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大力夹的制作方法

2022-11-30 06:52: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影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力夹。


背景技术:

2.大力夹能够夹持工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作和生活场景中。目前使用者在拍摄过程中除携带大力夹工具外同时还会携带一些其他摄影辅助设备,例如三脚架、补光灯等,由于大力夹与这些摄影辅助设备往往都是分体设置的,且各种摄影辅助设备的数量也较多,因此不便于使用者的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与摄影辅助设备连接安装于一体的大力夹。
4.一种大力夹,包括:
5.支架;
6.第一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
7.第二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能够相对所述支架朝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组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组件配合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夹紧或松开所述工件;以及
8.拓展座,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拓展座的多个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摄影辅助设备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连接柱或连接孔。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拓展座设置有所述连接部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周围,所述定位部用于将所述摄影辅助设备定位安装于所述拓展座上,所述定位部为定位凸起或定位孔。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拓展座能够相对所述支架移动,以使所述拓展座与所述支架的连接位置可调。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连接形成l型结构,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臂上,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支臂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臂并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组件配合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夹紧或松开所述工件,所述拓展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臂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的下方。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包括调节件、把手组件和第一夹头,所述调节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支臂的外侧,并能够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移动,所述把手组件转动设置于所述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所述第一夹头和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夹头设置于所述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且所述第一夹头与所述把手组件相抵接;所述调节件能够被驱动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移动,以带动
所述第一夹头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从而以调节所述夹持空间的大小,所述把手组件能够被驱动相对所述调节件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夹头相对所述调节件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靠近所述第二夹持组件,从而以使所述第一夹头配合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夹紧所述工件;当所述把手组件被松开以后,所述第一夹头能够被驱动相对所述调节件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进而以使所述第一夹头配合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将所述工件松开。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把手组件包括把手、第一转轴和两个凸轮片,所述把手的一端设置有通槽,所述调节件远离所述第一支臂的一端穿过所述通槽,所述凸轮片设置于所述把手开设所述通槽的一端,且两个所述凸轮片位于把手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转轴穿过两个所述凸轮片、所述调节件和所述把手,所述把手能够绕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转动,所述第一夹头套设在两个所述凸轮片的外侧,并与两个所述凸轮片相抵持,所述把手能够被驱动绕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转动,以带动所述凸轮片绕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偏心转动,从而通过所述凸轮片带动所述第一夹头相对所述调节件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靠近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进而以使所述第一夹头配合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夹紧所述工件;当所述把手被松开以后,所述第一夹头能够被驱动相对所述调节件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远离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进而以使所述第一夹头配合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将所述工件松开。