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水稻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20 01:19:3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农作物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稻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2.水稻是稻属谷类作物,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中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属于直接经济作物,大米饭是中国东北居民与南方居民的主食。
3.水稻在收获以后若不及时干燥,很容易发芽、霉变,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同时,水稻又是一种较难干燥的谷物,现有的干燥装置往往采用恒定的参数如烘干炉温度、风温、风量为设计基础,但这往往容易使得水稻发生爆腰,降低水稻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水稻干燥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水稻干燥装置进行烘干后水稻质量较差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水稻干燥装置,所述水稻干燥装置包括干燥结构、运输结构以及安装于所述干燥结构上的第一热风结构、第二热风结构和第三热风结构;所述干燥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干燥箱和第二干燥箱,所述第一干燥箱和所述第二干燥箱之间形成干燥空间;所述运输结构包括运输带,所述运输带上开设有若干个尺寸小于水稻的网格孔,所述运输带穿过所述干燥空间且可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干燥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干燥区域、第二干燥区域和第三干燥区域,所述第二干燥区域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干燥区域和所述第三干燥区域的长度之和;所述第一干燥箱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干燥段和第二干燥段,所述第一干燥区域和所述第二干燥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干燥段向下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三干燥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干燥段向下投影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干燥段对应所述第一干燥区域开设有第一吹风通道,所述第一热风结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干燥段,所述第一热风结构输出的热风的温度为30
°‑
35
°
,相对湿度为30%-35%;所述第二干燥箱对应所述第二干燥区域开设有第二吹风通道,所述第二热风结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干燥箱,所述第二热风结构输出的热风的温度为60
°‑
65
°
,相对湿度为25%-30%;所述第二干燥段对应所述第三干燥区域开设有第三吹风通道,所述第三热风结构的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干燥段,所述第三热风结构输出的热风温度为70
°‑
75
°
,相对湿度为65%-70%。
6.可选地,所述第一干燥段背离所述干燥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通道和第一出风通道,所述第一进风通道靠近所述第一干燥区域,所述第一出风通道靠近所述第二干燥区域;所述第一热风结构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一出风管,所述第一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干燥段上,所述第一出风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热风结构包括吸气管和加热结构,所述吸气管连通所述第一出风通道,所述加热结构用于为所述吸气管吸取的热风加热。
7.可选地,所述第二干燥箱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三干燥段和第四干燥段,所述第二干燥区域包括第一子干燥区和第二子干燥区,第一子干燥区向下投影位于所述第三干燥段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子干燥区向下投影位于所述第四干燥段的范围内,所述第二吹风通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三干燥段对应所述第一子干燥区开设有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吹风通道,所述第四干燥段对应所述第二子干燥区开设有另一个所述第二吹风通道;所述第三干燥段和所述第四干燥段上均开设有第二进风通道,所述第二热风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二出风管,两个所述第二出风管一一对应连通两个所述第二进风通道。
8.可选地,所述第二干燥段背离所述干燥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三进风通道,所述第三热风结构包括第三风机、加热加湿结构和第三出风管,所述第三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二干燥段上,所述第三出风管的两端连通所述第三进风通道和所述第三风机,所述加热加湿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三出风管和所述第三风机之间。
9.可选地,所述运输结构还包括驱动装置、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所述第二带轮均与所述运输带滑动接触,且所述运输带绕设于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外,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带轮,所述第一带轮带动所述运输带移动。
