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8 19:30:2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冷却机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等离子技术的日益成熟,大功率切割电源被广泛使用,与之配套的液体冷却机应运而生。目前都是采用逐台加装冷却液的方式来检验液体冷却机是否符合要求。采用此方法检验液体冷却机时,加装和泄放冷却液的效率低、占用场地大,且工作人员的工作频率高、工作强度大。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现有技术检验液体冷却机时,加装和泄放冷却液的效率低、占用场地大,且工作人员的工作频率高、工作强度大,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由气体控制模块和循环水控制模块组成,通过循环水控制模块将水箱中的液体注入液体冷却剂,再经气体控制模块将压缩空气压入液体冷却机,与循环水控制模块配合,使液体流回到水箱中,实现定量加注和泄放冷却液,定时清除液体冷却机管路内的液体。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包括:气体控制模块和循环水控制模块;所述气体控制模块的进气端接入压缩空气,出气端连接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所述循环水控制模块包括:蓄水箱、注水控制单元和泄放水控制单元;所述注水控制单元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蓄水箱,出水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入水端;所述泄放水控制单元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出水端连接所述蓄水箱。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一方面,利用循环水控制模块中的注水控制单元将蓄水箱中的冷却液加注到液体冷却机中进行液体冷却机的检验,实现冷却液的定量加注;另一方面,检验完成后,气体控制模块与循环水控制模块相互配合实现冷却液倒流回蓄水箱中,实现冷却液的定量泄放。其中,气体控制模块将压缩空气输送至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在气压作用下,配合循环水控制模块中的泄放水控制单元,将冷却液定量压回至蓄水箱。另外,气体控制模块的吸气、排气和气量的调节、控制功能,以及循环水控制模块的抽水、排水和水量的调节、控制功能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经过上述气体控制模块、蓄水箱、注水控制单元和泄放水控制单元与液体冷却机的连接关系结合现有技术,可实现在流水线上完成对液体冷却机的检验工作,相对于目前通过逐台加装冷却液的方式而言,可大幅提高加注、泄放冷却液的效率,并实现定量控制。
7.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气体控制模块包括:电磁阀yv5和通断气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yv5设置在所述气体控制模块的进气端和出气端之间;所述电磁阀yv5与所述通断气控制电路连接。
8.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通断气控制电路包括:自锁开关kt3-1、开关sb3、开关ka3-1、线圈ka3和线圈kt3;所述线圈ka3、所述线圈kt3和所述电磁阀yv5并联后接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开关sb3的一端连接所述线圈ka3,所述开关ka3-1的一端连接所述线圈kt3,所述开关sb3的另一端和所述开关ka3-1的另一端与所述自锁开关kt3-1连接后一并接入所述电源的正极。
9.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水控制单元包括:电磁阀yv1、水泵ma1、电磁阀yv2和注水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yv1的一端连接所述蓄水箱,另一端连接所述水泵ma1的进水端;所述电磁阀yv2的一端连接所述水泵ma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入水端;所述电磁阀yv1、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2与所述注水控制电路连接。
10.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水控制单元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电磁阀yv2和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入水端之间;所述水泵ma1包括:泵和水泵过滤网,所述水泵过滤网设置在所述泵和所述电磁阀yv1之间,所述泵设置在所述水泵过滤网和所述电磁阀yv2之间。
11.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注水控制电路包括:自锁控制开关ka1-1、水泵控制开关ka1-2、互锁控制开关sb1、线圈ka1和线圈kt1;所述线圈ka1、所述线圈kt1、所述电磁阀yv1、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2并联后的一端通过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1-1和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1接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入电源的负极,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1-1与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1并联;所述水泵控制开关ka1-2接在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1-1和所述水泵ma1之间。
