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基于板材搭建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11-23 08:54: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连接结构形状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板材搭建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现有技术中,将两块板材进行可拆卸式的拼接通常都采用铆接,或者加设外部的辅助连接结构(例如螺丝、订针等),这种方式一方面会对板材本身造成破坏,比如钻设螺丝孔等,另一方面,对于板材的拆卸来说,上述辅助连接的方式需要专业的器具才能进行拆卸,对于临时纸箱或者临时彩钢棚这种需要频繁进行拼拆的装置来说,其使用无法实现快装快拆,使用时十分的不便。
3.而在现有的技术中,有的拼拆连接结构从纸片积木的拼插工艺中获取到了灵感,将板材采用了插孔和舌片结构配合插入固定的形式,如图1所示,即在一块板面上开设插孔,在另一个板面的对应位置设置插舌,在进行拼搭时,将插舌插入在插孔内,同时为了避免插舌从插孔中轻易脱落,并在插舌部分设置限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采用该结构的板材拼接工艺的连接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为了便于插舌安装,插孔一般设置要长于插舌,所以其安装就存在一定的空隙,板材安装后在使用过程中插舌相对于插孔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位移,就会导致板材的所拼搭出的整体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形变,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插舌的限位结构仅能够起到在插入垂直方向上的限位,起到防脱落的作用,但是并未有一个有效的结构能够起到在安装水平方向上的限位,所以板材的连接结构十分的不稳定,基于上述插舌相对于插孔会存在平行于板材方向上的位移,位移过大就会使板材连接失效,两个板材相互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板材搭建的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板材拼搭不便,连接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对板材的连接结构进行了改进,基于现有的插舌和插孔相互配合的拼搭形式,插孔设计为连接长孔并分别在连接长孔两端设计两个端部容纳孔,同时,在插舌上,即连接配合部设置为插入端头,并在插入端头两侧位置的两个限位凸起,将插入端头和连接长孔插入到位,此时端部容纳孔和限位凸起位置对应配合,且限位凸起容纳于端部容纳孔内部,用于对两个板材在连接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板材安装结构由于其安装存在缝隙而出现晃动,进而增加两个板材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
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基于板材搭建的连接结构,应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薄板板材间的可拆卸拼装,薄板板材包括设置有连接部的第一板材,以及设置有连接配合部的第二板材。
7.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通过连接部和连接配合部的连接进行可拆卸式地固定拼搭。
8.第一板材的连接部包括连接长孔,以及分别设置于连接长孔两端的两个端部容纳
孔,第二板材的连接配合部包括插入端头,以及分别设置在插入端头两侧位置的两个限位凸起,插入端头用于插入在连接长孔内,插入端头插入在连接长孔内并安装到位,限位凸起与端部容纳孔对应配合,且限位凸起容纳于端部容纳孔内,限位凸起与端部容纳孔用于对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在连接方向上进行限位固定。
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插入端头整体为t字形的伸出板,其包括延伸部、端头部和限位部。
10.延伸部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板材的板体和端头部,限位部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部分别连接于端头部的两侧,限位部与第二板材相对形成容纳缝隙,容纳缝隙的宽度大于连接长孔的孔深,两个限位凸分部设置于两个端头部上。
11.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侧边形状为弧形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端部容纳孔设置为圆形孔,且圆形孔的直径大于连接长孔的宽度,限位凸起设置为圆形接头,且圆形接头的直径小于端部容纳孔的直径。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的长度大于端头部以及连接于端头部单侧的一个限位部的长度和,连接部的长度小于端头部以及分别连接于端头部两侧的两个限位部的长度和。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通过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配合,实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基础连接固定,同时,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连接位置对应设置端部容纳孔和限位凸起,通过端部容纳孔和限位凸起的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在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安装方向上进行限位固定,加强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避免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连接不稳定而出现的晃动。
附图说明
16.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板材拼搭结构的板材结构图;
17.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板材拼搭结构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结构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材结构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插入端头结构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安装方法s1;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安装方法s2;
23.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安装方法s3;
24.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安装方法s4;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安装方法s5;
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拼搭结构图之一;
27.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拼搭结构图之一;
28.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和插入端头长度关系示意图;
29.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板材结构图。
30.附图标记:
31.包括:100、第一板材;110、连接部;111、连接长孔;112、端部容纳孔;200、第二板
材;210、连接配合部;211、插入端头;212、限位凸起;2111、延伸部;2112、端头部;2113、限位部;2114、容纳缝隙;300、插舌;310、限位结构;400、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板材搭建的连接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板材拼搭不便,连接效果不稳定的问题。