10.可选地,所述运输结构还包括驱动装置、驱动链轮和两个传动链,两个所述传动链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运输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所述传动链,所述驱动链轮与所述传动链滚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驱动链轮。
11.可选地,所述运输结构还包括两个导轨,两个所述导轨固定于所述第二干燥箱朝向所述干燥空间的一侧,两个所述传动链一一对应地安装于两个所述导轨中。
12.可选地,所述水稻干燥装置包括壳体,所述运输装置和所述干燥结构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热风结构、所述第二热风结构和所述第三热风结构均安装于所述壳体上,所述运输带包括进料端和出料端,所述壳体对应所述进料端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敞口,对应所述出料端你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敞口。
13.可选地,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多个滑轮。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吹风通道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出气孔,所述第二吹风通道、所述第三吹风通道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吹风通道的结构一致。
15.本发明技术方案中,第一热风结构输出温度为30
°‑
35
°
,相对湿度为30%-35%的第一热风,第一热风从第一吹风通道中吹出。第一热风可大量去除水稻表面自由水分,大大缩小水稻粒间水分偏差,降低水稻的吸湿程度。由于水稻与第一热风支架内的温差较小,使得水稻的温度迅速上升至接近第一热风的温度,以快速进入预干燥状态。无需一开始就通入高温热风,降低了能耗。第二热风结构输出温度为60
°‑
65
°
,相对湿度为25%-30%的第二热风,第二热风从第二吹风通道中吹出。第二热风的温度较高,湿度较低,起到迅速吹干水稻的作用。第三热风结构输出温度为70
°‑
75
°
,相对湿度为65%-70%的第三热风,第三热风从第三吹风通道中吹出。在空气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空气温度越高,水稻本身的水分越低,水稻的爆腰率越高。在经过第二干燥区域后,水稻中大部分的水分已被烘干,此时通入高温高湿度的第三热风,在将水稻中水分烘干至预设值的同时,还能降低水稻的爆腰率,极大地提高了水稻被烘干之后的整体质量。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水稻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水稻干燥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0.附图标号说明:
21.1运输结构41第三风机11运输带42第三出风管111进料端511第一干燥段112出料端5111第一进风通道12驱动装置5112第一出风通道13驱动链轮512第二干燥段14传动链5121第三进风通道15导轨521第三干燥段2第一热风结构522第四干燥段21第一风机523第二进风通道22第一出风管531第一干燥区域3第二热风结构5321第一子干燥区31吸气管5322第二子干燥区32第二出风管533第三干燥区域4第三热风结构
ꢀꢀ
22.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5.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
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6.本发明提出一种水稻干燥装置。
2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水稻干燥装置包括干燥结构、运输结构1以及安装于干燥结构上的第一热风结构2、第二热风结构3和第三热风结构4;干燥结构包括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干燥箱和第二干燥箱,第一干燥箱和第二干燥箱之间形成干燥空间。运输结构1包括运输带11,运输带11上开设有若干个尺寸小于水稻的网格孔,运输带11穿过干燥空间且可沿第一方向滑动。干燥空间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通的第一干燥区域531、第二干燥区域和第三干燥区域533,第二干燥区域的长度大于第一干燥区域531和第三干燥区域533的长度之和。第一干燥箱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干燥段511和第二干燥段512,第一干燥区域531和第二干燥区域位于第一干燥段511向下投影的范围内,第三干燥区域533位于第二干燥段512向下投影的范围内。
28.第一干燥段511对应第一干燥区域531开设有第一吹风通道,第一热风结构2的出风口连通第一干燥段511,第一热风结构2输出的热风的温度为30
°‑
35
°
,相对湿度为30%-35%;第二干燥箱对应第二干燥区域开设有第二吹风通道,第二热风结构3的出风口连通第二干燥箱,第二热风结构3输出的热风的温度为60
°‑
65
°
,相对湿度为25%-30%;第二干燥段512对应第三干燥区域533开设有第三吹风通道,第三热风结构4的出风口连通第二干燥段512,第三热风结构4输出的热风温度为70
°‑
75
°
,相对湿度为65%-70%。
29.请结合参见图1和图2,水稻被收割之后,倒入运输带11的右端,运输带11从右向左移动并带动运输带11上的水稻朝干燥空间移动。
30.水稻先进入第一干燥区域531,此时水稻本身的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大。第一热风结构2输出温度为30
°‑
35
°
,相对湿度为30%-35%的第一热风,第一热风从第一吹风通道中吹出。第一热风可大量去除水稻表面自由水分,大大缩小水稻粒间水分偏差,降低水稻的吸湿程度。由于水稻与第一热风支架内的温差较小,使得水稻的温度迅速上升至接近第一热风的温度,以快速进入预干燥状态。无需一开始就通入高温热风,降低了能耗。
31.运输带11持续向左移动带动水稻进入第二干燥区域,第二热风结构3输出温度为60
°‑
65
°
,相对湿度为25%-30%的第二热风,第二热风从第二吹风通道中吹出。第二热风的温度较高,湿度较低,起到迅速吹干水稻的作用。
32.进一步地,运输带11带动水稻进入第三干燥区域533,第三热风结构4输出温度为70
°‑
75
°
