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冷冻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2-10 00:02: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公开涉及一种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已知一种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室外机、中继器以及多个室内机,室外机和多个室内机借助中继器连接。
3.在日本特开平4-6361号公报中公开了上述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机和中继器借助第1制冷剂配管以及第2制冷剂配管连接。该冷冻循环装置具备配置在室外机内的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和配置在中继器内的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
4.第1流路切换机构包含1个四通阀以及4个止回阀。利用该第1制冷剂流路机构切换将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的制冷运转状态和将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制热运转状态,并且无论制冷运转状态与制热运转状态的切换如何,都维持使在第1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比在第2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低的状态。第1制冷剂配管的内径比第2制冷剂配管的内径大地设置。由此,在上述冷冻循环装置中,随着制冷运转状态与制热运转状态的切换而发生的第1制冷剂配管以及第2制冷剂配管内的压力损失的增大得到抑制,运转能力的下降得到抑制。
5.另外,第2流路切换机构包含多个流路切换阀。在上述第1运转状态或上述第2运转状态下,利用该第2制冷剂流路机构切换将多个室内机全都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进行作用的全制冷运转状态或全制热运转状态,和将多个室内机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并且将多个室内机的另一部分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制冷主体运转状态或制热主体运转状态。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636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10.在上述冷冻循环装置中,当室内换热器的负荷下降了时,为了防止舒适性的下降,需要使压缩机的驱动频率下降而使制冷剂的循环量减少。
11.但是,在上述冷冻循环装置中,当制冷剂的循环量减少时,构成第1流路切换机构的止回阀的前后的差压下降,因此发生自激振动。
12.本公开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室内换热器的负荷下降了时防止舒适性的下降并且抑制自激振动的发生的冷冻循环装置。
13.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4.本公开的冷冻循环装置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包含压缩机、流路切换部、室外换热器、减压装置、第1室内换热器、供向第1室内换热器流入的制冷剂流动的第1连接配管以及供自第1室内换热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第2连接配管。流路切
换部切换将室外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的制冷运转状态和将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制热运转状态。制冷剂回路还包含第1三通阀和第2三通阀,所述第1三通阀在制冷运转状态下比第1室内换热器靠下游地配置,并且在制热运转状态下比第1室内换热器靠上游地配置,所述第2三通阀在制冷运转状态下比第1室内换热器靠上游地配置,并且在制热运转状态下比第1室内换热器靠下游地配置。第1三通阀以及第2三通阀分别包含阀座和阀芯,所述阀座包含阀壳体(valve chamber)和与阀壳体连接的第1开口部、第2开口部以及第3开口部,所述阀芯在阀壳体内的第1位置、第2位置以及第3位置之间移动。第1三通阀以及第2三通阀各自的第1开口部与制冷剂回路中的第1室内换热器的一端或另一端连接。第1三通阀以及第2三通阀各自的第2开口部与第1连接配管连接。第1三通阀以及第2三通阀各自的第3开口部与第2连接配管连接。第1三通阀以及第2三通阀分别相互独立地切换为使阀芯位于第1位置的第1状态、使阀芯位于第2位置的第2状态以及使阀芯位于第3位置的第3状态中的任一状态。在各个第1三通阀以及第2三通阀处,在第1状态下,与第1开口部以及第2开口部连通并且与第3开口部划分开的第1空间配置在阀壳体内,在第2状态下,与第1开口部、第2开口部以及第3开口部连通的第2空间配置在阀壳体内,在第3状态下,与第1开口部以及第3开口部连通并且与第2开口部划分开的第3空间配置在阀壳体内。
15.发明效果
16.采用本公开,能够提供在室内换热器的负荷下降了时防止舒适性的下降并且抑制自激振动的发生的冷冻循环装置。
附图说明
17.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18.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三通阀处于第1状态时的阀座、阀壳体和阀芯的剖视图。
19.图3是自图2所示的箭头iii-iii观察的剖视图。
20.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三通阀处于第2状态时的阀座、阀壳体和阀芯的剖视图。
21.图5是自图4所示的箭头v-v观察的剖视图。
22.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1三通阀处于第3状态时的阀座、阀壳体和阀芯的剖视图。
23.图7是自图6所示的箭头vii-vii观察的剖视图。
24.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处于全制冷运转状态时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25.图9是表示当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处于全制冷运转状态时、第1室内换热器的负荷比图8所示的状态下降了时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26.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处于全制热运转状态时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27.图11是表示当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处于全制热运转状态时、第1室内换热器的负荷比图10所示的状态下降了时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28.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处于第1制冷主体运转状态时的制冷剂回