37.如图1-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板材拼搭结构,其主要用于纸板和具有一定柔性的软板的相互连接。
38.如图1所示,即在一块板面上开设插孔400,在另一个板面的对应位置设置插舌300,在进行拼搭时,将插舌300插入在插孔400内,同时为了避免插舌300从插孔400中轻易脱落,并在插舌300部分设置限位伸出部。
39.由于上述连接结构目前比较常见,所以在此对其插入方法和固定原理不做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图1-2自然可以得知其连接的形式。
40.上述现有技术的连接结构在实际使用中,采用该结构的板材拼接工艺的连接效果并不好,一方面为了便于插舌300安装,插孔400一般设置要长于插舌300,所以其安装就存在一定的空隙,板材安装后在使用过程中插舌300相对于插孔400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位移,如图2箭头方向,就会导致板材的所拼搭出的整体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形变,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41.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插舌300的限位结构310仅能够起到在插入垂直方向上的限位,起到防脱落的作用,但是并未有一个有效的结构能够起到在安装水平方向上的限位,所以板材的连接结构十分的不稳定,基于上述插舌300相对于插孔400会存在平行于板材方向上的位移,位移过大就会使板材连接失效,两个板材相互脱落。
42.基于上述现有技术,如图3-13所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主要对板材的连接结构进行了改进,主要应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薄板板材间的可拆卸拼装,薄板板材包括设置有
连接部110的第一板材100(如图3),以及设置有连接配合部210的第二板材200(如图4)。
43.第一板材100和第二板材200通过连接部110和连接配合部210的连接进行可拆卸式地固定拼搭。
44.第一板材100的连接部110包括连接长孔111,以及分别设置于连接长孔111两端的两个端部容纳孔112。
45.第二板材200的连接配合部210包括插入端头211,以及分别设置在插入端头211两侧位置的两个限位凸起212。
46.插入端头211用于插入在连接长孔111内,实现第一板材100和第二板材200的基础连接固定(如图11和图12)。
47.插入端头211插入在连接长孔111内并安装到位,限位凸起212与端部容纳孔112对应配合,且限位凸起212容纳于端部容纳孔112内。
48.限位凸起212与端部容纳孔112用于对第一板材100和第二板材200在连接方向上进行限位固定。
4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技术方案基于现有的插舌300和插孔400相互配合的拼搭形式,插孔400设计为连接长孔111并分别在连接长孔111两端设计两个端部容纳孔112,同时,在插舌300上,即连接配合部210设置为插入端头211,并在插入端头211两侧位置的两个限位凸起212,将插入端头211和连接长孔111插入到位,此时端部容纳孔112和限位凸起212位置对应配合,且限位凸起212容纳于端部容纳孔112内部,用于对两个板材在连接方向上进行限位,避免板材安装结构由于其安装存在缝隙而出现晃动,进而增加两个板材之间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强度。
50.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指的第一板材100和第二板材200并非指实际的两个实体的板材,仅是为方便描述所作出的代指,即设置有连接部110的为第一板材100,设置有连接配合部210的为第二板材200,如图14所示,若当前板材上即设置有连接部110和连接配合部210,那么该板材(a板材)在使用时,若通过连接部110与其它板材(b板材)的连接配合部210相连接,则a板材则为第一板材100,若a板材通过连接配合部210与其它板材(c板材)的连接部110相连接,则a板材为第二板材200,此时,a板材既可以作为第一板材100也可以作为第二板材200。
51.而上述的第一和第二的限定也并非是数量限定,而是为了区别承载连接部110和连接配合部210的板材所起的仅作为区分的名称,本技术主要保护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板材的连接结构,也就是说,本技术保护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多个板材间的相互连接。
5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插入端头211整体为t字形的伸出板,其包括延伸部2111、端头部2112和限位部2113。
53.延伸部2111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板材200的板体和端头部2112,限位部211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限位部2113分别连接于端头部2112的两侧,限位部2113与第二板材200相对形成容纳缝隙2114,容纳缝隙2114的宽度大于连接长孔111的孔深,两个限位凸分部设置于两个端头部2112上。
54.需要说明的是,在设计端部容纳孔112和限位凸起212,实现连接结构在安装方向(即相对于连接长孔111的水平方向)上的限位的基础上,通过对插入端头211的形状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进一步的对连接结构在其连接方向(即相对于连接长孔111的竖直方向)进行
进一步的限位,进一步避免连接结构脱落,增强连接效果。
55.基于上述实施例的插入端头211形状设计,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连接部110的长度(图中l1)大于端头部2112以及连接于端头部2112单侧的一个限位部2113的长度和(图中l2)。
56.连接部110的长度小于端头部2112以及分别连接于端头部2112两侧的两个限位部2113的长度和(图中l3)。
57.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4所示,端部容纳孔112设置为圆形孔,且圆形孔的直径大于连接长孔111的宽度,限位凸起212设置为圆形接头,且圆形接头的直径小于端部容纳孔112的直径。
58.需要说明的是,端部容纳孔112和限位凸起212均设计为圆形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连接结构的安装,以下对本技术的一种基于板材搭建的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进行简单说明。
59.s1:将第一板材100和第二板材200水平摆放(如图6)。
60.s2:将第二板材200上的插入端头211插入在第一板材100的连接长孔111内,保证一侧容纳缝隙2114的开口最大位置插入在一侧端部容纳孔112内。
61.然后,将插入端头211的另一侧旋转进入连接长孔111内(如图7)。
62.s3:将第二板材200的插入端头211沿连接长孔111的方向,整体向插入端头211一侧平移(如图8)。
63.s4:将限位凸起212处平移到与端部容纳孔112开口处重合(如图9)。
64.s5:将第一板材100相对于第二板材200立起,使第一板材100平面相对于第二板材200形成特定的角度,第一板材100和第二板材200即拼插完成(如图10)。
65.基于上述安装方法,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延伸部2111的侧边形状设计为弧形,其目的在于,方便在上述步骤s2旋转过程更加顺畅,避免延伸部2111对第一板材100相对于第二板材200的转动受阻。
66.基于上述实施例,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67.通过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配合,实现第一板材和第二板材的基础连接固定,同时,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连接位置对应设置端部容纳孔和限位凸起,通过端部容纳孔和限位凸起的限位配合,进一步的在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安装方向上进行限位固定,加强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避免连接长孔和插入端头连接不稳定而出现的晃动。
68.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