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陶瓷砖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11-16 06:56: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砖供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陶瓷砖供料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同时铸就了一个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时代,建筑装饰材料领域也不例外。陶瓷砖以其优越的性能和装饰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利用陶瓷砖进行铺设的过程中,作业人员一般先将层叠堆置的陶瓷砖移动至脚边附近,再从最上层的陶瓷砖开始逐一进行铺设。而层叠堆置的陶瓷砖容易因重心不稳发生倒落,使得陶瓷砖与地面发生碰撞,造成陶瓷砖表面出现裂纹甚至边角位破损,影响成品质量。因此亟需一种用于陶瓷砖的供料装置,使其避免层叠堆置的陶瓷砖发生倒落,导致陶瓷砖质量受损,便于作业人员进行铺设作业,同时,也能便于机械手抓取铺设到指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陶瓷砖供料装置,旨在实现避免层叠堆置的陶瓷砖容易发生倒落,导致陶瓷砖质量受损,便于作业人员进行铺设作业,同时,也能便于机械手抓取铺设到指定位。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陶瓷砖供料装置,包括:
5.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推出机构以及用于储存陶瓷砖的料仓;
6.所述料仓垂直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料仓的朝向所述推出机构的一侧底部设有第一开口区域,所述料仓的背向所述推出机构的一侧底部设有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的高度平齐;
7.所述推出机构包括驱动装置以及推出板,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所述推出板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区域伸入至所述料仓的内部,并将位于所述料仓中最下层的所述陶瓷砖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区域水平推出至所述料仓的外部。
8.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开口区域的高度均大于一块所述陶瓷砖的厚度,且小于两块所述陶瓷砖的厚度。
9.可选地,所述基座与所述料仓之间为可拆卸结构;所述料仓的底部设有料托,所述基座的上表面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料托嵌合连接。
10.可选地,所述料托的侧部设有可收缩至所述料仓内部的定位球,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定位球凹凸配合的定位凹孔。
11.可选地,所述料托上设有通孔部,所述安装槽的内底部设有第一感应装置,所述第一感应装置与所述通孔部同轴对齐,所述第一感应装置用于检测所述料仓中是否存有所述陶瓷砖;所述基座还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报警装置与所述第一感应装置电性连接。
12.可选地,所述基座包括第一板体,所述推出机构以及所述料仓均设置在所述第一板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板体的两侧均连接有垂直设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端连接
有第二板体,且所述第二板体设置在所述支撑板的背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板体的下表面用于与放置平面相连接,以将所述基座放置于所述放置平面上;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放置平面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报警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一间隙内。
13.可选地,所述料仓的朝向所述推出机构的一侧以及背向所述推出机构的一侧均设有缺口部,所述缺口部从所述料仓的顶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开口区域/第二开口区域相连通。
14.可选地,所述基座上还设有定位机构,且所述定位机构位于所述料仓的设有所述第二开口区域的一侧;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对从所述第二开口区域中推出的所述陶瓷砖进行位置定位。
15.可选地,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定位框,所述定位框的靠近所述料仓的一侧设有第三开口区域,所述第三开口区域与所述第二开口区域相对齐,所述第三开口区域用于供所述陶瓷砖穿过,并移动至所述定位框中;所述定位框的内底部设有第二感应装置,所述第二感应装置用于检测所述定位框中是否存有所述陶瓷砖;所述第二感应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性连接。
