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泵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09:37:4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泵,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在循环装置中使用并分离包含在流体中的气体的泵。


背景技术:

2.在循环泵的情况下,在配置有叶轮的上侧的空间设置有额外的腔室。在这样的腔室可以配置有额外的构成,其在流体流入和流体向配置有叶轮的空间流动时用于分离气体。
3.在流入泵的流体内包含有气体的情况下,如果持续地对所述流体进行抽吸,则泵流路可能会发生因空气而导致的堵塞,因此上述的额外构成是用于预防这样的情况的。
4.流入到泵内的水中混合有水和空气。当泵运转时,为了预防泵流路被空气堵塞,必须将水与空气分离。
5.美国专利us9028204b2号公开了一种在腔室内部从上侧延伸到下侧的额外的结构。但是,这样的结构具有因妨碍流入泵内部的流体的流动而导致在泵内部由叶轮产生的循环流动量减少的问题。即,配置在腔室的中央的壁结构具有使流入腔室的水与其接触并再次朝相反方向逆流而妨碍流体持续地流入腔室内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所要解决的问题
7.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妨碍流入腔室内部的水的流动的情况下分离包含在水中的气体的泵。
8.本发明的另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使在腔室内部分离出的气体通过气体排出部顺畅地排出的泵。
9.本发明的课题不限于上述课题,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从以下描述中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课题。
10.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11.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泵包括:壳体,在内侧形成吸入腔室和排出腔室;吸入部,从所述壳体的周面向外侧方向延伸,在所述吸入部的内部形成有向所述吸入腔室供应流体的吸入流路;排出部,配置在所述吸入部的下侧,从所述壳体的周面向所述吸入部的相反方向延伸,在所述排出部的内部形成有使流体从所述排出腔室排出的排出流路;分隔壁,划分所述吸入腔室和所述排出腔室,在所述分隔壁的中央部形成有使所述吸入腔室和所述排出腔室连通的连通孔;冲击体,朝所述吸入部配置,以与从所述吸入流路流入到所述吸入腔室的流体接触;以及气体排出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周面的上部,与外部连通以排出从与所述冲击体接触的流体中分离出的气体。
12.所述吸入部沿垂直于横穿所述壳体的假想的中心线的一侧方向延伸,所述冲击体以所述中心线为基准配置在与所述吸入部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而能够在不妨碍从
吸入部中流入的流体的流动的情况下与流体接触。
13.所述冲击体包括:冲击面,朝使流过所述吸入部的流体向所述吸入腔室流入的吸入部连通孔配置;负压面,其是所述冲击面的相反面;以及复数个凸起,从所述冲击面向所述吸入部方向凸出,由此能够增加所述冲击体与流体的接触面积。
14.复数个所述凸起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垂直于所述冲击面凸出,从而能够增加与流体的细部的摩擦。
15.所述冲击体从所述壳体的周面向所述吸入腔室内侧凸出配置。
16.所述冲击体从所述分隔壁向所述壳体的上部面延伸,从而能够整体覆盖从吸入部流入的流体。
17.所述冲击体包括:第一冲击体,从所述壳体的周面向所述壳体的中心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冲击体,在所述第一冲击体的端部弯折并向配置有所述气体排出部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够引导流体的流动。
18.在所述壳体的一侧形成有使所述吸入腔室与所述吸入流路连通的吸入部连通孔,所述第一冲击体朝所述吸入部连通孔配置,从而能够使被冲击体分离出的气体向气体排出部流动。
19.所述第一冲击体包括朝所述吸入部连通孔配置的第一冲击面,所述第二冲击体包括从所述第一冲击面延伸并朝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中心配置的第二冲击面。
