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2-12 09:46: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穿戴设备
1.本技术要求于2021年05月28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21181485.0、发明名称为“穿戴产品”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技术中。
技术领域
2.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3.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穿戴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可以集成很多功能,例如,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集成运动数据收集、全球定位和通信等功能。在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中,为了实现相关的信息接收功能,需要集成有天线。
4.现有技术中,智能手表的金属表壳可以作为智能手表的天线。而金属表壳为了通常采用无缝设计。
5.同时,金属表壳设有四个生耳,固定表带端头的每对生耳之间装有金属生耳轴。常规的生耳轴包括金属管和两侧的轴针、拨杆及弹簧机构,是一体式金属组件结构。如果两个生耳在外部被生耳轴连通,天线性能会明显降低。往往金属外壳还连接有腕带等结构。同时,为了美观耐用,腕带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
6.但是,现有技术的智能穿戴设备的金属外壳作为天线,具有特定的电流流通路线。而金属材料制作的腕带通过生耳轴与金属外壳连接后,会将原有的金属外壳由腕带处再导通,进而影响原有的天线电路,导致影响智能手表的天线功能,降低天线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解决了现有穿戴设备天线性能差的问题。
8.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包括穿戴设备本体,以及盖设在所述穿戴本体上的外壳,所述外壳采用绝缘材料,所述外壳包括:至少两个生耳,两个所述生耳平行且间隔设置,且均沿同一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生耳的端部的连线位于所述穿戴设备本体外,所述生耳上设有导电部件,所述穿戴设备本体包括:主板,所述主板用于向所述导电部件馈电,所述导电部件作为天线。由此,该生耳采用绝缘材料,将导电部件嵌设在生耳中,避免导电部件与生耳轴接触,能避免生耳轴连通对天线信号的影响,保证了整机的天线性能,同时兼顾了整体表壳的无缝设计,表面具有完整性。
9.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外壳包括:环绕所述穿戴设备本体设置的环形围壁,所述生耳设置在所述环形围壁上,所述导电部件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环形围壁中。由此,增大了天线的面积。
10.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同侧的两个生耳通过横梁相互连通,该导电部件的一部分嵌设在该横梁中。由此,将导电部件延伸至横梁中,进一步增大了天线的面积。
11.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导电部件包括设置在环形围壁上的第一部分、设置在生
耳上的第二部分和设置在横梁上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相连接,且在第三部分上具有开缝。这样形成的天线可以实现双频,以进一步的提升天线性能。
12.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开缝的位置靠近生耳。当然,该开缝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
13.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上具有与主板电连接的接地点。通过设置接地点,可以等效的延长主板长度,以提升天线性能。
14.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部分的相对第三部分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凸出部分,第三部分的相对第一部分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凸出部分,且第一凸出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之间电隔离。这里的第一凸出部分和第二凸出部分可以作为天线的加强筋,提升该天线的强度。
15.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部件嵌设在所述生耳中。由此,该导电部件通过嵌件注塑或者其他类似成型方式与塑胶表壳一体化成型,镶嵌并隐藏在在塑胶表壳内部,避免天线与外部接触,减小了外部环境对天线的干扰,提高了天线的性能。
16.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电部件成型在所述生耳表面。由此,操作更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17.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导电部件通过电连接件与该主板电连接。由此,主板可以通过电连接件向导电部件馈电,使得导电部件可以作为天线辐射电磁波。
18.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主板通过耦合的方式向该导电部件馈电。由此,主板可以向导电部件耦合馈电,使得导电部件可以作为天线辐射电磁波。
19.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电连接件为螺钉、金属弹片、导电塑胶、柔性主板fpc中的一种。由此,电连接件选择更多,结构灵活,适用于多种工作场景。
