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除湿新风机的制作方法

2022-12-14 13:55: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除湿新风机。


背景技术:

2.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和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
3.新风机为室内空气改善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普通的新风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普通的新风机不具备除湿功能、普通的新风机在停机不使用时,会有大量的灰尘通过进出风口进入到新风机的内部,进入的大量灰尘粘在新风机内部的零件和过滤网上,使风机的工作时反应变慢和缩短过滤网的使用寿命,影响新风机工作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除湿新风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除湿新风机,包括,
6.机壳,所述机壳的一侧设置有进风管和回风管;
7.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机壳的内部;
8.变频风机,所述变频风机设置在机壳的内部;
9.出风管,所述出风管设置在机壳的另一侧;
10.所述机壳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机壳的正面设置有平开门,所述过滤网的一侧设置有除湿机构和加热电阻丝,所述进风管的一侧设置有阻挡机构;
11.所述除湿机构包括u型管和进氟管;
12.所述阻挡机构包括电机、圆杆和挡板。
13.优选的,所述机壳一侧的两端开设分别开设有第一圆孔,所述进风管和回风管的外壁分别穿插设置在两个第一圆孔内。
14.优选的,所述电机的一侧与空腔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输出端与圆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挡板的顶部开设有圆形通槽,所述圆杆的外壁与圆形通槽的内壁穿插固定连接,所述圆杆另一端的外壁套设有轴承。
15.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卡块,所述过滤网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分隔板,所述过滤网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机壳的正面开设有第一矩形孔,所述平开门卡接在第一矩形孔内,所述平开门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扇页,两个所述扇页背面的两侧分别与平开门的正面和机壳的正面固定连接。
16.优选的,所述过滤网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卡块,所述过滤网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分隔板,所述过滤网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机壳的正面开设有第一矩形孔,所述平开门卡接在第一矩形孔内,所述平开门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扇页,两个所述扇页背面的两侧分
别与平开门的正面和机壳的正面固定连接。
17.优选的,所述进氟管的一端与u型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u型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氟管,所述u型管顶部的外壁套设有多个支撑架,多个所述支撑架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铁片,多个所述固定铁片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热电阻丝。
18.优选的,所述变频风机的底部与空腔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变频风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二分隔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矩形孔,所述变频风机的出风口与第二矩形孔固定连接,所述机壳的另一侧开设有第四圆孔,所述出风管的一端穿插设置在第四圆孔内。
1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20.(1)本实用新型利用进风管和阻挡机构的设计,在新风机不使用后,通过外接控制面板,控制电机转动,将挡板把进风管管口堵住,阻止进风管外部的空气进入新风机内,同时还可以延长过滤网的使用寿命;
21.(2)本实用新型利用除湿机构的设计,过滤网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在u型管中流动着由液氟变成气态的氟,液态变气态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将空气中的细小的水分凝聚成更大的水滴,滴落到空腔内部的积水区,随出水管排出,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含量,从而实现更好的除湿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机壳;2、进风管;3、回风管;4、挡板;5、电机;6、圆杆;7、轴承;8、过滤网;9、卡块;10、扇叶;11、平开门;12、第一分隔板;13、u型管;14、进氟管;15、支撑架;16、加热电阻丝;17、固定架;18、出水管;19、阻水块;20、变频风机;21、第二分隔板;22、出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新型除湿新风机,包括,
