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氟吡呋喃酮在制备防治白蚁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2022-12-07 12:57: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白蚁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氟吡呋喃酮在制备防治白蚁药物 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2.白蚁是世界上最没有存在感的害虫,因为它的隐蔽性强,平常我们在生 活中接触较少,不像其它害虫那么直接。但是,白蚁的危害性却是非常强大和 广泛,加上繁殖速度也非常快,故而被定性为世界性五大害虫之一。
3.现有技术中针对白蚁的防治,通常使用联苯菊酯、吡虫啉、氟虫腈、依 维菌素等药物。其中吡虫啉对白蚁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是一类毒性低、作用 缓慢、环境安全的新型白蚁防治药剂,联苯菊酯具有持效期长、稳定性好等优 点,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一类白蚁防治剂。
4.氟吡呋喃酮是由拜耳公司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亦为新型丁烯酸内酯 类化合物,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归入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调节 剂第4组group 4d亚组。氟吡呋喃酮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 键合受体蛋白,随后激活受体产生生物反应,使神经细胞处于激动状态,但氟 吡呋喃酮不会被乙酰胆碱酯酶结合而失活,因此受体通道持续开放,导致昆虫 神经系统崩溃。对于氟吡呋喃酮对于白蚁的防治上的应用,并没有任何文献提 及。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氟吡呋喃酮在制备防治白蚁药物中的应用。
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防治白蚁的药物,包括氟吡呋喃酮及滑石粉。
9.优选的,所述氟吡呋喃酮的浓度为0.03125-0.5μg/g。
10.优选的,所述氟吡呋喃酮的浓度为0.03125-0.0625μg/g。
11.优选的,所述滑石粉为150-300目。
12.优选的,所述滑石粉为200目。
13.本技术还提供了防治白蚁的药物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先将氟吡呋喃 酮浸入蒸馏水中,浸泡浓度为0.125-2μg/ml,然后将浸泡完成的药剂与滑石粉 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烘干,制成粉剂,完成药物的制备。
14.本技术所提供的氟吡呋喃酮在制备治疗防治白蚁药物中的应用,通过相关 实验验证了氟吡呋喃酮对黄胸散白蚁具有较强的毒力,且在一定范围内,药 剂浓度的增加对白蚁水平传递作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15.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 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1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 明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下面 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7.氟吡呋喃酮在制备防治白蚁药物中的应用。
1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防治白蚁的药物,包括氟吡呋喃酮及滑石粉。
19.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氟吡呋喃酮的浓度为0.03125-0.5μg/g。所述滑石粉 为150-300目,优选的为200目。
20.优选的,氟吡呋喃酮的浓度为0.03125-0.0625μg/g。
21.所述药物的制备方法为,先将氟吡呋喃酮浸入蒸馏水中,浸泡浓度为 0.125-2μg/ml,然后将浸泡完成的药剂与滑石粉进行混合,充分混合后烘 干,制成粉剂,完成药物的制备。
22.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进行阐述。
23.本研究所用白蚁为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采集于浙江农林 大学校园内,放置于45cm
×
25cm
×
25cm的塑料盒中饲养待用,在(24
±ꢀ
2)℃和(70
±
5)%rh的黑暗环境中饲养。挑选活力强、大小一致的健康工蚁作为 实验对象。
24.首先,氟吡呋喃酮毒力测试:
25.本技术中采用滤纸药膜法,氟吡呋喃酮设计5个浓度梯度,加上空白对照 组共计6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每1个培养皿为1次重复。配置好各浓度 实验药剂,挑选活力强、大小一致的健康工蚁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将配置好的 药剂用移液管移取药液1ml滴加在准备饲喂给白蚁的滤纸上,对照组滴加等量 蒸馏水,每组20只白蚁,按天定时观察并记录每日各组白蚁死亡虫数(用毛 笔触动虫体,虫体不动的状态判定为死亡),并将死虫挑出,分析实验数据。实 验在(24
