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16:32:5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柔性oled显示屏技术的发展、以及折叠式电子设备兼具了普通电子设备便携性和展开后大屏显示的极致体验,使得折叠式电子设备已逐渐成为移动终端发展的重要趋势,已经成为各大终端厂商竞争的重要领域。
3.目前,在现有的折叠式电子设备中,通常采用铰链结构实现柔性屏的折叠,铰链结构作为折叠式电子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屏幕保护,折叠同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实现铰链结构的同步转动以实现折叠同步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以实现铰链结构的同步转动。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铰链结构,其包括:
7.固定支架,包括主体支架;
8.支撑机构,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支架相对两侧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另一侧;
9.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另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在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侧面上;
10.联动机构,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所述联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
11.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
12.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凸耳,所述第一转动件远离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凸耳收容于所述第一滑动槽内且在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
13.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凸耳,所述第二转动件远离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二滑动槽,所述第二凸耳收容于所述第二滑动槽内且在所述第二滑动槽内滑动。
14.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转动件和第四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所述第三转动件连接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通过所述第四转动件连接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另一侧;所述第三转动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三转动件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一侧;所述第四转动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第四转动件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另一侧。
15.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三转动件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臂,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弧形臂收容于所述第一弧形槽内且在所述第一弧形槽内滑动;
16.所述第四转动件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臂,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弧形臂收容于所述第二弧形槽内且在所述第二弧形槽内滑动。
17.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一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槽相邻的第三弧形槽,所述第一支撑件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设有第三弧形臂,所述第三弧形臂收容于所述第三弧形槽内且在所述第三弧形槽内滑动;
18.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另一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弧形槽相邻的第四弧形槽,所述第二支撑件靠近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设有第四弧形臂,所述第四弧形臂收容于所述第四弧形槽内且在所述第四弧形槽内滑动。
19.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三弧形槽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弧形槽与所述第四弧形槽之间具有间隔,且所述第一弧形槽与所述第四弧形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弧形槽与所述第三弧形槽相对设置。
20.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机构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21.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三凸耳,所述第一转动件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侧设有第三滑动槽,所述第三凸耳收容于所述第三滑动槽内且在所述第三滑动槽内滑动;
22.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四凸耳,所述第二转动件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设有第四滑动槽,所述第四凸耳收容于所述第四滑动槽内且在所述第四滑动槽内滑动。
23.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转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转动轴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联动机构的所述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与所述第四连接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联动机构的所述另一端固定连接。
24.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位于所述第二支架和所述主体支架之间,所述联动机构设于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主体支架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
25.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件、第二联动件和第三联动件,所述第一联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二
转动轴,所述第一联动件通过所述第三联动件同步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同步转动。
26.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一联动件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联动件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三联动件包括相互啮合的两第三齿轮,其中,两所述第三齿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和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一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二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于两所述第三齿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于两所述第三齿轮中的另一个。
27.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所述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联动组件的一侧;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所述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并设于所述第一支架远离所述联动组件的一侧。
28.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所述另一端在远离所述联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轮,所述第四连接件的所述另一端在远离所述联动组件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轮;
29.所述铰链结构还包括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定位件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轮相适配的第一凹轮,所述定位件靠近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轮相适配的第二凹轮。
30.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中,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定位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定位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处于弹性变形状态。