20.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外壳包括:前壳和后壳,该导电部件设置在该前壳中,其中,该前壳中还设有第一连接件,该后壳中设有第二连接件,该第一连接件与该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由此,可以将前壳和后壳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
21.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连接件嵌设在该前壳中。由此,嵌件工艺成熟,便于生产。
22.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连接件和该导电部件一体成型。由此,促进了穿戴设备整机的一体化程度。
23.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后壳和该第二连接件之间设有密封垫片。由此,可以更好的密封前壳和后壳,提高了嵌件注塑的界面防水能力,进而提高了穿戴设备整机的密封性能。
24.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连接件为螺钉,该第二连接件为螺母。由此,可以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便于穿戴设备整机的拆卸和组装。
25.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导电部件包括多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对应的工作频段不同。由此,各模块可独立地作为某一信号频段的天线模块,为手表带来相比于传统天线结构更好的天线性能。
26.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穿戴设备还包括:生耳轴,两个该生耳上均开设有一个生耳孔,两个该生耳孔同轴设置,且两个该生耳轴伸入两个该生耳孔内,并和与该生耳孔转动连接,该生耳轴与该导电部件间隔设置。由此,避免生耳轴与导电部件接触,提高了天线
的性能。
27.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该穿戴设备还包括带体,该带体与该生耳轴转动连接。由此,便于用户穿戴该穿戴设备。
附图说明
28.图1为一种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另一种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一种智能手表的智能手表本体上安装生耳轴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在穿戴设备上设置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外壳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天线模块与主板的连接示意图;
35.图8为图7中沿a-a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穿戴设备天线模块与主板的连接示意图;
37.图10为图9中沿a-a方向的一种剖视图;
3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外壳拆解结构示意图;
39.图12为图11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穿戴设备外壳拆解结构示意图;
41.图14为图13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穿戴设备上设置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7a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7b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7c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7d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穿戴设备上设置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在穿戴设备上设置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1.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2.图2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3.图2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5.图2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6.图2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天线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59.以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60.此外,本技术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部件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附图中部件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61.以下,对本技术实施例可能出现的术语进行解释:
62.电连接:可理解为元器件物理接触并导通,也可理解为线路构造中不同元器件之间通过pcb铜箔或导线等可传输电信号的实体线路进行连接的形式。其中“连接”则是指的机械构造、物理构造的连接。
63.耦合: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
