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接头间连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12-06 20:01:5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高频有源模组中板对板接头的连接,具体地涉及板对板接头之间的接头间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一种高频有源模组包括印刷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上的板对板(btb)接头和其它电子器件。当批量生产这种高频有源模组时,需要对高频有源模组的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否则当该高频有源模组产生质量问题时,返修成本高。在传统的针对高频有源模组的测试方法中,使高频有源模组的板对板接头与测试板的板对板接头直接接合。虽然这种接合方式能够利用测试板实现对高频有源模组的测试,但是很可能对高频有源模组的板对板接头和测试板的板对板接头造成损伤,影响高频有源模组的功能和性能的测试效果。而且,这种直接接合的方式效率低,不适合大批量的测试。
3.为了克服上述测试方法中的缺点,在一种改进的针对高频有源模组的测试方法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利用包括弹性测量针组件31的接头间连接机构,该接头间连接机构使测试板的板对板接头(第一接头1)与高频有源模组的板对板接头(即第二接头2)两者的引脚实现信号连通,从而传输高频信号、控制信号、电信号和时钟信号等,这种接合方式克服了上述传统的测试方法中接头的接合方式的缺点。但是,需要考虑如下两种因素,一者是传输高频信号的第一针组件31a需要进行有效地隔离,另一者是通过第一针组件31a传输高频信号需要保证端口匹配性能并且避免插损过大。针对上述两种因素设计板对板接头的引脚时,为了增加隔离度,通常采用如下的典型设计,即在一排引脚中的高频信号引脚的两侧各设计接地引脚。对应地,在接头间连接机构中,如图1b所示,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第一针组件31a的两侧均存在接地的第二针组件31b。由此,如图1c所示,第一针组件31a传输高频信号的场受到两侧的接地的第二针组件31b的约束,从而保证第一针组件31a的隔离度。但是,当引脚数量有限导致不能实现上述典型设计时,通常将高频信号引脚分配到板对板接头的成排引脚的边缘引脚。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b所示,与该高频信号引脚对应的第一针组件31a的两侧存在不对称的接地针组件(即第二针组件31b和第三针组件31c),这种不对称的接地针组件的结构布局将对第一针组件31a中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提出了一种接头间连接机构,其能够在高频信号引脚两侧的接地引脚存在不对称的结构布局的情况下,降低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
5.为此,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本技术的方案1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其用于第一接头的引脚和第二接头的引脚之间的信号传输,所述接头间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和第三
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用于传输高频信号,所述第二连接器和所述第三连接器用于实现接地,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两者的排列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侧,所述第三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另一侧,其中设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l1《l2,所述接头间连接机构还包括屏蔽器,所述屏蔽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另一侧,所述屏蔽器与所述第三连接器接触,设所述屏蔽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最小距离为l3,l3《l2。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其能够以便利且有效率的方式实现两个接头的引脚之间的信号连通,并且能够避免由于两个接头直接插接造成接头损坏的风险。而且,该接头间连接机构还能够在接头的高频信号引脚两侧的接地引脚存在不对称的结构布局的情况下,降低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
8.根据方案1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2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l3=l1。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接头的高频信号引脚两侧的接地引脚存在不对称的结构布局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降低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
10.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3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和所述第三连接器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延伸方向与所述排列方向垂直,在与所述延伸方向和所述排列方向垂直的对齐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对齐,所述第三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完全错开。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具有不同结构方案,能够适用具有不同引脚布局的接头。
12.根据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4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在所述对齐方向上,所述屏蔽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分地错开。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改变屏蔽器与第一连接器的相对位置,适于不同的接头布局。
14.根据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5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和所述第三连接器均为针组件,所述针组件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针组件包括筒部、弹簧、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所述弹簧收纳于所述筒部内,所述第一柱塞和所述第二柱塞位于所述弹簧的两端侧,所述第一柱塞的一端部始终收纳于所述筒部内且与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所述第一柱塞的另一端部从所述筒部伸出,所述第二柱塞的一端部始终收纳于所述筒部内且与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所述第二柱塞的另一端从所述筒部伸出。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供了能够有效实现两个接头的引脚之间实现可靠信号连通的连接器的结构方案。
16.根据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6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屏蔽器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筒部,至少一个所述筒部与所述针组件彼此平行地并排配置。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方式实现了屏蔽器的结构。
18.根据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7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屏蔽器包括多个所述筒部,多个所述筒部的横截面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19.可以理解,本技术中提到的“屏蔽器包括多个筒部”或者“屏蔽器包括至少一个筒部”或者“利用针组件的筒部构建屏蔽器”不表示屏蔽器仅由一个或多个筒部构成,虽然这是一种可选的方案。屏蔽器还可以包括连接器的弹簧、柱塞中的一者或多者的全部或部分。例如,可以通过去掉柱塞或者剪短柱塞的连接器来构建屏蔽器。例如,屏蔽器还可以包括用于连接到第三连接器的支架和/或卡接件和/或夹子等。当然,屏蔽器与第三连接器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屏蔽器与第三连接器也可以仅接触而不直接固定在一起。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针组件的筒部构建屏蔽器的方案中,提供了能够进一步降低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可选结构。