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件穿过所述通槽的一端设置有棘齿,所述把手组件还包括锁扣按钮,所述锁扣按钮包括按钮部及与所述按钮部连接的棘爪部,所述按钮部转动设置于所述把手上,以使所述锁扣按钮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所述锁扣按钮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时,所述棘爪部与所述棘齿相啮合,从而以实现所述把手与所述调节件之间的锁定;当所述锁扣按钮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时,所述棘爪部与所述棘齿相分离,从而以解除所述把手与所述调节件之间的锁定。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包括相对接的快装座和第二夹头,所述第二支臂被夹持于所述快装座和所述第二夹头之间,所述第二夹头朝向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设置,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第二夹头之间形成所述夹持空间,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能够相对所述第一支臂并沿所述第一支臂的轴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夹头,以使所述第一夹持组件配合所述第二夹头夹紧或松开所述工件,所述快装座背离所述第一夹持组件设置,所述快装座用于安装摄影设备。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快装座上设置有用于对接所述摄影设备的燕尾部,所述燕尾部为燕尾块或燕尾槽。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如下方案中的至少一个:
18.所述第二夹持组件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夹头和所述快装座,以使所述第二夹头与所述快装座固定连接,并使所述第二支臂被夹持固定于所述快装座和所述第二夹头之间;以及
19.所述第二夹头朝向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柔性垫,所述柔性垫用于抵持所述工件背离所述第一夹持组件的一侧。
20.当需要使用本技术的大力夹夹紧工件时,可将工件置于第一夹持组件和第二夹持组件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内,然后驱动第一夹持组件相对支架朝靠近第二夹持组件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夹持空间的大小逐渐减小,进而以使第一夹持组件配合第二夹持组件将工件
夹紧,当需要松开工件时,通过驱动第一夹持组件相对支架朝远离第二夹持组件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夹持空间的大小逐渐增大,进而以使第一夹持组件配合第二夹持组件将工件松开;
21.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大力夹的支架上设置有拓展座,拓展座的多个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摄影辅助设备的连接部,连接部和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中的一者为连接柱,连接部和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中的另一者为连接孔,通过将拓展座的某一个侧壁上的连接部与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相配合,即可将摄影辅助设备与大力夹连接安装于一体;而且由于拓展座的多个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部,因此当拓展座的某一个侧壁上的连接部损坏时,可采用拓展座的另一侧壁上的连接部与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相配合,也能够确保摄影辅助设备与大力夹连接安装于一体,此外,用户也可利用拓展座的多个侧壁上的连接部分别与多个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相配合,以实现多个摄影辅助设备与大力夹连接安装于一体,从而方便使用者对摄影辅助设备和大力夹的同时携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大力夹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所示的大力夹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所示的大力夹的剖视图;
26.图4为图1所示的大力夹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大力夹10,该大力夹10包括支架100、第一夹
持组件200、第二夹持组件300以及拓展座400,第一夹持组件200设置于支架100上;第二夹持组件300设置于支架100上,且第二夹持组件300与第一夹持组件200相对设置,第一夹持组件200和第二夹持组件30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工件的夹持空间201,第一夹持组件200能够相对支架100朝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的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夹持组件20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夹紧或松开工件。拓展座400设置于支架100上,拓展座400的多个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摄影辅助设备的连接部410,连接部410为连接柱或连接孔。