±
2)℃的黑暗环境中进行,并每日喷洒适量的蒸馏水以保持滤纸的湿 润。
26.具体的,先进行生物染色:将干净的滤纸放入用温水配好的0.1%尼罗 蓝a溶液中,溶液需完全浸没滤纸十五分钟左右,染多份滤纸备用。尼罗 蓝a不影响白蚁死亡率,将染色的滤纸晾干后,用蒸馏水润湿,直到饱和, 然后单独放入培养皿中。从实验用白蚁中挑选出大约1000只白蚁到培养 皿中,给它们饲喂染色滤纸。经过大约3天后,大多数白蚁虫体变蓝,记 为授药白蚁。
27.染色完成后,测定药剂对黄胸散白蚁的水平传递效果:分别将90只完全 染色的白蚁放入经15ml不同浓度的药剂完全浸泡的60g滑石粉(滑石粉为200 目)中进行不同时间(1h、2h、4h)的授药处理。在将处理完的授药白蚁至 干净的培养皿中放置两分钟,挑去染药的滑石粉,防止影响实验结果。经上述 过程处理完的授药白蚁(染色)与健康的受药白蚁(未染色)每组按10只:10 只的比例混合相互作用。放入适量干净的滤纸供白蚁食用,在(24
±
2)℃、(85
ꢀ±
5)%rh的黑暗环境中进行实验,每天定时喷洒适量的蒸馏水,仔细剔除培养 皿中的死亡工蚁并观察记录每组死亡数,连续观察直至实验白蚁全部死亡或白 蚁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根据毒力测试结果,氟吡呋喃酮:0.125μg/ml (0.0325μg/g)、0.25μg/ml
(0.065μg/g)与0.5μg/ml(0.13μg/g)、1μg/ml (0.26μg/g)、2μg/ml(0.52μg/g),1h、2h、4h),以及对照组(蒸馏水处理)。 每种浓度和处理时间重复三组。
28.在一实施方式中,对于数据的处理,采用以下方法:水平传递实验数据分 析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方差齐性,则采用单因素(anova) 方差分析,并使用邓肯检验进行多重比较。
29.本技术中验证了氟吡呋喃酮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杀效果:
30.请参照表1和表2,如表1结果所示,各处理组对白蚁的毒力效果不同。 各处理组白蚁平均死亡率在第1d均不超过8%,6.6μg/ml和0.4μg/ml处理 组白蚁没有出现死亡。处理2d后,各处理组白蚁死亡率均迅速上升,6.6μg/ml 处理组白蚁平均死亡高达65%;1.65μg/ml处理组白蚁平均死亡率达26.67%。 5d后,6.6μg/ml处理组白蚁完全死亡,3.3μg/ml和0.8μg/ml白蚁平均死亡 率超过90%,1.65μg/ml和0.4μg/ml处理组白蚁平均死亡率在80%左右。表 2显示,氟吡呋喃酮对黄胸散白蚁的lc
50
为0.241μg/ml,95%置信区间为 (0.000~0.729),毒力回归方程为y=0.344 0.558x,氟吡呋喃酮对黄胸散白蚁具 有较强的毒力。
31.表1毒力测试氟吡呋喃酮处理组白蚁死亡率
[0032][0033]
表2氟吡呋喃酮对黄胸散白蚁的毒力效果
[0034]
化合物回归方程lc50(μg/ml)95%置信限氟吡呋喃酮y=0.344 0.558x0.241μg/ml0.000~0.729
[0035]
本技术还验证了氟吡呋喃酮对黄胸散白蚁的水平传递效应:
[0036]
请参阅表3-表5,可以看出氟吡呋喃酮5种浓度对白蚁均有一定的毒杀 活性。本研究中规定的授药时间无论多长,药剂浓度的增加都能使授药白 蚁与受药白蚁死亡率显著提高。同时,受药白蚁死亡率与授药白蚁死亡率 持平,甚至超过授药白蚁死亡率,说明氟吡呋喃酮在黄胸散白蚁间的传递 效果明显。纵向对比0.125μg/ml、0.25μg/ml与0.5μg/ml三种浓度下 不同授药时间对白蚁死亡率的影响,spss分析结果显示:在0.125μg/ml、 0.25μg/ml浓度下,授药时间的增长对毒杀与传递作用效果均不显著;在 0.5μg/ml浓度下,延长授药时间对授药白蚁每日死亡率的增长速度有明 显促进作用,但对受药白蚁每日死亡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当 药剂浓度高于一定水平时,延长授药时间可以提高氟吡呋喃酮对白蚁的毒 杀作用,但对白蚁间的传递作用并无明显影响,对白蚁种群的防治效果并 没有多大提升。1μg/ml组和2μg/ml组因药剂浓度过高,药效过重, 白蚁死亡率增长速度过快达到100%,导致难以比对分析这两浓度下授药 时间对授药白蚁与受药白蚁死亡率的影响。当授药时间为1h时,0.5μg /ml授药白蚁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浓度,推测可能是因为
授药时间短,授 药白蚁体表上药剂附着量少,同时药剂浓度适中,易于引起受药白蚁注意 并且不会被排斥,水平传递现象发生频率高且清理较干净,因此该组授药 白蚁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组。
[0037]
表3氟吡呋喃酮1h处理组白蚁死亡率
[0038][0039]
表4氟吡呋喃酮2h处理组白蚁死亡率
[0040][0041][0042]
表5氟吡呋喃酮4h处理组白蚁死亡率
[0043][0044]
综上所述,氟吡呋喃酮对黄胸散白蚁具有一定的毒杀活性,在一定范 围内,药剂浓度的增加对白蚁水平传递作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同时当药 剂浓度至少高于0.25μg/ml时,延长授药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氟吡呋喃酮对 白蚁的毒杀作用,但对白蚁种群的防治效果并没有多大提升。
[004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 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 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