21.根据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8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屏蔽器中距离所述第一连接器最近的筒部的横截面的圆心,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横截面的圆心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横截面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针组件的筒部构建屏蔽器的方案中,提供了能够进一步降低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可选结构。
23.根据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9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屏蔽器中距离所述第一连接器最近的筒部的横截面的圆心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横截面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同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横截面的圆心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横截面的圆心之间的距离相等。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针组件的筒部构建屏蔽器的方案中,提供了能够进一步降低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可选结构。
25.根据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10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延伸方向和排列方向垂直的对齐方向上,所述屏蔽器中距离所述第一连接器最近的筒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部分地错开。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利用针组件的筒部构建屏蔽器的方案中,提供了能够进一步降低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的可选结构。
27.根据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11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接头间连接机构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支撑结构形成有从第一连接端延伸到第二连接端的多个通孔,所述针组件的筒部固定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柱塞的所述另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二柱塞的所述另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所有的针组件以及屏蔽器安装在一个支撑结构
上,有利于接头间连接机构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的连接,极大地提升了通过接头间连接机构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彼此连接的效率。
29.根据方案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12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盖和底座,所述底座形成有中空部,所述盖以遮盖所述中空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多个针组件穿过所述中空部。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分体的方式构件该支撑结构并且在支撑结构内形成中空部,便于将针组件和屏蔽器安装到支撑结构中,以及从支撑结构拆卸针组件和屏蔽器。
31.根据方案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13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支撑结构形成有与用于安装所述第三连接器的所述通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屏蔽器。
3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与安装针组件的通孔连通的安装孔,能够保证屏蔽器安装到安装孔之后与第三连接器之间实现接触,从而发挥屏蔽性能。
33.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14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和所述第三连接器具有相同的结构。
3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不对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进行答复结构改变的情况下采用本技术的方案,因而本技术的方案的适用性强。
3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15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屏蔽器焊接或导电粘接到所述第三连接器。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除了利用支撑结构实现屏蔽器与第三连接器接触之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连接方式实现同样的效果,由此本技术的方案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7.根据方案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本技术的方案16提供了一种如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为板对板接头。
3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定本技术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尤其适用于板对板接头的引脚之间的信号连通。
39.本技术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在以下(多个)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40.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41.图1a是示出了利用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两者的引脚之间信号连通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42.图1b是示出了图1a中的局部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第一接头。
43.图1c是示出了图1a中的接头间连接机构的针组件所传输的高频信号的场被该针组件两侧接地的针组件约束的示意图。
44.图2a是示出了利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两者的引脚之间信号连通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45.图2b是示出了图2a中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省略了接头间连接机构的用于支撑针组件的支撑结构。
46.图2c是示出了图2a中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省略了接头间连接机构的用于支撑针组件的支撑结构和第一接头。
47.图2d是示出了图2c中的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48.图2e是示出了图2a中的接头间连接机构的针组件的示意图。
49.图3是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和第二接头的俯视示意图。
50.图4是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和第二接头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51.图5a和图5b是用于比较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采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性能与采用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性能的曲线图。
52.附图标记说明
53.1 第一接头
