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用于冷却塔的冷却盘管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1 10:09:2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的冷却管支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用于冷却塔的冷却盘管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冷却塔的原理为,通过冷却液将热量从热量发生部位送至冷却塔,在冷却塔内进行冷却后,再将冷却液送回至发热部位,从而进行降温。一般冷却塔分为上下两个大部,下端为金属制成的冷却管道,通过冷却管道对冷却液降温。在上方还设有风冷装置,通过风冷装置向下吹入流动的空气,空气通过冷却管的表面,将热量带走,从而实现降温的效果。
3.现有技术方案中,为了达到制冷效果,会使用大量的冷却盘管。这样就需要有大量的支架对冷却盘管进行支撑和稳定。
4.目前的安装和固定技术方案为,1、在冷却塔的固定支架上焊接垂直和水平交错的网状平面支架。2、通过两端水平固定焊接的方式作为支撑条,然后再支撑条上垂直放置活动的条状金属材料作为支撑装置,形成平面支撑结构。这两种方式的缺点都会造成维修及拆装不便的问题,因为管道数量庞大,而且为了节省空间,导致冷却盘管之间的距离很近,如果是中间的支架出现故障,需要拆装附近的支撑条进行空间扩展,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如果采用简单的交错搭建方式的话,会造成另外一个问题出现,就是因为冷却塔上有风机运转,长期的风机运转和电机的震动,会导致支撑结构的倒塌,会进一步的造成事故的发生。即使采用一些活动扣合的技术,也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和零部件的增加。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方便的结构设计的支撑结构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缺陷,提供用于冷却塔的冷却盘管支撑装置,能进行稳定的支撑,同时便于拆卸维修护理。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的冷却盘管支撑装置,包括立方体结构的固定支架,和不少于2个翼形垂直支架,其中翼形垂直支架和固定支架固定连接,且相对设置,且沿固定支架垂直方向连接,还具有水平方向设置的盘管支架,盘管支架水平方向放置在翼形垂直支架上,且和翼形垂直支架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冷却盘管,盘管支架和翼形垂直支架连接后形成十字形交叉结构,使两者在水平方向上,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被限位。通过盘管支架和翼形垂直支架的可拆卸设计便于后续的维修和整理,方便工人的操作,通过十字扣的结合方式,使两者在水平方向上,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被限位,这样无论发生什么样的震动,都能保证冷却盘管的稳定性,不会发生位移,因为采用十字扣合的方式,非常便于拆卸,仅需要向上提起盘管支架,即可实现拆卸。操作上非常简单,无需任何工具。
7.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翼形垂直支架为l型结构,一条直边上设有螺孔,形
成连接边,通过该螺孔将翼形垂直支架和固定支架紧固连接,另外一边由不少于2个数量的翼形支撑块组成,翼形支撑块之间设有空间供盘管支架放入。通过翼形支撑块提供卡合及支撑力,使盘管能实现稳定放置的目的。通过多个翼形支撑块的重复设计,实现了功能扩展,实现多个盘管的放置目的。
8.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盘管支架也为l型,一条边为支撑边,用于支撑冷却盘管,另外一条边为卡合边,用于和翼形垂直支架进行活动卡合,在卡合边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开口的卡槽,卡槽的宽度和翼形支撑块的厚度相对应,是两者能相互卡合。盘管支架的一个面为平面,用于承托冷却盘管,另外一条面就直接和翼形垂直支架进行卡合,这样既实现了良好的承托效果,同时利用另外一个面和翼形垂直支架卡合,防止盘管支架发生前后移动的问题出现。同时利用卡槽实现了防止盘管支架发生左右方向的移动。
9.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卡槽的深度小于卡合边的高度,两者之间的差距部分形成保护部,翼形支撑块和连接边的连接处形成一个下凹部,下凹部的深度和保护部的高度相对应,使支撑边和翼形支撑块形成稳定的支撑,保持支撑边的稳定。通过保护部和下凹部的设计,使整个盘管支架能稳定卡合,保护部形成阻挡面,使盘管支架卡合后,不能发生前后移动,这样更加稳定,同时下凹部的深度和保护部的高度相对应,这样翼形支撑块的顶面会对支撑边的下部形成支撑,使支撑边能放置在翼形支撑块,形成更稳定的支撑。
