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11-22 22:13: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调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2.现有空调器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分体机空调,其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第二种为一体机空调。分体机空调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体积较大,安装不方便,一体机空调安装便利,然而受限于体积尺寸,制冷量较小。
3.针对上述技术方案,发明人认为无论是分体机空调还是一体机空调,在实际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为覆盖更多应用场景,大多数厂商会选择同步开发分体机空调以及一体机空调,然而两个机型同时开发研发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设备。本技术提出空调设备可作为一体机空调,也可作为分体机空调的空调室内机,降低了研发成本,节省了零件开发成本及模具成本,覆盖更广的应用场景。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一换热器以及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相连;其中,所述空调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所述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空调设备为一体机空调,所述第一安装位安装有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一个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空调设备为空调室内机,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空调室外机的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一个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的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空调设备,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空调设备为一体机空调,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空调设备为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设置有本技术空调设备的分体式空调具有制冷量大的优点。本技术的空调设备可兼顾一体机空调及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节省零件开发成本及模具成本,且本技术的空调设备的适用性广,用户追求高冷量时,可选择空调设备作为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用户追求安装便利时,可选择空调设备作为一体机空调进行安装。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还包括:空调壳体,所述空调壳体内设置有第一换热风道和第二换热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风道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内;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风道与所述第二换热风道相互独立。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风道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风道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
述第二进风口分布在所述空调壳体的前后两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分布在所述空调壳体的左右两侧。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处均设置有导风罩。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罩的口径在朝向所述空调壳体的中心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蜗壳部件和第二蜗壳部件,所述第一蜗壳部件限定出所述第一换热风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蜗壳部件限定出所述第二换热风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一蜗壳部件和所述第二蜗壳部件构造相同。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壳体上设置有挂钩,所述挂钩适于将所述空调设备安装于房屋吊顶上。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设备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设置于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下方,所述接水槽的槽底具有一定倾斜角以适于所述接水槽内的冷凝水流动至第二换热器下方。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与所述接水槽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侧,所述排水口处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封堵排水口的封堵件。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槽底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所述a满足:a≥3
°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槽内设置有用于检测水位信息的水位开关。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槽内设置有打水电机,所述打水电机用于将所述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打到第二换热器上。
1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设备去除空调壳体后的示意图。
22.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23.图4是第一蜗壳部件的爆炸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第一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第二换热器;4、空调壳体;5、第一换热风道;51、第一进风口;52、第一出风口;53、第一蜗壳部件;531、第一蜗壳壳体;532、第一电机;533、第一电机盖;534、第一风轮;54、第一导流板;6、第二换热风道;61、第二进风口;62、第二出风口;63、第二蜗壳部件;64、第二导流板;7、导风罩;8、挂钩;9、接水盘;91、打水电机;92、排水口;93、水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
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空调设备。
27.参照图1、图2和图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空调设备包括:空调壳体4,空调壳体4内设有第一安装位、第一换热器2以及第二换热器3;第一换热器2的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的一端相连;当空调器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安装位安装有第一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的另一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一个相连,第二换热器3 的另一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空调设备为空调室内机,第一换热器2的另一端与空调室外机的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一个相连,第二换热器3的另一端与空调室外机的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
28.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安装位可以是闲置的。