16.可选地,所述定位框的远离所述料仓的一侧设有第四开口区域,所述第四开口区域的下部设有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框的内部,所述凹槽部的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定位框的外部;所述凹槽部用于供作业人员取出位于所述定位框中的所述陶瓷砖。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8.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陶瓷砖层叠堆置在料仓中,此时由于陶瓷砖的外侧设有料仓进行限制,从而避免层叠堆置的陶瓷砖容易发生倒落,导致陶瓷砖质量受损。同时,在料仓的底部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开口区域以及第二开口区域,并在第一开口区域的一侧设置推出机构,利用推出机构中的驱动装置驱动推出板穿过第一开口区域伸入至料仓的内部,并将位于料仓中最下层的陶瓷砖通过第二开口区域水平推出至料仓的外部,以便作业人员取出位于料仓中的陶瓷砖进行铺设作业。同时,也能便于机械手抓取铺设到指定位置。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陶瓷砖供料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一;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陶瓷砖供料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二;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陶瓷砖供料装置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陶瓷砖供料装置一实施例中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陶瓷砖供料装置一实施例中料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陶瓷砖供料装置一实施例的作业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中所标各部件的名称如下:
[0027][0028]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0]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陶瓷砖供料装置,参考附图1-6,包括基座1,基座1上设置有推出机构2以及用于储存陶瓷砖7的料仓3;料仓3垂直设置在基座1上,料仓3的朝向推出机构2的一侧底部设有第一开口区域301,料仓3的背向推出机构2的一侧底部设有第二开口区域302,第二开口区域302与第一开口区域301的高度平齐;推出机构2包括驱动装置201以及推出板202,在驱动装置201的驱动作用下,推出板202穿过第一开口区域301伸入至料仓3的内部,并将位于料仓3中最下层的陶瓷砖7通过第二开口区域302水平推出至料仓3的外部。
[0031]
使用时,作业人员先将陶瓷砖7从料仓3的顶部层叠堆置至料仓3内部,随后启动驱动装置201,使驱动装置201驱动推出板202穿过第一开口区域301伸入至料仓3的内部,并将位于料仓3中最下层的陶瓷砖7通过第二开口区域302水平推出至料仓3的外部。
[0032]
本实施例通过将陶瓷砖7层叠堆置在料仓3中,此时由于陶瓷砖7的外侧设有料仓3进行限制,从而避免层叠堆置的陶瓷砖7容易发生倒落,导致陶瓷砖7质量受损。同时,在料仓3的底部相对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开口区域301以及第二开口区域302,并在第一开口区域301的一侧设置推出机构2,利用推出机构2中的驱动装置201驱动推出板202穿过第一开口区域301伸入至料仓3的内部,并将位于料仓3中最下层的陶瓷砖7通过第二开口区域302水
平推出至料仓3的外部,以便作业人员取出位于料仓3中的陶瓷砖7进行铺设作业,同时,也能便于机械手抓取铺设到指定位置。
[0033]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第一开口区域301以及第二开口区域302的高度均大于一块陶瓷砖7的厚度,且小于两块陶瓷砖7的厚度。如此设置,通过具体规定第一开口区域301以及第二开口区域302的高度,以确保每次只有一块陶瓷砖7被推出板202所推出,同时这也有利于提高作业人员进行铺设作业的效率。
[0034]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基座1与料仓3之间为可拆卸结构;料仓3的底部设有料托4,基座1的上表面设有安装槽105,安装槽105与料托4嵌合连接。如此设置,当料仓3中的陶瓷砖7全部取出完毕时,作业人员直接更换新的储存有陶瓷砖7的料仓3即可继续作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的铺设效率。同时,通过料托4与安装槽105嵌合连接以实现料仓3与基座1之间的相互连接,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0035]
进一步的,料托4的侧部设有可收缩至料仓3内部的定位球402,安装槽105的内侧壁上设有与定位球402凹凸配合的定位凹孔1051。如此设置,通过定位球402与定位凹孔1051凹凸配合,有利于提高料仓3与基座1连接后的牢固度。具体的,在料托4安装至安装槽105的过程中,定位球402受到安装槽105内侧壁的挤压会收缩至料托4的内部,待料托4与安装槽105安装完毕后,由于定位球402与定位凹孔1051相对齐,因此定位球402弹出至定位凹孔1051中,完成定位球402与定位凹孔1051凹凸配合。