31.当需要使用本技术的大力夹10夹紧工件时,可将工件置于第一夹持组件200和第二夹持组件300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201内,然后驱动第一夹持组件200相对支架100朝靠近第二夹持组件30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夹持空间201的大小逐渐减小,进而以使第一夹持组件20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将工件夹紧,当需要松开工件时,通过驱动第一夹持组件200相对支架100朝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夹持空间201的大小逐渐增大,进而以使第一夹持组件20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将工件松开;
32.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大力夹10的支架100上设置有拓展座400,拓展座400的多个侧壁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摄影辅助设备的连接部410,连接部410和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中的一者为连接柱,连接部410和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中的另一者为连接孔,通过将拓展座400的某一个侧壁上的连接部410与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相配合,即可将摄影辅助设备与大力夹10连接安装于一体;而且由于拓展座400的多个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部410,因此当拓展座400的某一个侧壁上的连接部410损坏时,可采用拓展座400的另一侧壁上的连接部410与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相配合,也能够确保摄影辅助设备与大力夹10连接安装于一体,此外,用户也可利用拓展座400的多个侧壁上的连接部410分别与多个摄影辅助设备的结合部相配合,以实现多个摄影辅助设备与大力夹10连接安装于一体,从而方便使用者对摄影辅助设备和大力夹10的同时携带。
33.在一实施例中,摄影辅助设备可以为三脚架或补光灯。连接柱可以为螺纹柱,连接孔可以为螺纹孔。
34.如图2所示,拓展座400为立方体结构,拓展座400包括两两相对设置的六个侧壁,拓展座400的三个侧壁上设置有连接部410,该连接部410为连接孔,具体地,拓展座400的六个侧壁分别为第一侧壁420、第二侧壁430、第三侧壁440、第四侧壁450、第五侧壁460及第六侧壁470,第一侧壁420与第二侧壁430相对设置,第一侧壁420与第二侧壁430分别构成拓展座400的顶壁和底壁,第三侧壁440与第四侧壁450相对设置,第五侧壁460与第六侧壁470相对设置,拓展座400的第三侧壁440、第四侧壁450以及第六侧壁470上设置有连接部410。
35.进一步地,拓展座400设置有连接部410的侧壁上设置有定位部480,具体地,拓展座400的第三侧壁440、第四侧壁450以及第六侧壁470上设置有定位部480,定位部480位于连接部410的周围,定位部480用于将摄影辅助设备定位安装于拓展座400上,定位部480为定位凸起或定位孔。
36.具体地,定位部480和摄影辅助设备的定位结合部中的一者为定位凸起,定位部480和摄影辅助设备的定位结合部中的另一者为定位孔,通过将该定位部480与摄影辅助设备的定位结合部相配合,即可实现摄影辅助设备与拓展座400之间的定位,从而可提升摄影辅助设备与大力夹10的拓展座400之间的连接安装效率。
37.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480为定位孔,每个连接部410的周围均匀间隔设置有
多个定位部480。
38.如图1及图2所示,拓展座400套设在支架100的外侧,拓展座400的侧壁上设置有固定孔490,大力夹10还包括固定件500,固定件500用于穿过固定孔490并伸入拓展座400内以将支架100压紧,从而将拓展座400固定于支架100上。
39.具体地,固定件500可以但不限于为螺纹紧固件,固定孔490和固定件50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固定孔490间隔设置于拓展座400的侧壁上,多个固定孔490分别与多个固定件500一一对应,以提升拓展座400与支架1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地,拓展座400的第一侧壁420和第二侧壁430上设置有通孔492,支架100经拓展座400的第一侧壁420上的通孔492伸入至拓展座400内,并能够经拓展座400的第二侧壁430上的通孔492伸出于拓展座400外。拓展座400的第五侧壁460上设置有用于与固定件500相配合的固定孔490。
40.拓展座400能够相对支架100移动,以使拓展座400与支架100的连接位置可调,从而以实现摄影辅助设备相对大力夹10的安装位置的灵活调节。
41.如图3所示,支架1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臂110和第二支臂120,第一支臂110和第二支臂120连接形成l型结构,第一夹持组件200设置于第一支臂110上,第二夹持组件300设置于第二支臂120上,并位于第一夹持组件200的上方,第一夹持组件200能够相对第一支臂110并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以使第一夹持组件20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夹紧或松开工件,拓展座400设置于第一支臂110上,并位于第一夹持组件200的下方。
42.具体地,第一支臂110和第二支臂120垂直连接,第一支臂110和第二支臂120的连接处圆弧过渡,第一支臂110的长度大于第二支臂120的长度,第一支臂110和第二支臂120一体成型设置,拓展座400套设于第一支臂110的外侧,并能够相对第一支臂1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移动。
43.如图3所示,第一夹持组件200包括调节件210、把手组件220和第一夹头230,调节件210套设于第一支臂110的外侧,并能够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移动,把手组件220转动设置于调节件210远离第一支臂110的一端,第一夹头230和第二夹持组件300之间形成夹持空间201,第一夹头230设置于调节件210远离第一支臂110的一端,且第一夹头230与把手组件220相抵接;调节件210能够被驱动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移动,以带动第一夹头23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从而以调节夹持空间201的大小,把手组件220能够被驱动相对调节件210转动,以带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第二夹持组件300,从而以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夹紧工件;当把手组件220被松开以后,第一夹头230能够被驱动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进而以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将工件松开。