12.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泄放水控制单元包括:电磁阀yv3、所述水泵ma1、电磁阀yv4和泄放水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yv3的一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水泵ma1的进水端;所述电磁阀yv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泵ma1的出水端和所述电磁阀yv2之间,另一端连接所述蓄水箱的进水端;所述电磁阀yv3、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4与所述泄放水控制电路连接。
13.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泄放水控制单元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电磁阀yv3和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之间。
14.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泄放水控制电路包括:自锁控制开关ka2-1、水泵控制开关ka2-2、互锁控制开关sb2、线圈ka1和线圈kt2;所述线圈ka2、所述线圈kt2、所述电磁阀yv3、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4并联后的一端通过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2-1和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2接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入电源的负极,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2-1与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2并联;所述水泵控制开关ka2-2接在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2-1和所述水泵ma1之间。
15.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通断气控制电路、所述注水控制电路和所述泄放水控制电路并联后的一端通过控制保险fu1后接入电源正极,另一端接入电源负极;所述控制保险fu1与所述注水控制电路之间设置有串联的自锁控制开关kt1-1和自锁控制开关kt2-1。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可对液体冷却机进行自动加装和泄放冷却液,相对于目前通过逐台加装冷却液的方式而言,可大幅提高加注、泄放冷
却液的效率,减少劳动成本;
18.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可对加装和泄放的冷却液进行定量控制,能够有效保护水泵,以及避免蓄水箱中的液体溢出;
19.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采用蓄水箱存续冷却液,一次可供多台液体冷却机使用。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的气体控制模块和循环水控制模块内部机构及原理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通断气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水控制电路和泄放水控制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的电气原理示意图。
25.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6.1-蓄水箱,2-过滤网,3-单向阀,4-泵,5-水泵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8.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实施例
29.针对于目前的液体冷却机检验技术中,加装和泄放冷却液的效率低、占用场地大,且工作人员的工作频率高、工作强度大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其中的气体控制模块和循环水控制模块的内部机构及原理如图1所示。该液体冷却机检测装置包括:气体控制模块和循环水控制模块。所述循环水控制模块包括:蓄水箱1、注水控制单元和泄放水控制单元。采用蓄水箱1的目的是为了存放足量的冷却液,从而保证一次供多台液体冷却机使用。所述注水控制单元的进水端连接所述蓄水箱1,出水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入水端。注水控制单元的作用是实现将蓄水箱1中的冷却液自动、定量地加注到液体冷却机中,代替目前的采用人工的方式逐台向液体冷却机中加注冷却液的方式,可提高加注冷却液的效率。所述泄放水控制单元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出水端连接所述蓄水箱1。泄放控制单元的作用是,当冷却机检验工作完成后,自动、定量地将液体冷
却机中的冷却液导流回蓄水箱1;并且所述气体控制模块的进气端接入压缩空气,出气端连接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更加有利于回水端的冷却液回流至蓄水箱1中。
30.进一步的,气体控制模块包括:电磁阀yv5和通断气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yv5设置在所述气体控制模块的进气端和出气端之间;所述电磁阀yv5与所述通断气控制电路连接。电磁阀yv5在通断气控制电路的控制下,定量地吸入压缩空气,并将压缩空气输送至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帮助冷却液从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回流至蓄水箱1中。其中,通断气控制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自锁开关kt3-1、开关sb3、开关ka3-1、线圈ka3和线圈kt3;所述线圈ka3、所述线圈kt3和所述电磁阀yv5并联后接在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所述开关sb3的一端连接所述线圈ka3,所述开关ka3-1的一端连接所述线圈kt3,所述开关sb3的另一端和所述开关ka3-1的另一端与所述自锁开关kt3-1连接后一并接入所述电源的正极。