路的图。
29.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处于第1制热主体运转状态时的制冷剂回路的图。
30.图14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1三通阀的变形例处于第1状态时的阀座、阀壳体和阀芯的剖视图。
31.图15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1三通阀的变形例处于第2状态时的阀座、阀壳体和阀芯的剖视图。
32.图16是表示图2所示的第1三通阀的变形例处于第3状态时的阀座、阀壳体和阀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图中,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34.《冷冻循环装置的结构》
35.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装置1000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回路包含压缩机1、作为流路切换部的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1减压装置4a、第2减压装置4b、第1室内换热器5a、第2室内换热器5b、第1止回阀6a、第2止回阀6b、第3止回阀6c、第4止回阀6d、气液分离器7、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第4三通阀9b、第1连接配管10、第2连接配管11、第3连接配管12a、第4连接配管13a、第5连接配管12b以及第6连接配管13b。
36.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第1止回阀6a、第2止回阀6b、第3止回阀6c以及第4止回阀6d收容在室外机100内。第1减压装置4a以及第1室内换热器5a收容在第1室内机200a内。第2减压装置4b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收容在第2室内机200b内。气液分离器7、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收容在中继器300内。
37.第1连接配管10以及第2连接配管11配置在室外机100与中继器300之间并连接两者。第3连接配管12a以及第4连接配管13a配置在第1室内机200a与中继器300之间并连接两者。第5连接配管12b以及第6连接配管13b配置在第2室内机200b与中继器300之间并连接两者。
38.压缩机1具有排出制冷剂的排出口和吸入制冷剂的吸入口。压缩机1例如是驱动频率固定的定速压缩机。另外,压缩机1例如是对驱动频率进行变频控制的变频压缩机。
39.四通阀2具有第1口~第4口。第1口与压缩机1的排出口连接。第2口与压缩机1的吸入口连接。第3口借助室外换热器3以及第1止回阀6a与第1连接配管10连接,并且借助室外换热器3以及第2止回阀6b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第4口借助第3止回阀6c与第1连接配管10连接,并且借助第4止回阀6d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四通阀2切换制冷运转状态和制热运转状态,在上述制冷运转状态下,第1口与第3口连通并且第2口与第4口连通,在上述制热运转状态下,第1口与第4口连通并且第2口与第3口连通。
40.在室外换热器3中,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第1减压装置4a以及第2减压装置4b例如是膨胀阀。在第1减压装置4a以及第2减压装置4b中,制冷剂膨胀。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中,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
冷剂与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1室内机200a以及第2室内机200b例如配置于互不相同的起居室。
41.在室外机100内形成有连接室外换热器3与第1连接配管10之间的制冷剂流路、连接室外换热器3与第2连接配管11之间的制冷剂流路、连接四通阀2的第4口与第1连接配管10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以及连接四通阀2的第4口与第2连接配管11之间的制冷剂流路。
42.第1止回阀6a配置于室外换热器3与第1连接配管10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仅供自室外换热器3向第1连接配管10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第1止回阀6a切断自第1连接配管10向室外换热器3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
43.第2止回阀6b配置于室外换热器3与第2连接配管11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仅供自第2连接配管11向所述室外换热器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第2止回阀6b切断自第2连接配管11向室外换热器3流动的制冷剂流动。
44.第3止回阀6c配置于四通阀2的第4口与第1连接配管10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仅供自四通阀2的第4口向第2连接配管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第3止回阀6c切断自第1连接配管10向四通阀2的第4口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
45.第4止回阀6d配置于四通阀2的第4口与第2连接配管11之间的制冷剂流路,仅供自第2连接配管11向四通阀2的第4口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第4止回阀6d切断自四通阀2的第4口向第2连接配管11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
46.气液分离器7具有与第1连接配管10连接并供制冷剂流入的流入口71、供气相制冷剂流出的第1流出口72和供液相制冷剂流出的第2流出口73。
47.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各结构彼此相同。如图2~图7所示,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包含阀座14以及阀芯15。
48.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各阀座14包含阀壳体16、与阀壳体16连通的第1开口部p1、第2开口部p2以及第3开口部p3。
49.阀座14具有第1面14a和第2面14b,上述第1面14a面向阀壳体16,并且配置有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的各一端,上述第2面14b配置有第2开口部p2的一端。第1开口部p1沿作为第1方向的周向与第3开口部p3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第3开口部p3的开口面积例如与第1开口部p1的开口面积相等。第2面14b在例如作为第2方向的z方向上与第1面14a夹着阀芯15相对。第2开口部p2例如配置为从z方向观察与阀芯15的旋转轴重叠。从z方向观察,第2开口部p2以及第1开口部p1的各中心间的最短距离例如与第2开口部p2以及第3开口部p3的各中心间的最短距离相等。