10.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支撑块的下方为一个弧形引导边,使两个支撑块之间的空隙形成一个从外至内由大至小的结构,便于盘管支架的放入。
11.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固定支架顶端的水平支架上,还设有挂扣,在挂扣上设有辅助翼形条,用于辅助支撑冷却盘管。
12.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辅助翼形条为条状结构,上下两端设有螺孔,中部设有不少于2个翼形支撑块,辅助翼形条上的翼形支撑块的位置和翼形垂直支架上的翼形支撑块位置的水平方向高度一致,使两者相对应,挂扣为ㄣ型结构,上下两条垂直边分别和固定支架及辅助翼形条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13.上述说明中,作为优选的方案,固定支架的下方还设有注入装置,用于给冷却盘管注入液体,固定支架的下方还设有出液装置,使冷却盘管内部的液体能顺利流出。
14.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盘管支架和翼形垂直支架连接后形成十字形交叉结构,使两者在水平方向上,前后左右四个方向都被限位。同时还通过卡槽和下凹部的设计,使盘管支架向下的方向也被阻止,所以实现了完全的稳定支撑效果,实现了既方便拆装和维修,也实现了稳定的支撑效果,防止了震动带来的不稳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塔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塔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冷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入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注入装置立体结构仰视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固定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盘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入液管道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翼形垂直支架与盘管支架连接示意图;
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翼形垂直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盘管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2为图9的a-1放大示意图;
27.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翼形垂直支架与盘管支架连接前状态放大示意图;
28.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翼形垂直支架与盘管支架坐标示意图;
29.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辅助翼形条与盘管支架连接结构示意图;1为风冷装置,101为驱动电机,102为驱动轮,103为从动轮,104为履带,105为转轴,106为风机安装口,2为注入装置,201为注液管道,2011为注液口,2012为注液管出液口,3为固定支架,301为翼形垂直支架,3011为连接边,3012为翼形支撑块,3013为弧形引导边,302为盘管支架,3021为支撑边,3022为卡合边,30221为卡槽,3023为保护部,3024为下凹部,303为冷却盘管,3031为冷却进液口,3032为冷却出液口,304为水平支架,3041为挂扣,3042为辅助翼形条,305为入液管道,3051为入液口,3052为出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32.一种用于冷却塔的冷却盘管303支撑装置包括风冷装置1、注入装置2和固定支架3。风冷装置1为风机设备,风冷装置1设置在固定支架3的上方,固定支架3上方有一个风机安装口106,风冷装置1安装在风机安装口106上。风冷装置1用于给固定支架3进行降温散热,风机设备会对固定支架3进行吹气降温,利用风冷的作用对固定支架3内部的温度降低。在固定支架3的底部还设有注入装置2,注入装置2内部设有注液管道201,注液管道201与固定支架3的入液管道305连接,未冷却过的高温液体会通过注液管道201进入固定支架3内部的入液管道305,在通过入液管道305进入冷却盘管303进行冷却。