20.在所述气体排出部以连通所述吸入腔室和所述气体排出部的内部的方式形成有气体吸入孔,所述气体吸入孔以从所述第二冲击体延伸的线为基准配置在所述第二冲击面所朝的方向上,从而能够使被冲击体分离出的气体向气体吸入孔流动。
21.在所述第二冲击体和所述第一冲击体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形成钝角,因此不妨碍流体的流动。
22.在所述气体排出部的内部形成有气体排出腔室,所述气体排出腔室形成空间以与所述吸入腔室连通。
23.所述气体排出部从所述壳体的周面的一侧向配置有所述冲击体的方向凸出形成。
24.所述气体排出部包括:气体排出部端部面,具有圆形形状,配置在所述吸入腔室的内部;以及气体排出部周面,从所述气体排出部端部面的边缘部分垂直地弯折并延伸,在所述气体排出部周面的内侧形成气体排出腔室,所述气体排出腔室形成空间以与所述吸入腔室连通。
25.所述气体排出部周面包括:内侧气体排出部周面,配置在所述吸入腔室的内侧;以及外侧气体排出部周面,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在所述内侧气体排出部形成有使所述吸入腔室与所述气体排出腔室连通的气体吸入孔,从而能够将在吸入腔室分离出的气体排出。
26.所述气体吸入孔在所述内侧气体排出部周面沿离心方向彼此隔开预定间隔形成有复数个。
27.其他实施例的具体内容包括在说明和附图中。
28.技术效果
29.根据本发明的泵具有如下效果中的一种或者其以上。
30.第一、配置在腔室内部的冲击体被配置在与吸入部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
而能够在不妨碍流体的流动的情况下分离气体。
31.第二、冲击体包括第一冲击体和从第一冲击体弯折并延伸的第二冲击体,第二冲击体被配置为朝气体排出部,从而将被冲击体分离出的气体引导到气体排出部,因此还有效地进行气体的分离和排出。
32.第三、在冲击体的冲击面配置有在垂直方向上凸出的复数个凸起,从而增加了与流体的接触面积,因此还能够使因与流体的细部的摩擦增大而引起的气体的分离最大化。
33.本发明的效果不限于以上提及到的效果,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来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效果。
附图说明
34.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泵的立体图。
35.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泵的俯视图。
36.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泵的一侧视图。
37.图4是沿图2的
ⅳ‑ⅳ′
线剖开的剖视图。
38.图5是沿图2的
ⅴ‑ⅴ′
线剖开的剖视图。
39.图6是沿图3的
ⅵ‑ⅵ′
线剖开的剖视图。
40.图7是沿图3的
ⅶ‑ⅶ′
线剖开的剖视图。
41.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泵。
42.图9是图8的一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3.参照在后述中结合附图详细说明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优点、特征及其实现方法将变得明确。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实现为互不相同的多样的形态,提供本实施例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并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定义。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结构要素。
44.在图1至图9中表示的上(u)、下(d)、左(le)、右(ri)、前(f)、后(r)的标示是用于说明发明的构成的配置等。由此,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不同地设定上述的方向标示。
