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

2022-12-10 09:01:2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输液辅助装置,尤其是一种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医院中许多病人需要输液,有些病人因为病情的原因需要进行多瓶输液,在较多病人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由于医护人员比较少,未能及时换瓶输液处理,增加了病人血液回流的风险。因此,需要研制一种自动输液换液装置,能够在医护人员未能及时换瓶的情况下,自动进行输液换液,减少病人血液回流的风险。为此,研究人员做了不少研究,并且也取得了很多满意的效果,如中国医学装备2020年5月第17卷第5期公开了《全自动输液换液装置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其中指出:结合临床需求发现,全自动输液换液装置需具备可悬挂、可移动、体积小、待机时间长和操作简单等优势,其研制势在必行。研究人员根据不同设计原理研制完成全自动输液换液装置,按原理主要分为4类,各有其优缺点,且需不断完善。这四种类型的装置的原理、优点和缺点具体如下:
3.第一种类型是物理方法控制压强阀门,原理是利用液体的压力差结合阀门,完成换液止液需求,优点是可自动换液,操作简单,缺点是对吊瓶悬挂高度要求高,药物容易发生混合;
4.第二种类型是物理方法控制浮动阀门,原理是通过膜式结构达到换液止液的目的,优点是可自动换液,操作简单,缺点是成本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药液易混合;
5.第三种类型是物理 智能控制集中进气管,由传感器、中央控制器、机械部分和进气部分构成,结构紧凑,功能完备且使用方便,需要定制输液器,气密性要求较高,液路干路没有阻断装置;
6.第四种类型是智能控制-重力滴注,由传感器、中央控制器和机械部分三个模块构成,功能完备,操作简单,所选传感器易被干扰,阻断效果较差,存在安全隐患。
7.全自动输液换液装置物理方法控制压强阀门的原理为利用悬挂高度产生压强差控制阀门,实现自动换液。物理方法控制浮动阀门的原理是利用止液膜实现透气不透液,配合压强差完成换液。以上两种物理换液方案,易出现药物混合的危险,排空空气易超过墨菲氏滴管缓冲限度,发生气体进入人体血管内的安全事故,且并未真正实现自动换液。
8.依据物理 智能控制集中进气管原理研制的全自动换液装置,需将所有液体吊瓶按顺序同时挂好,用一根输液管路连接,把每瓶液体的进气导管集中放置于进气阀门控制器中并密封。该装置下方有一个用于检测输液管内是否有液体和气泡等的综合传感器,将检测到的信号传递至控制核心,控制核心处理后发出指令给电机,电机带动阀门向前移动依次打开,使进气管依次进气,液体瓶依次开始滴液,达到自动换液的目的。相比上述两种物理控制原理,该装置真正实现了自动换液和精准控制目标。但其移动范围有限和体积相对较大等缺点限制了该装置推广。
9.根据智能控制-重力滴注式原理研制的全自动输液换液装置由传感器、中央控制器和机械部分3个模块构成,通过多穿刺针输液器将多个吊瓶连接,利用光电或其他检测装
置检测莫非氏滴管液滴滴速,各支路均装有开关控制管路通断,当莫非氏滴管内液滴间隔较大时切换管路,所有管路切换完成后报警提示。对比以上3种控制原理,该装置可避免药物混合和空气误入血管等问题,并具有易悬挂、移动范围大、体积轻便和节能减排等优势。
10.第四种类型根据智能控制-重力滴注式原理研制的全自动输液换液装置,虽然功能完备,操作简单,但所选传感器易被干扰,阻断效果较差,存在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针对阻断效果差的问题进行改进。本实用新型利用了弹簧在重力减轻时回复从而导通电磁铁,最后实现输液换液功能。弹簧回复结构不仅成本低而且工作可靠,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极小。用弹簧取代电子传感器,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反应速度而且提高了其阻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阻断效果较差的问题进行改进,提供一种医用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能够代替人工作业,实现药瓶的自锁互换,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并且药液输液结束后会实现自锁压紧,防止血液回流,保护病人。
1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发明方案:一种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组成元件包括支架、第一平板台、第二平板台、回位机构、互换自锁机构、电路板以及紧急开关,组成元件的具体结构和连接关系为:
13.所述第一平板台、第二平板台固定安装在支架上,
14.所述回位机构包括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两部分的组成元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相同,
15.左端部分组成元件包括第一瓶钩、第一弹簧、第一保护壳、第一底座、第一顶座、第一升降台、第一螺钉、第一导电片、第一电磁铁、第一导电螺钉、第一引线,支撑架、支撑平板和第一药液瓶,左端部分组成元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为:支撑架固定在第一平板台上,支撑平板固定在支撑架上,第一导电螺钉固定在支撑平板上,第一底座安装在第一平板台上,第一弹簧安装在第一底座上,第一顶座安装在第一弹簧的另一端,第一保护壳罩在第一弹簧外部,第一升降台通过第一螺钉在第一顶座的圆周面与第一顶座配合,同时第一瓶钩通过尾端的螺纹与第一顶座的底端通过螺纹旋合连接,第一导电片固定在第一升降台上,第一药液瓶挂在第一瓶钩上,第一导电片下端的第一引线与第一电磁铁相连,
16.右端部分组成元件包括第二瓶钩、第二弹簧、第二保护壳、第二底座、第二顶座、第二升降台、第二螺钉、第二导电片、第二电磁铁、第二导电螺钉、第二引线和第二药液瓶,右端部分组成元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左端部分组成元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相同;
17.所述互换自锁机构包括杠杆、三角推、第一螺母、第二螺母、推轴杆、第一轴、第三弹簧、第一销钉、第一定位自锁轴套、第二轴、第一拉轴杆、第二拉轴杆、第二销钉、第四弹簧、第二定位自锁轴套、自锁套圈、自锁轴以及连杆,所述第一定位自锁轴套、第二定位自锁轴套固定在第二平板台上,第三弹簧套在第一轴上,同时两个部件与第一定位自锁轴套配合,第一销钉固定在第一轴上,推轴杆固定在第一轴上,三角推、杠杆通过螺母与第一拉轴杆、第二拉轴杆的配合而固定,同时杠杆的首端套在第一拉轴杆上,弹簧套在第二轴上,同时杠杆和弹簧套与第二定位自锁轴套配合,自锁套圈固定在第二定位自锁轴套,自锁轴与自锁套圈配合,连杆固定在自锁轴上,
18.所述电路板用来控制装置的紧急开关,所述紧急开关包括第一紧急开关、第二紧
急开关,分别用于回位机构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在紧急情况下的自锁。
19.第一、第二导电片下端的引线是控制电磁铁通断的电线,两导线连通后电磁铁工作。
20.第二定位自锁轴套与自锁套圈连接处有一通孔,供自锁轴伸入顶住第二轴末端防止回弹。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如下突出优点:
22.1、能够实现药瓶的自锁互换,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23.2、药液输液结束后会实现自锁压紧,防止血液回流,保护病人。
24.3、设计有紧急开关,防止出现意外。
25.5、设计简单巧妙,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发明所述的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的回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发明所述的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的互换自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发明所述的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的回位机构的部件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发明所述的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的正视图。
31.图中标记为:第一平板台1、第二平板台2、支架3、支撑平板4、支撑架5、第一导电螺钉6、第一顶座7、第一螺钉8、第一升降台9、第一导电片10、第一保护壳11、第一底座 12、第一瓶钩13、第一药液瓶14、第一引线15、第二引线16、第二药液瓶17、第二瓶钩18、第二底座19、第二保护壳20、第二螺钉21、第二顶座22、第二升降台23、第二导电片24、第二导电螺钉25、推轴杆26、第一定位自锁轴套27、第一销钉28、第一轴29、三角推30、第一拉轴杆31、第二轴32、第二拉轴杆33、第二销钉34、第二定位自锁轴套35、自锁套圈 36、自锁轴37、第二电磁铁38、连杆39、紧急开关40、杠杆41、第二螺母42、电路板43、第一电磁铁44、第一螺母45、第一弹簧46、第二弹簧47、第三弹簧48、第四弹簧49,第一输液管50、第二输液管51。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3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5.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的输液瓶自动互换自锁装置,包括支架、第一平板台、第二平板台、回位机构、互换自锁机构、电路板以及紧急开关。具体结构和连接关系是:
36.所述第一平板台1、第二平板台2固定安装在支架3上。
37.所述回位机构包括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两部分的组成元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相同,
38.左端部分组成元件包括支撑平板4、支撑架5、第一导电螺钉6、第一顶座7、第一螺钉 8、第一升降台9、第一导电片10、第一保护壳11、第一底座12、第一瓶钩13、第一药液瓶 14、第一引线15、第一弹簧46和第一电磁铁44,
39.左端部分组成元件的结构和连接关系为:支撑架5固定在第一平板台1上,支撑平板4 固定在支撑架5上,第一导电螺钉6固定在支撑平板4上,第一底座12安装在第一平板台1 上,第一弹簧46安装在第一底座12上,第一顶座7安装在第一弹簧46的另一端,第一保护壳11罩在第一弹簧46外部,第一升降台9通过第一螺钉8在第一顶座7的圆周面与第一顶座7通过螺钉连接形成可拆卸连接,同时第一瓶钩13通过尾端的螺纹与第一顶座7的底端通过螺纹旋合连接,起到拉动第一顶座7的作用,第一导电片10固定在第一升降台9上,第一药液瓶14挂在第一瓶钩13上,第一导电片10的下端第一引线15与第一电磁铁44相连。第一药液瓶14中的药液不断减少后,药瓶的重量将会不断减轻,因为第一顶座7和第一瓶钩 13连接在一起,所以当药瓶重量减轻后第一弹簧46将会收缩产生弹力,从而顶起第一顶座7,与第一顶座7配合的第一升降台9提升,第一导电片10上升碰到第一导电螺钉6,第一导电片10下的两根引线导电,从而第一电磁铁44导电,开始工作。
40.右端部分组成元件包括第二瓶钩18、第二弹簧47、第二保护壳20、第二底座19、第二顶座22、第二升降台23、第二螺钉21、第二导电片24、第二电磁铁38、第二导电螺钉25、第二引线16和第二药液瓶17。
41.所述互换自锁机构包括推轴杆26、第一定位自锁轴套27、第一销钉28、第一轴29、三角推30、第一拉轴杆31、第二轴32、第二拉轴杆33、第二销钉34、第二定位自锁轴套35、自锁套圈36、自锁轴37、连杆39、杠杆41、第二螺母42、第一螺母45、第三弹簧48以及第四弹簧49。第一定位自锁轴套27、第二定位自锁轴套35固定安装在第二平板台2上,第三弹簧48套在第一轴29上,同时第一销钉28和第一轴29通过孔轴配合安装在第一定位自锁轴套27内,第一销钉28固定在第一轴29上,推轴杆26固定在第一轴29上,三角推30 杠杆41通过螺母与第一拉轴杆31、第二拉轴杆33的配合而固定,同时杠杆41的首端套在第一拉轴杆31上,第四弹簧49套在第二轴32上,同时这两个部件与第二定位自锁轴套35 配合,自锁套圈36与第二定位自锁轴套35连接,自锁轴37与自锁套圈36配合,连杆39固定在自锁轴37上。当第一电磁铁44通电后,将杠杆41的末端顶开,杠杆41带动三角推30、第一拉轴杆31向左运动,三角推30推动推轴杆26使得第一轴29旋转向前,使得第一销钉 28到达另一工作位置,实现自锁。此时第二轴32被拉出,自锁轴37向前顶住防止第二轴32 回位,输液管不再被压紧,进行输液,当输液结束,第二电磁铁38通电后,推动连杆39带动自锁轴37向后运动,第二轴32不被顶住,由于第四弹簧49的作用回位,再次压紧输液管,结束工作。
42.所述电路板43用来控制装置的紧急开关40,用于回位机构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在紧急情况(药液输送完毕)下的自锁。
43.所述第一导电片10、第二导电片24下端的第一引线15、第二引线16是控制第一电
磁铁 44和第二电磁铁38通断的电线。
44.所述第二定位自锁轴套35与自锁套圈36连接处有一通孔,供自锁轴37伸入顶住第二轴 32末端防止回弹。
45.工作原理
46.输液开始时,第一轴29没有夹紧输液管,第二轴32夹紧输液管,第一药液瓶14输液结束后,重量减轻,由于第一弹簧46处于拉伸状态,重力减轻后回复,第一顶座上升,从而使得第一升降台9上升,第一导电片10上升接触第一导电螺钉6,第一引线15通电,使得第一电磁铁44通电,顶开杠杆41,从而带动第一拉轴杆31向前拉动,三角推30向前推进,推动推轴杆26,使得第一轴29向前推进压紧输液管,第一销钉28置于工作位,卡住第一轴 29使其静止,同时拉出第二轴32,自锁轴37向前推卡住第二轴32不让其回位,此时右端输液管输液,实现换药。输液结束后,重力变小,第二瓶钩18上升,第二顶座22上升,同时第二升降台23上升,第二导电片24上升,接触第二导电螺钉25,第二引线16通电,使得第二电磁铁38通电,推动连杆39,带动自锁轴37往后,离开第二定位自锁轴套35,此时不再顶住第二轴32,由于第四弹簧49的作用,第二轴32回位,再次压紧右端输液管,此时左右端输液管都被压紧,防止回流等待护士抽针。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