64.接通:通过以上“电连接”或“耦合连接”的方式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器件之间导通或连通来进行信号/能量传输,都可称为接通。
65.生耳轴:连接表带与手表表盘的连接棒。
66.生耳:表壳突出的部分,用于和表带连接。
67.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可以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lona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和/或星基增强系统(satellite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s,sbas)。
68.图1为一种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智能手表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现有技术的一种智能手表,包括手表本体01和与手表本体01连接的表带02。图3为一种智能手表的智能手表本体上安装生耳轴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手表本体01包括金属表壳011和设置在手表本体01外侧的四个生耳012,其中,两个生耳012为一组,且相对设置,并安装有生耳轴013,生耳轴013用于将手表本体01和表带02连接。为了实现多种信号的传输,每个生耳012分布在天线不同的频率波段的分支电路上,示例的,参照图3,可以是分别对应传输的信号为:蓝牙(bluetooth,bt)信号、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信号、4g(the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信号和gps(global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等。
69.但是,现有技术的表带02为了美观实用等原因,常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而金属材料制成的表带02与手表本体01连接后,容易将相对的两个生耳012的电路导通,进而会影响智能手表的天线功能,天线性能会出现明显的降低。
70.现有技术的另一些方案中,另一种是只能手表的表壳采用塑胶材料,可以在塑胶表壳上利用激光直接成型技术(laser-direct-structuring,lds)在塑胶表壳上直接成型金属天线图案。
71.其中,天线与智能手表屏幕和内部金属之间的区域被称为净空区,一般良好的天线性能需要天线具有一定的净空区。上述两个方案都是利用表壳做天线,在整机堆叠上,天
线距离屏幕和内部金属器件较近,净空区较小,天线性能受限制。
72.参照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设备,该穿戴设备包括:穿戴设备本体101以及环绕所述穿戴设备本体101设置的外壳100,所述外壳100采用绝缘材料。具体的,外壳100的材质可以是塑料。
73.如图5所示,所述外壳100内嵌设有导电部件105。
74.本技术实施例对该导电部件105的组装方式不做限制。该导电部件05可以以嵌件注塑或者其他类似成型方式与外壳100一体化成型,镶嵌并隐藏在外壳内部。
75.此外,如图6所示,所述穿戴设备本体101包括:主板106,其中,所述主板106用于向所述导电部件105馈电,所述导电部件105作为天线。
76.本技术实施例对导电部件105的结构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导电部件105设计为u字型结构,包括:嵌设在外壳100中的嵌件部分1051,以及用于和主板106连通的连接部1052。嵌件部分1051伸入外壳100内部后,露出连接部1052金属部分,连接部1052可以和主板106部分直接贴合或者通过金属弹片导通。
77.其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外壳100包括:生耳103。
78.其中,穿戴设备本体101上至少设有两个生耳103,两个生耳103平行且间隔设置,且均沿同一方向延伸,两个生耳103的端部的连线位于穿戴本体200外。所述导电部件105的一部分嵌设在所述生耳103中。
79.穿戴设备的腕带200对应伸入两个生耳103之间,穿戴设备的腕带200通过两个生耳轴1031与穿戴设备本体101的两个生耳103铰接。
80.需要说明的是,一般地,为了实现穿戴设备腕带200的与穿戴设备200连接后,可以缠绕佩戴在人体相应部位(例如手腕),穿戴设备腕带200至少需要有两处与穿戴设备本体101连接,即,穿戴设备本体101上至少设有两两一组的四个生耳103,且可选的,两组生耳103分别位于穿戴设备本体101的两侧。
81.如图6所示,所述穿戴设备主体还包括:生耳轴1031,两个所述生耳103上均开设有一个生耳103孔,两个所述生耳103孔同轴设置,且两个所述生耳轴1031伸入两个所述生耳103孔内,并和与所述生耳103孔转动连接。
82.此外,如图8所示,所述导电部件105不与生耳轴1031金属相接触,因此能避免生耳轴1031连通对天线信号的影响。
83.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相对的两个生耳103被生耳轴1031导通,也可以在两个生耳103上设置绝缘结构,例如,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两个生耳103上均内嵌设有绝缘材料制成的生耳座,穿戴设备腕带200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靠近两个生耳103中的一个,第二侧壁靠近两个生耳103中的另一个,两个生耳轴1031的一个由第一侧壁伸出,并与第一侧壁靠近的生耳103上的生耳座2011连接,两个生耳轴1031的另一个由第二侧壁伸出,并与第二侧壁靠近的生耳103上的生耳座2011连接。绝缘材料制成的生耳座2011可以将生耳轴1031与穿戴设备本体101绝缘隔离,进一步避免对穿戴设备的天线性能的影响。
84.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两个生耳103上均开设有一个生耳孔,两个生耳孔同轴设置,且内壁的表面具有绝缘层,穿戴设备腕带200的两个生耳轴1031分别伸入两个生耳孔内。通过绝缘层将生耳轴1031和生耳103绝缘隔离。
