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活塞式井底循环井底捞渣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3:36:3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清理水井和监测井井底沉渣的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活塞式井底循环井底捞渣设备。


背景技术:

2.水井和监测井长时间使用后,井底沉积大量沉渣,影响水井和监测井正常使用,需要对井底沉渣进行清理,恢复井的正常功能。
3.现阶段,常采用空压机、泵抽、打捞桶方法清理沉渣。空压机清理沉渣方法需要配置大功率空压机,还需要连接钻杆到孔底,设备复杂,运输设备不便,运行时循环整个孔内井液,排出大量井液到地面,用电量大,浪费水电,但清洗效果好。泵抽方法需要下泵,也需要软管或钻杆直通地面,难以清理大块残渣,耗时长,排出大量井液,浪费水电。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将井内井液彻底循排并排出井外。打捞桶清理沉渣方法结构简单,对于大块残渣清理效果好,但是对泥砂打捞效果稍差,且需要多次提升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塞式井底循环井底捞渣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组装运输方便,捞渣施工时间短,节约水电,捞渣效果好的特点,较传统的打捞筒可明显减少提升设备到地面的次数,且对泥砂清理效果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活塞式井底循环井底捞渣设备,包括伸入井内且其下端位于井底的清渣筒,于所述清渣筒内设置有活塞组件,所述活塞组件经升降绞车而在清渣筒内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所述清渣筒上自下而上被分成渣仓、活塞室及泥砂仓,所述活塞组件位于活塞室内,进排水系统连通渣仓和泥砂仓,于清渣筒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配重块。
7.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拉杆和活塞,所述活塞拉杆由清渣筒的顶端沿竖直方向向下伸入清渣筒内,所述活塞安装于活塞拉杆的下端,活塞拉杆的上端经钢丝绳与升降绞车连接。
8.进一步的,于所述清渣筒的上部处构造有外联通管,所述活塞室与泥砂仓的分隔处为外联通管,且泥砂仓经外联通管与外界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活塞组件穿经外联通管并与外联通管活动连接,所述外联通管具有多个与清渣筒筒壁导通的接口。
10.进一步的,所述进排水系统包括竖直设置于渣仓内的入水管,所述入水管的下端延伸至渣仓的底部处,沉渣管的下端伸入渣仓内,沉渣管的上端与进水管的下端靠近,所述进水管经活塞室外壁延伸至泥砂仓的上部处,于活塞室的出水口、沉渣管及进水管之间形成三通,于所述三通处设置有侧阀门,于沉渣管的上端处设置有底阀门。
11.进一步的,于所述入水管的下端构造有过滤网片。
12.进一步的,于所述清渣筒的下端构造有导流喇叭口。
13.进一步的,所述渣仓为密封结构,单向止水阀安装于渣仓内,清渣门为带胶圈的密封仓门,所述清渣门安装在清渣筒的侧壁上并位于单向止水阀的下方。
14.进一步的,于所述清渣筒的筒壁上且位于泥砂仓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滤网,两个所述滤网分别设置在泥砂仓的下部和上部处,且位于上方的滤网的面积大于位于下方的滤网的面积。
15.进一步的,于所述清渣筒的筒壁上且位于渣仓处设置有观察窗和清理门。
16.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将本实用新型运达井口后,将升降绞车架设在井口处,将本实用新型下放到井底,钢丝绳与活塞组件的上端连接,反复提升和释放钢丝绳,拉动活塞组件在活塞室内运动,进而完成清渣作业,然后上提本实用新型到地面,清理各个仓室内部打捞物,完成打捞作业;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组装运输方便,捞渣施工时间短,节约水电,捞渣效果好的特点,较传统的打捞筒可明显减少提升设备到地面的次数,且对泥砂清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轴向结构剖视图。