31.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前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铰链结构。
3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中,铰链结构的固定支架包括主体支架,支撑机构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支架相对两侧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另一侧,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另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转动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二转动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在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以实现铰链结构的同步转动。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在展平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图1中铰链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在折叠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动机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3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与主体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40.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主体支架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4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机构与主体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4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的背面细节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与转动轴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定位机构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45.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结构折叠后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46.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凸轮和第一凹轮的细节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说明:
48.具体实施方式
49.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表示。在附图中,为了清晰理解和便于描述,夸大了一些层和区域的厚度。即附图中示出的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但是本技术不限于此。
[0050]
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13,所述铰链结构100包括固定支架10、支撑机构20、转动机构30以及联动机构40。所述固定支架10包括主体支架11,所述支撑机构20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支架11相对两侧第一支撑件21和第二支撑件22,所述第一支撑件21沿第一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22沿第二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另一侧。所述转动机构30包括第一转动件31、第二转动件32、第一连接件41和第二连接件42,所述第一转动件31沿第三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32沿第四轴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另一侧。
[0051]
其中,所述第一轴、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三轴以及所述第四轴均可以是虚拟轴或实体轴,且所述第一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所述第二轴的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
[0052]
所述第一支撑件2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41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且所述第一支撑件21形成在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22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42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32,且所述第二支撑件22形成在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一侧面上。
[0053]
所述第一转动件31通过联动机构40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32,使所述第一转动件31沿着所述第三轴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沿着所述第四轴转动,进而使所述第一转动件31和所述第二转动件32同步转动,从而实现所述铰链结构100的同步转动。其中所述第三轴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轴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但本技术不限于此,比如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轴的轴线和所述第四轴的轴线还可重合,使所述第一转动件31和所述第二转动件32沿着相同的轴线同步转动。
[0054]
下面将具体阐述所述铰链结构的具体结构以及转动原理。
[0055]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32,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2,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其中本技术中所述一端与所述另一端均是指一个部件相对的两端。
[0056]
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一凸耳411,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远离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设有第一滑动槽311,所述第一凸耳411收容于所述第一滑动槽311内且在所述第一滑动槽311内滑动。所述第一滑动槽311为直线滑槽,所述第一滑动槽311可使所述第一凸耳411在一个方向上滑动,并限制所述第一凸耳411在其他方向上滑动,如此所述第一凸耳411在所述第一滑动槽311内沿着一个方向做直线往返滑动。所述第一支撑件21远离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缺口212,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第
一缺口212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转动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所述另一端设有圆柱孔,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所述第一缺口212的侧壁设有对应的圆柱孔,可通过使第一圆柱轴401插入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圆柱孔以及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圆柱孔,以实现所述第一连接件41和所述第一支撑件2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圆柱轴401的轴心即为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转动轴线。当然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实现第一连接件41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转动连接。
[0057]
参照图5,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二凸耳421,所述第二转动件32远离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设有第二滑动槽321,所述第二凸耳421收容于所述第二滑动槽321内且在所述第二滑动槽321内滑动。所述第二滑动槽321也为直线滑槽,所述第二滑动槽321可使所述第二凸耳421在一个方向上滑动,并限制所述第二凸耳421在其他方向上滑动,如此所述第二凸耳421在所述第二滑动槽321内沿着一个方向做直线往返滑动。所述第二支撑件22远离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缺口222,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缺口222内,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转动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所述另一端设有圆柱孔,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所述第二缺口222的侧壁设有对应的圆柱孔,可通过使第二圆柱轴402插入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圆柱孔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圆柱孔,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件42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圆柱轴402的轴心即为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转动轴线。当然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实现第二连接件42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转动连接。
