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18:39: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有同轴布置的接触件的导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


背景技术:

2.下一代射频互连系统需要更多的通道和更高的数据带宽,更多的通道和更高的数据带宽,就需要更小的、具有更高密度和更高频率的同轴连接器。例如,汽车对于用以支持诸如自动驾驶、5g无线网络和v2x通信之类的新技术的射频互连的需要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受汽车整车成本的压力,连接器的成本也需进行控制,并满足大批量的订单需求。通常控制连接器成本的方法包括减少零件数量,提升自动化装配效率等。
3.用于传输射频信号和高速差分信号的连接器接触组件,通常具有起屏蔽作用的外导体接触套筒、用于传输通讯信号的中心导体、用于支承中心导体并提供电介质特性的绝缘体以及其他配合零件。绝缘体通常位于外导体接触套筒内部并固定于外导体接触套筒内,以免出现不期望的失效。
4.为了实现该固定效果,现有技术均引入了额外的零件。例如us10826216b2的美国专利所公开的,其将外导体接触套筒分割为前后两部分或更多,将绝缘体装入接触套筒内腔后,采用焊接或压接等常见工艺将接触套筒各个部分相互连接固定,从而将绝缘子封闭固定在其内腔中。再如公告号为cn212062720u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其在实现绝缘体与外导体接触套筒之间的固定装配时,借助于一带有凸缘或刺等限位特征的套筒件。因此,通过检索发现,目前现有技术的同轴连接器领域中,接触组件往往通过增加其他零部件的方式实现绝缘体在外导体接触套筒内的固定,这样不仅增多了零部件数量,而且增大了装配工艺的难度,不利于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用以解决现有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通过其他零部件实现绝缘体与外导体接触套筒之间的固定而导致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包括外导体、绝缘体以及内导体,外导体为套筒状,绝缘体安装在套筒状外导体的内腔中,内导体安装于绝缘体内且与外导体电性隔离,套筒状的外导体的内侧腔壁上具有限位环槽,绝缘体具有在轴向上相对的前、后挡止面,绝缘体的前、后挡止面上分别与限位环槽的前、后槽壁挡止限位,实现绝缘体与外导体在轴向上的固定装配,套筒状外导体的内壁面包裹绝缘体,实现绝缘体与外导体在径向上的固定装配。
7.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通过对外导体的结构改进,在外导体内壁腔壁上形成的限位环槽,能够与绝缘体在轴向上进行挡止限位,实现绝缘体在外导体内的固定装配,这种结构形式的接触组件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的前提下方便的实现外导体和绝缘体
的固定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8.进一步的,套筒状的外导体上具有轴向延伸的对接缝,对接缝于将外导体的片状坯体卷制为套筒状时形成,外导体的片状坯体上具有垂直于轴向延伸的长槽,长槽经卷绕形成所述限位环槽,绝缘体在卷制时置入外导体的片状坯体内而在卷制完成后固定于套筒状的外导体内。采用这种的结构,配合卷制工艺,在卷制前将绝缘体放置于外导体的片状坯体上,然后直接卷制即可通过外导体将绝缘体可靠包裹,实现绝缘体与外导体的固定装配,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
9.进一步的,外导体具有外导体前端插接段、外导体中部固定段和外导体后端接线段,限位环槽处于外导体中部固定段上。通过中部位置实现外导体与绝缘体的固定,通过前端位置实现外导体与适配连接器的连接,通过后端位置实现外导体与线缆的连接,外导体在轴向上的各部分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便于装配制造。
10.进一步的,外导体前端插接段、外导体中部固定段和外导体后端接线段的壁厚相等,套筒状的外导体上,外导体前端插接段和外导体中部固定段之间通过由外导体前端插接段的后端径向向外延伸的前径向筒壁连接,外导体后端接线段与外导体中部固定段之间通过由外导体后端接线段的前端径向向外延伸的后径向筒壁连接,前径向筒壁和后径向筒壁的内壁面分别构成限位环槽的前、后槽壁。这样的结构形式减少了外导体的用材,减小了接触组件的占用空间,整体上有助于成本控制。
11.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包括前侧对接段和后侧固定段,前侧对接段的外径小于后侧固定段的外径而使绝缘体整体呈阶梯状,后侧固定段的前、后端面分别构成前、后挡止面。通过这样的结构形成前后放置面,结构简单,易于加工,降低了绝缘体的制造成本。
12.进一步的,绝缘体内具有内导体安装腔,所述内导体安装于内导体安装腔中,所述后侧固定段内的内导体安装腔具有扩大段,扩大段延伸至后侧固定段的后端面,内导体具有内导体前端插接段和内导体后端接线段,内导体后端接线段处于扩大段内。扩大段的设置便于接线操作,而且扩大段处于外径较大的后侧固定段内,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13.进一步的,外导体后端接线段包括前端小径段和后端大径段,前端小径段用于供外接导线的内芯穿过并与内导体连接,后端大径段用于供外接导线的包含屏蔽层的部分伸入并与外接导线的屏蔽层压接连接。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在接线完成后,保证接触组件在轴向上的特性阻抗稳定不变,提高了接触组件的传输效果。