ꢀꢀ
2 第二接头
ꢀꢀ
3 接头间连接机构
ꢀꢀ
31 弹性测量针组件
ꢀꢀ
311 筒部
ꢀꢀ
312 第一柱塞
ꢀꢀ
313 第二柱塞
ꢀꢀ
31a 第一针组件
ꢀꢀ
31b 第二针组件
ꢀꢀ
31c 第三针组件
ꢀꢀ
32 屏蔽器
ꢀꢀ
33 盖
ꢀꢀ
33e 第一连接端
ꢀꢀ
34 底座
ꢀꢀ
34e 第二连接端
ꢀꢀ
34c 中空部
ꢀꢀ
3h 安装孔
54.d1 排列方向
ꢀꢀ
d2 对齐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55.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56.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57.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技术,在下文的具体实施例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某些具体细节,本技术同样可以实施。在一些实例中,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方法、手段、元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技术的主旨。
58.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根据本技术的各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59.(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
60.如图2a至图2c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3可以用于两个板对板接头(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两者的引脚之间的信号传输,该接头间连接机构3能够传输高频信号、控制信号、电信号和时钟信号等。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接头间连接机构3包括弹性测量针组件31、屏蔽器32以及支撑结构(包括盖33和底座34)。
6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至图2c所示,所有弹性测量针组件31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彼此平行,相邻的两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之间间隔开一定距离。每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用于与第一接头1的引脚和第二接头2的引脚接触,并且每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中所传输的信号根据两个接头1、2的引脚的不同而不同。每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均包括导电材料,如图2e所示,每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包括组装在一起的筒部311、弹簧(未示出)、第一柱塞312和第二柱塞313。筒部311整体具有圆筒形状且内部具有大致圆柱形的收纳空间。弹簧例如为圆柱
螺旋弹簧,弹簧收纳于筒部311的收纳空间内。第一柱塞312和第二柱塞313位于弹簧的两端侧。第一柱塞312的一端部始终收纳于筒部311内且与弹簧的一端抵接,第一柱塞312的另一端部从筒部311伸出。第二柱塞313的一端部始终收纳于筒部311内且与弹簧的另一端抵接,第二柱塞313的另一端从筒部311伸出。第一柱塞312和第二柱塞313均能够相对于筒部311沿着筒部311的轴向进行相对运动。这样,当第一接头1的引脚抵接于第一柱塞312的另一端时,第一柱塞312的一端部能够对弹簧施加作用力,弹簧由此产生的弹簧力能够保证第一接头1的引脚与第一柱塞312的另一端部可靠接触。类似地,弹簧的弹簧力还能够保证第二接头2的引脚与第二柱塞313的另一端部可靠接触。
62.在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中,一排引脚中的一个边缘引脚被分配为高频信号引脚,这样该高频信号引脚两侧的接地引脚存在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应地,如图2b至图2d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对应该高频信号引脚的弹性测量针组件31为第一针组件31a,第一针组件31a传输高频信号;该第一针组件31a两侧的用于与接地引脚相连的弹性测量针组件31为第二针组件31b和第三针组件31c,第二针组件31b和第三针组件31c用于实现接地。第一针组件31a和第二针组件31b位于成排的弹性测量针组件31中,第一针组件31a和第二针组件31b的排列方向d1与成排的弹性测量针组件31的排列方向一致,且与第一针组件31a和第二针组件31b的延伸方向垂直。在该排列方向d1上,第二针组件31b位于第一针组件31a的一侧,第三针组件31c位于第一针组件31a的另一侧。而且,在与上述延伸方向和上述排列方向d1垂直的对齐方向d2上,第一针组件31a和第二针组件31b对齐(也就是说从排列方向d1的任一侧观察第一针组件31a和第二针组件31b完全重叠),第三针组件31c与第一针组件31a错开,特别是完全错开。
63.进一步地,为了降低上述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3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设置了屏蔽器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b和图2c所示,屏蔽器32与第三针组件31c始终处于接触状态。该屏蔽器32包括两个上述弹性测量针组件31的筒部311,这两个筒部311彼此平行地并排配置,并且这两个筒部3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针组件31a、第二针组件31b和第三针组件31c的延伸方向相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这两个筒部311的横截面的圆心与第三针组件31c的横截面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屏蔽器32中距离第一针组件31a最近的筒部311的横截面的圆心与第一针组件31a的横截面的圆心和第二针组件31b的横截面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样,在对齐方向d2上,屏蔽器32中距离第一针组件31a最近的筒部311与第一针组件31a和第二针组件31b对齐,而另一个筒部311与第一针组件31a和第二针组件31b部分错开。
6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d所示,设第一针组件31a与第二针组件31b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第一针组件31a与第三针组件31c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屏蔽器32与第一针组件31a的最小距离为l3,则满足l1《l3《l2。这样,通过上述结构设计,第一针组件31a两侧的第二针组件31b和第三针组件31c的不对称布局由屏蔽器32进行了补偿,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上述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3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
6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a所示,支撑结构包括盖33和底座34,底座34形成有中空部34c,盖33以遮盖33中空部34c的开口的方式安装于底座34。盖33形成有供第一接头1安装的第一连接端33e,底座34形成有供第二接头2安装的第二连接端34e。支撑结构形成有从第一
连接端33e延伸到第二连接端34e的多个通孔,这些通孔延伸穿过盖33和底座34,并且经过上述中空部34c。弹性测量针组件31的筒部311例如通过过渡配合等方式安装于通孔内。当弹性测量针组件31安装于通孔内的情况下,第一柱塞312的另一端部位于第一连接端33e,第二柱塞313的另一端部位于第二连接端34e。支撑结构形成有与安装第三针组件31c的通孔连通的安装孔3h,安装孔3h用于收纳安装屏蔽器32。该安装孔3h应当保证屏蔽器32能够与第三针组件31c接触。多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和屏蔽器32穿过中空部34c,便于弹性测量针组件31和屏蔽器32的安装和拆卸。
66.当需要采用上述接头间连接机构3实现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之间的信号连通时,可以先将多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包括第一针组件31a、第二针组件31b和第三针组件31c)均插入支撑结构的对应的通孔内,并且将屏蔽器32安装到与第三针组件31c的通孔邻接的安装孔3h中。之后,将第一接头1安装到盖33的第一连接端33e,然后再如图2a中空心箭头所示地将第二接头2安装到,例如抵接到底座34的第二连接端34e。这样,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3能够以方便快捷的方式实现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两者引脚之间的信号连通,且不会对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造成损伤;而且,由于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3设置了屏蔽器32,因而即使在高频信号引脚的两侧的接地引脚存在不对称的结构布局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布局对利用接头间连接机构3传输高频信号时的端口匹配性能和插损造成的不利影响。