[0058]
参照图6和图7,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第三转动件33和第四转动件34,所述第一转动件31通过所述第三转动件33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32通过所述第四转动件34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另一侧。具体而言,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的转动轴线平行但不重合;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一侧。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32,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的转动轴线平行但不重合;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另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另一侧。
[0059]
具体地,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缺口内,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转动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所述一端设有圆柱孔,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缺口的侧壁上设有对应的圆柱孔,可使第三圆柱轴403穿过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圆柱孔以及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上的圆柱孔,以实现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与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转动连接。当然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实现所述第一转动件31与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转动连接。
[0060]
所述第三转动件33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臂331,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一侧设有第一弧形槽111,所述第一弧形臂331收容于所述第一弧形槽111内且在所述第一弧形槽111内滑动。具体而言,所述主体支架11还包括至少一第一限位件1111和至少一第二限位件1112,第一限位件1111和第二限位件1112构成所述第一弧形槽111,所述第一限位件1111包括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二限位件1112包括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均面向所述第一弧形臂331,以将所述第一弧形臂331限位在所述第一弧形槽111内。
[0061]
所述第二转动件32远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
所述一端位于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缺口内,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转动连接。具体而言,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所述一端设有圆柱孔,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缺口的侧壁上设有对应的圆柱孔,可使第四圆柱轴404穿过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圆柱孔以及所述第二转动件32上的圆柱孔,以实现所述第二转动件32与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转动连接。当然地,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实现所述第二转动件32与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转动连接。
[0062]
所述第四转动件34的所述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臂341,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另一侧设有第二弧形槽112,所述第二弧形臂341收容于所述第二弧形槽112内且在所述第二弧形槽112内滑动。所述第二弧形槽112的具体结构可参照所述第一弧形槽11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063]
进一步地,参照图7至图9,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一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弧形槽111相邻的第三弧形槽113,也即所述第三弧形槽113和所述第一弧形槽111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一支撑件21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设有第三弧形臂211,所述第三弧形臂211收容于所述第三弧形槽113内且在所述第三弧形槽113内滑动。所述主体支架11的所述另一侧还设有与所述第二弧形槽112相邻的第四弧形槽114,也即所述第四弧形槽114和所述第二弧形槽112沿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支撑件22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设有第四弧形臂221,所述第四弧形臂221收容于所述第四弧形槽114内且在所述第四弧形槽114内滑动。
[0064]
其中所述第一弧形槽111与所述第三弧形槽113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二弧形槽112与所述第四弧形槽114之间具有间隔,且所述第一弧形槽111与所述第四弧形槽114相对设置,使所述第一弧形槽111和所述第四弧形槽11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排布;所述第二弧形槽112与所述第三弧形槽113相对设置,使所述第二弧形槽112与所述第三弧形槽113也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排布,如此所述第一弧形槽111与所述第二弧形槽112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上交错排布,所述第三弧形槽113和所述第四弧形槽114也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的方向上交错排布。所述第三弧形槽113和所述第四弧形槽114的具体结构也可参照所述第一弧形槽11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065]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支撑件21和所述第二支撑件22均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为平整的表面,用于支撑待支撑的结构件,比如用于支撑柔性显示面板等。所述第三弧形臂211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上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支撑面的表面,所述第四弧形臂221设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2上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支撑面的表面。而所述第一转动件3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背离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32位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2背离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支撑面的一侧。
[0066]
参照图10和图6,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43和第四连接件44,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机构40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如此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转动轴心、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转动轴心以及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转动轴心平行但不重合。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一端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件32,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另一端与所述联动机构4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四轴的轴线平行但不重合,如此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转动轴心、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转动轴心以及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转动轴心平行但不重合。