85.本技术涉及的穿戴设备还包括带体,所述带体与所述生耳轴1031转动连接。
86.由此,通过在绝缘外壳内嵌件注塑导电部件作为天线,同时导电部件和主板部分导通设计,保证了整机的天线性能,同时兼顾了整体表壳的无缝设计,表面具有完整性。
87.同时,将导电部件设置在生耳位置,在整机堆叠上,天线距离屏幕和内部金属器件较远,净空区较大,自由空间下天线性能有3db以上的提升,提高了天线性能。与现有技术方案相比,该方案将天线延伸到外壳内并具有更大的天线面积同时不会被生耳轴干扰天线信号,保证了整机的天线性能,同时兼顾了整体表壳的无缝设计,表面具有完整性。并且,可以充分利用生耳部分的开阔空间,远离屏幕和内部金属堆叠,具有更大的净空区域,天线性能更好。
88.其中,本技术实施例对该外壳100结构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6所示,所述外壳100包括:环绕所述穿戴设备本体101设置的环形围壁102,所述导电部件105的一部分嵌设在所述环形围壁102上。
89.由此,将导电部件延伸至环形围壁102中,可以充分利用环形围壁102区域,进一步增大了天线辐射体的尺寸,提高了天线性能。
9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所述外壳100还包括:横梁104,同侧的一组生耳103通过横梁104相互连通,所述导电部件105的一部分嵌设在所述横梁104中。
91.由此,将导电部件延伸至横梁中,可以充分利用横梁区域,进一步增大了天线辐射体的尺寸,提高了天线性能。
92.本技术实施例对该导电部件的成型工艺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导电部件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在外壳100中。
93.由此,该导电部件通过嵌件注塑或者其他类似成型方式与塑胶表壳一体化成型,镶嵌并隐藏在在塑胶表壳内部,避免天线与外部接触,减小了外部环境对天线的干扰,提高了天线的性能。
9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导电部件可以采用激光成型(laser direct structuring,lds)工艺成型在外壳100表面。其中,lds工艺,可以在成型的外壳100上,利用激光镭射技术直接在支架上化镀形成金属天线图案。具体的,可以利用计算机按照导电图形的轨迹控制激光的运动,将激光投照到模塑成型的三维外壳100上,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活化出电路图案。
95.由此,采用lds成型工艺,操作更简单,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96.本技术实施例对所述导电部件105和所述主板106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所述主板106可以和所述导电部件105接通。
9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板106和所述导电部件105不直接连通,所述主板106和所述导电部件105耦合,所述主板106通过耦合的方式向所述导电部件105馈电。
9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图9、图10所示,所述导电部件105通过电连接件与所述主板106电连接。电磁波信号通过天线传递到主板106的一侧称为天线馈电点,在本实施例中,与主板106相接触的部分从塑胶表壳内侧(表体内部零部件放置区域,不可见)探出,通过电连接件与主板106相连接,实现电磁波信号与手表处理器之间信息交换,这个连接点也被称为天线馈电点。
99.本技术实施例对该电连接件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
示,电连接件可以是螺钉107。导电部件105和主板106上均设有与螺钉107适配的连接孔。
100.其中,所述螺钉107和导电部件105和主板106上的螺纹孔可拆卸连接。当螺钉107拧紧时,导电部件105和主板106通过螺钉107接通,主板106可以通过螺钉107向导电部件105馈电。当螺钉107拧松时,导电部件105和主板106可以拆卸。
101.由此,通过设置螺钉107,便于拆卸和安装导电部件105和主板106。
102.此外,如图8所示,为使得电连接件107和主板106充分接触,所述主板106和所述导电部件105之间设有第一金属垫片1081。
103.由此,无需在主板106和所述导电部件105上穿孔即可将主板106和所述导电部件105电连接。
104.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还可以是如图9、图10所示的金属弹片109。其中,所述金属弹片109一端固定在主板106上,另一端抵接在导电部件105的表面,使得主板106可以通过金属弹片109向导电部件105馈电。
105.此外,所述电连接还可以是导电塑胶、柔性主板fpc(图中未示出)。
106.其中,如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外壳100可以分为前壳1001和后壳1002,导电部件105例如嵌设在前壳1001中。其中,可以在前壳1001中设置第二连接件1072,并通过第一连接件1071将后壳1002和前壳1001中的第二连接件1072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10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071为螺栓,所述第二连接件1072为螺帽,所述第二连接件1072嵌设在前壳1001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072穿过所述后壳1002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071可拆卸连接。
10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1071例如为螺栓,所述第二连接件1072例如为螺帽,所述第二连接件1072和所述导电部件105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件1071穿过所述主板106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072可拆卸连接。