44.具体地,由于待夹持的工件的尺寸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该大力夹10夹持工件之前,首先根据待夹持的工件的尺寸初步判断第一夹头230和第二夹持组件300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201的大小,然后通过驱动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移动,以带动第一夹头23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从而以将夹持空间201调节至合适的大小,然后将待夹持的工件置于调节后的夹持空间201内,驱动把手组件220相对调节件210转动,以带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第二夹持组件300,从而使夹持空间201的大小逐渐减小,进而即可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将该
工件有效地夹紧;当需要松开该工件时,只需要将把手组件220松开(即撤去施加在把手组件220上外力),然后驱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从而使夹持空间201的大小逐渐增大,进而即可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将工件松开。
45.此外,由于调节件210套设于第一支臂110的外侧,把手组件220转动设置于调节件210远离第一支臂110的一端,也即是说,调节件210与把手组件220的接触点与第一支臂110具有一定的距离,当把手组件220的转动带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第二夹持组件300以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夹紧工件时,调节件210相对于第一支臂110是受到一个扭矩,因此调节件210不会相对第一支臂1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下移,并且该调节件210可实现对夹持空间201的大小进行无极调节,以便大力夹10夹持不同尺寸的工件。
46.如图1、如图3及图4所示,把手组件220包括把手221、第一转轴222和两个凸轮片223,把手221的一端设置有通槽2211,调节件210远离第一支臂110的一端穿过通槽2211,凸轮片223设置于把手221开设通槽2211的一端,且两个凸轮片223位于把手221的相对两侧,第一转轴222穿过两个凸轮片223、调节件210和把手221,把手221能够绕第一转轴222的轴向转动,第一夹头230套设在两个凸轮片223的外侧,并与两个凸轮片223相抵持,把手221能够被驱动绕第一转轴222的轴向转动,以带动凸轮片223绕第一转轴222的轴向偏心转动,从而通过凸轮片223带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第二夹持组件300,进而以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夹紧工件。当把手221被松开以后,第一夹头230能够被驱动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进而以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将工件松开。
47.具体地,当需要夹紧工件时,驱动把手221绕第一转轴222的轴向并朝靠近第一支臂110的方向转动,以带动凸轮片223绕第一转轴222的轴向偏心转动,从而通过凸轮片223带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第二夹持组件300,从而使夹持空间201的大小逐渐减小,进而可使得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夹紧工件;当需要松开工件时,只需要将把手221松开,然后驱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从而使夹持空间201的大小逐渐增大,进而即可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持组件300将工件松开。相比于传统的螺纹传动带动两个夹头夹紧工件的方式而言,本技术通过采用把手按压带动两个夹头夹紧工件的方式更加快捷,而且,由于凸轮片223的施力点直接位于第一夹头230上,凸轮片223产生的作用力的力度就是第一夹头230的夹持力的力度,使得工件被夹持的更加牢固。
48.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凸轮片223与把手221分体设置;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凸轮片223与把手221也可一体成型设置。
49.如图1及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夹头230为倒u型结构,第一夹头230的相对两侧设置有避位槽232,第一转轴222的两端分别经两个避位槽232伸出于第一夹头230的两侧外,第一转轴22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防脱块224,以防止把手221和第一夹头230从第一转轴222的两端脱离。
50.如图3所示,调节件210穿过通槽2211的一端设置有棘齿211,把手组件220还包括锁扣按钮225,锁扣按钮225包括按钮部2252及与按钮部2252连接的棘爪部2254,按钮部
2252转动设置于把手221上,以使锁扣按钮225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锁扣按钮225处于锁止状态时,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啮合,从而以实现把手221与调节件210之间的锁定;当锁扣按钮225处于解锁状态时,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分离,从而以解除把手221与调节件210之间的锁定。
