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食用油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2022-12-09 19:23:5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用油换热器。


背景技术:

2.压榨法是我们最常见的制备食用油的方法,同时其中热压又是最长用的压榨法。热压生产出的食用油,往往需要降温,食用油降温完成后,才能进行装瓶等后续操作。降温的方式很多,较为传统的是采用自然冷却,但在何种冷却方法会导致时间长,影响生产效率,且占地面积大,空间利用率低等情况。即使有些降温装置能对食用油降温,但仍在降温效率上存在缺陷,且对于食用油本身的热量造成浪费,资源无法得到合理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油换热器,能与食用油进行快速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同时便于回收食用油生产中产生的能量,资源利用率高。
4.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油换热器,包括换热桶、搅拌组件和换热装置。所述换热桶内部限定形成换热腔;所述搅拌组件垂直穿设在换热腔内,并能在驱动件驱动下转动,搅拌组件对换热腔内的食用油进行搅拌。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换热腔内的多个枕形换热板,所述枕形换热板竖直放置并呈一定间距的环形排列,所述枕形换热板位于搅拌组件和换热桶内壁之间,且所述枕形换热板与搅拌组件在水平方向留有间隙,所述枕形换热板内流动有换热介质。
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食用油能填充或经过相邻的两个枕形换热板之间的空间,增大与枕形换热板的接触面积。食用油从枕形换热板的外部经过,低温的换热介质从枕形换热板的内腔通过,两者通过枕形换热板的壁进行热交换。枕形换热板表面光滑不易粘黏食用油。同时环形排列的枕形换热板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刚好对搅拌组件让位,搅拌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与枕形换热板有任何接触,在换热的同时将食用油搅拌均匀,提高换热效率。
6.进一步来说,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固定在换热腔内的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所述枕形换热板位于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之间,且每个所述枕形换热板均与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导通,所述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上分别连通有穿过换热桶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能对枕形换热板进行固定,限定枕形换热板的位置,同时换热介质在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处汇合,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能将换热介质导入和导出枕形换热板。
7.进一步来说,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定居条,所述定居条为环形结构,所述定居条的外壁开设有与枕形换热板对应设置的插接槽,所述枕形换热板靠近搅拌组件的一端插入插接槽内。由于搅拌组件会对食用油搅拌,旋涡旋转的食用油会对枕形换热板的侧壁提供推力,容易造成枕形换热板摆动,定居条的作用是枕形换热板能在搅拌组件的搅动下保证不动,加固板片间强度,避免枕形换热板出现热涨冷缩导致变形,最终导致设备损坏。
8.进一步来说,所述定居条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定居条数量越多,枕形换热板越稳定。
9.进一步来说,所述第一集管和第二集管均为环形管。环形管的结构与枕形换热板的环形排列配合,便于第一集管、第二集管和换热板的连接,节约空间,同时环形结构为搅拌组件进行让位。
10.进一步来说,所述枕形换热板包括两张重叠的金属板片,所述金属板片的四周边缘处焊接,两个所述金属板片之间形成供换热介质流过的腔体。枕形换热板换热面积大。
11.进一步来说,所述换热桶为圆筒形状,所述换热桶包括底板、上盖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筒状外壳,所述第一集管固定在上盖或筒状外壳上,所述第二集管固定在底板或筒状外壳上。
12.进一步来说,所述搅拌组件包括垂直穿过换热腔轴线的转轴,所述转轴上设置有若干位于换热腔内的搅拌叶,所述转轴上端穿过换热桶与驱动件连接。转轴转动时,搅拌叶对食用油进行搅动,同时转轴相对换热腔居中设置,节约空间。
13.进一步来说,每个所述枕形换热板到转轴的直线距离相同。枕形换热板环形排列形成的环形结构也在换热腔内居中设置,对搅拌组件让位。
14.进一步来说,所述换热桶上还设置有与换热腔导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搅拌组件与换热装置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角度剖视图。
20.图中:
