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与流程

2022-12-20 21:57: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载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


背景技术:

2.用户由于生活压力等状况导致情绪不佳时,往往会寻找独处的空间以调节情绪,车辆便成为了人们首选的独处空间,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在不断发展,汽车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智能,而在用户情绪不佳时,往往无法心平气和、专心控制的去操作车内设备,从而使操作出错,进而导致用户情绪进一步变差的情况。
3.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中受了委屈,下班后想在车内安静地独处一会再回家,有些人在家庭中情绪不好时也会到车内独处以调整情绪等。
4.所以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独处环境,减少让用户操作车内设备,需要一种能够帮助用户自动调节车内温度,从而减少用户误操作的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解决了通过人工手动调整车内温度繁琐的技术问题。
6.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包括:
7.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
8.将所述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
9.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
10.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
11.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1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车辆是否启动,若是,获取天气信息,根据所述天气信息控制在送风模式、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的各个出风口的风速。
13.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天气信息控制在送风模式、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的各个出风口的风速,具体包括:若确定当前天气状况为雨或雪,则:开启挡风玻璃下的第一出风口送风,并根据车外环境温度和挡风玻璃表面湿度确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速,所述车外环境温度越低和所述表面湿度越大,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速越大;开启车辆脚踏区域设置的第二出风口送风,控制所述第二出风口是风速为最高风速,且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为最高制热温度;根据车外环境温度开启车内除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外的其他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和风速,所述车外环境温度越低,所述出风温度
越高且所述风速越大。
1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天气信息控制在送风模式、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的各个出风口的风速,具体包括:若确定当前天气状况为晴,则:开启车内所有出风口,根据车外环境温度统一控制各个出风口的风速。
15.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后,所述方法还包括: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驾驶位上压力值,监测所述压力值变化;根据所述压力值变化确定驾驶员是否离开所述驾驶位;若确定所述驾驶员离开驾驶位,则从离开时刻开始监测在预设时长内所述驾驶位的压力值是否发生变化,若未发生变化,则关闭所述车载空调。
1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车外环境温度和挡风玻璃表面湿度确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速,具体包括:获取车外环境温度,确定所述车外环境温度的温度权重;通过安装于所述挡风玻璃下的湿度传感器获取所述挡风玻璃表面湿度,获取所述表面湿度的湿度权重;根据所述温度权重和所述湿度权重计算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速。
17.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当从离开时刻开始监测到在预设时长内所述驾驶位的压力值发生变化时,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所述压力值的变化量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则不关闭所述车载空调;若否,则在所述预设时长后关闭所述车载空调。
18.一种车载空调控制装置,包括:
19.温度检测模块,用于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控制模块,用于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20.一种车载空调控制设备,包括:
21.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22.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过总线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23.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
24.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将所述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25.一种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由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下述步骤:
26.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将所述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若确定所述车内温度大于
所述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所述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2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获取车内温度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准确地控制车内温度,同时能够根据不同天气、不同的车外环境温度控制各个出风口的风速以实现场景下用户需要的功能,真正地为用户提供了舒适独处和休息的空间,在脚踏区域设置第二出风口,能够在用户开车时迅速为用户暖脚,保证了用户开车时控制油门和刹车的灵活,为用户安全行车提供保障,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步骤示意图;
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流程示意图;
3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装置示意图;