29.具体地,第一换热器2供冷媒进出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换热器2的第一端(即第一换热器2的所述一端)和第一换热器2的第二端(即第一换热器2的所述另一端),第二换热器3供冷媒进出的两端分别为第二换热器3的第一端(即第二换热器3的所述另一端)和第二换热器3的第二端(即第二换热器3的所述一端);第一换热器2 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的第二端相连(即第一换热器2的所述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 的所述一端相连)。本技术的空调设备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时,第一换热器2的第一端与第二换热器3的第二端均保持相连。
30.当本技术的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空调设备为一体机空调,第一安装位安装有第一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的第二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一个相连,第二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
31.具体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换热器2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压缩机1的进气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相连。第一换热器2、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换热器3依次串联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闭环回路。此时,第一换热器2为蒸发器,第二换热器3为冷凝器。空调设备工作时,第一压缩机1将高温的冷媒送到第二换热器3进行散热,经过第二换热器3的风与第二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为热风,从第二换热器3出来的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2 内进行吸热,经过第一换热器2的风在与第一换热器2进行换热后变为冷风。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空调设备为一体机空调器,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
32.当然,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换热器2的第二端可以与第一压缩机1的排气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一压缩机1的进气口相连。第一换热器2、第一压缩机1和第二换热器3依次串联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闭环回路。此时,第一换热器2为冷凝器,第二换热器3为蒸发器。空调设备工作时,第一压缩机1将高温的冷媒送到第一换热器2进行散热,经过第一换热器2的风与第一换热器2进行换热后变为热风,从第一换热器2出来的冷媒进入第二换热器3内进行吸热,经过第二换热器3的风在与第二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变为冷风。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空调设备为一体机空调器,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
33.当本技术的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空调设备为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空调设备连接有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包括:第二压缩机和第三换热器,第一换热器2 的另
一端与空调室外机的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一个相连,第二换热器3 的另一端与空调室外机的第三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另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
34.具体地,第三换热器供冷媒进出的两端分别为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即第三换热器的所述另一端)和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即第三换热器的所述一端)。第一换热器2 的第二端与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一个相连,第二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和进气口中的另一个相连。
35.具体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换热器2的第二端与第二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第二压缩机、第三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和第一换热器2依次串联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闭环回路,此时,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均为蒸发器,第三换热器为冷凝器。空调器工作时,空调室外机中的第二压缩机将高温的冷媒送到第三换热器中散热,散热后的冷媒再进入空调设备的第二换热器3和第一换热器2进行吸热,从而使经过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 的风均为冷风,提高了制冷量。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空调设备为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设置有本技术空调设备的分体式空调具有制冷量大的优点。
36.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安装位闲置,也就是说无需在第一安装位安装第一压缩机1,空调器工作时使用空调室外机中的第二压缩机,从而降低空调设备的成本。
37.在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换热器2的第二端与第二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第二换热器3的第一端与第三换热器的第二端相连,第三换热器的第一端与第二压缩机的进气口相连。第二压缩机、第三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 和第一换热器2依次串联形成供冷媒循环流动的闭环回路,此时,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均为冷凝器,第三换热器为蒸发器。空调器工作时,空调室外机中的第二压缩机将高温的冷媒送到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中散热,散热后的冷媒再进入第三换热器进行吸热,从而使经过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的风均为热风,提高了制热量。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空调设备为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设置有本技术空调设备的分体式空调具有制热量大的优点。
3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空调设备,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时,空调设备为一体机空调,具有便于安装的优点;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时,空调设备为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设置有本技术空调设备的分体式空调具有制冷量或制热量大的优点。本技术的空调设备可兼顾一体机空调及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节省零件开发成本及模具成本,且本技术的空调设备的适用性广,用户追求高冷量时,可选择空调设备作为分体式空调的空调室内机,用户追求安装便利时,可选择空调设备作为一体机空调进行安装。
39.参照图1、图2和图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空调设备还包括:空调壳体4,第一换热器2以及第二换热器3均设置在空调壳体4内。空调壳体4内还设置有第一换热风道5和第二换热风道6,且第一换热风道5与第二换热风道6相互独立。第一换热器2设置于第一换热风道5内,第一换热风道5用于驱使空气在第一换热风道5内流动,使空气在第一换热风道5内流动经过第一换热器2时与第一换热器2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3设置于第二
