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

2022-11-23 01:5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立体车库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


背景技术:

2.立体停车库一般在人流密集的市区建造,采用传统钢结构体系建造周期长,现场施工对周围影响大,而采用模块化结构能极大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且能很好地适用于立体停车库这样具有重复单元的建筑。为此提出一种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现有的模块化结构仅有节点连接,然而当发生地震使得立体车库整体振动时,各模块之间的相对变形不能有效地约束,各部件之间不能很好的传递荷载,使得部分构件受力较大,容易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能够提升模块化立体车库的安全性能以及便于模块化立体车库的组装。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其特征在于,包括:
5.第一柱,竖向布置;
6.第二柱,竖向布置,第二柱与第一柱横向排列;
7.第一耗能板,分别连接第一柱以及第二柱;
8.其中,第一耗能板设置有第一缺口,以使得第一柱与第二柱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一耗能板由第一缺口所处的部位进行形变。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缺口设于第一耗能板的边缘位置。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柱与第二柱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沿垂直与第一耗能板的方向观察,第一缺口与第一柱以及第二柱之间的间隙具有重合部分。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耗能板的方向观察,第一缺口呈半圆形。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柱与第二柱沿第一方向排列;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还包括:
13.第三柱,竖向布置,第一柱与第三柱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三柱与第一柱间隔布置;
14.第四柱,竖向布置,第三柱与第四柱沿第一方向排列,且第二柱与第四柱沿第二方向排列,第四柱分别与第二柱以及第四柱间隔布置;
15.第二耗能板,连接第一柱以及第三柱,第二耗能板包括第二缺口,以使得第一柱与第三柱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二耗能板由第二缺口部位进行形变;
16.第三耗能板,连接第四柱以及第三柱,第三耗能板包括第三缺口,以使得第四柱与第三柱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三耗能板由第三缺口部位进行形变;
17.第四耗能板,连接第二柱以及第四柱,第四耗能板包括第四缺口,以使得第二柱与第四柱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四耗能板由第四缺口部位进行形变。
1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耗能板、第二耗能板、第三耗能板以及第四耗能板均布置于同一水平面位置;
19.第一耗能板与第一柱以及第二柱采用单边螺栓连接,第二耗能板与第一柱以及第三柱采用单边螺栓连接,第三耗能板与第三柱以及第四柱采用单边螺栓连接,第四耗能板与第二柱以及第四柱采用单边螺栓连接。
20.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第一模组,第一模组包括:
21.第一模块,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一模块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形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一模块包括第一柱;
22.第二模块,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二模块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形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二模块包括第二柱,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沿第一方向排列;
23.第三模块,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三模块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三模块包括第三柱,第一模块与第三模块沿第二方向排列;
24.第四模块,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四模块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形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四模块包括第四柱,第二模块与第四模块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三模块与第四模块沿第一方向排列。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还包括第二模组,第二模组与第一模组沿第二方向排列,且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之间间隔布置。
2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升降组件用于升降汽车。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还包括第一梁,第一梁一端与第一模组铰接,以使得第一梁能够相对于第一模组沿绕平行与第一方向的轴线转动,第一梁的另一端与第二模组铰接,以使得第一梁能够相对于第二模组沿绕平行与第一方向的轴线转动。
2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在第一柱以及第二柱之间连接第一耗能板,第一耗能板设置有缺口。当立体车库整体晃动时,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耗能板位于缺口位置的部位产生形变,从而消耗部分能量,能够减小第一柱与第二柱之间的力的传递,从而降低第一柱与第二柱产生形变的可能性,最终提升立体车库整体的安全性能。并且,由于第一耗能板还能连接固定第一柱以及第二柱,从而降低了采用其他部件固定第一柱以及第二柱的装配难度(其它主要用于固定第一柱以及第二柱的部件的连接刚性要求降低,固装配难度降低),从而便于模块化立体车库的组装。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30.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柱、第二柱、第三柱、第四柱、第一耗能板、第二耗能板、第三耗能板以及第四耗能板等部件组合的爆炸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柱、第二柱、第三柱、第四柱、第一耗能板、第二耗能板、第三耗能板以及第四耗能板等部件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柱、第二柱、第三柱、第四柱、第一耗能板、第二
耗能板、第三耗能板以及第四耗能板等部件组合的剖视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34.图5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模组、第二模组、以及两个第一梁装配后的立体示意图;
35.图6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梁与第一模组的部分部件以及第二模组的部分部件组合的爆炸示意图;