45.以下,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用于说明泵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46.泵包括:壳体10,在内侧形成吸入腔室12a和排出腔室14a;吸入部20,从壳体10的周面向外侧方向延伸,在所述吸入部20的内部形成有向吸入腔室12a供应流体的吸入流路;排出部30,配置在吸入部20的下侧,从壳体10的周面向吸入部20的相反方向延伸,在所述排出部30的内部形成有使流体从排出腔室14a排出的排出流路(未图示);分隔壁16,分隔吸入腔室12a和排出腔室14a,在所述分隔壁16的中央部形成有使吸入腔室12a和排出腔室14a连通的连通孔18;冲击体50,被配置为与通过吸入流路24流入到吸入腔室12a的流体接触;以及气体排出部40,配置在壳体10的周面的上部,与外部连通以排出从与冲击体50接触的流体中分离出的气体。
47.虽未图示,在排出腔室14a可以配置有通过旋转来使壳体10内部的流体流动的叶轮(未图示)。
48.壳体10包括形成吸入腔室12a的上部壳体12和形成排出腔室14a的下部壳体14。参照图1,上部壳体12和下部壳体14可以形成为一个构成。但是,与此不同地,也可以具有上部壳体12和下部壳体14以分别单独的构成连接的结构。
49.在上部壳体12和下部壳体14之间可以形成有分隔壁16,从而划分吸入腔室12a和排出腔室14a。
50.上部壳体12可以具有圆筒形状。上部壳体12包括:周面13a,以相同的半径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上部面13b,覆盖周面13a的上侧。在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的一侧配置有吸入部20。上部面13b可以具有向上侧凸起的圆顶(dome)形状。
51.吸入部20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的一侧连接。吸入部20在其一端部形成有与外部连通的吸入口22,并且在垂直于由吸入口22形成的开口面的方向上形成有吸入流路24。形成于吸入部20的吸入流路24可以从与周面13a接触的部分沿与周面13a的切线大致相同的方向形成。参照图7,吸入部20沿垂直于横穿壳体12的中心的假想的中心线cl的一侧方向延伸。参照图7,形成于吸入部20的吸入流路24配置在周面13a的左侧方向。
52.吸入部20包括:吸入部周面25,具有圆筒形状,在所述吸入部周面25的内侧形成吸入流路;以及吸入部端部面26,配置在吸入部周面25的端部,从吸入部周面25的端部弯曲并连接到吸入部连通孔28。
53.吸入部20的一侧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接触。在吸入部20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接触的部分形成有使吸入流路24与吸入腔室12a连通的吸入部连通孔28。吸入部连通孔28使吸入流路24与吸入腔室12a连通。
54.下部壳体14配置在上部壳体12的下侧。下部壳体14形成排出腔室14a,在所述排出腔室14a的内部配置有叶轮(未图示)。在下部壳体14的上侧可以配置有分隔壁16,下部壳体14的下侧可以敞开。在下部壳体14的下侧可以配置有使叶轮旋转的马达(未图示)。
55.在下部壳体14的周面13a的一侧可以配置有向外部排出排出腔室14a内部的流体的排出部30。排出部30可以从叶轮的旋转方向延伸形成。参照图7,排出部30配置在吸入部20的下侧,从壳体12的周面13a向与吸入部20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参照图7,排出部30从壳体10的周面13a向右侧方向延伸。
56.叶轮可以具有配置在连通孔18下侧并使吸入腔室12a的流体向下侧移动而沿径向排出的结构。
57.在壳体10内部形成有划分吸入腔室12a和排出腔室14a的分隔壁16。在分隔壁16的中心形成有圆形形状的连通孔18。连通孔18使吸入腔室12a与排出腔室14a连通。
58.分隔壁16可以具有从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接触的外侧端部越靠近形成有连通孔18的内侧端部越向吸入腔室12a的方向倾斜的形态。分隔壁16包括:边缘面16a,从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接触的外侧端部向形成有连通孔18的方向延伸;倾斜面16b,从边缘面16a的内侧端部向连通孔18方向形成,并向吸入腔室12a方向倾斜;以及排出引导部16c,从倾斜面16b的内侧端部向排出腔室14a方向弯折。
59.边缘面16a可以形成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垂直的面。倾斜面16b可以在与排出引导部16c接触的内侧端部形成与边缘面16a平行的面。
60.排出引导部16c可以具有内部为中空的圆筒形状。在排出引导部16c形成有使吸入腔室12a与排出腔室14a连通的连通孔18。排出引导部16c可以将吸入腔室12a的流体引导至