14.进一步的,绝缘体内具有用于固定安装内导体的内导体安装腔,所述绝缘体的外侧面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凹坑结构,以减小接触组件在传输信号时在轴向上的特性阻抗,凹坑结构有多个且在周向上间隔分布,相邻凹坑结构之间形成肋条。这样有利于保证接触组件在轴向上的特性阻抗稳定不变,提高了接触组件的传输效果。
15.进一步的,绝缘体的前侧对接段上,凹坑结构的底部具有与内导体安装腔连通的窗口。这样有利于保证接触组件在轴向上的特性阻抗稳定不变,提高了接触组件的传输效果。
16.进一步的,所述绝缘体的前端面的边缘位置设有朝前凸出的环形凸缘,用于与适配的连接器的接触组件中的绝缘体对接贴合。这样能够减小在同轴连接器的接触组件对接位置处特性阻抗发生突变,进而提升接触组件的传输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一装配状态的立体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一中外导体的剖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一中绝缘体的立体图。
22.图中:1、外导体;10、对接缝;11、外导体前端插接段;12、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3、外导体后端接线段;120、限位环槽;121、前径向筒壁;122、后径向筒壁;130、敞口结构;131、前端小径段;132、后端大径段;2、绝缘体;21、前侧对接段;22、后侧固定段;210、窗口;211、凹坑结构;201、肋条;203、环形凸缘;220、扩大段;3、内导体;31、内导体前端插接段;32、内导体后端接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6.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27.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1:
28.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包括外导体1、绝缘体2以及内导体3,外导体1处于最外侧,为套筒状结构,绝缘体2固定安装在外导体1的内腔中,绝缘体2具有内导体安装腔,内导体3固定安装在绝缘体2的内导体安装腔中。绝缘体2处于内导体3和外导体1之间,将内外导体1电性隔离。
29.从图中可以看出,套筒状的外导体1上具有轴向延伸的对接缝10,该对接缝10是由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生产工艺所决定。具体的,在加工时,外导体1是由裁切呈设定形状的片状坯体经卷制而成套筒状的外导体1,片状坯体相对边相互对接形成上述的对接缝10。而且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对接缝10并非轴向延伸的直缝,而在轴向上具有凹凸弯折形状,
如此在片状坯体的相对边卷至对接时能够相互咬合,保证对接可靠,提高套筒状外导体1的结构稳定性。
30.套筒状的外导体1具有外导体前端插接段11、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2和外导体后端接线段13,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2上设有限位环槽120,限位环槽120于套筒状的外导体1的内侧腔壁向内凹陷形成。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片状坯体的厚度一致,限位环槽120的形成是通过对片状坯体挤压形成沿垂直于轴向方向延伸的长槽,然后在卷制呈套筒状进而形成环槽结构。如图4所示,外导体前端插接段11、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2和外导体后端接线段13的壁厚相等,套筒状的外导体1上,外导体前端插接段11和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2之间通过由外导体前端插接段11的后端径向向外延伸的前径向筒壁121连接,外导体后端接线段13与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2之间通过由外导体后端接线段13的前端径向向外延伸的后径向筒壁122连接,前径向筒壁121和后径向筒壁122的内壁面分别构成限位环槽120的前、后槽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加大片状坯体的厚度,通过在外导体中部固定段的内侧面上加工出长槽,而在卷制后形成限位环槽。
31.外导体后端接线段13包括前端小径段131和后端大径段132,前端小径段131的前端后径向筒壁122连接,前端小径段131用于供外接导线的内芯穿过并与内导体3连接,后端大径段132用于供外接导线的包含屏蔽层的部分伸入并与外接导线的屏蔽层压接连接,前端小径段131的设置,使后端大径段132132与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2之间形成径向向内延伸的外侧环槽。而且,后端大径段132132具有在径向一侧开放的敞口结构130,敞口结构130由外导体1的片状坯体的两相对边外张形成,以便于外接导线放入外导体1的内腔中。当然,在完成接线后,形成敞口结构130的外张的两相对边被压接而抱紧在线缆外屏蔽层上。
