螺纹配合并依次穿设第一穿孔27与通孔16,从而实现壳体2与散热盖1的连接,同时,定位件26与对应的螺孔16、通过在壳体2与散热盖1的连接过程中起定位作用;2、由于螺栓40依次穿设第二穿孔41、配合孔45并与第二螺孔42螺纹配合,从而实现壳体2与散热盖1的固定安装;3、由于第二螺孔42靠近散热组件5侧呈封闭设置,因此螺栓40与第二螺孔42螺纹配合时不会出现螺栓40突出于散热盖1的现象,保证了控制器盒的美观度。
41.其中,所述的散热盖1位于背离散热组件5侧设置有供线路板12穿设的第一安装槽28,所述的壳体2位于靠近散热盖1侧设置有第一配合部31,所述的散热盖1对应第一配合部31设置有供第一配合部31穿设的第二安装槽30,所述的壳体2位于第一配合部31内侧设置有安装部29,所述的安装部29设置有第一抵触面32,所述的散热盖1位于第一安装槽28的内侧设置有抵触部33,所述的抵触部33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抵触面32相抵的第二抵触面34,在装配控制器盒体的过程中,先将线路板12置于第一安装槽28内,再将壳体2的第一配合部31置于第二安装槽30后,此时位于安装部29上的第一抵触面32能够与位于抵触部33上的第二抵触面34相抵,通过上述方式能提高壳体2、线路板12与散热盖1的连接稳定性;同理,通过施力将第一配合部31由第二安装槽30内取出,即可实现壳体2、线路板12与散热盖1之间的拆卸。
42.其中,所述的壳体2位于靠近安装盖3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35,所述的安装盖3上设置有供第二配合部35穿设的第三安装槽36,通过将位于壳体2上的第二配合部35安装至第三安装槽36内,即可实现安装盖3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同理,施力将第二配合部35从第三安装槽36内取出,即可实现安装盖3与壳体2之间的拆卸。
43.优选的,所述的安装盖3位于第三安装槽36内侧设置有第三配合部39,所述的第三配合部39上设置有定位凸块37,所述的壳体2上设置有供定位凸块37插设的定位插槽38,1、各定位凸块37与对应的定位插槽38对安装盖3与壳体2的安装起定位作用;2、当位于壳体2
上的第二配合部35安装至第三安装槽36内时,此时位于第三配合部39上的定位凸块37能够插设至定位插槽38内,进一步提高了安装盖3与壳体2的连接稳定性。
4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