3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设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需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除非另作定义,本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所涉及的“一”、“一个”、“一种”、“该”等类似词语并不表示数量限制,可表示单数或复数。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包括”、“包含”、“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
35.由于目前的汽车内的空调还没有智能化,本技术提供的控制方法提高了汽车内舒适性,以及雨雪天气的时候对车载空调的控制,使得雨雪天气时候,智能除去前后玻璃的雾,驾驶更加安全可靠,同时解决了冬季脚冷的问题,可以迅速暖脚,使得脚部不僵硬,更加灵活地控制刹车和油门。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下面进行具体说明。
3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的步骤示意图,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37.s110: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
38.具体地,压力传感器可安装于车内所有座椅上,也可以只安装在驾驶座椅上。当压力传感器检测到有压力数值时,说明车内有人进入,则自动开启车载空调,开始检测车内温度。
39.s120:将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
40.具体地,车载空调的运行模式需要根据车内温度来确定。车内温度较低,车载空调需要运行制热模式,车内温度较高,车载空调需要运行制冷模式。
41.s130: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42.具体地,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比如第一预设温度值设置为26℃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设置为28℃,也可以选择默认模式(第一预设温度值设置为24℃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设置为27℃),24℃~27℃属于人体适宜的空调温度。
43.例如,在默认模式下,如果确定车内温度t0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24℃且小于第二预设温度值27℃,说明车内温度适宜,不需要制冷也不需要制热,此时车载空调只开启送风模式即可。送风模式下的风速大小也可以根据车辆是否启动来确定,当只是检测到用户进入车内但未启动车辆时,开启低风速,当检测到用户启动车辆后开启高风速。这样一来,用户如果只是想在车内安静地独处,便不会启动车辆,开启低风速既不会太吵,也能够为用户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当用户启动车辆时,表示用户要开车,人在工作状态下的会导致流汗增多,此时使用大风速,能够起到为用户快速降温的作用。
44.如果确定车内温度t0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24℃,说明车内温度偏冷,此时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以控制车内温度上升到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之间。一般地,在制热模式下,在检测到车内温度达到第二预设温度值时暂停制热,当检测到车内温度再次低于第一预设温度值时继续运行制热模式。
45.同样的,如果确定车内温度t0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27℃,说明车内温度偏热,此时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以控制车内温度下降到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之间。一般地,在制冷模式下,在检测到车内温度达到第一预设温度值时暂停制冷,当检测到车内温度再次高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继续运行制冷模式。
4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判断车辆是否启动,若是,获取天气信息,根据天气信息控制在送风模式、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的各个出风口的风速。
47.具体地,当用户处于车内时,如果用户不启动车辆,则没有必要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雾处理,如果用户开启车辆,则需要对挡风玻璃进行除雾处理,根据天气信息控制出风口的出风模式。
4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根据天气信息控制在送风模式、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的各个出风口的风速,具体包括:若确定当前天气状况为雨或雪,则:开启挡风玻璃下的第一出风口送风,并根据车外环境温度和挡风玻璃表面湿度确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速,所述车外环境温度越低和所述表面湿度越大,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速越大;开启车辆脚踏区域设置的第二出风口送风,控制所述第二出风口是风速为最高风速,且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温度为最高制热温度;根据车外环境温度开启车内除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外的其他出风口的出风温度和风速,所述车外环境温度越低,所述出风温度越高且所述风速越大。
49.具体地,若确定当前天气状况为雨或雪,在这种天气下,一般车外环境温度低于车
内温度,此时前后挡风玻璃上会起雾,为了避免挡风玻璃上的雾气影响驾车人视线,需要对前后挡风玻璃进行除雾。在前后挡风玻璃下设置有第一出风口,车外环境温度越低,挡风玻璃起雾越严重,由此,车外温度越低,第一出风口的风速越大,以更多的吹走多余雾气。如果出现挡风玻璃已经起雾的情况,需要快速除雾以保证驾驶人行车安全,通过湿度传感器检测挡风玻璃的表面湿度,起雾越严重,表面湿度越大,第一出风口需要的风速也就越高。
50.一般在雨或雪的天气都比较寒冷,脚部在寒冷的状态下比较僵硬,在控制油门和刹车时多有不便,所以要保证脚部能够快速恢复保暖,以能够灵活控制油门或刹车,由此在车内脚踏区域也设置有第二出风口,为了能使脚部快速摆脱僵硬状态,将第二出风口设置为在最高制热温度、最高风速下送风。车内其它出风口根据车外环境温度确定风速,天气越冷,风速越大,以确保车内快速制热,为用户保暖。
5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根据天气信息控制在送风模式、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下的各个出风口的风速,具体包括:若确定当前天气状况为晴,则:开启车内所有出风口,根据车外环境温度统一控制各个出风口的风速。
52.具体地,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汽车会吸收阳光的热量,温度不会太低,此时可以统一控制各个出风口出风。如果车载空调开启的是制热模式,则车外环境温度越低,制热风速越大;如果车载空调开启的是制冷模式,则车外环境温度越高,制冷风速越大。
53.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后,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驾驶位上压力值,监测压力值变化;根据压力值变化确定驾驶员是否离开驾驶位;若确定驾驶员离开驾驶位,则从离开时刻开始监测在预设时长内驾驶位的压力值是否发生变化,若未发生变化,则关闭车载空调。