50.第1三通阀8a的第1开口部p1借助第3连接配管12a与第1室内换热器5a连接。第1三通阀8a的第2开口部p2与气液分离器7的第1流出口72连接。也就是说,第1三通阀8a的第2开口部p2借助气液分离器7与第1连接配管10连接。第1三通阀8a的第3开口部p3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
51.第2三通阀9a的第1开口部p1借助第4连接配管13a与第1室内换热器5a连接。第2三通阀9a的第2开口部p2与气液分离器7的第2流出口73连接。也就是说,第2三通阀9a的第2开口部p2借助气液分离器7与第1连接配管10连接。第2三通阀9a的第3开口部p3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
52.第3三通阀8b的第1开口部p1借助第5连接配管12b与第2室内换热器5b连接。第3三通阀8b的第2开口部p2与气液分离器7的第1流出口72连接。也就是说,第3三通阀8b的第2开口部p2借助气液分离器7与第1连接配管10连接。第3三通阀8b的第3开口部p3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
53.第4三通阀9b的第1开口部p1借助第6连接配管13b与第2室内换热器5b连接。第4三通阀9b的第2开口部p2与气液分离器7的第2流出口73连接。也就是说,第4三通阀9b的第2开口部p2借助气液分离器7与第1连接配管10连接。第4三通阀9b的第3开口部p3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
54.第1三通阀8a的第2开口部p2以及第3三通阀8b的第2开口部p2相互并联地与气液分离器7的第1流出口72以及第1连接配管10连接。第1三通阀8a的第3开口部p3以及第3三通阀8b的第3开口部p3相互并联地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
55.第2三通阀9a的第2开口部p2以及第4三通阀9b的第2开口部p2相互并联地与气液分离器7的第2流出口73以及第1连接配管10连接。第2三通阀9a的第3开口部p3以及第4三通阀9b的第3开口部p3相互并联地与第2连接配管11连接。
56.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各阀芯15在阀壳体16内的第1位置、第2位置以及第3位置之间移动。阀芯15例如设置为以沿上述z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阀芯15例如沿自第3开口部p3向第1开口部p1去的周向以及该周向的反方向旋转。阀芯15例如借助齿轮17与未图示的电机的旋转轴连接。阀芯15具有第3面18、凹部19和第4面20,上述第3面18与第1面14a滑动,上述凹部19沿作为第1方向的周向与第3面18排列地配置,并且相对于第3面18凹陷,上述第4面20位于与第3面18相反的一侧,并且在z方向上与阀座14的第2面14b隔开间隔地相对。
57.阀芯15具有周向的第1端部151和在周向上位于与第1端部151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部152。第1端部151是当阀芯15沿自第3开口部p3向第1开口部p1去的周向旋转时比第2端部152靠前方地配置的端部。第2端部152是当阀芯15沿自第1开口部p1向第3开口部p3去的周向旋转时比第1端部151靠前方地配置的端部。
58.凹部19具有周向的第3端部191和在周向上位于与第3端部191相反的一侧的第4端部192。第3端部191是当阀芯15沿自第3开口部p3向第1开口部p1去的周向旋转时比第1端部151靠后方且比第4端部192靠前方地配置的端部。第4端部192是当阀芯15沿自第1开口部p1向第3开口部p3去的周向旋转时比第2端部152靠后方且比第3端部191靠前方地配置的端部。
59.第1端部151与第3端部191之间的周向的间隔比第2端部152与第4端部192之间的周向的间隔宽。第3面18至少在周向上配置在第1端部151与第3端部191之间以及凹部19的整个周围。
60.如图4所示,当阀芯15位于第2位置时,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阀芯15设置为不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如图4中虚线所示,当阀芯15位于第2位置时,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阀芯15设置为例如不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重叠。阀芯15设置为使第2空间s2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的整体相连。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阀芯15的第1端部151和第2端部152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在阀芯15的外侧形成的角度θ1例如与角度θ2相等,该角度θ2是通过阀芯15的旋转轴并与第1开口部p1相切的第1假想
线l1和通过阀芯15的旋转轴并与第3开口部p3相切的第2假想线l2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形成的角度。
61.如图6所示,凹部19设置为当阀芯15位于第3位置时,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凹部19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的整体重叠。凹部19的第3端部191和第4端部192相对于上述旋转轴形成的角度θ3例如与上述角度θ2相等。
62.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能够采取阀芯15位于第1位置的第1状态、阀芯15位于第2位置的第2状态以及阀芯15位于第3位置的第3状态这3种状态。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相互独立地切换为上述3种状态中的任一状态。
63.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第1状态下,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2开口部p2连通并且利用阀芯15与第3开口部p3划分开的第1空间s1配置在各阀壳体16内。在第1状态下,阀芯15在z方向上不与第1开口部p1重叠。阀芯15的第3面18与第3开口部p3的整体重叠,封闭第3开口部p3。阀芯15的凹部19不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重叠。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第3面18配置为与第3开口部p3的整体重叠。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阀芯15的第1端部151以及第3端部191配置为在周向上夹着第3开口部p3。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凹部19配置为不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重叠。
