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全极耳电池的制作方法

2022-12-24 13:42: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极耳电池。


背景技术:

2.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中重要的重要动力来源,其使用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寿命和操作人员的使用体验。
3.中国专利202011154861.7公开了一种全极耳顶盖组件及全极耳电池,全极耳顶盖组件包括顶盖片、下塑胶、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两个连接片上的引脚朝向远离顶盖片的方向伸出,该全极耳顶盖组件装配定位快速、效率高,装配后引脚方位准确,全极耳电池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外壳和上述全极耳顶盖组件,所述电芯的不同极性的极片从所述电芯的两侧伸出,外壳内装有所有的所述电芯,所述全极耳顶盖组件盖合在所述外壳上,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分别与两种不同极性的所述极片电性连接,全极耳电池内各部件之间连接稳定,工作性能优良,整体装配工艺精度高、装配方便、快速。
4.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上述全极耳电池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由于全极耳顶盖组件内两个连接片上的引脚均朝向远离顶盖片的方向伸出,因此为了保证电芯与连接片的正常连接,电芯上的极片就需要从电芯的左右两侧或者前后两侧伸出,在装配时电芯就需要侧放在外壳内,无论是对于叠片式电芯而言,还是对于卷绕式电芯而言,当电芯处于侧放状态时,电芯的底部会受到自身重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从而增加电芯的内阻,降低全极耳电池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极耳电池,避免了电芯受到自身重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防止了电芯的内阻增大,提高了全极耳电池的使用性能。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极耳电池,包括电芯、顶盖、极柱和连接片,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第一全极耳和第二全极耳,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呈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全极耳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极片的上方,所述第二全极耳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极片的下方,所述顶盖位于所述电芯的上方,所述极柱包括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设置在所述顶盖上,并穿过所述顶盖,所述连接片位于所述顶盖靠近所述电芯的一侧,所述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全极耳和所述第一极柱,所述第二连接片包括连续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中间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全极耳电性连接,所述中间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极柱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片之间绝缘。
7.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组合构成c形结构。
8.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平行,所述中间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垂直。
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全极耳的上方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与所述第二全极耳的下方电性连接。
10.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电芯由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卷绕而成。
11.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全极耳由若干个沿所述第一极片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极耳组成,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极片一体成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极耳的边沿相贴合。
12.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二全极耳由若干个沿所述第二极片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极耳组成,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二极片一体成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耳的边沿相贴合。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存在长度为5mm~10mm的间隙l。
14.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呈环形设置在所述顶盖靠近所述电芯一侧的边沿上。
15.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装有所述电芯和所述连接片,所述外壳与所述连接片之间绝缘。
16.本实用新型的全极耳电池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设置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改变了现有技术中连接片的技术结构,在装配时操作人员无需将电芯侧放在外壳内,避免了电芯受到自身重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防止了电芯的内阻增大,提高了全极耳电池的使用性能;
18.(2)对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做绝缘处理,避免了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发生电性接触而导致电芯短路,提高了全极耳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19.(3)对连接片和外壳做绝缘处理,避免了连接片与外壳发生电性接触而导致外壳带电,进一步提高了全极耳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极耳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极耳电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全极耳电池的部分结构主视图;
24.图4为第一极片和第一全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第二极片和第二全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顶盖和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片的结构示意图。