33.风冷装置1由驱动电机101、驱动轮102、从动轮103、转轴105和履带104组成。在转轴105的底部设有桨叶,转轴105的顶部设有从动轮103,电机顶部的旋转轴105外围设有驱动轮102,驱动轮102与从动轮103设置在同一水平线的高度上,驱动轮102的外侧还设有上下两个凹槽,从动轮103的外侧同样设有上下两个凹槽,两者的凹槽用于放置履带104,履带104通过卡合在驱动轮102和从动轮103的凹槽内,以此来联动驱动轮102和从动轮103。在风冷装置1工作时,首先电机启动,电机上方的转轴105开始转动,带动驱动轮102一同旋转,驱动轮102旋转后带动履带104,履带104会围绕着驱动轮102的外围开始循环,履带104在带动从动轮103,使从动轮103开始旋转。旋转的从动轮103带动转轴105一同旋转,转轴105带动固定在转轴105下方的桨叶,从而使桨叶开始向下方吹风,对固定支架3内部进行制冷。
34.固定支架3上设有翼形垂直支架301、盘管支架302、冷却盘管303、水平支架304和入液管道305。入液管道305为空心的圆柱形结构,入液管道305的出液口3052设置在侧壁上,共设有50个出液口3052,入液管道305的入液口3051设置在入液管道305的底端,未冷却的液体通过入液口3051进入入液管道305,入液管道305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冷却盘管303的左右两侧。冷却盘管303为铜管,冷却盘管303为一个连续u形的弯曲管道,共7个u弯折,在
第一个u弯折和最后一个u弯折处,分别设有冷却进液口3031和冷却出液口3032,冷却进液口3031和冷却出液口3032分别与左右两侧的入液管道305的出液口3052连接。
35.在冷却盘管303的两侧,设有翼形垂直支架301,翼形垂直支架301与固定支架3相对设置,翼形垂直支架301为l型结构,一条直边为连接边3011,连接边3011上设有螺孔,通过该螺孔将翼形垂直支架301和固定支架3紧固连接,使翼形垂直支架301沿固定支架3垂直方向连接,翼形垂直支架301的另外一边由50个翼形支撑块3012组成,翼形支撑块3012之间设有空间供盘管支架302放入。在翼形支撑块3012的下方为一个弧形引导边3013,使两个支撑块之间的空隙形成一个从外至内由大至小的结构,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方便盘管支架302放入到翼形支撑块3012上方。
36.盘管支架302水平方向放置在翼形垂直支架301上,且和翼形垂直支架301可拆卸连接,用于支撑冷却盘管303。盘管支架302也为l型,一条边为支撑边3021,冷却盘管303放置在支撑边3021上,达到支撑冷却盘管303的目的,另外一条边为卡合边3022,用于和翼形垂直支架301进行活动卡合,在卡合边3022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开口的卡槽30221,卡槽30221的宽度和翼形支撑块3012的厚度相对应,使两者能相互卡合。卡槽30221的深度小于卡合边3022的高度,两者之间的差距部分形成保护部3023,设计保护部3023的目的在于,由于冷却盘管303为铜管结构,铜管本身的重量较重,当冷却盘管303内部注入液体进行冷却时,冷却盘管303的重量达到了50斤以上,可以有效的提升盘管支架302的支撑力,而如果没有设计保护部3023,让盘管支架302的底部与翼形垂直支架301直接接触,二者的支撑力会降低,当冷却盘管303内部注入液体时,容易出现盘管支架302折断的现象。
37.翼形支撑块3012和连接边3011的连接处形成一个下凹部3024,下凹部3024的深度和保护部3023的高度相对应,使支撑边3021和翼形支撑块3012形成稳定的支撑,保持支撑边3021的稳定。
38.在固定支架3顶端的上,还设有横向设置的水平支架304,在水平支架304上还设有挂扣3041,在挂扣3041上挂有辅助翼形条3042,辅助翼形条3042的顶部与挂扣3041固定连接,辅助翼形条3042用于辅助支撑冷却盘管303。辅助翼形条3042为条状结构,辅助翼形条3042的上下两端设有螺孔,上端的螺孔与挂扣3041连接,下端的螺孔与另一个辅助翼形条3042的顶端连接。辅助翼形条3042的中部设有25个翼形支撑块3012,辅助翼形条3042上的翼形支撑块3012的位置和翼形垂直支架301上的翼形支撑块3012位置的水平方向高度一致,使两者相对应,挂扣3041为ㄣ型结构,上下两条垂直边分别和固定支架3及辅助翼形条304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辅助翼形条3042用于从固定冷却盘管303,冷却盘管303放置在盘管支架302后,辅助翼形条3042从侧面卡合在冷却盘管303上,冷却盘管303的侧面放置在辅助翼形条3042的翼形支撑块3012上。
39.在固定支架3的下方,还设有注入装置2,注入装置2内设有注液管道201,注液管道201的注液管出液口2012与固定支架3的入液管道305上的入液口3051固定卡合,相互联通,注液管道201的另一端设有注液口2011,为经过冷却的液体会通过注液口2011,进入注液管道201,在通过注液管道201的注液管出液口2012进入到入液管道305内,随后通过冷却管道进行冷却。
4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