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09:14:5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应急救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


背景技术:

2.高原的大气特点是低压、低氧,随着的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变得愈来愈稀薄,长期驻守官兵极易患上“高原病”(指高海拔地区的低氧分压环境导致人体缺氧所致的疾病,又称为高山病或高原适应不全)。在3000m以下一般机体没有不适的感觉;3000~4000m时会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记忆力衰退、反应迟钝、脑体工效下降明显;4000~5000m时,发生严重的呼吸困难、体力衰弱、视力减退。印军研究发现,人员快速到达3350m时,最大活动能力降至平原的50%。
3.当喜欢自驾旅行或长期外出出差的人群到高原地区进行旅行或工作时,由于高原地区海拔较高,且氧气比较稀薄,因此,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旅行或工作时,容易出现缺氧或呼吸不顺畅等反应,俗称高反人群,而为了避免上述状况的出现,大多都是购买氧气枕或者制氧机等,而购买的上述设备虽然能够缓解缺氧的反应,但上述设备在使用时会影响旅行或工作人群的旅行或工作的舒适性以及便携性。
4.基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便携性强的高原用救援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该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不仅能够用于收纳所需物品,同时便于使用者随时拿取氧气面罩吸氧以缓解高原反应,而且还可铺展呈平整状态,便于使用者在缺氧/高原反应较为严重时能够躺在其上,此时同样便于使用者的同伴协助其到固定场所给予治疗,省时省力,实用性较强。
6.本技术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7.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主要包括箱本体、制氧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其中,上述箱本体包括底板、盖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上述第一侧板、上述第二侧板、上述第三侧板以及上述第四侧板的一侧分别与上述底板的边缘转动连接,上述第一侧板和上述第二侧板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的边缘活动连接,上述第三侧板以及上述第四侧板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边缘转动连接;上述制氧组件包括制氧机、导管以及氧气面罩,上述制氧机设置于上述箱本体的腔室内,上述导管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制氧机的输氧端和上述氧气面罩连通,上述氧气面罩设置于上述箱本体外侧,上述导管能够穿过上述箱本体与上述氧气面罩连通;上述控制组件包括拉杆,上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移动轮,上述底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凹槽,上述凹槽内滑动设置有上述拉杆,且上述拉杆的长度方向与上述箱本体的行驶方向相同。该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不仅能够用于收纳所需物品,同时便于使用者随时拿取氧气面罩吸氧以缓解高原反应,而且还可铺展呈平整状态,便于使用者在缺氧/高原反应较为严重时能够躺在其上,此时同样便于使用者的同伴
协助其到固定场所给予治疗,省时省力,实用性较强。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盖板由第一板和第二板抵接配合形成,且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的抵接处设置有锁紧组件,上述锁紧组件用于开闭上述腔室。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板和/或上述第二侧板靠近上述腔室的一侧设置有若干限位凸起,上述盖板边缘设置有若干与上述限位凸起相适配的限位槽,上述第一侧板和/或上述第二侧板通过上述限位凸起和上述限位的卡接作用与上述盖板活动连接。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板和/或上述第二侧板靠近上述第三侧板或上述第四侧板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槽,上述第三侧板和或上述第四侧板靠近上述腔室的一侧设置有与上述连接槽相适配的卡接件,且上述卡接件能够卡设于上述连接槽内。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板和上述第二板内开设有若干定位槽,若干上述定位槽内分别设置有定位杆,上述第三侧板和上述第四侧板靠近上述腔室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卡接槽,上述定位杆与上述卡接槽卡接。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定位杆上设置有若干固定环,上述定位槽的槽侧壁以若干上述固定环为间隔设置若干固定槽,且上述固定环与上述定位杆间设置有弹簧。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锁紧组件包括第一挤压板和第二挤压板,上述第一挤压板与上述第一板内设置的上述定位杆抵接,上述第二挤压板与上述第二板内设置的上述定位杆抵接,上述第一挤压板远离上述第一板的一侧与上述第二挤压板远离上述第二板的一侧抵接,上述第一挤压板设置有第一固定孔,上述第二挤压板设置有第二固定孔,上述第一固定孔与上述第二固定孔在上述第一挤压板与上述第二挤压板抵接时连通。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凹槽内设置有与上述拉杆相适配的固定筒,上述拉杆能够沿上述固定筒的长度方向滑动。