[0067]
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所述一端设有第三凸耳,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远离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一侧设有第三滑动槽312,所述第三凸耳收容于所述第三滑动槽312内且在所述第三滑动槽312内滑动。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所述一端设有第四凸耳,所述第二转动件32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一侧设有第四滑动槽322,所述第四凸耳收容于所述第四滑动槽322内且在所述第四滑动槽322内滑动。所述第三滑动槽312以及所述第四滑动槽322的具体描述可参照所述第一滑动槽311的描述或者所述第二滑动槽321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0068]
参照图6和图11,所述转动机构30还包括第一转动轴35和第二转动轴36,所述第一转动轴35与所述第三连接件43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联动机构40的所述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36与所述第四连接件44固定连接,并与所述联动机构40的所述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10还包括第一支架12和第二支架13,所述第一支架12位于所述第二支架13和所述主体支架11之间,所述联动机构40位于所述主体支架11和所述第一支架12之间。
[0069]
所述第一转动轴35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所述第一转动轴35的转动轴线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的转动轴线均平行于所述第一轴或所述第二轴。所述第一支架12和所述第二支架13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35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所述第一支架12和所述第二支架13可在所述第一转动轴35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上滑动。
[0070]
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所述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35,比如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所述另一端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转动轴35穿过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定位孔,且所述第一转动轴35与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定位孔过盈配合,使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35的转动。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2远离所述联动机构40的一侧,且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所述另一端在远离所述联动机构40的一侧设有第一凸轮431。
[0071]
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所述另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36,比如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所述另一端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转动轴36穿过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定位孔,且所述第二转动轴36与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定位孔过盈配合,使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转动轴36的转动。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所述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架12远离所述联动机构40的一侧,且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所述另一端在远离所述联动机构40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轮441。
[0072]
所述联动机构40包括第一联动件61、第二联动件62和第三联动件63,所述第一联动件61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轴35,所述第二联动件62连接于所述第二转动轴36,所述第一联动件61通过所述第三联动件63同步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62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轴35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同步转动。
[0073]
具体地,所述第一联动件61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联动件62包括第二齿轮,所述第三联动件63包括相互啮合的两第三齿轮,其中,两所述第三齿轮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11和所述第一支架12,所述第一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35,所述第二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36,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于两所述第三齿轮中的一个,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于两所述第三齿轮中的另一个。具体而言,所述第一齿轮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一转动轴35穿过所述第一齿轮上的定位孔,且所述第一转动轴35与所述第一齿轮的定位孔过盈配合,使所述第一转动轴35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同样地,所述第二齿轮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第二转动轴36穿过所述第二齿轮上的定位孔,且所述第二转动轴36与所述第
二齿轮的定位孔过盈配合,使所述第二转动轴36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或者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转动轴36的转动。其中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转动轴心、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轴心以及所述第一转动轴35的转动轴心重合,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转动轴心、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轴心以及所述第二转动轴36的转动轴心重合。
[0074]
通过上述机构件的连接,当所述铰链结构100受到外力的作用由图1的展平状态向图3的折叠状态转换时,以所述第一转动件31受到外力作用为例说明,所述第一转动件31通过所述第三转动件33与所述主体支架11转动连接,当所述第一转动件31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转动件31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所述第三转动件33相对所述主体支架11发生转动。
[0075]
所述第三连接件43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转动会带动第三连接件43的转动,使所述第三连接件43相对所述第一转动件31进行位移补偿的滑动。同时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转动连接,如此由于所述第三连接件43相对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位移补偿滑动,会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滑动。而所述第一连接件41在受到力的作用,会沿着所述第一转动件31的所述第一滑动槽311滑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支撑件21转动。所述第一支撑件21在所述第一连接件41以及所述第三弧形槽113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支撑件21在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端绕着所述第一轴转动,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会随着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移动进行位移补偿。
