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辆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3 21:14: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搬运四轮车辆的装置。


背景技术:

2.日本特开2019-078099公开了搬运四轮车辆的装置。该以往的装置具备台车主体和由该台车主体牵引的台车框架。台车主体与台车框架在台车框架的基端部处被连结,并在此设置立设框架。立设框架相对于由台车框架形成的平面垂直设置。台车主体还具备使基端部升降的基端升降部。在基于基端升降部而使基端部向上移动时,立设框架与基端部一起向上移动。
3.在搬运四轮车辆时,基于基端升降部进行基端部的向上移动。因此,在基端部的向上移动过程中,以四轮车辆的载荷为起因的弯曲力矩作用于基端部与立设框架的连结部位。因而,对连结部位要求能耐受弯曲力矩的强度。然而,以往的装置具有的台车框架是将两根骨料平行地排列的简易结构。因而,从用于提高连结部位的强度的观点出发,要求进一步的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搬运四轮车辆的装置的装置主体与台车框架的连结部位的强度的技术。
5.本发明是搬运四轮车辆的车辆搬运装置,具有如下的特征。
6.所述车辆搬运装置具备台车框架、装置主体、以及立设框架。所述台车框架从所述四轮车辆的前方或后方向其车身下方空间插入。所述装置主体进行所述台车框架的升降及牵引。所述立设框架相对于由所述台车框架形成的平面垂直地设置。所述立设框架在所述台车框架的前端部处将所述台车框架与所述装置主体连结。
7.所述台车框架包括至少两根管和两根框架件。所述至少两根管与所述台车框架的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所述两根框架件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所述至少两根管的外侧与所述至少两根管平行配置。
8.所述至少两根管包括在所述正交方向上相面对的两根管。
9.所述车辆搬运装置在所述前端部且所述相面对的两根管之间还具备沿所述正交方向延伸的加强件。
10.在所述前端部,将所述两根框架件及所述加强件与所述立设框架分别连结。
11.在本发明中,所述车辆搬运装置可以还具备第一及第二追加加强件。所述第一追加加强件可以在比所述前端部靠所述台车框架的末端侧的位置且所述相面对的两根管之间,与所述加强件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追加加强件可以与所述第一追加加强件连接。所述第二追加加强件可以在所述相面对的两根管之间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12.在本发明中,所述相面对的两根管与所述加强件可以通过焊接来连接。
13.在本发明中,所述相面对的两根管与所述第一追加加强件可以通过焊接来连接。
所述第一追加加强件与所述第二追加加强件可以通过焊接来连接。
14.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台车框架的前端部、即装置主体与台车框架的连结部位的强度。因此,能够进行车身重量大的四轮车辆的搬运。该情况有助于扩大能够搬运的四轮车辆的范围。
附图说明
15.下表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其中:
16.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立体图。
17.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俯视图。
18.图3a是对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搬运四轮车辆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
19.图3b是对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搬运四轮车辆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
20.图4a是对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搬运四轮车辆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
21.图4b是对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搬运四轮车辆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的图。
22.图5a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特征的图。
23.图5b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特征的图。
24.图6a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特征的图。
25.图6b是说明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特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简化或省略其说明。
27.1.车辆搬运装置的构成例
28.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是用于搬运四轮车辆的装置。参照图1及图2,说明该车辆搬运装置的构成例。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的俯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搬运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2、台车框架3、共计8根臂51l~54l及51r~54r作为主要的结构。