64.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第2状态下,与第1开口部p1、第2开口部p2以及第3开口部p3连通的第2空间s2配置在阀壳体16内。第2空间构成分流通路或合流通路。在第2状态下,阀芯15在z方向上不与第1开口部p1重叠。阀芯15在z方向上不与第3开口部p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阀芯15例如配置于图4中用实线图示的第2位置。在该情况下,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第3面18例如配置为只与第3开口部p3的一部分重叠。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第3开口部p3中的不与阀芯15重叠的区域的开口面积例如比第1开口部p1的开口面积小。
65.阀芯15例如也可以配置于图4中用虚线图示的第2位置。在该情况下,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第3面18例如配置为不与第3开口部p3重叠。
66.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第3状态下,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连通并且与第2开口部p2划分开的第3空间s3,配置在阀芯15的凹部19内。在第3状态下,阀芯15的凹部19配置为在z方向上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重叠。
67.《冷冻循环装置的动作》
68.冷冻循环装置1000利用四通阀2切换为使室外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的制冷运转状态,和使室外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制热运转状态。此外,冷冻循环装置1000利用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切换为全制冷运转状态、制冷主体运转状态、全制热运转状态或制热主体运转状态。
69.冷冻循环装置1000在全制冷运转状态下,切换为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和未图示的第3全制冷运转状态。同样,冷冻循环装置1000在全制热运转状态下,切换为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和未图示的第3全制热运转状态。
70.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各负荷比较高时,实现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在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分别设为第3状态,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设为第1状态。在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
转状态下,制冷剂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沿图8中的箭头流动。
71.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室外换热器3中被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相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向第1连接配管10流出。流过了第1连接配管10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自流入口71向气液分离器7流入。自第2流出口73流出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分流,到达处于第1状态的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各第2开口部p2,在各第1空间内流动而自各第1开口部p1向第4连接配管13a或第6连接配管13b流出。流过了第4连接配管13a的液相制冷剂在第1减压装置4a内被减压后,在第1室内换热器5a内蒸发,作为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向第3连接配管12a流出。流过了第6连接配管13b的液相制冷剂在第2减压装置4b内被减压后,在第2室内换热器5b内蒸发,作为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向第5连接配管12b流出。流过了第3连接配管12a或第5连接配管12b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到达处于第3状态的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的第1开口部p1,在流过了各第3空间后自各第3开口部p3流出。自各第3开口部p3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合流而向第2连接配管11流出。
72.这样,在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下,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在流过了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任一者后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73.例如在仅第1室内换热器5a的负荷低于预先确定的值时,实现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另外,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的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也可以比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的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低。
74.在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分别设为第3状态,第4三通阀9b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2三通阀9a设为第2状态。也就是说,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只在第2三通阀9a设为第2状态的这一点上,不同于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在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制冷剂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沿图9中的箭头流动。