109.进一步的,如图13、图14所示,考虑到嵌件注塑的界面防水能力,在螺丝孔顶部设计有异形密封圈,确保整机高级别防水能力,所述电连接件107与后壳1002之间设有第二金属垫片1082。
110.本技术实施例对导电部件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制。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电部件105为u形结构,导电部件105的一部分结构嵌设在环形围壁102中,一部分嵌设在生耳103中,一部分嵌设在横梁104中。
111.另外,图15中示出了又一种导电部件105的结构图,并且图16还示出了将图15的导电部件105设置在外壳100内的结构示意图。一并结合图15和图16,由于外壳100包括生耳103、环绕穿戴设备本体101的环形围壁102,以及还包括了连接同侧的一组生耳103的横梁104,那么,导电部件105的嵌件部分1051可以包括嵌设在环形围壁102中的第一部分1051a、嵌设在生耳103中的第二部分1051b,以及嵌设在横梁104中的第三部分1051c,连接部1052与第一部分1051a相连接,这里的第一部分1051a、第二部分1051b、第三部分1051c和连接部1052可以是一体成型件。
112.图15示出的导电部件105和上述图5所示的导电部件105的区别在于,嵌设在横梁104中的第三部分1051c具有开缝1051d,此种结构的导电部件105可以实现天线工作频率在1.575ghz(可以被称为gnss l1天线)左右、1.176ghz(可以被称为gnss l5天线)左右以及2.4ghz(可以被称为bt/wifi天线)左右的信号的收发,如图15所示的,可以示意性的认为虚
线框q1部分能够实现gnss l1天线的信号收发,gnss l5天线以及bt/wifi天线共用虚线框q2部分。也就是说,图15和图16所示的导电部件105可以实现双频传输,这样可以明显的提升该天线的定位精准度,比如,在高层社区、林荫道等弱信号区域也可以实现精准定位。
113.图15和图16所示的导电部件105的开缝1051d开设在第三部分1051c上,且靠近生耳103位置。在其他可选择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7a和图17b所示的,导电部件105的开缝1051d也可以开设在第一部分1051a上,或者,如图17c所示的,导电部件105的开缝1051d也可以开设在第三部分1051c上,又或者,如图17d所示的,第一部分1051a和第三部分1051c上均具有开缝1051d。
114.对于开缝1051d的数量可以是图15和图17a,以及图17c所示的具有一个,也可以是图17b和图17d所示的具有两个。另外,在一些实现方式中,开缝1051d也可以是三个,或者更多个,或者是图5所示的没有开设开缝1051d。对于开缝1051d的位置和数量,本技术不做特殊限定,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天线工作频率、带宽的要求决定。除此之外,对于开缝1051d的宽度(如图17d所示的d尺寸)也不做特殊限定,同样的,具体的宽度尺寸可以根据天线工作频率、带宽的要求决定。
115.还有,如图15所示的,本技术给出的导电部件105除包括与主板106电连接的馈电点204之外,导电部件105上还可以设置接地点,比如,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导电部件105中,还包括三个接地点,分别为第一接地点201、第二接地点202和第三接地点203,且第一接地点201、第二接地点202和第三接地点203均与主板106电连接。当然,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接地点、或者两个接地点,又或者设置更多个接地点,再或者不设置接地点。
116.在一些可以选择的实现方式中,比如,当穿戴设备尺寸有限,主板106的尺寸较小,但又是需要更长的接地线,以提升天线性能时,就可以通过在导电部件105上设置接地点,用于天线谐振频率调谐,从而,提升天线性能。也可以这样理解,通过在导电部件105上设置接地点,可以等效的延长主板106的长度,以提升天线性能。
117.图15给出的三个接地点均形成在导电部件105的第一部分1051a上。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在导电部件105的其他位置处,比如,可以设置在第三部分1051c上。即本技术对接地点的数量、设置位置不做特殊限定。
118.继续如图15所示,在第一部分1051a的相对第三部分1051c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一凸出部分301,在第三部分1051c相对第一部分1051a的侧面上形成有第二凸出部分302。在实施时,由于第一部分1051a和第三部分1051c的尺寸均比较小,进而整个天线的强度较低,容易发生变形,在保证该天线射频性能的前提下,这里的第一凸出部分301和第二凸出部分302可以作为加强筋,提高整个天线的强度。
119.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8、图19所示,两端的生耳103不再是如图5所示通过横梁104相互连接的状态,金属天线模块则有不同的形态,在一侧的生耳103之间可以是裸露并相互连接的状态,也可以不相互连接。
120.其中,如图18所示,导电部件105嵌件仅注塑在表壳的表圈部分,且导电部件105的部分结构隐藏在表壳的表圈部分,另一部分裸露出来。
121.参见图18,导电部件105的一部分结构嵌设在环形围壁102中,另一部分嵌设在生耳103中,其他部分其位于一侧的两个生耳103之间,从外壳中裸露出来。由此,将导电部件105的部分从表壳中裸露出来,能够充分利用生耳部分的空间,提升天线性能。
12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导电部件105嵌件仅注塑在表壳的表圈部分。
123.参见图19,导电部件105的一部分结构嵌设在环形围壁102中,另一部分嵌设在生耳103中,导电部件105在一侧的两个生耳103之间断开,导电部件105整体仍完全隐藏于表壳表圈中,以具备更一体化完整的外观。
124.需要说明的是,生耳103与生耳轴1031连接的部分保持绝缘,避免生耳轴1031和导电部件105连通,提高了天线性能。