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拉杆由滑动筒和滑杆滑动配合组成,上述滑动筒能够沿上述固定筒的长度方向滑动,上述滑杆上开设有若干抵接槽,上述抵接槽内设置有弹性件,上述弹性件能够与上述限位槽卡接。
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板和/或上述第二侧板上设置有保护罩,上述保护罩用于保护上述氧气面罩。
17.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8.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主要包括箱本体、制氧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其中,上述箱本体包括底板、盖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上述第一侧板、上述第二侧板、上述第三侧板以及上述第四侧板的一侧分别与上述底板的边缘转动连接,上述第一侧板和上述第二侧板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的边缘活动连接,上述第三侧板以及上述第四侧板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边缘转动连接;上述制氧组件包括制氧机、导管以及氧气面罩,上述制氧机设置于上述箱本体的腔室内,上述导管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制氧机的输氧端和上述氧气面罩连通,上述氧气面罩设置于上述箱本体外侧,上述导管能够穿过上述箱本体与上述氧气面罩连通;上述控制组件包括拉杆,上述底板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移动轮,上述底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凹槽,上述凹槽内滑动设置有上述拉杆,且上述拉杆的长度方向与上述箱本体的行驶方向相同。
19.具体地,使用时,使用者可启动箱本体内设置的制氧机,以此制造氧气,从而使得
使用者能够通过氧气面罩吸取氧气以缓解使用者的高原反应以及缺氧状态。而当使用者的高原反应严重时,则可将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第四侧板沿底板的边缘转动铺展,并能够将盖板与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分离,使得盖板能够沿着第三侧板或第四侧板转动,从而形成铺展的担架床,此时,可将使用者放置在铺展的救援装置上,并让使用者以平躺的状态吸氧,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症状,当使用者状态恢复时,则可再将救援装置组装成箱体,便于拉动和携带;而当使用者的状态仍未缓解,同行的同伴则能够通过拉动铺展后的担架床将使用者转移至特定场所,此时更加省时省力,便捷性更强。缘于此,该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不仅能够用于收纳所需物品,同时便于使用者随时拿取氧气面罩吸氧以缓解高原反应,而且还可铺展呈平整状态,便于使用者在缺氧/高原反应较为严重时能够躺在其上,此时同样便于使用者的同伴协助其到固定场所给予治疗,省时省力,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第一侧板的剖视图;
23.图3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的剖视图;
24.图4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25.图5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
26.图标:100-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110-箱本体;112-底板;114-盖板;116-第一侧板;118-第二侧板;120-第三侧板;122-第四侧板;124-第一板;126-第二板;128-第一挤压板;130-第二挤压板;132-限位槽;134-连接槽;136-卡接件;138-定位杆;140-固定环;142-固定槽;144-第二固定孔;150-导管;152-氧气面罩;170-拉杆;172-滑动筒;174-滑杆;176-固定筒;178-弹性件;180-移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若出现“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实施例
34.请参照图1-图5,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侧板116的剖视图;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100的剖视图;图4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