[0076]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一端与所述主体支架1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1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滑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一连接件4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21转动连接,如此可对所述第一支撑件21的两个转动连接进行自由度约束以及进行位移补偿,使所述铰链结构100的转动更稳定,同时使所述铰链结构100折叠后所述第一支撑件21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形成避让空间,如图12所示。具体而言,所述第一支撑件21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第一支撑件21远离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转动件31之间的间隙。
[0077]
另外,由于所述第一转动件31带动所述第三连接件43转动,而所述第三连接件43还与所述第一转动轴35固定连接,如此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一转动轴35的转动。同时所述第一转动轴35还与所述第一联动件61固定连接,如此所述第一转动轴35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转动。而所述第一联动件61通过所述第三联动件63同步连接于所述第二联动件62以使所述第一转动轴35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同步转动,则所述第一联动件61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转动,如此通过所述联动机构40实现所述铰链结构100两边的同步转动。
[0078]
具体而言,所述第二联动件62与所述第二转动轴3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联动件62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二转动轴36的转动。所述第四连接件44与所述第二转动轴36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36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转动。所述第四连接件44还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滑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转动。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转动。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滑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转动连接,如此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转动会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滑动。而所述第二连接
件42在受到力的作用,会沿着所述第二转动件32的所述第二滑动槽321滑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支撑件22转动。所述第二支撑件22在所述第二连接件42以及所述第四弧形槽114的作用下,所述第二支撑件22在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端绕着所述第二轴转动,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会随着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移动进行位移补偿。
[0079]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一端与所述主体支架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2转动连接,而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滑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二连接件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件22转动连接,如此可对所述第二支撑件22的两个转动连接进行自由度约束以及进行位移补偿,使所述铰链结构100的转动更稳定,如此可实现所述铰链结构100双边同步且平稳的转动。同时使所述铰链结构100折叠后所述第二支撑件22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形成避让空间,如图12所示。具体而言,所述第二支撑件22靠近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第二支撑件22远离所述主体支架11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转动件32之间的间隙。其中当所述铰链结构100由图2所示的折叠状态向图1所示的展平状态转换时,各机构件的运动原理与所述铰链结构100由展平状态向折叠状态时各机构件的运动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80]
进一步地,所述铰链结构100还包括定位机构50,所述定位机构50包括定位件51,所述定位件51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35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所述定位件51靠近所述第三连接件43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凸轮431相适配的第一凹轮511,所述定位件51靠近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凸轮441相适配的第二凹轮512。
[0081]
所述定位机构50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2和第二弹性件53,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52套设于所述第一转动轴35,所述第一弹性件5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定位件51,所述第一弹性件52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13,所述第二弹性件53套设于所述第二转动轴36,所述第二弹性件5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定位件51,所述第二弹性件53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架13。其中所述定位件51可沿着所述第一转动轴35和所述第二转动轴36进行平移运动,所述第一弹性件52和所述第二弹性件53均处于弹性变形状态。
[0082]
可以理解的,所述第一凸轮431和所述第一凹轮511相适配形成凸轮对,所述第二凸轮441和所述第二凹轮512相适配形成凸轮对。以所述第一凸轮431为例,如图13所示,所述第一凸轮431和所述第一凹轮511相适配。当所述第三连接件43和所述第四连接件44进行转动时,所述第三连接件43上的第一凸轮431平面与所述定位件51上的第一凹轮511平面接触,所述第四连接件44上的第二凸轮441平面与所述定位件51上的第二凹轮512平面接触,同时由于所述第一弹性件52和所述第二弹性件53均处于压缩状态,如此可给两对凸轮对施加预紧力,使其凸轮和对应的凹轮紧紧贴合,以使所述铰链结构100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一直处于展平或折叠状态。尤其地,在所述铰链结构100处于展平状态时,正面放置不会反弹,反面放置不会下垂。
[0083]
另外,当所述铰链结构100转动时,所述第三连接件43和所述第四连接件44靠近所述第一支架12的一端进行转动时,由于凸轮对的运动以及作用,所述第三连接件43和所述第四连接件44的转动过程受力将会发生变化。通过凸轮对形成的变化,使得所述铰链结构100在弯折到0度至30时能够实现自动闭合,弯折到30度至150度时能够实现自由悬停,弯折到150度至180度时能够自动展平。
[0084]
具体而言,在所述铰链结构100处于展平状态或折叠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件43上的第一凸轮431与所述定位件51上的所述第一凹轮511的曲面相接触,所述第四连接件44上的第二凸轮441与所述定位件51上的所述第二凹轮512的曲面相接触。在所述铰链结构100转动到大约30度左右,所述第三连接件43上的第一凸轮431与所述定位件51上的所述第一凹轮511的平面相接触,所述第四连接件44上的第二凸轮441与所述定位件51上的所述第二凹轮512的平面相接触,实现自由悬停。所述铰链结构100在由自由悬停状态向展平状态或折叠状态弯折时,凸轮对由平面接触变成曲面接触,此时会受到曲面的切向力,使所述铰链结构100自动展平或自动闭合。
[0085]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括前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铰链结构100,所述电子装置可通过所述铰链结构100进行折叠。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电子设备等。
[0086]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0087]
本技术提供一种铰链结构和电子装置,铰链结构的固定支架包括主体支架,支撑机构包括位于所述主体支架相对两侧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另一侧,转动机构包括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一侧,所述第二转动件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体支架的所述另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一转动件,且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在所述第一转动件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第二转动件,且所述第二支撑件形成在所述第二转动件的一侧面上,所述第一转动件通过联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转动件,以使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同步转动,以实现铰链结构的同步转动。
[0088]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089]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