36.图7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梁与第一模组的部分部件以及第二模组的部分部件组合的立体示意图;
37.图8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的正视图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39.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0.现有的采用钢架结构的立体车库为了满足结构强度,部件之间采用刚性连接,然而当发生地震等原因使得立体车库整体晃动时,各部件之间的受力较大,易使车库整体出现形变。
41.鉴于此,参见图1-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该车库10包括第一柱111、第二柱121以及第一耗能板151。第一柱111竖向布置。第二柱121竖向布置,第二柱121与第一柱111横向排列。具体地,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一方向x为横向,具体可以为水平方向。第一耗能板151分别连接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其中,第一耗能板151设置有第一缺口1511,以使得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一耗能板151由第一缺口1511所处的部位进行形变。换句话说,当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产生晃动时,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此时,连接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的第一耗能板151产生形变,以减小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之间的力的传递,防止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产生较大的形变。并且,由于第一耗能板151设置缺口,使得第一耗能板151的形变位置能够进行控制(形变位置为缺口所在的位置),降低了第一耗能板151由连接部位(例如可以是第一耗能板151与第一柱111的螺柱连接的部位)处产生形变的几率。
42.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在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之间连接第一耗能板151,第一耗能板151设置有缺口。当立体车库10整体晃动时,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之间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第一耗能板151位于缺口位置的部位产
生形变,从而消耗部分能量,能够减小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之间的力的传递,从而降低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产生形变的可能性,最终提升立体车库10整体的安全性能。并且,由于第一耗能板151还能连接固定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从而降低了采用其他部件固定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的装配难度(其它主要用于固定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的部件的连接刚性要求降低,固装配难度降低),从而便于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的组装。
43.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的具体结构视具体需求而定,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可以均为方管。第一耗能板151的材料以及结构视具体需求而定,仅需使得第一耗能板151能够优先于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产生形变,从而吸收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之间传递的能量即可。
44.第一缺口1511在第一耗能板151的具体位置可以视具体需求而定.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缺口1511可以设置于第一耗能板151的中部,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缺口1511设于第一耗能板151的边缘位置。
45.第一缺口1511与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的相对位置可以视具体需求而定,一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与第一耗能板151的方向观察,第一缺口1511可以与第一柱111重合。另一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与第一耗能板151的方向观察,第一缺口1511可以与第二柱121重合。又一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与第一耗能板151的方向观察,第一缺口1511一部分与第一柱111重合,另一部分与第二柱121重合,且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沿垂直与第一耗能板151的方向观察,第一缺口1511与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之间的间隙具有重合部分。该方案既能够减小第一柱111向第二柱121传递压力,又能够减小第二柱121向第一柱111传递压力。并且第一耗能板151各部分的形变大小更加均衡。
46.第一缺口1511的形状视具体需求而定,一种实施例中,沿垂直于第一耗能板151的方向观察,第一缺口1511呈半圆形。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缺口1511还可以呈矩形或其他多边形等。
4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柱111与第二柱121沿第一方向x排列。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还包括第三柱131、第四柱14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第三柱131竖向布置,第一柱111与第三柱131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三柱131与第一柱111间隔布置。第四柱141竖向布置,第三柱131与第四柱141沿第一方向x排列,且第二柱121与第四柱141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四柱141分别与第二柱121以及第四柱141间隔布置。第二耗能板152,连接第一柱111以及第三柱131,第二耗能板152包括第二缺口1521,以使得第一柱111与第三柱131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二耗能板152由第二缺口1521部位进行形变。第三耗能板153,连接第四柱141以及第三柱131,第三耗能板153包括第三缺口,以使得第四柱141与第三柱131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三耗能板153由第三缺口部位进行形变。第四耗能板154,连接第二柱121以及第四柱141,第四耗能板154包括第四缺口,以使得第二柱121与第四柱141产生相对位移时使第四耗能板154由第四缺口部位进行形变。该方案中,第一柱111、第二柱121、第三柱131以及第四柱141呈二乘二的矩阵形式分布。并且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能够将第一柱111、第二柱121、第三柱131以及第四柱141连接为一个整体。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还能够降低第一柱111、第二柱121、第三柱131以及第四柱141之间的力的传递,从而降低第一柱111、第二柱121、第三柱131以及第四柱141产