换热风道6内,第二换热风道6用于驱使空气在第二换热风道6内流动,使空气在第二换热风道6内流动经过第二换热器3时与第二换热器3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40.通过将第一换热风道5与第二换热风道6独立开,避免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为一体机空调时,与第一换热器2热交换的空气和与第二换热器3热交换的空气之间出现干涉,从而保证了空调设备为一体机空调时工作的稳定性。
41.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风道5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一进风口51和第一出风口52,第二换热风道6的两端分别构造为第二进风口 61和第二出风口62,第一进风口51和第二进风口61分布在空调壳体4的前后两侧,第一出风口52和第二出风口62分布在空调壳体4的左右两侧。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换热风道5和第二换热风道6的进风分别来自空调壳体4相背的两侧,第一换热风道5和第二换热风道6的出风分别吹向空调壳体4相背的两侧,进一步降低了与第一换热器2热交换的空气和与第二换热器3热交换的空气之间出现干涉的情况。
42.参照图1、图2和图3,具体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51设置在空调壳体4的后侧的左端,第一出风口52设置在空调壳体4的左侧;第二进风口61 设置在空调壳体4前侧的右端,第二出风口62设置在空调壳体4的右侧。
43.可选地,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51、第一出风口52、第二进风口 61和第二出风口62处均设置有导风罩7。通过在第一进风口51、第一出风口52、第二进风口61和第二出风口62处均设置导风罩7,便于空气进出第一换热风道5和第二换热风道6,增强了空气在第一换热风道5和第二换热风道6内流动的稳定性。
44.参照图1、图2和图3,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7的口径在朝向空调壳体4的中心的方向上逐渐增大。具体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51设置在空调壳体4的后侧的左端,第一进风口51处的导风罩7安装在空调壳体4的后侧且朝向空调壳体4的后方逐渐缩径;第一出风口52设置在空调壳体4的左侧,第一出风口52处的导风罩7安装在空调壳体4的左侧且朝向空调壳体4的左侧方向逐渐缩径;第二进风口61设置在空调壳体4前侧的右端,第二进风口61处的导风罩7安装在空调壳体4的前侧且朝向空调壳体4的前方逐渐缩径;第二出风口62设置在空调壳体4的右侧,第二出风口62处的导风罩7安装在空调壳体4的右侧且朝向空调壳体4的右侧方向逐渐缩径。
45.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壳体4内设置有第一蜗壳部件53和第二蜗壳部件63,第一蜗壳部件53限定出第一换热风道5的一部分,第二蜗壳部件63限定出第二换热风道6的一部分。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壳部件53和第二蜗壳部件63构造相同,从而减小零件的成本,当然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蜗壳部件53和第二蜗壳部件63构造也可以不同。
46.参照图1、图3和图4,具体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风道5还包括第一导流板54,第一导流板54限定出第一换热风道5的一部分,第一导流板54与第一进风口51连通,第一换热器2设置于第一导流板54内。第一蜗壳部件53包括:第一蜗壳壳体531,第一蜗壳壳体531限定出第一换热风道5的一部分,第一蜗壳壳体531与第一出风口52连通,第一蜗壳壳体531和第一导流板54连接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第一换热风道5。第一蜗壳部件53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蜗壳壳体531内的第一电机532、第一电机盖533和第一风轮534。第一电机532通过第一电机盖533与第一风轮534 连接用于驱使第一风轮534转动,第一风轮534转动
驱使空气在第一换热风道5内流动,使第一换热器2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47.第二换热风道6还包括第二导流板64,第二导流板64限定出第二换热风道6的一部分,第二导流板64与第二进风口61连通;第二换热器3设置于第二导流板64内。第二蜗壳部件63构造与第一蜗壳部件53构造相同包括:第二蜗壳壳体,第二蜗壳壳体限定出第二换热风道6的一部分,第二蜗壳壳体与第二出风口62连通,第二蜗壳壳体和第二导流板64连接形成供空气流动的第二换热风道6。第二蜗壳部件63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蜗壳壳体内的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盖和第二风轮。第二电机通过第二电机盖和第二风轮连接用于驱使第二风轮转动,第二风轮转动驱使空气在第二换热风道6 内流动,使第二换热器3与空气进行热交换。
48.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壳体4上设置有挂钩8,挂钩8适于将空调设备安装于房屋的吊顶上。具体的,挂钩8与空调壳体4固定连接,可以为铆接,也可为螺栓连接。挂钩8结构设置有四个,四个挂钩8两两分布在空调壳体4的左右两侧,且四个挂钩8呈矩形状分布。安装空调设备时,通过挂钩8固定在吊顶上从而将空调设备固定在吊顶上,降低了空调设备的安装难度,提高了空调设备安装的便利性。
49.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设备还包括:接水盘9,接水盘9设置在空调壳体4底部,接水盘9上设置有接水槽,接水槽设置于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下方,接水槽的槽底具有驱使冷凝水向第二换热器3下方流动的倾斜角。具体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第一换热器2 和第二换热器3均为蒸发器时,通过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下方设置接水槽用于接住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上滴落的冷凝水。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第二换热器3位于室内时,本技术的接水槽的槽底设置有倾斜角使接水槽内的冷凝水汇聚在第二换热器3下方。
50.具体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槽的槽底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a,且a ≥3
°

51.参照图1、图2和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槽内还设置有打水电机91,打水电机91用于将接水盘9内的冷凝水打到第二换热器3上。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为一体机,且第二换热器3位于室外时,打水电机91工作将冷凝水打到第二换热器 3上,通过冷凝水吸收第二换热器3散发的热量。具体的,接水槽的槽底设置有倾斜角使接水槽内的冷凝水汇聚在第二换热器3下方,便于打水电机91将冷凝水打到第二换热器3上,从而提升第二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
52.参照图1、图2和图3,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9上设置有与接水槽连通的排水口92,排水口92设置于接水盘9上靠近第二换热器3的一侧,且排水口92处可拆卸设置有用于封堵排水口92的封堵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封堵件为橡胶堵头,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一状态且第二换热器3位于室内时,或者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为一体机空调时,封堵件封堵排水口92;当空调设备处于第二状态为分体机空调的空调室内机,且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3均为蒸发器时,封堵件避让排水口92,从而使冷凝水能够从排水口92排出。
53.参照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水槽内设置有用于检测冷凝水水位信息的水位开关93。通过设置水位开关93便于实时监测接水槽内冷凝水的水位信息,降低冷凝
水水位过高浸泡第一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或第二换热器3的风险,提高了空调设备的安全性。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水位开关93可以设置为多个,用于检测不同位置的水位信息。
5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5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5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5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5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