32.绝缘体2整体呈中空柱状,内部空腔为内导体安装腔,在轴向上,绝缘体2包括前侧对接段21以及后侧固定段22,前侧对接段21的外径小于后侧固定段22的外径而使绝缘体2整体呈阶梯状,在卷制前将绝缘体2置入外导体1的片状坯体上时,后侧固定段22对应于限位环槽120放置,前侧对接段21对应于外导体前端插接段11放置,后侧固定段22的前、后端面分别构成前、后挡止面,而在卷制完成后,绝缘体2的前、后挡止面上分别与限位环槽120的前、后槽壁挡止限位,套筒状外导体1的内壁面包紧绝缘体2,实现绝缘体2在套筒状外导体1内的固定装配。
33.如此,通过卷制工艺可将绝缘体2和外导体1固定装配在一起,接触组件能够在不增加零部件的前提下方便的实现外导体1和绝缘体2的固定装配,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34.内导体3可在卷制前提前安装到绝缘体2内,也可在将绝缘体2固定装配到外导体1内后。内导体3具有内导体前端插接段31和内导体后端接线段32,绝缘体2的后侧固定段22内的内导体安装腔具有扩大段220,扩大段220延伸至后侧固定段22的后端面,内导体后端接线段32处于扩大段220内,以便于进行接线操作。
35.通过以上的结构描述也可以看出,设置扩大段220的内导体后端接线段32的外径自然不可避免的要更大,而将内导体后端接线段32对应的装配在限位环槽120内,在实现绝缘体2固定装配的同时,利用了限位环槽120所提供的空间。而之所以将外导体后端接线段13设置为包括前端小径段131和后端大径段132132,也与内导体后端接线段32所在位置有关。内导体后端接线段32处于绝缘体2的后侧固定段22内,即位于外导体中部固定段12内,
这样在接线时是将线缆的剥除外屏蔽层的内芯经前端小径段131伸入内导体后端接线段32内并与内导体3连接,而线缆的包含有外屏蔽层的直径较大的部分处于后端大径段132内,因此前端小径段131和后端大径段132132这样不同径向尺寸的设置,能够保持接触组件在轴向上特性阻抗稳定不变,有助于提高接触组件的传输效果。
36.绝缘体2的外侧面上在扩大段220的前侧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凹坑结构211,凹坑结构211有三个,且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布置,每相邻两个凹坑结构211之间的绝缘体2部分形成肋条201。凹坑结构211的坑底在轴向上高低起伏,并不规则,而且在绝缘体2的前侧对接段21上,凹坑结构211的底部具有与内导体安装腔连通的窗口210,凹坑结构211的坑底形状的设计以及窗口210的设置主要是考虑满足接触组件在轴向上特性阻抗稳定不变。相邻凹坑结构211之间所形成的肋条201,能够起到提高绝缘体2结构强度的作用。
37.而且,绝缘体2的前端面上在边缘位置设有朝前凸出的环形凸缘203,该环形凸缘203用于与适配的连接器的接触组件中的绝缘体2对接贴合,如此减小在同轴连接器的接触组件对接位置处特性阻抗发生突变,进而提升接触组件的传输效果。而且,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形凸缘203的内侧面为前大后小的锥面,这样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便于对插。
38.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并不仅限于上文介绍的实施例1,以下还提供了其他变形实施例。
39.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2:
40.与上文介绍的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限位环槽的形成,本实施例中,套筒状的外导体在外导体中部固定段上设有两组向内延伸的压凸结构,两组压凸结构的每一组都包括多个且在圆周方向上均布,两组压凸之间的凹部形成限位环槽,两组压凸的相对侧面构成在圆周方向上断续的限位环槽的槽壁。此时,套筒状外导体可以并非卷制而成,即直接加工为套筒状,然后将绝缘体从一端插入后,在对应位置从外导体的外侧进行挤压形成所述的压凸。
41.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3:
42.与上文介绍的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限位环槽的形成,本实施例中,套筒状外导体可以并非卷制而成,即直接加工为套筒状,然后将绝缘体从一端插入后,在对应位置从外导体的外侧进行辊压形成实施例1中的前径向筒壁和后径向筒壁。
43.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4:
44.与上文介绍的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绝缘体整体为圆柱状结构,圆柱状绝缘体的外侧面成型有两条径向凸环,两条进行凸环在轴向上间隔布置,两条径向凸环的相背侧面分别构成前后挡止面。
45.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接触组件的实施例5:
46.与上文介绍的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导体后端接线段的外径在轴向上保持一致,而不再分为前端小径段和后端大径段。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