28.机壳1,机壳1的一侧设置有进风管2和回风管3;
29.过滤网8,过滤网8设置在机壳1的内部;
30.变频风机20,变频风机20设置在机壳1的内部;
31.出风管22,出风管22设置在机壳1的另一侧;
32.机壳1的内部开设有空腔,机壳1的正面设置有平开门11,过滤网8的一侧设置有除湿机构和加热电阻丝16,进风管2的一侧设置有阻挡机构;
33.除湿机构包括u型管13和进氟管14;
34.阻挡机构包括电机5、圆杆6和挡板4。
35.机壳1一侧的两端开设分别开设有第一圆孔,进风管2和回风管3的外壁分别穿插设置在两个第一圆孔内,第一圆孔直径为进风管2直径的1.1倍,进风管2和回风管3尺寸相同。
36.电机5的一侧与空腔内壁的一侧固定连接,电机5输出端与圆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挡板4的顶部开设有圆形通槽,圆杆6的外壁与圆形通槽的内壁穿插固定连接,圆杆6另一端的外壁套设有轴承7,轴承7可以让圆杆6转动,轴承7的一端与空腔的内壁固定连接,电机5启动,输出端带动圆杆6旋转,从而带动挡板4转动,挡板4处于垂直方向时,刚好将进风管2和回风管3的关口堵住,电机5连接外部控制电源,通过外部电源可以控制电机5的启动。
37.过滤网8位hepa滤网,等级为h11,用来过滤空气中的pm2.5,过滤网8底部的一侧设置有卡块9,过滤网8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分隔板12,卡块9和第一分隔板12之间的空隙尺寸刚好为过滤网8的宽度,从而使过滤网8卡在空隙之间,过滤网8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把手,通过把手可以将过滤网8拉出和放入,机壳1的正面开设有第一矩形孔,第一矩形孔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与过滤网8的高度和宽度相对应,平开门11卡接在第一矩形孔内,平开门1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扇页10,两个扇页10背面的两侧分别与平开门11的正面和机壳1的正面固定连接,通过扇页10,平开门11可以以扇页10中轴为中心轴进行转动,从而可以推拉平开门11来打开和关闭第一矩形孔。
38.进氟管14与机壳1的正面固定连接,机壳1的正面分别开设有第二圆孔和第三圆孔,机壳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8,进氟管14穿插固定连接在第二圆孔内,出水管18穿插固定连接在第三圆孔内,空腔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阻水块19,进氟管14的一端与u型管13的一端固定连接,u型管1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出氟管,u型管13顶部的外壁套设有多个支撑架15,多个支撑架15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7,固定架17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铁片,多个固定铁片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加热电阻丝16。
39.u型管13正下方设置有积水区,冷凝下来的水滴滴落在积水区,积水区的两侧略高于出水管18的位置,从而让水滴顺利流入出水管18出,排除积水,u型管13为u型排管,从而可以充分让u型管13与空气接触,更好的冷凝水分,加热电阻丝16连接外部电源,可以通过外部电源控制加热电阻丝16的工作。
40.变频风机20的底部与空腔内壁的底端固定连接,变频风机2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分隔板21,第二分隔板2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矩形孔,变频风机20的出风口与第二矩形孔固定连接,机壳1的另一侧开设有第四圆孔,出风管22的一端穿插设置在第四圆孔内。
41.变频风机20连接外部电源,通过外部电源可以控制变频风机20的启动,第二分割板21与出风管22所在的内壁形成的静压室,经过除湿加热后的空气通过静压室输出到屋内,机壳1内壁的四周均粘贴有吸音棉,保证新风机运行时候的噪音减小。
42.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43.当使用者使用本装置时,先通过控制面板控制电机5的启动,电机5的输出端带动圆杆6转动,从而带动挡板4的转动,将挡板4向远离进风管2和回风管3的方向移动,将进风管2打开,再启动变频风机20,使空气往出风管22的方向的流动,从而获取进风管2外部的空气;
44.外部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在进入u型管13处,液氟变气态氟需要吸收大量
热量,使u型管13区域温度降低,从而让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更大的水滴,落入积水区,从出水管18排出,从而达到对空气的除湿效果,在通过开启加热电阻丝16加热经过除湿的空气,使空气不会使人感受到冰冷;
45.最后通过变频风机20将加热后的空气传送到静压室,从静压室传送到出风管22,对室内进行输送净化后的空气,长期不用时,通过控制面板启动电机5,将挡板4向靠近进风管2的方向运动,从而堵住进风管2的管口,防止外部空气携带灰尘等污染物进入机壳1内部,影响过滤网8寿命和风机的性能。
4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