配置有叶轮的排出腔室14a。
61.气体排出部40配置在壳体10的周面13a的一侧。气体排出部40可以将从吸入腔室12a分离出的气体排出到外部。气体排出部40可以配置在壳体10的周面13a,并且可以配置在比吸入部20更高的位置上。即,气体排出部40的中心从分隔壁16向上侧隔开的间隔40h形成为大于吸入部20的中心从分隔壁16向上侧隔开的间隔20h。
62.气体排出部40在与吸入部20配置在上部壳体12的部分相反的方向上配置于上部壳体12。即,参照图6,吸入部20配置在壳体10的周面13a的后方,气体排出部40配置在壳体10的周面13a的前方。
63.在气体排出部40的内部形成有气体排出腔室42,所述气体排出腔室42形成空间以与吸入腔室12a连通。气体排出部40在壳体10的内侧和外侧形成气体排出腔室42。
64.气体排出部40在吸入腔室12a内部朝冲击体50凸出形成。气体排出部40可以具有在内侧形成空间的圆筒形形状。气体排出部40可以具有在壳体10的周面13a上部沿前后方向形成的圆筒形的形状。参照图6,气体排出部40在吸入腔室12a内部偏向右侧方向配置。气体排出部40偏向与吸入部20从壳体10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配置。
65.气体排出部40包括:气体排出部端部面44,大致具有圆形并配置在吸入腔室12a的内部;以及气体排出部周面45,从气体排出部端部面44的边缘部分垂直地弯折并延伸,具有圆筒形形状。气体排出部周面45包括:内侧气体排出部周面45a,配置在吸入腔室12a的内侧;以及外侧气体排出部周面45b,配置在壳体10的外侧。
66.气体排出部端部面44形成与以下要说明的第二冲击体54大致垂直的面。气体排出部端部面44可以形成朝第二冲击体54凸出的曲面。
67.气体排出部40包括:内侧气体排出部40,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向吸入腔室12a方向凸出形成;以及外侧气体排出部40,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向外侧方向凸出形成。
68.内侧气体排出部40可以包括气体排出部端部面44和内侧气体排出部周面45a。
69.在内侧气体排出部40形成有连通吸入腔室12a和气体排出腔室42的气体吸入孔46。在吸入腔室12a与冲击体50碰撞而分离出的气体可以通过气体吸入孔46向气体排出腔室42流动。
70.气体吸入孔46可以在内侧气体排出部周面45a沿离心方向彼此隔开预定间隔形成有复数个。气体吸入孔46可以向气体排出部端部面44延伸形成。气体吸入孔46以从以下要说明的第二冲击体54延伸的延长线bl为基准配置在左侧方向。
71.外侧气体排出部40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向径向外侧凸出。在外侧气体排出部40的端部可以连接有向外部排出从吸入腔室12a排出的气体的额外的结构物。
72.冲击体50可以被配置为朝向吸入部20的吸入部连通孔28,使得从吸入部20流入到吸入腔室12a的流体与其碰撞。参照图7,冲击体50以横穿壳体12的中心的延长线cl为基准,配置在与吸入部20延伸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
73.冲击体50可以从分隔壁16向上侧大致垂直地形成并延伸至壳体10的上部面13b。冲击体50从壳体10的周面13a向吸入腔室12a的内侧延伸。
74.冲击体50包括:冲击面52a、54a,朝吸入部20的吸入部连通孔28方向配置;以及负压面52b、54b,其是冲击面52a、54a的相反面。在冲击体50的冲击面52a、54a形成有向吸入部20方向凸出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复数个凸起56a、56b。复数个凸起56a、56b具有梳齿(comb)
形状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复数个凸起56a、56b可以通过增加对从吸入部20排出并接触到冲击体50的流体的摩擦力,来分离包含在流体中的气体。冲击体50配置在吸入部20和气体排出部40之间。从吸入部20流动到吸入腔室12a的流体可以通过与冲击体50接触来分离其中的气体。冲击体50可以分离包含在从吸入部20流动的流体中的气体并引导到气体排出部40。
75.冲击体50包括:第一冲击体52,从壳体10的周面13a向吸入腔室12a的内侧凸出;以及第二冲击体54,在第一冲击体52的端部与第一冲击体52形成倾斜角,并且向配置有气体排出部40的方向延伸。
76.第一冲击体52被配置为朝吸入部连通孔28。第一冲击体52包括:第一冲击面52a,被配置为朝吸入部连通孔28;以及第一负压面52b,其是第一冲击面52a的相反面。