生形变的可能性,提升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的安全性能。
48.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的具体布置位置视实际需求而定,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可以分别布置在竖向上的不同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均布置于同一水平面位置。该方案能够进一步便于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的装配,同时还能够提升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对于第一柱111、第二柱121、第三柱131以及第四柱141之间的固定效果。
49.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的形状可以一样也可以不一样,本实施例中,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的形状一样,且第一缺口1511、第二缺口1521、第三缺口以及第四缺口的形状大小一样。
50.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耗能板151与第二耗能板152能够一体设置,即第一耗能板151与第二耗能板152呈角钢形状。该方案一方面能够减少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的零件数量,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化装配,降低加工成本.同时,该方案还能使得第一耗能板151产生形变时第二耗能板152能够稳定第一耗能板151的位置(由于第一耗能板151与第二耗能板152正交布置,两者很难同时产生形变,一般是其中一者形变,另一者基本不形变)。同样地,一种实施例中,第三耗能板153与第四耗能板154能够一体设置,即第三耗能板153与第四耗能板154呈角钢形状。该方案一方面能够减少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的零件数量,另一方面还能够简化装配,降低加工成本.同时,该方案还能使得第三耗能板153产生形变时第四耗能板154能够稳定第三耗能板153的位置(由于第三耗能板153与第四耗能板154正交布置,两者很难同时产生形变,一般是其中一者形变,另一者基本不形变)。
51.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耗能板151与第一柱111以及第二柱121采用单边螺栓连接,第二耗能板152与第一柱111以及第三柱131采用单边螺栓连接,第三耗能板153与第三柱131以及第四柱141采用单边螺栓连接,第四耗能板154与第二柱121以及第四柱141采用单边螺栓连接。从而提升固定效果。
52.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包括第一模组100,第一模组100包括第一模块110、第二模块120、第三模块130以及第四模块140。第一模块110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一模块110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形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一模块110包括第一柱111。第二模块120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二模块120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形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二模块120包括第二柱121,第一模块110与第二模块120沿第一方向x排列。第三模块130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三模块130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三模块130包括第三柱131,第一模块110与第三模块130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四模块140包括四个柱以及八个梁,第四模块140的四个柱与八个梁装配形成呈长方体的框架结构,第四模块140包括第四柱141,第二模块120与第四模块140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三模块130与第四模块140沿第一方向x排列。该方案中,能够通过第一耗能板151、第二耗能板152、第三耗能板153以及第四耗能板154来固定第一模块110、第二模块120、第三模块130以及第四模块140,同时还能对第一模块110、第二模块120、第三模块130以及第四模块140进行耗能,降低第一模块110、第二模块120、第三模块130以及第四模块140出现
变形的几率,提升第一模组100的安全性能。
53.第一模块110还可以包括多个壁板,以使得第一模块110能够容纳一个汽车。同样地,第二模块120、第三模块130以及第四模块140也可以均布置有多个壁板,以使得第二模块120、第三模块130以及第四模块140分别能够容纳一个汽车。第一模组100还可以包括其他模块,其它模块能够布置于第一模块110、第二模块120、第三模块130以及第四模块140的上方,以使得第一模组100呈多层结构,第一模组100能够在竖向空间内容纳更多的汽车。
54.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还包括第二模组200,第二模组200可以包括一个模块,也可以包括多个模块,第二模组200具体包括多少个模块,视具体需求而定。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模组200与第一模组100沿第二方向y排列,且第一模组100与第二模组200之间间隔布置。这样能够使得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能够容纳更多的汽车。
5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组100与第二模组200之间设置有升降组件300,升降组件300用于升降汽车。升降组件300具体可以为用于升降汽车的电梯,升降组件300具体可以容纳多少个电梯,视具体需求而定。
56.第一模组100的各个模块的开口可以正对第二模组200,第二模组200的各个模块的开口可以正对第一模组100,从而使得位于第一模组100与第二模组200之间的升降组件300能够将电梯升起后横向移动至第一模组100靠上层的模块内或第二模组200靠上层的模块内。
57.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块化抗震减振立体化车库10还包括第一梁400,第一梁400一端与第一模组100铰接,以使得第一梁400能够相对于第一模组100沿绕平行与第一方向x的轴线转动,第一梁400的另一端与第二模组200铰接,以使得第一梁400能够相对于第二模组200沿绕平行与第一方向x的轴线转动。具体地,第一梁400能够与第一模组100采用销轴连接,且销轴的轴线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x。同样地,第一梁400能够与第二模组200采用销轴连接,且销轴的轴线方向平行与第一方向x。该方案中,能够便于第一模组100以及第二模组200的装配,第一模组100的底部与第二模组200的底部装配时不用刻意调整至同一水平面内,能够通过使第一梁400相对于第一模组100转动、第一梁400相对于第二模组200转动从而补偿第一模组100与第二模组200之间的装配误差。
58.第一梁400的数量以及布置位置视实际需求而定,一种实施例中,当第一模组100与第二模组200的层数一样时,第一梁400的数量为第一模组100的层数的两倍。
5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