75.自第2流出口73流出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分流,其一部分到达处于第2状态的第2三通阀9a的第2开口部p2。流入到第2三通阀9a的第2开口部p2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在第2空间内流动,从而在阀壳体16内被进一步分流。流入到第2三通阀9a的第2开口部p2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的一部分自第3开口部p3流出。自第2三通阀9a的第3开口部p3流出的液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与自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的各第3开口部p3流出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合流而向第2连接配管11流出。流入到第2开口部p2的高压的液相制冷剂的剩余部分自第1开口部p1向第4连接配管13a流出,在第1减压装置4a内被减压后在第1室内换热器5a内蒸发。
76.在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将在第1室内换热器5a内流动的制冷剂量作为自第2三通阀9a的第2开口部p2侧观察到的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的各开口面积的比率而进行控制。将上述比率作为第2三通阀9a的阀芯15的旋转角度而进行控制。
77.例如为了第1室内换热器5a内的蒸发温度成为目标蒸发温度,进行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与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的切换以及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的第2三通阀9a的阀芯15的旋转角度的控制。在判定为第1室内换热器5a内的蒸发温度比目标蒸发温度低的情况下,第2三通阀9a的阀芯15自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例如利用安装于第1室内换热器5a的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始终或定期地进行蒸发温度的测量。例如利
用控制部310始终或定期地进行蒸发温度的判定以及阀芯15的旋转角度的控制。在进行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与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的切换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例如是固定的。在此,驱动频率固定是指驱动频率的最大值以及最小值在平均值的95%以上且105%以下的范围内。
78.这样,在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任一者中流动地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因此,在不使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下降的前提下,使在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流向第1室内换热器5a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下流向第1室内换热器5a的制冷剂的流量少。
79.另外,也可以在第1室内换热器5a的蒸发温度与目标蒸发温度的差超过了预先确定的范围时,进行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与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的切换以及图9所示的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的第2三通阀9a的阀芯15的旋转角度的控制。
80.例如在仅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低于预先确定的值时,实现第3全制冷运转状态。在第3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分别设为第3状态,第2三通阀9a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4三通阀9b设为第2状态。在第3全制冷运转状态下流向第2室内换热器5b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图8所示的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下流向第2室内换热器5b的制冷剂的流量少。
81.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各负荷比较高时,实现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在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分别设为第1状态,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设为第3状态。在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下,制冷剂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沿图10中的箭头流动。
82.自压缩机1排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通过第3止回阀6c而向第1连接配管10流出。流过了第1连接配管10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自流入口71流入气液分离器7。自第1流出口72流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分流,到达处于第1状态的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的各第2开口部p2,在各第1空间内流动而自各第1开口部p1向第3连接配管12a或第5连接配管12b流出。流过了第3连接配管12a的气相制冷剂在第1室内换热器5a内被冷凝后,在第1减压装置4a内被减压,作为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向第4连接配管13a流出。流过了第5连接配管12b的气相制冷剂在第2室内换热器5b内被冷凝后,在第2减压装置4b内被减压,作为低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向第6连接配管13b流出。流过了第4连接配管13a或第6连接配管13b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到达处于第3状态的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的第1开口部p1,在流过了各第3空间后自各第3开口部p3流出。自各第3开口部p3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合流而向第2连接配管11流出。
83.这样,在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下,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在流过了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任一者后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