77.第一冲击面52a被配置为朝吸入部连通孔28。因此,通过吸入部连通孔28向吸入腔室12a流动的流体将与第一冲击面52a碰撞。第一冲击体52从壳体10的周面13a朝壳体10的中心延伸。在第一冲击体52的第一冲击面52a形成有朝吸入部20凸出配置的复数个第一凸起56a。复数个第一凸起56a形成为垂直于第一冲击面52a,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78.第一冲击体52从壳体10的周面13a向内侧方向延伸的长度52l可以形成为与第二冲击体54从第一冲击体52的端部延伸的长度54l相同。
79.第二冲击体54从第一冲击体52的端部弯折,并向气体排出部40方向延伸。第二冲击体54与经由吸入部20在吸入腔室12a内部流动的流体接触。第二冲击体54将在吸入腔室12a内部流动的流体引向气体排出部40方向。
80.第二冲击体54在吸入腔室12a内部沿前后方向形成。第二冲击体54从分隔壁16向上侧方向延伸至壳体10的上部面13b。第二冲击体54被配置为朝壳体10的内部的中心。在第二冲击体54和第一冲击体52之间形成的倾斜角呈钝角。
81.第二冲击体54包括:第二冲击面54a,从第一冲击体52的第一冲击面52a延伸,被配置为朝壳体10的内部的中心;以及第二负压面54b,其是第二冲击面54a的相反面。
82.从第二冲击体54向前方方向延伸的假想的线穿过气体排出部40。以从第二冲击体54向前方方向延伸的假想的线为基准,气体排出部40的气体吸入孔46配置在左侧方向。即,形成在气体排出部40的气体吸入孔46以第二冲击体54为基准配置在第二冲击面54a所朝的方向上。参照图6,第二冲击体54被配置为比形成在气体排出部40的气体吸入孔46更靠右侧方向。
83.第二冲击面54a被配置为朝壳体10的中心。第二冲击体54从第一冲击体52的端部朝气体排出部40延伸。即,能够使通过与第一冲击体52接触来流动到第二冲击体54的流体通过第二冲击体54向气体排出部40方向流动。
84.在第二冲击体54的第二冲击面54a形成有朝壳体10的中心凸出配置的复数个第二凸起56b。复数个第二凸起56b形成为垂直于第一冲击面52a,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
85.通过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沿吸入流路24流入到吸入腔室12a的流体与冲击体50接触。沿吸入流路24流入到吸入腔室12a的流体可以通过与冲击体50碰撞来分离包含在流体中的气体。
86.尤其,沿吸入流路24流入到吸入腔室12a的流体依次与第一冲击体52和第二冲击体54接触。此时,通过形成在第一冲击体52和第二冲击体54的复数个凸起56a、56b,能够有
效地分离包含在流体中的气体。
87.吸入腔室12a内部的流体通过配置在排出腔室14a的内部的叶轮(未图示)的旋转,来流入到形成在分隔壁16的中心的连通孔18。但是,通过与冲击体50碰撞被分离出的气体可以在浮力的作用下上升,并向形成在气体排出部40的气体吸入孔46流动,进而向外部排出。
88.《第二实施例》
89.以下,参照图8至图9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泵进行说明。参照图8至图9说明的泵将以作为与图1至图7中说明的泵的不同之处的吸入部20

为基准进行说明。
90.吸入部20

可以具有与上部壳体12的周面13a的一侧连接并向周面13a的上侧方向延伸的结构。形成在吸入部20

的吸入流路20b

可以被配置为与形成在排出部30的内侧的排出流路(未图示)垂直。
91.通过吸入流路20b

流动的流体与分隔壁16接触而流入到吸入腔室12a。此时,通过吸入流路20b

流动的流体可以利用分隔壁来进行第一次气体分离。
92.另外,流入到吸入腔室12a的流体的一部分可以与被配置为与分隔壁16垂直的冲击体50碰撞而进行第二次气体分离。分离出的气体可以在浮力作用下向配置在上部壳体12的上部的气体排出部40流动。
93.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特定的实施例,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显然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中所要求的本发明的要旨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并且这些变形实施不应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前景单独理解。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