35.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100,主要包括箱本体110、制氧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其中,上述箱本体110包括底板112、盖板114、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第三侧板120以及第四侧板122,上述第一侧板116、上述第二侧板118、上述第三侧板120以及上述第四侧板122的一侧分别与上述底板112的边缘转动连接,上述第一侧板116和上述第二侧板118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114的边缘活动连接,上述第三侧板120以及上述第四侧板122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114边缘转动连接;上述制氧组件包括制氧机、导管150以及氧气面罩152,上述制氧机设置于上述箱本体110的腔室内,上述导管150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制氧机的输氧端和上述氧气面罩152连通,上述氧气面罩152设置于上述箱本体110外侧,上述导管150能够穿过上述箱本体110与上述氧气面罩152连通;上述控制组件包括拉杆170,上述底板11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移动轮180,上述底板112的另一侧设置有凹槽,上述凹槽内滑动设置有上述拉杆170,且上述拉杆170的长度方向与上述箱本体110的行驶方向相同。该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不仅能够用于收纳所需物品,同时便于使用者随时拿取氧气面罩152吸氧以缓解高原反应,而且还可铺展呈平整状态,便于使用者在缺氧/高原反应较为严重时能够躺在其上,此时同样便于使用者的同伴协助其到固定场所给予治疗,省时省力,实用性较强。
36.具体地,使用时,使用者可启动箱本体110内设置的制氧机,以此制造氧气,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氧气面罩152吸取氧气以缓解使用者的高原反应以及缺氧状态。而当使用者的高原反应严重时,则可将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第三侧板120以及第四侧板122沿底板112的边缘转动铺展,并能够将盖板114与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分离,使得盖板114能够沿着第三侧板120或第四侧板122转动,从而形成铺展的担架床,此时,可将使用者放置在铺展的救援装置上,并让使用者以平躺的状态吸氧,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症状,当使
用者状态恢复时,则可再将救援装置组装成箱体,便于拉动和携带;而当使用者的状态仍未缓解,同行的同伴则能够通过拉动铺展后的担架床将使用者转移至特定场所,此时更加省时省力,便捷性更强。
37.本实施例中,制氧机可选用便携式制氧机,例如w-12型号的小型制氧机,其与氧气瓶的区别在于可不断提供氧气,供氧量更大,实用性更强。
38.本实施例中,制氧机固定于箱本体110的腔室内,当箱本体110铺展呈担架床时,制氧机固定于内表面,避免其出现滑动、脱落等情况。
39.本实施例中,制氧机优选固定于底板112边缘上,以提升其稳定性,同时还可避免其影响使用者平躺,便捷性较强。
40.本实施例中,上述盖板114由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抵接配合形成,且上述第一板124和上述第二板126的抵接处设置有锁紧组件,上述锁紧组件用于开闭上述腔室。盖板114由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组装而成时,不仅能够增强铺展状态的担架床的稳定性,而且能够使得移动轮180的位置位于中间部分(即,担架床的横向位置以此为第一板124、第三侧板120、底板112、第四侧板122以及第二板126),承重效果更好,还可使得推拉者省力。
41.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为相同的两块板体,以此使得盖板114以及箱本体110的对称性较好,稳定性较好。
42.在其他实施例中,亦可将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设置为不同大小的板体。
43.本实施例中,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的连接处设置锁紧组件,以此使得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在不受外力的作用处于紧密抵接的状态,此时封装所需物品的效果较好。
44.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板116和/或上述第二侧板118靠近上述腔室的一侧设置有若干限位凸起,上述盖板114边缘设置有若干与上述限位凸起相适配的限位槽132,上述第一侧板116和/或上述第二侧板118通过上述限位凸起和上述限位的卡接作用与上述盖板114活动连接。限位凸起以及限位槽132能够使得盖板114与第一侧板116和第二侧板118间的稳定性较好,避免出现盖板114在受力作用下沿上述第一侧板116或第二侧板118的边缘转动的情况,使用效果更好。
45.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板116和/或上述第二侧板118靠近上述第三侧板120或上述第四侧板122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槽134,上述第三侧板120和或上述第四侧板122靠近上述腔室的一侧设置有与上述连接槽134相适配的卡接件136,且上述卡接件136能够卡设于上述连接槽134内。当将铺展状态的担架床组装时,可将卡接件136卡设于上述连接槽134内,从而使得第三侧板120与第一侧板116间的接触面积更大,连接更为稳定,承重力更大。同样以此方式能够使得第一侧板116能够与第四侧板122间的连接效果更好,第二侧板118分别与第三侧板120和第四侧板122间的连接效果更好。
46.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板124和上述第二板126内开设有若干定位槽,若干上述定位槽内分别设置有定位杆138,上述第三侧板120和上述第四侧板122靠近上述腔室的一侧设置有若干卡接槽,上述定位杆138与上述卡接槽卡接。
47.详细地,当箱本体110内收纳有所需物品时,使用者拖拉该救援装置时,呈箱体的救援装置倾斜移动,此时位于上方(靠近拉杆170的方向)的物品由于重力作用向下,对第一板124产生压力。为避免第一板124受到压力作用自动处于打开状态,即为与第二板126分离,可使得定位杆138与第三侧板120的卡接槽抵接,避免第一板124与第二板126分离,从而