,相对湿度为65%-70%的第三热风,第三热风从第三吹风通道中吹出。在空气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空气温度越高,水稻本身的水分越低,水稻的爆腰率越高。在经过第二干燥区域后,水稻中大部分的水分已被烘干,此时通入高温高湿度的第三热风,在将水稻中水分烘干至预设值的同时,还能降低水稻的爆腰率,极大地提高了水稻被烘干之后的整体质量。
3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干燥段511背离干燥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通道5111和第一出风通道5112,第一进风通道5111靠近第一干燥区域531,第一出风通道5112靠近第二干燥区域;第一热风结构2包括第一风机21和第一出风管22,第一风机21安装于第一干燥段511上,第一出风管2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进风通道5111和第一风机21;第二热风结构3包括吸气管31和加热结构,吸气管31连通第一出风通道5112,加热结构用于为吸气管31吸取的热风加热。
34.请结合参见图2和图3,第一干燥段511的上端开设有第一进风通道5111和第一出风通道5112,第一进风通道5111靠近第一干燥区域531,减小了第一出风管22吹出的第一热风到第一吹风通道之间的距离。第一热风从第一热风机构吹出后,大部分通过第一吹风通道进入第一干燥区域531内,以对水稻进行干燥。其余的第一热风被吸入第二热风结构3中,由加热结构对该部分第一热风进行加热以形成第二热风。加热结构可为电热丝等现有技术结构,在此不必限定。在第一热风的大风量将水稻的表面水分吹干之后,剩下的干燥过程中,风量对干燥的影响较小,第二热风的风源直接来自多余的第一热风,促进了风能、热能的循环利用,更加节能环保。
35.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包括一种水稻干燥装置的控制方法。本发明的水稻干燥装置包括极速模式和节能模式。第二热风结构3还设置有自然吸风口。
36.当水稻干燥装置处于极速模式时,自然吸风口打开,吸气管31停止吸气,即第二热风的风源不再来自第一热风,第二热风将通过自然吸风口吸取气体再进行加热以形成第二热风。极速模式时,第二热风不再分走第一热风的风量,第一热风的风量增加,第二热风也可抽取大量自然风以实现大风量,提高了干燥效率。
37.当水稻干燥装置处于节能模式时,自然吸风口关闭,吸气管31开始吸气,第一热风的部分风量被吸走加热后形成第二热风,提高了风能和热能的利用率,节能环保。
38.进一步地,第二干燥箱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三干燥段521和第四干燥段522,第二干燥区域包括第一子干燥区5321和第二子干燥区5322,第一子干燥区5321向下投影位于第三干燥段521的范围内,第二子干燥区5322向下投影位于第四干燥段522的范围内,第二吹风通道的数量为两个;第三干燥段521对应第一子干燥区5321开设有其中一个第二吹风通道,第四干燥段522对应第二子干燥区5322开设有另一个第二吹风通道;第三干燥段521和第四干燥段522上均开设有第二进风通道523,第二热风结构3还包括两个第二出风管32,两个第二出风管32一一对应连通两个第二进风通道523。
39.请结合参见图2和图3,第二热风结构3吸取第一热风,加热结构进行加热之后形成第二热风,第二热风分别通过两个第二出风管32进入到第三干燥段521和第四干燥段522中以对第一子干燥区5321和第二子干燥区5322的水稻进行干燥。
40.更进一步地,第二干燥段512背离干燥空间的一端开设有第三进风通道5121,第三热风结构4包括第三风机41、加热加湿结构和第三出风管42,第三风机41安装于第二干燥段512上,第三出风管42的两端连通第三进风通道5121和第三风机41,加热加湿结构设置于第三出风管42和第三风机41之间。
41.请结合参见图2和图3,第三热风结构4安装于第二干燥段512的上端,第三风机41吸取气体之后,加热加湿结构进行加热和加湿以形成第三热风,加热加湿结构可由电热丝等加热结构与加湿器等加湿结构结合形成。第三热风通过第三进风管道进入第二干燥段512中,再通过第三吹风通道对第三干燥区域533中水稻进行干燥。
42.在一实施例中,运输结构1还包括驱动装置12、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均与运输带11滑动接触,且运输带11绕设于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外,驱动装置12的输出轴连接第一带轮,第一带轮带动运输带11移动。驱动装置12的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一带轮转动,第一带轮带动运输带11移动,第二带轮起到支撑运输带11的作用。通过带传动的方式保证了运输带11移动的稳定性。
43.在一实施例中,运输结构1还包括驱动装置12、驱动链轮13和两个传动链14,两个传动链14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运输带11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传动链14,驱动链轮13与传动链14滚动连接,驱动装置12的输出轴连接驱动链轮13。
44.请结合参见图2和图3,两个传动链14沿前后方向布置于干燥空间内,驱动装置12的输出轴转动带动驱动链轮13转动,驱动链轮13具有多个滚动凸起,滚动凸起拨动传动链14,传动链14带动运输带11移动。链传动物弹性滑动,不会产生打滑现象,工作可靠且效率高。
45.进一步地,运输结构1还包括两个导轨15,两个导轨15固定于第二干燥箱朝向干燥空间的一侧,两个传动链14一一对应地安装于两个导轨15中。请结合参见图3,导轨15为传动链14的移动起到了导向作用,使得运输带11的移动方向不会发生偏移,保证了运输装置的运输稳定性。
46.在一实施例中,水稻干燥装置包括壳体,运输装置和干燥结构均设置于壳体内,第一热风结构2、第二热风结构3和第三热风结构4均安装于壳体上,运输带11包括进料端111和出料端112,壳体对应进料端111的位置开设有第一敞口,对应出料端112你的位置开设有第二敞口。请结合参见图1和图2,运输装置和干燥结构均位于壳体内,保证在热风在对水稻起到烘干作用之前,第一热风、第二热风以及第三热风的风量以及热量的散失较小,保证了本实施例的水稻干燥装置的烘干效果。
47.在一实施例中,壳体底部设置有多个滑轮,便于运输与移动本发明的水稻干燥装置。
48.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吹风通道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出气孔,第二吹风通道、第三吹风通道的结构与第一吹风通道的结构一致。第一吹风包括若干个细密的出气孔,在出风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小了出风面积,增大了风压,使得热风的流速更快,进一步保证了烘干效果。
49.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