29.装置主体2具有一边牵引台车框架3一边行驶的功能。作为该牵引行驶功能用的结构,装置主体2例如具备驱动装置、制动装置及转向装置。驱动装置例如为电机,电机对台车前轮21进行驱动。需要说明的是,台车前轮21沿装置主体2的宽度方向(图1及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配置两个。制动装置向台车前轮21赋予制动力。转向装置对台车前轮21的转向角进行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作为行驶装置发挥功能用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适用公知的结构。
30.装置主体2还具有台车框架3的升降功能。作为升降功能的结构,装置主体2例如具备立设框架22及升降装置23。立设框架22在台车框架3的前端部,相对于由台车框架3形成的平面垂直设置。通过立设框架22,将装置主体2与台车框架3连结。升降装置23配置于由立设框架22围成的空间。升降装置23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升降装置23例如由利用压缩空气的空气弹簧构成。在其他的例子中,升降装置23由液压缸构成。
31.台车框架3具有两根以上的管(例如方管)作为主要的构件。在这些管的内部空间
设有用于向设置于台车框架3的各种致动器供给电力的电线、用于向各种致动器发送控制信号的电线。在台车框架3还具有将这些管包围的框架件、将由框架件围成的空间覆盖的罩构件。图1及图2描绘有三片上表面罩31作为该罩构件。这些上表面罩31沿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图1及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排列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台车框架3中,在与这些上表面罩31的配置位置大致对应的位置配置作为罩构件的多个下表面罩。
32.在台车框架3设有上表面板41、42及43。上表面板41及42位于两片上表面罩31之间。上表面板43位于比台车框架3靠后方的位置。上表面板41、42及43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与上表面罩31的高度方向的位置大致相等。上表面板41及43沿着台车框架3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上表面板41及43的宽度比台车框架3的宽度宽。上表面板42的局部宽度比台车框架3的宽度宽。需要说明的是,上表面板41及43的宽度设计成比车辆搬运装置1设想搬运的规定的四轮车辆的轮距短的宽度。上表面板41及43相当于“第一及第二上表面板”。
33.在位于比台车框架3靠外侧的与上表面板41的外周区域对应的位置配置有与该外周区域组合的下表面板。在上表面板41的外周区域设有臂51l及51r、臂52l及52r。臂51l与臂52l构成对。臂51r与臂52r也构成对。臂51l及51r固定于上表面板41。另一方面,臂52l及52r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上表面板41。即,臂51l及51r相当于“非转动臂”,臂52l及52r相当于“转动臂”。不过,臂51l及51r也可以为“转动臂”。
34.臂52l的转动通过臂驱动部61l的操作进行。该臂驱动部61l经由连结件32l连结于台车框架3的宽度方向(图1及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连结件32l安装于由上表面板42覆盖了其上表面的框架件的侧面。连结件32l将臂驱动部61l的端部支承为转动自如。臂52r的结构与臂52l的结构相同。即,臂驱动部61r的结构与臂驱动部61l的结构相同,连结件32r的结构与连结件32l的结构相同。
35.与上表面板41同样地,在位于比台车框架3靠外侧的与上表面板43的外周区域对应的位置也配置有与该外周区域组合的下表面板。在上表面板43的外周区域设有臂53l及53r、臂54l及54r。臂53l与臂54l构成对。臂53r与臂54r也构成对。臂53l、53r、54l及54r分别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上表面板43。即,臂53l、53r、54l及54r相当于“转动臂”。
36.臂53l的转动通过臂驱动部62l的操作进行。该臂驱动部62l经由连结件33l连结于台车框架3的宽度方向(图1及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侧面。连结件33l安装于框架件的侧面。连结件33l将臂驱动部62l的端部支承为转动自如。臂53r的结构与臂53l的结构相同。即,臂驱动部62r的结构与臂驱动部62l的结构相同,连结件33r的结构与连结件33l的结构相同。
37.臂54l的转动通过臂驱动部63l的操作进行。该臂驱动部63l连结于支承轴34。支承轴34从台车框架3的后方中央沿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图1及图2所示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支承轴34将臂驱动部63l的端部支承为转动自如。臂54r的结构与臂54l的结构相同。即,臂驱动部63r的结构与臂驱动部63l的结构相同。支承轴34由臂驱动部63l及63r共有。
38.2.车辆搬运时的动作例
39.参照图3a、图3b及图4a、图4b,对实施方式的车辆搬运装置搬运四轮车辆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在图3a、图3b中,主要说明臂的动作,在图4a、图4b中,主要说明台车框架的动作。为了便于说明,图3a、图3b及图4a、图4b示出四轮车辆vh及其前轮胎ft及后轮胎rt。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a、图3b及图4a、图4b所示的例子中,前轮胎ft位于台车框架3的前方向,但
是在该位置也可以存在后轮胎rt。
40.图3a是说明基于车辆搬运装置1的轮胎释放状态的图。在图3a所示的例子中,将台车框架3插入于四轮车辆vh的车身下方空间。向车身下方空间的插入通过使台车框架3从停止中的四轮车辆vh的前方后退来进行。由于臂51l及51r固定于上表面板41,因此台车框架3的插入在前轮胎ft的前方部与臂51l及51r抵接的位置处结束。