67.以下说明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
68.(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
69.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与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3两者实现同样功能的原理相同,两者之间的结构基本相同,以下主要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70.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器32中距离第一针组件31a最近的筒部311的横截面的圆心与第一针组件31a的横截面的圆心和第二针组件31b的横截面的圆心不在同一直线上。进一步地,在对齐方向d2上,屏蔽器32中距离第一针组件31a最近的筒部311与第一针组件31a部分地错开。
71.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设第一针组件31a与第二针组件31b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第一针组件31a与第三针组件31c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屏蔽器32与第一针组件31a的最小距离为l3,则满足l1=l3《l2。
72.这样,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技术效果。
73.以下说明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
74.(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
75.根据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与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3两者实现同样功能的原理相同,两者之间的结构基本相同,以下主要说明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76.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屏蔽器32中的两个筒部311的横截面的圆心和第三针组件31c的横截面的圆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屏蔽器32中距离第一针组件31a最近的筒部311的横截面的圆心与第一针组件31a的横截面的圆心和第二针组件31b的横截面的圆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在对齐方向d2上,屏蔽器32中距离第一针组件31a最近的筒部311与第一针组
件31a部分地错开。
77.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设第一针组件31a与第二针组件31b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第一针组件31a与第三针组件31c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屏蔽器32与第一针组件31a的最小距离为l3,则满足l1《l3《l2。这样,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技术效果。
78.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比说明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采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性能与采用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性能两者。
79.图5a中示出了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采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第一针组件31a的端口匹配性能与采用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第一针组件31a的端口匹配性能。在图5a中,横坐标对应传输的高频信号的频率,单位为ghz;纵坐标为s参数中s11的值,单位为db。另外,在图5a中,a对应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其没有本技术的屏蔽器32,b对应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c对应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s11反应的是端口匹配性能,数值越小表示端口匹配性能越好。从图5a中可知,当采用本技术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时,与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相比,端口匹配性能较佳。
80.图5b中示出了第一接头1和第二接头2采用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第一针组件31a的插损性能与采用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实现信号连通时的第一针组件31a的插损性能。在图5b中,横坐标对应传输的高频信号的频率,单位为ghz,纵坐标为s参数中s21的值,单位为db。另外,在图5b中,a对应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其没有本技术的屏蔽器32,b对应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c对应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头间连接机构。s21反应的是插损性能,数值越大表示插损性能越好。从图5b中可知,当采用本技术的接头间连接机构时,与现有的接头间连接机构相比,插损性能较佳。
81.以上内容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下进行补充说明。
82.i.应当理解,对于各实施例中的不同的技术手段,只要不存在矛盾之处,可以将这些技术手段彼此结合以形成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案。
83.ii.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屏蔽器32采用并排配置的两个弹性测量针组件31的筒部311构成,由此利用现有的针组件的结构方便形成屏蔽器32,而且容易将该屏蔽器32安装在支撑结构中,从而改善了本技术的方案的性价比。可以理解,本技术的屏蔽器32所采用的弹性针组件的筒部31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可以采用仅一个或者大于两个。
84.另外,可以理解,本技术的屏蔽器32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由筒部311构成结构,而是可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造,例如该屏蔽器32可以为形成为一体的板状。该屏蔽器32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或者包括导电材料。
85.iii.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l1《l3或l1=l3,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可以设定l3《l1。
86.iv.在采用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示例方案中,可以采用如下尺寸,筒部311的直径为0.26mm,l1=0.09mm,l3=0.14mm。在采用上述第二实施例的示例方案中,可以采用如下尺
寸,筒部311的直径为0.26mm,l1=0.09mm,l3=0.09mm,屏蔽器32中距离第一针组件31a最近的筒部311与第一针组件31a在对齐方向d2上错开0.07mm。当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各种数值,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87.v.可以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高频信号引脚的两侧的接地引脚存在不对称布局的任意接头中,尤其适用于板对板接头。
88.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所公开实施例的其它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89.以上已经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