51.如此,当工件被夹持于第一夹头230和第二夹持组件300之间时,通过驱动按钮部2252相对把手221旋转,以使按钮部2252带动棘爪部2254朝靠近棘齿211的方向转动,以使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啮合,从而使锁扣按钮225切换至锁止状态并实现把手221与调节件210之间的锁定,这样可使得把手221在被松开(即把手221不受外力作用)的前提下,第一夹头230和第二夹持组件300也能够紧紧地夹持工件,并且可避免把手221朝远离第一支臂110的方向的自行回转,提高工件的夹持稳定性,同时达到省力的效果。而当需要松开工件时,需要先通过驱动按钮部2252相对把手221的回转,以使按钮部2252带动棘爪部2254朝远离棘齿211的方向转动,以使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分离,从而使锁扣按钮225由锁止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并实现把手221与调节件210之间的锁定的解除以后,才能松开把手221,并执行驱动第一夹头230相对调节件210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远离第二夹持组件300的后续松开工件的操作。
52.如图3所示,把手221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槽2212,按钮部2252收容于安装槽2212内,通过驱动按钮部2252朝移出安装槽2212的方向转动(即朝移出安装槽2212的方向提拉按钮部2252),可使按钮部2252带动棘爪部2254朝靠近棘齿211的方向转动,以使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啮合,从而以使锁扣按钮225切换至锁止状态,通过驱动按钮部2252朝进入安装槽2212的方向转动(即朝进入安装槽2212的方向按压按钮部2252),可使按钮部2252带动棘爪部2254朝远离棘齿211的方向转动,以使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分离,从而以使锁扣按钮225切换至解锁状态。
53.进一步地,安装槽2212与通槽2211相连通,棘爪部2254设置于按钮部2252的一端,棘爪部2254远离按钮部2252的一端伸出安装槽2212并伸入至通槽2211内。
54.把手组件220还包括第二转轴226,按钮部2252通过第二转轴226转动设置于把手221上,按钮部2252能够相对把手221绕第二转轴226的轴向转动,具体地,第二转轴226设置于按钮部2252与棘爪部2254的连接处。
55.把手组件220还包括弹性件227,弹性件227用于向按钮部2252提供弹力,以使按钮部2252带动棘爪部2254朝靠近棘齿211的方向转动,以使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啮合。
56.通过弹性件227的设置,这样使得锁扣按钮225在自然状态下(即无外力作用于锁扣按钮225),弹性件227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可驱使按钮部2252带动棘爪部2254朝靠近棘齿211的方向转动,以使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啮合,以将锁扣按钮225切换至锁止状态,从而以实现把手221与调节件210之间的锁定。此外,当需要将锁扣按钮225从锁止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时,通过用户的外力作用克服弹性件227施加在按钮部2252上的弹力,即按压按钮部2252,以驱动按钮部2252朝进入安装槽2212的方向转动,可使按钮部2252带动棘爪部2254朝远离棘齿211的方向转动,从而以使棘爪部2254与棘齿211相分离即可。
57.具体的,弹性件227可以为压缩弹簧,弹性件227收容于安装槽2212内,且弹性件227的一端与按钮部2252相抵持。进一步地,按钮部2252朝向安装槽2212的一侧设置有安装孔2256,该安装孔2256位于按钮部2252远离棘爪部2254的一端,弹性件227的一端抵持在安
装孔2256内。
58.进一步地,调节件210穿过通槽2211的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棘齿211,棘爪部2254能够与不同位置的棘齿211相啮合,以满足在不同大小的夹持空间201条件下,把手221与调节件210之间的锁定。
59.如图3所示,第二夹持组件300包括相对接的快装座310和第二夹头320,第二支臂120被夹持于快装座310和第二夹头320之间,第二夹头320朝向第一夹持组件200设置,第一夹持组件200和第二夹头320之间形成夹持空间201,第一夹持组件200能够相对第一支臂110并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头320,以使第一夹持组件200配合第二夹头320夹紧或松开工件,快装座310背离第一夹持组件200设置,快装座310用于安装摄影设备,从而可将摄影设备与大力夹10连接安装于一体,方便用户对摄影设备和大力夹10的同时携带。具体地,第一夹头230和第二夹头320之间形成夹持空间201,第一夹头230能够沿第一支臂110的轴向靠近或远离第二夹头320,以使第一夹头230配合第二夹头320夹紧或松开工件。
60.如图3及图4所示,快装座310上设置有用于对接摄影设备的燕尾部312,燕尾部312为燕尾块或燕尾槽。具体地,燕尾部312和摄影设备的对接部中的一者为燕尾块,燕尾部312和摄影设备的对接部中的另一者为燕尾槽,当需要将摄影设备快速安装于大力夹10的快装座310上时,不需要反复扭紧、扭松螺钉或螺母,只需要将燕尾块滑入燕尾槽内,就可以将摄影设备快速、牢靠地安装于大力夹10的快装座310上,当需要取下摄影设备时,只需要将燕尾块从燕尾槽内滑出使燕尾块与燕尾槽分离即可,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摄影设备相对大力夹10的装拆效率以及连接稳固性。
6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燕尾部312为燕尾块,燕尾部312设置于快装座310的一端。
62.如图4所示,进一步地,第二夹持组件300还包括紧固件330,紧固件330依次穿过第二夹头320和快装座310,以使第二夹头320与快装座310固定连接,并使第二支臂120被夹持固定于快装座310和第二夹头320之间。具体地,紧固件330可以但不限于为螺纹紧固件,紧固件33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紧固件330相对第二夹头320和快装座310间隔排布,以提升第二夹头320和快装座3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63.如图3所示,快装座310朝向第二夹头320的一侧设置有容纳槽314,第二支臂120收容于容纳槽314内,第二夹头320盖设于容纳槽314并抵持在第二支臂120上。进一步地,第一支臂110连接第二支臂120的一端部分收容于容纳槽314内。
64.进一步地,第二夹头320朝向第一夹持组件200的一侧设置有柔性垫340,柔性垫340用于抵持工件背离第一夹持组件200的一侧,以防止构成第二夹头320的第二夹头320与工件硬接触而将工件夹伤。进一步地,柔性垫340为弧形柔性垫或倒v型柔性垫,以便于该柔性垫340配合第一夹持组件200对圆形的工件进行夹持。
6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