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直流接触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9:39: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接触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直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直流接触器采用密封充气式或非密封空气式两种,密封充气式直流接触器存在气体泄漏的风险,影响产品的性能,同时密封型直流接触器制造工艺复杂,产品成本较高;非密封空气式直流接触器灭弧能力差,不适用高电压高电流负载的应用场合。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流接触器,提供一种新的灭弧能力好的直流接触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电磁系统、触头系统、底座以及上盖,其中,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方且两者相连接,所述电磁系统和所述触头系统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上盖形成的容纳腔内,且所述触头系统的两引出端静触头引出所述容纳腔;所述上盖上设置排气孔和栅片,所述上盖的内侧面上设置一组以上所述栅片,同一组中的多个所述栅片平行间隔设置,且同一组所述栅片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栅片之间对应的所述上盖顶板区域设置所述排气孔。
6.进一步地,所述栅片上设置阻挡板,所述阻挡板和与其相邻的所述栅片之间存在间隙,每个所述阻挡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排气孔的正下方。
7.进一步地,同一组所述栅片中,靠近所述上盖侧板的所述栅片与所述上盖侧板之间对应的所述上盖顶板区域设置所述排气孔,所述上盖侧板上设置所述阻挡板。
8.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内设置四组所述栅片,且四组所述栅片呈矩阵分布。
9.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系统包括上铁芯、触头支持、弹性件、上磁轭、下磁轭、下铁芯、线圈骨架、漆包线以及导向套,所述上磁轭设置在所述下磁轭的上方,所述线圈骨架设置在所述上磁轭和所述下磁轭内,所述下铁芯设置在所述线圈骨架内且与所述下磁轭相连接,所述导向套插入所述线圈骨架,所述上铁芯插入所述导向套内,所述上铁芯设置在所述下铁芯的上方且两者存在间隙,所述上铁芯穿过所述上磁轭,所述上铁芯与所述触头支持相连接且两者通过所述弹性件支撑在所述上磁轭上,所述触头支持与所述触头系统的动触头相连接,所述漆包线绕设在所述线圈骨架上。
10.进一步地,所述触头支持一体成型在所述上铁芯上;或者,所述触头支持与所述上铁芯通过连接件相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下铁芯和所述下磁轭采用铆接或焊接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塔型弹簧。
13.进一步地,所述触头系统还包括动触头、中间段静触头、触头弹簧、灭弧永磁铁以
及中座,所述中座支撑在所述电磁系统的上磁轭上,所述电磁系统的触头支持竖向穿过所述中座,所述中间段静触头横向穿过所述触头支持且固定在所述中座上,所述动触头设置在所述中间段静触头的上方且所述动触头通过所述触头弹簧与所述触头支持相连接,所述动触头的个数为四个,四个所述动触头分别与两个所述引出端静触头和两个所述中间段静触头相配合,每个所述动触头对应一所述灭弧永磁铁。
14.进一步地,两个所述中间段静触头相连接,两个所述中间段静触头分别与呈对角的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配合,两个所述引出端静触头分别与呈对角的另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配合;或者,两个所述中间段静触头相连接,两个所述中间段静触头分别与同一侧的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配合,两个所述引出端静触头分别与位于同一侧的另两个所述动触头相配合。
15.本实用新型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上盖的内侧面上设置一组以上栅片,同一组中的多个栅片平行间隔设置,且同一组栅片中相邻的两个栅片之间对应的上盖顶板区域设置排气孔,栅片为金属片,上盖设计成自带栅片的结构进行灭弧,有助于提升产品灭弧能力。
17.栅片上设置阻挡板,阻挡板和与其相邻的栅片之间存在间隙,每个阻挡板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排气孔的正下方,关于排气孔、栅片以及阻挡板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灭弧能力。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的结构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的剖视示意图(直流接触器处于断开状态、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的剖视示意图(直流接触器处于闭合状态、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的剖视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系统的剖视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5.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7.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系统的剖视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对角设置);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的剖视示意图(直流接触器处于断开状态、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同一侧设置);