54.用户对于设备智能化的要求的不断提高,车载空调也越来越智能,在炎炎夏日,给开车的用户送来丝丝凉意,在寒冷冬日,给用户带来温暖。但是,目前的车载空调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在夏天,车子一旦关闭,空调也就随着关掉了,等用户长时间再次进入车里面时,就会特别热,需要空调再次开启之后才会慢慢凉快起来,这段时间比较漫长。同样在冬天,等到车内再次暖和起来也要等待一定的时间,这样给予用户非常不好的体验。如果用户离开的状况下,保持车辆开启状态,空调开启状态,等到用户回到车内,车内也会比较舒适,但用户离开的时间长短不确定,车辆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一直启动也不安全,而且也会白白消耗能源。
55.具体地,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根据压力传感器的采集到的压力值变化来判断用户是否离开座位,用户在座位上时,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为用户的体重,用户不在座位上时,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为0,如果压力值变化为0,则说明用户离开车内,此时若立即关闭空调,则当用户隔一小段时间回来后,车内温度无法达到舒适温度,会影响用户体验。所以,为了防止用户只是暂时离开车内的情况,车载空调不会立即关闭,而是在用户离开时刻(压力传感器采集到压力值为0的时刻)开始监测在预设时长(可由用户自行设置)内,比如5分钟、10分钟内,的座位上的压力值是否发生变化,若是,说明用户又回到车内,便继续按照原模式运行车载空调;如果超过预设时长用户没有回来,说明用户已经离开车内,此时可关闭车载空调,节省能源。
56.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根据车外环境温度和挡风玻璃表面湿度确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风速,具体包括:获取车外环境温度,确定车外环境温度的温度权重;通过安装于
挡风玻璃下的湿度传感器获取挡风玻璃表面湿度,获取表面湿度的湿度权重;根据温度权重和湿度权重计算第一出风口的风速。
57.具体地,在挡风玻璃下的第一出风口的风速可以挡风玻璃上的雾气严重程度和外界温度来确定,在挡风玻璃下安装湿度传感器检测挡风玻璃上的雾气,雾气越严重湿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数值越大,由于有了雾气需要立即除掉,所以在在挡风玻璃表面的湿度越大时,风速应该越大,可以设置湿度权重大,而温度权重较小,比如可以设置湿度权重为0.8,温度权重为0.2,这样在有雾气时便能够尽快除去挡风玻璃的表面雾气。在挡风玻璃表面没有雾气时,第一出风口的风速较小,以预防出现雾气为主。
58.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当从离开时刻开始监测到在预设时长内所述驾驶位的压力值发生变化时,确定压力值的变化量是否大于预设阈值,若是,则不关闭车载空调;若否,则在预设时长后关闭车载空调。
59.具体地,当用户离开座位后,如果在座位上放了一个物品,此时压力值也会有变化,但是物品并非人,无需使空调持续,为此,只有当用户离开座位后,压力值的变化再次达到预设阈值(可由用户设置)时,才会判断用户又回到车内,比如预设阈值设置为40kg以上,便说明在座位上的为用户,则不关闭车载空调,如果压力值在预设阈值之下,则说明在座位上的为物品,等待预设时长后关闭车载空调以节省能源。
60.如图2所示为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流程示意图。当检测到用户进入驾驶位时,获取车内温度,比较车内温度t0与预设温度值的大小,当t0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t1时,开启制热模式,当t0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t1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时,开启送风模式,当t0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t2时,开启制冷模式,t2>t1。同时,在用户进入驾驶位时,判断用户是否启动车辆,如果是,则判断天气情况,天气为雨或雪则根据车外环境温度控制各个不同的出风口的不同风速,如果为晴天,则根据车外环境温度统一控制出风口风速;如果用户未启动车辆,则在制冷、制热或送风模式的基础上统一控制出风口低速出风。
61.本技术基于不同的条件确定车载空调的运行模式(制冷、制热、送风)和风速大小,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无论是在车内休息还是开车状态都能够为用户提供对应的舒适环境,提高了用户体验。
62.以上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方法,基于同样的发明思路,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
63.温度检测模块301,用于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处理模块302,用于将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控制模块303,用于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6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一种车载空调控制设备,如图4所示。
65.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控制设备,包括:
66.至少一个处理器401;以及,
67.与至少一个处理器401通过总线403通信连接的存储器402;其中,存储器402存储有可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指令被至少一个处理器401执行,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401能够执行:
68.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将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69.基于同样的思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方法对应的介质。
70.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由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下述步骤:
71.当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到车内座位上有人时,检测车内温度;将车内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值和第二预设温度值进行比较;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温度值且小于等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送风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热模式;若确定车内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值,则控制车载空调开启制冷模式。
72.本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方法和介质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7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和介质与方法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方法和介质也具有与其对应的方法类似的有益技术效果,由于上面已经对方法的有益技术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这里不再赘述方法和介质的有益技术效果。
74.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方法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方法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方法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75.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