造成第三侧板120与第一侧板116和第二侧板118分离的情况,以此增加箱体的稳定性。
48.本实施例中,上述定位杆138上设置有若干固定环140,上述定位槽的槽侧壁以若干上述固定环140为间隔设置若干固定槽142,且上述固定环140与上述定位杆138间设置有弹簧。当第一板124或第二板126受到挤压外力时,固定环140受到挤压,弹簧呈压缩状态,此时固定环140能够卡在固定槽142内,避免第一板124或第二板126继续移动,以此增强箱本体110的稳定性。
49.本实施例中,上述锁紧组件包括第一挤压板128和第二挤压板130,上述第一挤压板128与上述第一板124内设置的上述定位杆138抵接,上述第二挤压板130与上述第二板126内设置的上述定位杆138抵接,上述第一挤压板128远离上述第一板124的一侧与上述第二挤压板130远离上述第二板126的一侧抵接,上述第一挤压板128设置有第一固定孔,上述第二挤压板130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44,上述第一固定孔与上述第二固定孔144在上述第一挤压板128与上述第二挤压板130抵接时连通。并且当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144连通时,可在孔内穿设锁紧件,如锁头,以此增强箱本体110的封闭效果。
50.本实施例中,上述凹槽内设置有与上述拉杆170相适配的固定筒176,上述拉杆170能够沿上述固定筒176的长度方向滑动。固定筒176一方面能够使得拉杆170顺利滑动,另一方面还可使得拉杆170的位置较为稳定,避免其出现晃动或滑动不稳定的情况。
51.本实施例中,上述拉杆170由滑动筒172和滑杆174滑动配合组成,上述滑动筒172能够沿上述固定筒176的长度方向滑动,上述滑杆174上开设有若干抵接槽,上述抵接槽内设置有弹性件178,上述弹性件178能够与上述槽卡接。
52.详细地,当滑杆174在滑动筒172内时,弹性件178处于压缩状态,不影响滑杆174在滑动筒172内的滑动作用,而将滑杆174(部分)滑出滑动筒172,滑动筒172(部分)滑出固定筒176时,弹性件178恢复至初始状态,其能够使得第二板126在铺展时,第二板126上的限位凸起卡接于上述限位槽132,从而提升担架床的稳定性。
53.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侧板116和/或上述第二侧板118上设置有保护罩,上述保护罩用于保护上述氧气面罩152。
54.使用时,使用者可打开制氧机制氧,然后通过氧气面罩152吸取氧气,并且箱本体110能够收纳所需物品,当所需物品对盖板114具有挤压作用时,定位杆138受到挤压力与卡接槽抵接,同时固定环140能够固定在固定槽142内,达到稳固效果。而当需要将其组装成担架床时,可将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在挤压或拉动第一挤压板128和第二挤压板130的作用下,拉开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使得第一板124和第二板126呈竖直状态,然后将第三侧板120和第四侧板122分别与第一侧板116和第二侧板118拆离,此时,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第三侧板120、第四侧板122、第一板124以及第二板126位于同一平面,并将第二板126上的限位槽132与弹性件178卡接,以形成稳定的担架床,便捷性较强。
55.综上,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高原地区的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100,主要包括箱本体110、制氧组件以及控制组件,其中,上述箱本体110包括底板112、盖板114、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第三侧板120以及第四侧板122,上述第一侧板116、上述第二侧板118、上述第三侧板120以及上述第四侧板122的一侧分别与上述底板112的边缘转动连接,上述第一侧板116和上述第二侧板118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114的边缘活动连接,上述第三侧板120以及上述第四侧板122的另一侧分别与上述盖板114边缘转动连接;上述制氧组件包括制氧
机、导管150以及氧气面罩152,上述制氧机设置于上述箱本体110的腔室内,上述导管150的两端分别与上述制氧机的输氧端和上述氧气面罩152连通,上述氧气面罩152设置于上述箱本体110外侧,上述导管150能够穿过上述箱本体110与上述氧气面罩152连通;上述控制组件包括拉杆170,上述底板112的一侧设置有若干移动轮180,上述底板112的另一侧设置有凹槽,上述凹槽内滑动设置有上述拉杆170,且上述拉杆170的长度方向与上述箱本体110的行驶方向相同。具体地,使用时,使用者可启动箱本体110内设置的制氧机,以此制造氧气,从而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氧气面罩152吸取氧气以缓解使用者的高原反应以及缺氧状态。而当使用者的高原反应严重时,则可将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第三侧板120以及第四侧板122沿底板112的边缘转动铺展,并能够将盖板114与第一侧板116、第二侧板118分离,使得盖板114能够沿着第三侧板120或第四侧板122转动,从而形成铺展的担架床,此时,可将使用者放置在铺展的救援装置上,并让使用者以平躺的状态吸氧,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症状,当使用者状态恢复时,则可再将救援装置组装成箱体,便于拉动和携带;而当使用者的状态仍未缓解,同行的同伴则能够通过拉动铺展后的担架床将使用者转移至特定场所,此时更加省时省力,便捷性更强。缘于此,该便携式氧舱救援装置不仅能够用于收纳所需物品,同时便于使用者随时拿取氧气面罩152吸氧以缓解高原反应,而且还可铺展呈平整状态,便于使用者在缺氧/高原反应较为严重时能够躺在其上,此时同样便于使用者的同伴协助其到固定场所给予治疗,省时省力,实用性较强。
56.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