31.通断气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为:220vac电源经控制保险fu1后,由线圈kt3、开关sb3和线圈ka3组成。当按下开关sb3后,线圈ka3和线圈kt3通电,线圈ka3常开触点闭合起自锁作用,线圈kt3延时断电,控制通气时间。
32.进一步的,注水控制单元包括:电磁阀yv1、水泵ma1、电磁阀yv2和注水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yv1的一端连接所述蓄水箱1,另一端连接所述水泵ma1的进水端;所述电磁阀yv2的一端连接所述水泵ma1的出水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入水端;所述电磁阀yv1、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2与所述注水控制电路连接。在注水控制电路的控制下,蓄水箱1中的冷却液首先经电磁阀yv1,由水泵ma1加压后继续经电磁阀yv2后流入液体冷却机。为保证加注到液体冷却机中的冷却液的纯净度,在所述电磁阀yv2和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入水端之间设置有过滤网2,并且水泵ma1中还设置有水泵过滤网5,所述水泵过滤网5设置在泵4和所述电磁阀yv1之间,所述泵设置在所述水泵过滤网5和所述电磁阀yv2之间。
33.其中,注水控制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自锁控制开关ka1-1、水泵控制开关ka1-2、互锁控制开关sb1、线圈ka1和线圈kt1;所述线圈ka1、所述线圈kt1、所述电磁阀yv1、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2并联后的一端通过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1-1和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1接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入电源的负极,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1-1与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1并联;所述水泵控制开关ka1-2接在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1-1和所述水泵之间。
34.注水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为:220vac电源经控制保险fu1后,由线圈kt1、互锁控制开关sb1、线圈ka1、电磁阀yv1和电磁阀yv2组成,当按下互锁控制开关sb1后,注水控制电路开始工作,线圈kt1、线圈ka1、电磁阀yv1和电磁阀yv2通电;水泵控制开关ka1-2控制水泵ma1工作,当线圈kt1定时时间到时,自锁控制开关kt1-1断开,停止加注冷却液电路工作。
35.进一步的,泄放水控制单元包括:电磁阀yv3、所述水泵ma1、电磁阀yv4和泄放水控制电路,所述电磁阀yv3的一端连接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另一端连接所述水泵ma1的进水端;所述电磁阀yv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泵ma1的出水端和所述电磁阀yv2之间,另一端连接所述蓄水箱1的进水端;所述电磁阀yv3、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4与所述泄放水控制电路连接。在泄放水控制电路控制下,液体冷却机中的冷却液从液体冷却机回水端流出,并且在气体控制模块输送的压缩空气的压力推动下,冷却液首先经电磁阀yv3,然后进入水泵ma1加压,随后经过电磁阀yv4后流回蓄水箱1。为防止流出回流端的冷却液倒流回液体冷却机中,在所述电磁阀yv3和所述液体冷却机的回水端之间还设置有单向阀3。
36.其中,泄放水控制电路结构如图4所示,包括:自锁控制开关ka2-1、水泵控制开关ka2-2、互锁控制开关sb2、线圈ka1和线圈kt2;所述线圈ka2、所述线圈kt2、所述电磁阀yv3、所述水泵ma1和所述电磁阀yv4并联后的一端通过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2-1和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2接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接入电源的负极,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2-1与所述互锁控制开关sb2并联;所述水泵控制开关ka2-2接在所述自锁控制开关ka2-1和所述水泵之间。
37.泄放水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为:220vac电源经控制保险fu1后,由线圈kt2、互锁控制开关sb2、线圈ka2、电磁阀yv3和电磁阀yv4组成;当按下互锁控制开关sb2后,泄放水控制电路工作,线圈kt2、线圈ka2、电磁阀yv3和电磁阀yv4通电;水泵控制开关ka2-2控制水泵ma1工作,当线圈kt2定时时间到时,自锁控制开关kt2-1断开,停止泄放冷却液电路工作。
38.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采用互锁控制开关sb1和sb2,能有效避免加注、泄放冷却液电路相互误动作。
39.气体控制模块的吸气、排气和气量的调节、控制功能,以及循环水控制模块的抽水、排水和水量的调节、控制功能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实现。经过上述气体控制模块、蓄水箱1、注水控制单元和泄放水控制单元与液体冷却机的连接关系结合现有技术,可实现在流水线上完成对液体冷却机的检验工作,相对于目前通过逐台加装冷却液的方式而言,可大幅提高加注、泄放冷却液的效率,并实现定量控制。
40.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