21.1、换热桶;11、换热腔;12、进油口;13、出油口;2、搅拌装组件;21、转轴;22、搅拌叶;23、驱动件;3、换热装置;31、枕形换热板;311、进口管;312、出口管;32、第一集管;321、第一管道;33、第二集管;331、第二管道;34、定居条;341、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23.参见附图1和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食用油换热器,包括换热桶1、搅拌装组件2和换热装置3,换热桶1内部限定形成换热腔11,换热腔11内能存放食用油。搅拌组件垂直穿设在换热腔11内,用于对食用油进行搅拌。换热装置3用于与食用油换热,以对食用油进行降温。
24.参见附图2-5所示,换热装置3包括设置在换热腔11内的多个枕形换热板 31,所述枕形换热板31竖直放置并呈一定间距的环形排列。所述枕形换热板31 内流动有换热介质。食用油能填充或经过相邻的两个枕形换热板31之间的空间,增大与枕形换热板31的接触面
积。食用油从枕形换热板31的外部经过,低温的换热介质从枕形换热板31的内腔通过,两者通过枕形换热板31的壁进行热交换。枕形换热板31表面光滑不易粘黏食用油。
25.所述枕形换热板31位于搅拌组件和换热桶1内壁之间,且所述枕形换热板 31与搅拌组件在水平方向留有间隙。环形排列的枕形换热板31刚好对搅拌组件让位,搅拌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与枕形换热板31有任何接触,在换热的同时将食用油搅拌均匀,提高换热效率。
26.参见附图3所示,枕形换热板31包括两张重叠的金属板片,所述金属板片的四周边缘处焊接,两个所述金属板片之间形成供换热介质流过的腔体。金属板片上设置有与箱体导通的进口管311和出口管312,进口管311和出口管312 设置在金属板片的两端。
27.参见附图2和3所示,换热装置3还包括固定在换热腔11内的第一集管32 和第二集管33,所述枕形换热板31位于第一集管32和第二集管33之间。每个所述枕形换热板31均与第一集管32和第二集管33导通,所述第一集管32和第二集管33上分别连通有穿过换热桶1的第一管道321和第二管道331。每个进口管311均固定在第一集管32上,并与第一集管32导通,每个出口管312 均固定在第二集管33上并与第二集管33导通。
28.第一集管32和第二集管33一方面实现了枕形换热板31的固定,另一方面实现换热介质的导入和导出。外部的换热介质通过第一管道321进入第一集管 32,再通过进口管311进入枕形换热板31的腔体内;换热后的换热介质再经过出口管312进入第二集管33,在通过第二管道331输送出换热桶1。换热桶1 外部设置有为换热介质流动提供动力的泵(此处未示)。
29.在本实施例中,换热介质采用水,冷水经过枕形换热板31,对食用油进行降温。同时换热后的水经过热油加热升温,变成热水,可对热水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3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见附图3所示,所述第一集管32和第二集管33均为环形管。环形管是为了与成环形排列的枕形换热板31匹配,便于枕形换热板31 和第一集管32和第二集管33的连接,同时也可为搅拌组件让位。第一集管32 和第二集管33也不限定于环形管,只要不对搅拌组件造成干扰即可。
31.由于搅拌组件会对食用油搅拌,旋涡旋转的食用油会对枕形换热板31的侧壁提供推力,容易造成枕形换热板31摆动,进而让枕形换热板31上较细的进口管311和出口管312断裂。因此换热装置3还包括至少一个定居条34,参见附图2所示,所述定居条34为环形结构,所述定居条34的外壁开设有与枕形换热板31对应设置的插接槽341,所述枕形换热板31靠近搅拌组件的一端插入插接槽341内。
32.定居条34的作用是枕形换热板31能在搅拌组件的搅动下保证不动,加固板片间强度,避免枕形换热板31出现热涨冷缩导致变形,最终导致设备损坏。
3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居条34在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定位条的数量可根据换热桶1的高度灵活设置,定居条34越多,稳定性越高。
34.参见附图1、4和5所示,所述换热桶1为圆筒形状,所述换热桶1包括底板、上盖和位于两者之间的筒状外壳,所述第一集管32固定在上盖或筒状外壳上,所述第二集管33固定在底板或筒状外壳上。
35.换热桶1上还设置有与换热腔11导通的进油口12和出油口13。为了便于进油和出油,进油口12设置在上盖上,出油口13设置在底板上。从两端进出油,还能增大食用油经过
枕形换热板31的时间和空间。
36.参见附图2、4和5所示,搅拌组件包括垂直穿过换热腔11轴线的转轴21,所述转轴21上设置有若干位于换热腔11内的搅拌叶22,所述转轴21上端穿过换热桶1与驱动件23连接。驱动件23设置在上盖的上端,可为电机,直接驱动转轴21转动。上盖上固定有轴承座,转轴21穿过轴承座并能在轴承座内转动。转轴21的下端为自由端,下端悬空设置。当然为了提高转轴21转动的稳定性,也可在底座上固定有一个轴承座,转轴21的下端插入轴承座内转动。转轴21经过换热腔11的轴线,即让搅拌组件居中,搅拌叶22结构和尺寸相通,垂直转轴21设置。
37.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枕形换热板31到转轴21的直线距离相同。即枕形换热板31环形排列形成的环形与转轴21同轴设置,整个换热装置3和搅拌组件都居中放置在换热桶1内。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食用油从进油口12进入换热桶1内,此时换热桶1外部的换热介质从第一管道321进入第一集管32,第一集管32将换热介质分配到各个枕形换热板31内。食用油和换热介质在枕形换热板31处进行热交换,完成食用油的降温。降温后的食用油从出油口13排出,换热后升温的换热介质再汇入第二集管33内,通过第二管道331排出换热桶1进行回收。在整个换热过程中,搅拌组件进行食用油搅拌,提高换热效率。
39.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