125.在穿戴设备中,由于包括两组生耳103,每一组生耳103的两个生耳103设置在同一侧,这样的话,在可选择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两组生耳103中每一组生耳103的位置处均设置导电部件105,也可以只在其中一组生耳103的位置处设置导电部件105,另一组生耳103处可以不设置导电部件。下面给出了多种不同形状的导电部件105,详细介绍见下述。
126.本技术实施例对导电部件105的形状不做限制。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件可以采用如图20中的模块a所示的结构,该模块a采用u形结构,其包括嵌设在外壳中的嵌件部分1051,以及用于和主板接通的连接部1052。
12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件105还可以采用如图20中的模块b所示的结构,其仅包括用于和主板接通的连接部1052。
128.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导电部件可以分为多个模块,导电部件还可以采用如图21中的模块a和模块b所示的结构,模块a和模块b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导电部件在中间位置断开形成。其中,模块a和模块b可以作为不同的天线模块,可以工作在不同频段。多个模块分别对应gps、蓝牙、wifi讯天线。
129.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完整的天线模块至少包括一个连接部1052,或者说至少具有一个馈电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每个导电部件的形状,导电部件可以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仅包括连接部1052,或者可以将一个导电部件分为多个模块,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130.具体的,如图20所示,一个智能手表上包括2个金属模块,其中一个金属模块a采用完整的u形结构,其包括嵌设在外壳中的嵌件部分1051,以及用于和主板接通的连接部1052,另一个金属模块b仅包括用于和主板接通的连接部1052。模块a和模块b可以作为不同的天线模块,工作在不同的频段。
131.如图21所示,一个智能手表上包括2个金属模块,其中,模块a和模块b均采用完整的u形结构,其包括嵌设在外壳中的嵌件部分,以及用于和主板接通的连接部。模块a和模块b可以作为不同的天线模块,工作在不同的频段。
132.如图22所示,一个智能手表上包括3个金属模块,模块a、模块b由一个导电部件断开形成,模块c采用完整的u形结构,其包括嵌设在外壳中的嵌件部分1051,以及用于和主板接通的连接部1052。模块a、模块b和模块c可以作为不同的天线模块,可以工作在不同频段。
133.图23所示,一个智能手表上包括4个金属模块,其中模块a、模块b由一个导电部件在中间位置断开形成,模块c、模块d由另一个导电部件的中间位置断点形成,模块a、模块b和模块c、模块d可以作为不同的天线模块,可以工作在不同频段。
134.示例性的,模块a、模块b、模块c、模块d部分可分别作为gps、蓝牙、wifi和通讯天线,本技术实施例对各模块和天线模块的对应关系不做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这些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135.由此,所述导电部件105上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断点从而被分割成多个模块,各模块可独立地作为某一信号频段的天线,为手表带来相比于传统天线结构更好的天线性能。
136.除此之外,本技术实施例还给出了下述几种可实现方式,具体如下:
13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4的设置在一组生耳103处的模块a,可以在嵌件部分1051上形成开缝1051d,模块b和上述图20的模块b相同,仅包括和主板接通的连接部1052。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5的设置在一组生耳103处的模块a可以在嵌件部分1051上形成开缝1051d,只是在该实施例中的开缝1051d位置和上述图24中的模块a中的开缝1051d位置不同,模块b也和上述图21的模块b结构相同。
138.在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6的设置在一组生耳103处的模块a可以在嵌件部分1051上形成开缝1051d,且开缝1051d具有至少两个,而模块b和上述图25的模块a结构相同。
139.在再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7的设置在一组生耳103处的模块a的嵌件部分1051不包括设置在环形围壁102上的部分,而模块b和上述图26的模块b结构相同。
14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仅是本技术给出的部分导电部件105的形状,对于其他形状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再穷举。
141.对于上述的图20和图24所示的导电部件105,模块a可以作为gnss l1和gnss l5,以及bt/wifi天线,模块b可以作为用于连接天线和主板的连接件。
142.另外,对于图21、图22、图23、图25、图26和图27所示的导电部件,位于左侧的导电部件作为天线,位于右侧的导电部件可以设计为主板的延长地,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位于左侧的天线的性能。可选地,位于右侧的导电部件可以直接和主板电连接,或者可以通过电感和/或电容与主板电连接,对于右侧的导电部件可以根据天线需求,调节开缝位置和宽度。
143.还有,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对于图21、图22、图23、图25、图26和图27所示的导电部件,位于左侧的导电部件和位于右侧的导电部件均可以设计为天线,设计成不同频段的天线组合,如左侧的导电部件可以设计成gnss l1、gnss l5和bt/wifi天线,位于右侧的导电部件可以设计成蜂窝天线或其他频段的天线等。
144.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