22.标注部件:1-导流喇叭口,2-过滤网片,3-配重块,4-入水管,5-出水口,6-活塞室,7-渣仓,8-单向止水阀,9-清渣门,10-观察窗,11-底阀门,12-活塞拉杆,13-三通,14-沉渣管,15-进水管,16-清理门,17-滤网,18-吊环,19-钢丝绳,20-外联通管,21-泥砂仓,22-侧阀门,23-活塞。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活塞式井底循环井底捞渣设备,如图1-图3所示,包括清渣筒和活塞组件,其中,清渣筒伸入井内,并且清渣筒的下端位于井底,活塞组件设置在清渣筒内,该活塞组件经钢丝绳19与升降绞车连接,升降绞车通过钢丝绳19带动活塞组件在清渣筒内沿竖直方向往复运动,清渣筒上自下而上被分成渣仓7、活塞室6及泥砂仓21,活塞组件位于活塞室6内,进排水系统连通渣仓7和泥砂仓21,进排水系统用于在活塞组件向上运动的过程中进行抽水,在活塞组件向下运动的过程中进行排水,这样使得被抽吸上来的碎渣和泥砂分别收集在渣仓7和泥砂仓21。本实用新型在清渣筒的下部和活塞组件的上部处分别设置有配重块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势:将本实用新型运达井口后,将升降绞车架设在井口处,将本实用新型下放到井底,钢丝绳19与活塞组件的上端连接,反复提升和释放钢丝绳19,拉动活塞组件在活塞室6内运动,进而完成清渣作业,然后上提本实用新型到地面,清理各个仓室内部打捞物,完成打捞作业;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组
装运输方便,捞渣施工时间短,节约水电,捞渣效果好的特点,较传统的打捞筒可明显减少提升设备到地面的次数,且对泥砂清理效果好。
25.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活塞组件包括活塞拉杆12和活塞23,活塞拉杆12由清渣筒的顶端沿竖直方向向下伸入清渣筒内,活塞23安装在活塞拉杆12的下端,活塞拉杆12的上端经钢丝绳19与升降绞车连接。本实施例在清渣筒的上部处构造有外联通管20,活塞室6与泥砂仓21的分隔处为外联通管20,并且泥砂仓21经外联通管20与外界连通。本实施例的活塞拉杆12穿经外联通管20并与外联通管20活动连接,外联通管20具有多个与清渣筒筒壁导通的接口。
26.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进排水系统包括竖直设置在渣仓7内的入水管4,该入水管4的下端延伸至渣仓7的底部处,沉渣管14的下端伸入渣仓7内,沉渣管14的上端与进水管15的下端靠近,进水管15经活塞室6外壁延伸至泥砂仓21的上部处,在活塞室6的出水口5、沉渣管14及进水管15之间形成三通13,在三通13处设置有侧阀门22,在沉渣管14的上端处设置有底阀门11。本实施例下放到井底后,外力提升钢丝绳19,使得钢丝绳19拉动活塞拉杆12向上运动,活塞23随着活塞拉杆12向上运动,这时底阀门11打开,侧阀门22关闭,井底沉渣被抽入到活塞23下方,活塞23上方的井液通过外联通管20排出到井内;当注满活塞室6后本实施例离开井底后,停止提升钢丝绳19。然后,释放钢丝绳19,本实施例沉到井底,由于在顶部连接着配重块3,活塞拉杆12在配重块3的重力作业下,活塞23向下运动,这时底阀门11关闭,侧阀门22打开,活塞23下方的沉渣沿活塞室6的出水口5排入三通13,沉渣沿三通13向下沉入渣仓7内,泥砂随水流沿泥砂仓21的进水管15向上进入泥砂仓21,外部井液从外联通管20流入活塞23上方;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动作,之后再重复上述动作。本实施例出水口5为向下倾斜15
°
的设计,这样,方便了活塞室6内沉渣的排出。
27.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在入水管4的下端构造有过滤网片2,该过滤网17的口径大于入水管4的口径,防止了大块沉渣堵塞入水管4。
28.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在清渣筒的下端构造有导流喇叭口1,导流喇叭口1起到汇聚泥渣作用,选用质地坚硬的材质制作,防止了下放本实施例时磕碰损坏设备。
2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渣仓7为密封结构,单向止水阀8安装在渣仓7内,清渣门9安装在清渣筒的侧壁上并位于单向止水阀8的下方。单向止水阀8用于在本实施例下放的过程中排出仓内的空气,清渣门9为带胶圈的密封仓门,活塞23向下运动时渣仓7内不会进入井液。当提出本实施例后,打开清渣门9,清理各个仓室沉渣。
3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清渣筒的筒壁上且位于泥砂仓21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滤网17,这两个滤网17分别设置在泥砂仓21的下部和上部处,且位于上方的滤网17的面积大于位于下方的滤网17的面积。位于下部的滤网17方便下放本实施例时排出仓内的空气,位于上部的滤网17用于过滤泥砂。
3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在清渣筒的筒壁上且位于渣仓7处设置有观察窗10和清理门16。
32.本实用新型每次被钢丝绳19提升并使其离开井底稍许即可,可防止底部淤堵,吸入井液带动沉渣运动,下放时可变换位置,劲儿清理井底不同部位的沉渣。本实用新型的长度2000mm,设备的外径可根据井径调整,水井井壁管为300mm,设备的外径可设为220mm,监
测井一般口径较小,常见细径井壁管直径为168mm,设备的外径可定为130mm。提高清渣筒的外径有助于提高各仓室容量,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监测井和水井,但是井底沉渣较多时,需要提升本实用新型清理内部的沉渣。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