84.例如在仅第1室内换热器5a的负荷低于预先确定的值时,实现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另外,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的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也可以比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的该负荷低。
85.在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设为第3状态,第3三通阀8b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1三通阀8a设为第2状态。也就是说,图11所示的第2
全制热运转状态只在第1三通阀8a设为第2状态的这一点上不同于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在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制冷剂在上述制冷剂回路中沿图11中的箭头流动。
86.自第1流出口72流出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分流,其一部分到达处于第2状态的第1三通阀8a的第2开口部p2。流入到第1三通阀8a的第2开口部p2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在第2空间中流动,从而在阀壳体16内被进一步分流。流入到第1三通阀8a的第2开口部p2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的一部分自第3开口部p3流出。自第1三通阀8a的第3开口部p3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在中继器300内与自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各第3开口部p3流出的低压的气相制冷剂合流而向第2连接配管11流出。流入到第2开口部p2的高压的气相制冷剂的剩余部分自第1开口部p1向第3连接配管12a流出,在第1室内换热器5a内冷凝。
87.在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利用第1三通阀8a控制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中流动的制冷剂量。第3开口部p3的开口面积与第1三通阀8a的第1开口部p1的开口面积的比率越高,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中流动的制冷剂量越少。将上述比率作为第1三通阀8a的阀芯15的旋转角度而进行控制。
88.例如为了第1室内换热器5a中的冷凝温度成为目标冷凝温度,进行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与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的切换以及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的第1三通阀8a的阀芯15的旋转角度的控制。在判定为第1室内换热器5a中的冷凝温度比目标冷凝温度高的情况下,第1三通阀8a的阀芯15自第1位置向第2位置旋转。例如利用安装于第1室内换热器5a的未图示的温度传感器,始终或定期地进行冷凝温度的测量。例如利用上述控制部310始终或定期地进行冷凝温度的判定以及阀芯15的旋转角度的控制。在进行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与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的切换时,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例如是固定的。
89.这样,在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不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任一者流动地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因此,在不使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下降的前提下,使在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流向第1室内换热器5a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下流向第1室内换热器5a的制冷剂的流量少。
90.另外,也可以在第1室内换热器5a的冷凝温度与目标冷凝温度的差超过了预先确定的范围时,进行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与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的切换以及图11所示的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的第1三通阀8a的阀芯15的旋转角度的控制。
91.例如在仅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低于预先确定的值时,实现第3全制热运转状态。在第3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设为第3状态,第1三通阀8a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3三通阀8b设为第2状态。在第3全制热运转状态下流向第2室内换热器5b的制冷剂的流量比在图10所示的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下流向第2室内换热器5b的制冷剂的流量少。
92.这样,在冷冻循环装置1000中,当在第1全制冷运转状态下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任一者的负荷下降了时,实现第2全制冷运转状态或第3全制冷运转状态。同样,在冷冻循环装置1000中,当在第1全制热运转状态下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任一者的负荷下降了时,实现第2全制热运转状态或第3全制热运转状态。结
果,在冷冻循环装置1000中,能在不使压缩机1的驱动频率下降的前提下使流向负荷下降了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剂的流量下降,因此配置有室内机的室内的舒适性的下降得到防止,并且在第1止回阀6a、第2止回阀6b、第3止回阀6c以及第4止回阀6d中的自激振动的发生得到抑制。
93.另外,即使两个以上的电磁阀(例如8个电磁阀)代替各个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也能实现全制冷运转状态、制冷主体运转状态、全制热运转状态以及制热主体运转状态间的切换。在该情况下,控制部为了进行上述切换,需要控制8个电磁阀的各阀芯的移动。相对于此,在冷冻循环装置1000中,控制部310能够通过只控制4个三通阀的各阀芯的移动来进行上述切换。因此,相比具备多个电磁阀来代替三通阀的冷冻循环装置,冷冻循环装置1000的控制部310的口的数量削减了。