41.在向车身下方空间的插入过程中,除了臂51l及51r之外的六根臂沿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图3a所示的前后方向)折叠。具体而言,以臂52l、52r、54l及54r的前端部朝向台车框架3的后方的方式折叠。而且,以臂53l及53r的前端部朝向台车框架3的前方的方式折叠。通过将上述六根臂折叠而顺畅地进行向车身下方空间的插入。
42.图3b是说明基于车辆搬运装置1的轮胎支承状态的图。在图3b所示的例子中,除了臂51l及51r之外的六根臂朝向与臂51l及51r的延设方向(图3b所示的左右方向)相同的方向。此时,臂51l与臂52l构成对,对左侧的前轮胎ft进行支承。臂51r与臂52r构成对,对右侧的前轮胎ft进行支承。臂53l与臂54l构成对,对左侧的后轮胎rt进行支承。臂53r与臂54r构成对,对右侧的后轮胎rt进行支承。
43.图4a是表示基于车辆搬运装置1的台车框架3的下降状态的图。图4a相当于图3b中说明的动作的完成后的车辆搬运装置1的状态。在车辆搬运装置1未搬运四轮车辆vh期间,台车框架3处于下降状态。
44.从图4a可知,臂51l对左侧的前轮胎ft的前方部进行支承,臂52l对左侧的前轮胎ft的后方部进行支承。臂53l对左侧的后轮胎rt的前方部进行支承,臂54l对左侧的后轮胎rt的后方部进行支承。在以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图4a所示的前后方向)为基准的情况下,臂52l及53l被区分为表示相对地位于内侧的“转动臂”的“内臂”。另一方面,臂54l被区分为表示相对地位于外侧的“转动臂”的“外臂”。该“内臂”与“外臂”的区分也适用于臂52r~54r。
45.图4b是表示基于车辆搬运装置1的台车框架3的上升状态的图。图4b相当于图4a中说明的状态之后且四轮车辆vh的传送前的状态。台车框架3的上升通过升降装置23与台车框架3具有的升降装置35的组合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升降装置35收容于上表面板43的背面。升降装置35适用空气弹簧、液压缸这样的公知结构。当升降装置35的收纳状态被解除时,一边保持台车后轮36的位置,一边抬起台车框架3。
46.当台车框架3上升时,四轮车辆vh被抬起。当一边保持该抬起状态,装置主体2一边前进时,四轮车辆vh被搬运。装置主体2在搬运目的地的规定位置处停止之后,当使升降装置23及35工作时,台车框架3下降。并且,当进行图3a中说明的臂的动作时,前轮胎ft及后轮胎rt的支承状态被解除。
47.3.实施方式的特征
48.图5a、5b是从车辆搬运装置1的下表面侧观察台车框架3的前端部的周边的图。图5a是外观图,图5b是表示与实施方式的特征相关联的主要结构的图。如图5a及图5b所示,管38l及38r沿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各设置两根。管38l及38r载置于下表面罩37,在它们的内部配置有各种电线。在台车框架3的前端部的位置,在台车框架3的宽度方向(图5a、图5b所示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框架件39l及39r。下表面罩37是将由框架件39l和框架件39r围成的空间覆盖的罩构件。
49.在台车框架3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在相面对的管38l与管38r之间设置有沿该宽度方向延伸的三根加强件71。各加强件71的左端和与其相邻的管38l焊接。各加强件71的右端和与其相邻的管38r焊接。加强件72与加强件71平行地设置于比加强件71靠台车框架3的后端部侧的位置。与加强件71同样地,加强件72的两端与管38l及38r分别焊接。在比加强件72靠台车框架3的后端部侧的位置设置有加强件73。加强件73沿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延伸。加强件73的一端被焊接于加强件72。
50.图6a、图6b是台车框架3的前端部的周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6a是表示与实施方式的特征相关联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图6b是进一步除去了图6a所示的结构的一部分的图。如图6a所示,立设框架22由底面部221和立设部222构成。底面部221具有作为对由框架件39l及39r围成的空间进行覆盖的罩构件的功能。底面部221还具有作为与台车框架3连接的连接件的功能。立设部222具有作为与装置主体2连接的连接件的功能。
51.如图6b所示,底面部221经由螺栓9a连接于框架件39l及39r。底面部221还经由螺栓9b连接于加强件71。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上的底面部221的尺寸与框架件39l及39r的长度大致相等。因而,底面部221与加强件72或73未连接。加强件72及73是与加强件71相独立的t字状的加强件。
52.加强件71以在台车框架3的上升时对抗由于四轮车辆vh的载荷而作用于台车框架3的前端部的周边的弯曲力矩的目的而设置。加强件72及73的设置目的与加强件71的设置目的基本相同。不过,加强件72及73为了抑制台车框架3的刚性分布在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的某位置处较大变化而设置,其中,台车框架3的刚性分布在台车框架3的长度方向的某位置处较大变化是加强件71对台车框架3的前端部加强的结果。因而,加强件72及73可以被定义作为被追加于加强件71的追加加强件,这些追加加强件的设置也可以省略。
53.4.效果
54.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特征,能够提高台车框架3的前端部、即装置主体2与台车框架3的连结部位的强度。因此,能够进行车身重量大的四轮车辆vh的搬运。该情况有助于扩大能够搬运的四轮车辆的范围。
55.5.实施方式的其他例子
56.臂51l及51r可以转动自如地支承于上表面板41。在该情况下,对臂51l及51r进行驱动用的臂驱动部适用利用了与在框架件38的侧面安装的连结件(图1及图2所示的连结件32r)结构相同的连结件的结构。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