28.图中:1、电芯;11、第一极片;12、第二极片;13、第一全极耳;14、第二全极耳;2、顶盖;3、极柱;31、第一极柱;32、第二极柱;4、连接片;41、第一连接片;42、第二连接片;421、第一连接部;422、中间连接部;423、第二连接部;5、密封件;6、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全极耳电池,包括电芯1、顶盖2、极柱3、连接片4、密封件5和外壳6。
31.电芯1作为全极耳电池的主体,所述电芯1包括第一极片11、第二极片12、第一全极耳13和第二全极耳14,所述第一极片11和所述第二极片12呈交替设置,所述第一全极耳13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一极片11的上方,所述第二全极耳14电性连接在所述第二极片12的下方,具体的,所述电芯1由所述第一极片11和所述第二极片12卷绕而成,相比于叠片结构的电芯1而言,卷绕结构的电芯1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较低,极片模切时边缘毛刺易控制,短路风险低等优点,更具体的,所述电芯1为方形硬壳锂离子电芯。
32.所述第一全极耳13由若干个沿所述第一极片1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极耳组成,所述第一极耳与所述第一极片11一体成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极耳的边沿相贴合,所述第二全极耳14由若干个沿所述第二极片1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极耳组成,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二极片12一体成型,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极耳的边沿相贴合,这里电芯1上的极耳均采用全极耳式结构,增加了极耳的载流面积,提高了全极耳电池的使用性能。
33.顶盖2位于所述电芯1上方,在使用时,所述顶盖2盖合在所述电芯1上。
34.极柱3作为全极耳电池的导电电极,所述极柱3包括第一极柱31和第二极柱32,所述第一极柱31和所述第二极柱32设置在所述顶盖2上,并穿过所述顶盖2,具体的,所述第一极柱31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右端,所述第二极柱32设置在所述顶盖2的左端,在使用时,所述第一极柱31作为全极耳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极柱32作为全极耳电池的负极。
35.连接片4用于电性连接所述电芯1和所述极柱3,所述连接片4位于所述顶盖2靠近所述电芯1的一侧,所述连接片4包括第一连接片41和第二连接片42,所述第一连接片4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全极耳13和所述第一极柱31,所述第二连接片42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全极耳14和所述第二极柱32,具体的,为了增大所述电芯1上下两侧的极耳与所述连接片4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所述电芯1和所述连接片4之间的电性连接性能,所述第一连接片41与所述第一全极耳13的上方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42与所述第二全极耳14的下方电性连接。
36.考虑到所述第一全极耳13和所述第二全极耳14分别位于所述电芯1的上下两侧,而顶盖2在使用时需要盖合在所述电芯1的上方,因此为了保证第二全极耳14与第二极柱32之间的正常连接,这里需要将第二连接片42设计为折弯式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片42包括连续设置的第一连接部421、中间连接部422和第二连接部423,所述第一连接部421与所述第二全极耳14电性连接,所述中间连接部42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3与所述第二极柱32电性连接。
37.这里提供一种所述第二连接片42的技术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421、所述中间连接部42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3组合构成c形结构,相比于其他结构,c形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连接稳定、装配方便等优点,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4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3相平行,所述中间连接部4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1、所述第二连接部423相垂直,这里操作人员可以对所述中间连接部4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1、所述第二连接部423的连接处做倒角处理,用于加强所述中间连接部422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21、所述第二连接部423连接处的结构强度。
38.所述第二连接部423与所述第一连接片41之间绝缘,这里对所述第一连接片4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42做绝缘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所述第一连接片41与第二连接片42发生电性接触而导致所述电芯1短路,提高全极耳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片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3之间存在间隙l,这里间隙l的长度不宜过大或过小:当间隙l的长度过大时,全极耳电池的设计尺寸过大,降低了全极耳电池的能量密度;当间隙l的尺寸过小时,操作人员无法保证所述第一连接片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3电性隔断,影响了全极耳电池的正常使用,更具体的,所述间隙l的长度为5mm~10mm。
39.密封件5呈环形设置在所述顶盖2靠近所述电芯1一侧的边沿上,即所述密封件5与所述连接片4设置在顶盖2的同一侧,这里设置所述密封件5的作用有两个:

所述密封件5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所述第一连接片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3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损坏;

所述密封件5起到密封作用,在装配过程中密封件5与外壳6密封配合连接,用于保证全极耳电池的电气气密性。
40.外壳6作为全极耳电池的壳体,所述外壳6内装有所述电芯1和所述连接片4,所述外壳6与所述连接片4之间绝缘,这里对连接片4和外壳6做绝缘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连接片4与外壳6发生电性接触而导致外壳6带电,进一步提高了全极耳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41.工作原理:如图1~图7所示,首先操作人员对所述第一极片11和所述第二极片12进行卷绕处理,得到电芯1,此时所述第一全极耳13位于所述电芯1的上方,所述第二全极耳14位于所述电芯1的下方,然后操作人员将所述第一连接片4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42分别与所述第一全极耳13和所述第二全极耳14电性连接,并且对所述第一连接片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3做绝缘处理,最后操作人员将所述顶盖2盖合在电芯1上,在盖合过程中所述第一极柱31和所述第二极柱32分别与第一连接片41和所述第二连接片42电性连接。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