94.在冷冻循环装置1000中,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阀芯15可以配置为不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重叠。如图4中虚线所示,当在第2状态下阀芯15配置为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是不与第1开口部p1以及第3开口部p3重叠的情况下,相比如图4中实线所示在第2状态下阀芯15配置为从第2开口部p2侧观察是与第3开口部p3的一部分重叠的情况,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进一步减少。从不同的观点来说,相比后者的情况,在前者的情况下,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与在第2室内换热器5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差增大。因此,在前者的情况下,在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的各负荷比较大时,也可以依据各负荷适当地设定在各个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
95.冷冻循环装置1000在制冷主体运转状态下切换为图12所示的第1制冷主体运转状态和未图示的第2制冷主体运转状态。同样,冷冻循环装置1000在制热主体运转状态下切换为图13所示的第1制热主体运转状态和未图示的第2制热主体运转状态。
96.在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第1室内换热器5a的负荷比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的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高时,实现图12所示的第1制冷主体运转状态。在第1制冷主体运转状态下,第1三通阀8a以及第4三通阀9b分别设为第3状态,第3三通阀8b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2三通阀9a设为第2状态。在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比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的第1室内换热器5a的负荷高时,实现第2制冷主体运转状态。在第2制冷主体运转状态下,第2三通阀9a以及第3三通阀8b分别设为第3状态,第1三通阀8a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4三通阀9b设为第2状态。
97.在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的第1室内换热器5a的负荷比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高时,实现图13所示的第1制热主体运转状态。在第1制热主体运转状态下,第3三通阀8b设为第3状态,第1三通阀8a以及第4三通阀9b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2三通阀9a设为第2状态。在作为冷凝器进行作用的第2室内换热器5b的负荷比作为蒸发器进行作用的第1室内换热器5a的负荷高时,实现第2制热主体运转状态。在第2制热主体运转状态下,第1三通阀8a设为第3状态,第2三通阀9a以及第3三通阀8b设为第1状态,并且第4三通阀9b设为第2状态。
98.变形例
99.冷冻循环装置1000也可以具备3个以上的室内换热器和该室内换热器的个数的两倍数量的三通阀。冷冻循环装置1000例如也可以还具备第3室内换热器、第5三通阀和第6三
通阀,上述第3室内换热器与第1室内换热器5a以及第2室内换热器5b并联连接,上述第5三通阀在上述制冷运转状态下比该第3室内换热器靠下游地配置,并且在上述制热运转状态下比第3室内换热器靠上游地配置,上述第6三通阀在上述制冷运转状态下比该第3室内换热器靠上游地配置,并且在上述制热运转状态下比第3室内换热器靠下游地配置。第5三通阀与第1三通阀8a以及第3三通阀8b并联连接。第6三通阀与第2三通阀9a以及第4三通阀9b并联连接。
100.如图14~图16所示,在各个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处,第1开口部p1也可以与各第3开口部p3沿作为第1方向的x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配置。在该情况下,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各阀芯15设置为沿x方向往复。各阀芯15的第3面18与凹部19沿x方向排列配置。第1端部151与第3端部191之间的x方向的间隔比第2端部152与第4端部192之间的x方向的间隔宽。
101.阀芯15的第4面20例如设置为与阀座14的第2面14b滑动。第2开口部p2例如配置为与第1开口部p1相对。另外,阀芯15的第4面20例如也可以设置为与阀座14的第2面14b隔开间隔地相对。在该情况下,在各阀座14设置有用于保持阀座14的第1面14a与阀芯15的第3面18接触的状态的保持部。
102.如图14~图16所示,上述那样的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与图2~图7所示的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同样,也能采取第1状态、第2状态以及第3状态这3种状态。因此,具备图14~图16所示的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冷冻循环装置1000也能起到与具备图2~图7所示的第1三通阀8a、第2三通阀9a、第3三通阀8b以及第4三通阀9b的冷冻循环装置1000同样的效果。
103.冷冻循环装置1000也可以还具备防止向压缩机1回流的装置。这样的装置例如是储液器或使自压缩机1排出的制冷剂与被吸入到压缩机1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
104.如以上那样地说明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但也能对上述的实施方式各种各样地进行变形。另外,本公开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明,并且包含了在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105.附图标记说明
106.1、压缩机;2、四通阀;3、室外换热器;4a、第1减压装置;4b、第2减压装置;5a、第1室内换热器;5b、第2室内换热器;6a、第1止回阀;6b、第2止回阀;6c、第3止回阀;6d、第4止回阀;7、气液分离器;8a、第1三通阀;8b、第3三通阀;9a、第2三通阀;9b、第4三通阀;10、第1连接配管;11、第2连接配管;12a、第3连接配管;12b、第5连接配管;13a、第4连接配管;13b、第6连接配管;14、阀座;14a、第1面;14b、第2面;15、阀芯;16、阀壳体;17、齿轮;18、第3面;19、凹部;20、第4面;71、流入口;72、第1流出口;73、第2流出口;100、室外机;151、第1端部;152、第2端部;191、第3端部;192、第4端部;200a、第1室内机;200b、第2室内机;300、中继器;310、控制部;1000、冷冻循环装置;l1、第1假想线;l2、第2假想线;p1、第1开口部;p2、第2开口部;p3、第3开口部;s1、第1空间;s2、第2空间;s3、第3空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