[0036]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料托4上设有通孔部401,安装槽105的内底部设有第一感应装置1052,第一感应装置1052与通孔部401同轴对齐,第一感应装置1052用于检测料仓3中是否存有陶瓷砖7;基座1还设置有报警装置5,报警装置5与第一感应装置1052电性连接,其中报警装置5可选择为蜂鸣器。如此设置,通过第一感应装置1052检测料仓3中是否存有陶瓷砖7,当第一感应装置1052检测到料仓3内不存在有陶瓷砖7,意味着料仓3中的陶瓷砖7已全部取出,此时驱动报警装置5进行报警以提醒作业人员及时对料仓3补充新的陶瓷砖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装置1052可选择为光电传感器,通过光电传感器所发送的光线信号对陶瓷砖7的存在与否进行检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后,可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地联想其他第一感应装置1052的结构,也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7]
进一步的,基座1包括第一板体101,推出机构2以及料仓3均设置在第一板体101的上表面;第一板体101的两侧均连接有垂直设置的支撑板102,支撑板102的下端连接有第二板体103,且第二板体103设置在支撑板102的背向第一板体101的一侧;第二板体103的下表面用于与放置平面8相连接,以将基座1放置于放置平面8上;第一板体101与放置平面8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04,报警装置5安装在第一间隙104内。如此设置,通过两侧的第二板体103同时与放置平面8接触连接,以保证基座1放置于放置平面8上后的平稳度。同时由于上述结构使得第一板体101与放置平面8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04,将报警装置5安装于第一间隙104中,此时报警装置5的外周被第一板体101以及支撑板102所覆盖,能有效地对报警装置5进行保护。
[0038]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料仓3的朝向推出机构2的一侧以及背向推出机构2的一侧均设有缺口部303,缺口部303从料仓3的顶端延伸至与第一开口区域301/第二开口区域302相连通。如此设置,通过缺口部303便于作业人员将陶瓷砖7层叠堆置于料仓3内部,
当堆置过程中其中一块陶瓷砖7发生倾斜,也能通过缺口部303进行快速调整。
[0039]
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选方案,基座1上还设有定位机构6,且定位机构6位于料仓3的设有第二开口区域302的一侧;定位机构6用于对从第二开口区域302中推出的陶瓷砖7进行位置定位。如此设置,通过定位机构6对推出后的陶瓷砖7进行位置定位,以确保推出后的陶瓷砖7位置统一,有利于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地铺设作业。
[0040]
进一步的,定位机构6包括定位框601,定位框601的靠近料仓3的一侧设有第三开口区域602,第三开口区域602与第二开口区域302相对齐,第三开口区域602用于供陶瓷砖7穿过,并移动至定位框601中;定位框601的内底部设有第二感应装置605,第二感应装置605用于检测定位框601中是否存有陶瓷砖7;第二感应装置605与驱动装置201电性连接。如此设置,设置与第二开口区域302相对齐的第三开口区域602,使陶瓷砖7依次穿过第二开口区域302以及第三开口区域602移动至定位框601中。同时,在定位框601的内底部设置第二感应装置605,通过第二感应装置605检测定位框601中是否存有陶瓷砖7,当第二感应装置605检测到定位框601内不存在有陶瓷砖7,意味着定位框601中的陶瓷砖7已被取出,此时启动驱动装置201驱动推出板202进行新的陶瓷砖7的供料。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感应装置605可选择为光电传感器,通过光电传感器所发送的光线信号对陶瓷砖7的存在与否进行检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要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后,可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地联想其他第一感应装置1052的结构,也应当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1]
进一步的,定位框601的远离料仓3的一侧设有第四开口区域603,第四开口区域603的下部设有凹槽部604,凹槽部604的一部分位于定位框601的内部,凹槽部604的另一部分位于定位框601的外部;凹槽部604用于供作业人员取出位于定位框601中的陶瓷砖7。如此设置,当作业人员取出位于定位框601中的陶瓷砖7时,可通过将一根手指通过凹槽部604移动至陶瓷砖7的下方,另一根手指移动至陶瓷砖7的上方,随后两根手指同时作用将陶瓷砖7从定位框601中夹紧取出,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004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陶瓷砖供料装置的其它内容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43]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4]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5]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