29.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的剖视示意图(直流接触器处于闭合状态、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同一侧设置);
30.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同一侧设置);
31.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触头系统的剖视示意图(两引出端静触头位于同一侧设置)。
32.图中1-电磁系统;101-上铁芯;102-触头支持;103-弹性件;104-上磁轭;105-下磁轭;106-下铁芯;107-线圈骨架;108-漆包线;109-导向套;2-触头系统;201-引出端静触头;202-动触头;203-中间段静触头;204-触头弹簧;205-灭弧永磁铁;206-中座;3-底座;4-上盖;401-排气孔;402-栅片;403-阻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4.参见图1-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流接触器,包括电磁系统1、触头系统2、底座3以及上盖4,其中,上盖4设置在底座3的上方且两者相连接,电磁系统1和触头系统2设置在底座3和上盖4形成的容纳腔内,且触头系统2的两引出端静触头201引出容纳腔;上盖4上设置排气孔401和栅片402,上盖4的内侧面上设置一组以上栅片402,同一组中的多个栅片402平行间隔设置,且同一组栅片402中相邻的两个栅片402之间对应的上盖4顶板区域设置排气孔401。参见图1和图4,示意出了栅片402和排气孔401,栅片4为金属片,上盖4设计成自带栅片4的结构进行灭弧,有助于提升产品灭弧能力。
35.优选地,参见图4,栅片402上设置阻挡板403,阻挡板403和与其相邻的栅片402之间存在间隙,每个阻挡板403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排气孔401的正下方。关于排气孔401、栅片402以及阻挡板403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灭弧能力。参见图4,同一组栅片402中,靠近上盖4侧板的栅片402与上盖4侧板之间对应的上盖4顶板区域设置排气孔401,上盖4侧板上设置阻挡板403。
36.上盖4内设置四组栅片402,且四组栅片402呈矩阵分布。参见图1,示意出了四组排气孔401,呈方形矩阵分布,每组排气孔401对应一组栅片402。
37.关于电磁系统1的结构,具体如下,参见图2、图3以及图5-图7,电磁系统1包括上铁芯101、触头支持102、弹性件103、上磁轭104、下磁轭105、下铁芯106、线圈骨架107、漆包线108以及导向套109,上磁轭104设置在下磁轭105的上方,线圈骨架107设置在上磁轭104和下磁轭105内,下铁芯106设置在线圈骨架107内且与下磁轭105相连接,参见图7,导向套109插入线圈骨架107,导向套109导向上铁芯101移动,上铁芯101插入导向套109内,上铁芯101设置在下铁芯106的上方且两者存在间隙,上铁芯101穿过上磁轭104,上铁芯101与触头支持102相连接且两者通过弹性件103支撑在上磁轭104上,弹性件103可为塔型弹簧,可提供
初始的反力保证上铁芯101和下铁芯106具有一定的气隙,触头支持102与触头系统2的动触头202相连接,漆包线108绕设在线圈骨架107上,通电后提供磁场。
38.触头支持102一体成型在上铁芯101上,安全可靠;或者,触头支持102与上铁芯101也可以通过连接件相连接。下铁芯106和下磁轭105采用铆接或焊接连接。
39.关于触头系统2的结构,具体如下,参见图2、图3以及图8-图9,触头系统2还包括动触头202、中间段静触头203、触头弹簧204、灭弧永磁铁205以及中座206,中座206支撑在电磁系统1的上磁轭104上,电磁系统1的触头支持102竖向穿过中座206,中间段静触头203横向穿过触头支持102且固定在中座206上,动触头202设置在中间段静触头203的上方且动触头202通过触头弹簧204与触头支持102相连接,触头弹簧204可提供触头压力,动触头202的个数为四个,四个动触头202分别与两个引出端静触头201和两个中间段静触头203相配合,每个动触头202对应一灭弧永磁铁205。
40.参见图8-图9,两个中间段静触头203相连接,两个中间段静触头203分别与呈对角的两个动触头202相配合,两个引出端静触头201分别与呈对角的另两个动触头202相配合。引出端静触头201、动触头202、中间段静触头203构成四断点结构,此四断点结构空间利用率高,更简便安全。灭弧永磁铁205放置于四断点两侧,用于磁吹灭弧,同时放置于两侧有助于磁铁散热,避免电弧产生的高温造成磁铁退磁。
41.或者,参见图12-图13,两个中间段静触头203相连接,两个中间段静触头203分别与同一侧的两个动触头202相配合,两个引出端静触头201分别与位于同一侧的另两个动触头202相配合。
42.关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装配过程如下:
43.电磁系统1安装放置于接触器底座3,将装有引出端静触头201的中座206放置于上磁轭104上,然后装入动触头202和中间段静触头203,完成后,在中座206上装入灭弧永磁铁205,最后再装上盖4,通过紧固螺丝将上盖4和底座3进行锁紧固定,保证上盖4压在引出端静触头201上,使引出端静触头201安装固定、可靠。
44.关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流接触器,使用过程如下:
45.当直流接触器电磁系统1不通电处于初始状态时,上铁芯101在弹性件103初始压力的作用下,保证和下铁芯106之间预留一定的气隙,同时动触头202和静触头处于断开的状态(如图2断开位置剖视图);当直流接触器电磁系统1通电后,上、下铁芯之间会产生电磁吸力,电磁吸力可驱动上铁芯101克服塔形弹性件103反力并带动触头支持102朝着缩短气隙的方向运动,其中在导向套109的作用下,上铁芯101带动动触头202快速和下铁芯吸合,最终动触头202和静触头处于闭合状态(如图3闭合位置剖视图),主回路通入电流处于导通的状态,其中,触头弹簧204提供压力保证动触头202和静触头可靠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线圈产生的磁场会消失,从而上铁芯101和下铁芯106之间的电磁吸力消失,上铁芯101带动动触头202在塔形弹性件103和触头弹簧204反力的作用下能够快速可靠的释放,动触头202和静触头断开瞬间,由于空气介质被电离会产生高能量的电弧,电弧在灭弧永磁铁205和栅片402的作用下进行熄灭,最终动触头202和静触头重新处于断开的状态,实现电气回路的断开。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
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